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輝
(貴溪安康精神病醫(yī)院精神科,江西 鷹潭 335400)
精神分裂癥是指個人意識、感知、情緒行為等出現明顯異常,難以進行正常社交活動的一種精神障礙型的慢性疾病,由于患者對自身行為、思想失去控制,故常發(fā)生一系列的攻擊暴力行為,有研究[1]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暴力行為與學歷、治療依從性、妄想、易激惹等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通常需對患者進行暴力風險評估,以確保護理及治療的安全性[2]。臨床對于精神分裂癥暴力行為的預測依舊缺乏較為客觀的指標,由于暴力行為的發(fā)生大多受患者精神及心理應激等心理活動因素支配,故檢測腦電波相關電位反應或可成為反映患者心理活動的指標之一,事件相關電位P300 檢測作為一種特殊的腦誘發(fā)電位檢測手段,能通過觀察腦電波波形圖與特定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從而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與情緒發(fā)生動機,在臨床腦卒中注意障礙患者、抑郁患者的認知損害評定中得到廣泛應用[3-4],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預測中的應用相對較少。
因此,本研究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收集不同暴力風險傾向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 檢測結果,意在探究其與暴力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具體報道如下。
回顧性收集2023 年1 月~2023 年6 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93 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中文版布羅塞特暴力風險評估量表(BVCC)[5]標準將其分為低暴力傾向組(BVC 評分0分)19 例、中暴力傾向組(BVC 評分1~2 分)33 例、高暴力傾向組(BVC 評分3~6 分)41 例,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符合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標準[6],其中低暴力傾向組男性13 例,女性6例,年齡范圍29~45 歲,平均年齡(34.64±3.80)歲,病程2~11 y,平均病程(7.53±1.37) y,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8 人,高中以上11 人。中暴力傾向組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齡范圍28~47 歲,平均年齡(35.18±4.17)歲,病程3~13 y,平均病程(7.41±1.66) y,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6 人,高中以上17 人。高暴力傾向組男性28 例,女性13 例,年齡范圍30~47歲,平均年齡(35.59±3.97)歲,病程3~15 y,平均病程(7.89±1.28) y,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9 人,高中以上22 人。3 組以上基礎信息比較一致性較好(P>0.05)。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倫理號:2020506。
納入標準:①年齡滿18 歲,性別不限,符合診斷標準;②入組前一個月內未服用抗精神病藥或其他影響中樞神經性藥物;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者既往有酒精、精神性藥物濫用史;②因其他器質性疾病、腦外傷所致的精神分裂;③合并聽力功能障礙。
三組患者均于入院后進行P300 檢測,具體檢測方法為:①囑咐患者需提前1 d 洗頭,保持病室安靜,患者處于清醒安靜狀態(tài),取正坐位,連接相關儀器設備,設備為580-NAVPR2 型聽覺腦干誘發(fā)電位儀(內特斯醫(yī)療公司,國械注進20202071526);②根據國際腦電圖協會規(guī)定的標準電極放置法[7],于腦部頭皮中央中線部位放置記錄電極,與雙側耳垂部位放置參考電極,額前正中放置接地線電極,設置所有電極電阻小于3 kΩ;③設置模式為聽覺誘發(fā)模式,通過配套耳機對患者予以雙重刺激信號(靶刺激+非靶刺激),信號頻率:靶刺激2000 Hz、非靶刺激1000 Hz,設置兩重刺激信號隨機出現比例為2:8,重復100 次(可分為50 次·輪-1疊加),單次刺激信號出現持續(xù)時長為30 ms,信號轉換間隔1 s;④收集P300 檢測結果,包括P300 波幅(即受到靶刺激信號后電位儀上出現的最高正向波波峰至基線的高度)、P300 潛伏期(即受到刺激時起至電位儀上出現正向波峰的橫向時間距離)。
①3 組患者P300 檢測指標對比:統(tǒng)計并比較3 組患者P300 波幅、P300 潛伏期結果;②3組患者1 w 內發(fā)生暴力行為情況對比:收集3 組患者1 w 之內暴力行為的發(fā)生情況,暴力行為即指患者具有明顯攻擊意圖且不受自我主觀控制,包括自殘、攻擊他人、毀壞物品;③暴力行為與P300 檢測指標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采用 logistics 線性回歸,分析暴力行為與P300檢測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采用SPSS Statistics24.0 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D)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行LSD-t 檢驗;回歸性分析采用 logistics 回歸模型分析,對于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采用中位數及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行非參數檢驗;均以P<0.05 作為判斷差異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
3 組P300 檢測指標中潛伏期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波幅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且低暴力傾向組明顯高于中、高暴力傾向組(P<0.05),中暴力傾向組明顯高于高暴力傾向組(P<0.05)。見表1。
表1 3 組患者P300 檢測指標對比
經統(tǒng)計,1 w 時間內,總共發(fā)生80 起暴力行為事件,其中自殘55 人(68.75%)、攻擊他人18 人(22.50%)、毀壞物品7 人(8.75%);低暴力傾向組發(fā)生率63.16%,中暴力傾向組發(fā)生率84.85%,高暴力傾向組發(fā)生率97.56%,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一周內發(fā)生暴力行為情況對比 [例(%)]
經回歸分析,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P300 潛伏期明顯長于未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P<0.05),且P300 波幅明顯小于未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P<0.05),P300 潛伏期、波幅均為導致患者發(fā)生暴力行為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暴力行為與P300 檢測指標單因素及多因素回歸分析 [M(P25,P75)]
暴力行為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見臨床癥狀,同時也是影響患者醫(yī)療質量的重要因素,因無法對患者心理進行準確預測,且發(fā)病前無預兆,具有一定隱蔽性,發(fā)病時癲狂爆發(fā)性,非主觀破壞性極強,對物品及周圍人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威脅,也為臨床護理增加難度,因此采取一定措施對患者精神癥狀、心理進行識別、判斷,進而對其暴力行為進行有效預測,不僅能較大程度降低護理風險,還能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防范干預,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8],具有明顯臨床價值。本研究采用事件相關電位P300,意在通過客觀腦電生物學指標,檢測潛伏期與波幅變化,從而預測患者暴力行為。本次研究結果中,隨著患者暴力傾向風險增加,P300 波幅呈顯著下降趨勢,提示P300 波幅可能是反應患者暴力傾向的生理學指標,有研究[9]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 進行分析,結果表明P300 波幅越低,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本研究中高暴力傾向組P300 波幅明顯低于中、低組,分析可能與患者認知功能受損,導致精神行為癥狀嚴重有關,因此P300 波幅可有效反應暴力傾向性。3組P300 潛伏期比較無明顯差異,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尚未對患者以往暴力行為發(fā)生史進行分層有關。本研究總結1 w 內患者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80 例暴力行為患者中,自殘者占比最高,為68.75%,其次為攻擊他人22.50%和毀壞物品8.75%,且高暴力傾向組發(fā)生率97.56%,明顯高于其他兩組。通過對所有患者有無暴力行為進行重新分組,并檢測分組后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及未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 指標,結果表明,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P300 潛伏期較未發(fā)生暴力行為患者更長,而P300 波幅較其更小,提示P300 潛伏期、波幅對患者暴力行為的分層與篩選具有一定可取度,通過一致性分析,結果表明P300 潛伏期、波幅均為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影響因素,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0],進一步表明事件相關電位P300 可作為臨床預測精神分裂癥患者暴力行為的可參考指標。
此次研究結果的指導意義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量表評估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潛在的暴力心理提供科學客觀依據,避免臨床判斷失誤,具備極大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的主要存在的弊端在于樣本取材較少,且暴力行為觀察時間僅為一周,只能作為短期預測結果,無法為遠期暴力行為發(fā)生情況進行預測,后續(xù)擬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周期,進行進一步數據收集。
綜上可知,精神分裂癥患者事件相關電位P300 潛伏期及波幅與暴力行為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可作為臨床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短時期內暴力行為的預測指標。本方案具有較高臨床價值,建議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