于鵬飛
(建昌縣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 建昌 125300)
牛布魯氏菌病的病原是布魯氏菌,為革蘭陰性菌,呈球形或是短桿狀,長度為0.5~1.5微米,寬為0.5~0.7微米。主要感染牛,也可以感染豬、羊、人等,不同菌株的細菌致病力和宿主的特異性存在較大差異,牛布魯氏菌的毒力較弱,疾病癥狀較其他菌株癥狀較輕,一般不導致牛死亡,導致病牛生殖障礙大批淘汰,影響?zhàn)B殖戶經濟效益,病牛死亡原因多為繼發(fā)感染其他病菌或病毒。布魯氏菌離開宿主后可存活,但不可進行繁殖。布魯氏菌不耐熱,60℃以上條件下15~30分鐘可全部被殺死,不能生存在pH小于4.5的環(huán)境下,在陽光和干燥的環(huán)境下存活時間短,在潮濕寒冷的環(huán)境可存活2~3個月,在水中可存活3~4個月。布魯氏菌對常規(guī)消毒劑抵抗力弱,在0.1%的新潔爾滅中可存活30秒,在2%的來蘇兒中能存活1~3分鐘。
牛布魯氏菌病四季均可發(fā)病,無明顯季節(jié)特性,但養(yǎng)殖管理不當、營養(yǎng)供給不足、環(huán)境驟變的時候,牛免疫降低更易感病。該病可發(fā)生于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牛,常見于成年牛,犢牛發(fā)病少見,該病的發(fā)病率隨牛的年齡增長而增高,初產母牛比經產母牛更易染病。牛布魯氏菌病的傳染源為病牛和帶菌牛,病原主要通過消化道、生殖道和皮膚黏膜途徑傳播,飛沫以及吸血昆蟲等也可傳播該病,母牛流產后的胎兒、羊水、奶水等以及公牛的精液也都帶有病原菌。布魯氏菌病為人畜共患病,陽性病牛未及時無害化處理可傳染給人。發(fā)病牛一般都會終身帶菌,并隨時排毒,病牛免疫力提高后有可能自行康復。
牛布魯氏菌病主要感染性成熟的成年牛,導致牛繁殖障礙,多為隱性感染。該病可能有2~3周的潛伏期,該病最典型的癥狀就是母牛流產,病原菌感染牛后,損害牛生殖系統(tǒng),乳房、子宮、腹膜、關節(jié)、睪丸、淋巴結等出現炎癥。該病易發(fā)生于妊娠5~8個月的母牛,導致母牛流產,產出死胎或病弱牛犢,母牛精神萎靡,進食量下降,陰唇腫脹,有黏液流出,極易出現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產后棕紅色或霧灰色的惡露不斷、胎衣不下等癥狀,有時還會引發(fā)子宮積膿致使母牛長期不孕。部分母牛流產后可以繼續(xù)受孕和產犢,但所產犢牛病弱,短期內就會死亡。公牛主要表現為睪丸炎和附睪炎,可能還有陰莖紅腫的現象,生殖能力下降,如果疾病發(fā)病急,可出現高熱。母牛和公牛染病后都易出現關節(jié)炎和滑囊炎,牛四肢可出現水腫的癥狀,導致病牛喜臥、跛足、行走困難等。
剖檢患病母牛發(fā)現,病變的部位主要是卵巢、子宮等生殖器官。子宮體肥大,子宮內膜充血腫脹,絨毛膜充血腫大呈紫紅色,可見部分灰色膿液和黃色壞死灶,間隙有膠狀滲出物,胎膜表面附著膿液和纖維素,胎膜水腫,厚度增加。病牛卵巢出現硬化和發(fā)炎的癥狀,有的病牛有不同程度的卵巢囊腫。剖檢流產胎兒可見明顯敗血癥癥狀,胎兒支氣管炎癥狀顯著,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有大量壞死灶。剖檢患病公牛可見公牛睪丸明顯腫大,可出現壞死性或化膿性睪丸炎,陰莖紅腫,黏膜上有小而硬的結節(jié),為壞死灶和化膿點。
無菌環(huán)境采集病牛的尿液、血液、膿液、乳汁、胎衣和陰道分泌物等進行涂片,使用沙黃美蘭染色,在油鏡下發(fā)現紅色細菌即可確診牛布魯氏菌病。
檢測牛布魯氏菌病的常用凝集方法有虎紅平板試驗法、試管凝集法、平板凝集法和全乳環(huán)狀試驗?;⒓t平板試驗是在病牛尾巴腹側采集3~5毫升血液,分離血清進行虎紅平板試驗,試驗陽性即可確診為牛布魯氏菌病?;⒓t平板試驗操作簡便、快速,適合基層大范圍開展的方法,為國家標準的初檢方法。試管凝集法主要是按比例稀釋病牛血清樣本,加入稀釋后的抗原混勻后置于37℃恒溫箱中20~22小時后取出,常溫靜置2小時后查看結果,試管內出現凝集即為陽性,確診為布魯氏菌病,若為陰性需在3~4周后重復試驗,結果還是陰性才能判定牛未受到布魯氏菌的侵染。試管凝集法為國家標準的復檢方法,價格便宜,但操作較為復雜。平板凝集法是在無菌玻璃平板上畫出的邊長為4厘米的格子里均勻的滴加待測血清和抗原,室溫下放置5~8分鐘后觀察是否有凝集塊和顆粒狀物質,如果出現凝集則為陽性,且凝集程度與病毒感染數量呈正相關。全乳環(huán)狀試驗是指無菌條件下取病牛乳汁置于試管中,加入抗原混勻后置于37℃恒溫箱中培養(yǎng)1小時后,根據凝集狀況進行結果判定,陽性可確診為牛布魯氏菌病。除了常用的凝集實驗,還可使用ELISA、補體結合試驗和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但實驗價格昂貴,使用不廣泛。
分子生物學常用的檢測方法就是PCR法,取病牛的乳汁、分泌物和排泄物或是病死牛的器官進行檢測,加入生理鹽水研磨后離心,取上清液進行核酸提取,進行擴增和檢測。該方法操作難度較高,不適用于大規(guī)模檢測。
牛布魯氏菌病暫無特效藥可以治療,一般采用抗生素和維生素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使該病得到控制。為避免牛感染布魯氏菌病,導致養(yǎng)殖戶經濟損失,做好日常預防措施、提高牛抵抗力尤為重要。最直接有效提高牛對布魯氏菌的免疫力的措施是接種疫苗,常用的疫苗分豬種布氏菌S2株苗、牛種布氏菌A19株苗,S2刺激性較弱,適合奶牛接種,在犢牛3~5月齡之間進行首次接種,一年以后再接種一次,免疫力可維持數年,A19毒性稍強,得到顯著的免疫效果,肉牛更適合接種A19,只需在每年3~4月接種一次。牛布魯氏菌疫苗不可與??谔阋咭呙缤瑫r接種,會出現免疫失敗或免疫抑制,降低疫苗免疫效果。牛布魯氏菌活疫苗有一定毒性,養(yǎng)殖人員在注射疫苗時也應做好防護,避免感染布魯氏菌病。引進病?;螂[性帶毒牛是牛布魯氏菌病大面積發(fā)生的重要原因,盡量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如必須引進種牛,一定要做好調查,不在疫區(qū)引進種牛。引進健康種牛,引進后要隔離飼養(yǎng)20~30天,著重觀察其精神狀態(tài)、飲食和排泄情況,觀察無異常后再與其他牛合群混養(yǎng)。不飼喂變質飼料,青貯飼料pH較低,布魯氏菌不能生存,飼喂青貯飼料可降低感染的風險。定期消毒,并選取牛布魯氏菌敏感的消毒劑,如,新潔爾滅、來蘇兒、氫氧化鈉和二氯異氰脲酸鈉等。養(yǎng)殖場門口設立消毒池,人員和車輛都要進行消毒,謝絕無關人員進入。及時清理牛的排泄物和墊料,每日做好通風和陽光照射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效果。牛布魯氏菌病為人畜共患病,飼養(yǎng)人員要做好防護工作,為病牛接生時要穿好防護服和一次性口罩手套,避免感染,并定期進行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