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的落腳點在于構建促進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體系。勞動教育是五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學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文章先是梳理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進而探討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的有效路徑,意在使勞動教育得以落地生根,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
作者簡介:鄭靜(1981—),女,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新建小學。
勞動是立身之本,是每個人應該掌握的技能?!吨泄仓醒?國務院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將勞動素養(yǎng)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語文課程集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身,講究文道統(tǒng)一?;诖?,教師應該積極尋求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之間的融合點,加大對語文教材中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力度,挖掘其中蘊藏的勞動教育價值,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同時,教師可以銜接豐富的課外資源,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拓展和外延,形成內外合力,以多樣化的活動為載體,多維度、多層面滲透勞動教育,促使學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勞動素養(yǎng)的提升。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
(一)認知欠缺,重視不足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的主要落腳點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勞動教育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結合是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舉措之一。但是就小學語文課程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際教學情況而言,其存在切入口模糊、效果不顯著、方法單一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師的認知有所欠缺,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度不足,因此沒有積極探索語文課程與勞動教育的有效融合路徑,導致勞動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1]。
(二)經驗不足,能力不足
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上發(fā)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就語文課程而言,從表面上看,語文課程似乎與勞動教育之間沒有必然的關聯(lián),但是只要深入剖析,就能夠發(fā)現(xiàn)語文課程和勞動教育之間存在的內在關聯(lián)。但是,當前部分語文教師的教學經驗欠缺,對教材的研究能力不足,沒有深度挖掘語文教材中承載的勞動教育資源,最終導致融合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保障不足,效果欠佳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要切實地落實這一目標,就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出汗,積極參與到勞動中。然而,當前不完善的勞動課程體系導致勞動教育的滲透效果不佳,學校沒有發(fā)揮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教師的勞動教育專業(yè)化水平不足,僅僅是在講解語文課文時口頭強調勞動的重要,以至于勞動教育過于淺顯,無法達成預期的教育目標[2]。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的有效路徑
(一)以文悟勞,轉變意識,挖掘要素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基礎和載體,是國家意志的主要體現(xiàn),是培養(yǎng)學生價值觀的主要工具,具有科學化、標準化、普遍化的特征[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特征的體現(xiàn)?;诖?,教師應該樹立健康的勞動教育理念,以勞動題材的課文為著眼點,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梳理,提取學科中的勞動要素,全面推進勞動教育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以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提升學生對勞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
1.創(chuàng)設勞動情境,珍惜勞動成果,感悟勞動品質
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可以挖掘教材的插圖資源,或引入課外的圖片資源,帶領學生了解日常生活勞動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勞動人民辛苦勞作的場景,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等觀念。
以《千人糕》這一篇課文為例,教材中附有一張插圖,呈現(xiàn)了種子變成米糕的整個過程。教師可以以插圖為切入口,落實勞動教育。比如,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內容進行“看圖說話”,一步步引導學生梳理勞動的整個過程,想象人們?yōu)樽銮烁馑冻龅暮顾推D辛,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又如,教學《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立足于課文內容,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這一情境:“在風沙肆意飛揚的戈壁灘上,在漫長的沙漠道路上,老百姓渺小的身軀、瘦弱的肩膀肩負著沉重的水桶。他們慢慢前進,雖然風沙模糊了他們的身影,但是吃水困難的老百姓仍然堅持把水扛回家中飲用。為了解決百姓吃水困難的問題,在政府的帶領下,在勞動人民的艱辛奮斗之下,大家鑿下了一口又一口的井,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苯處煂W生引入這一情境中,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刺激和心靈震撼,讓學生體會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內涵,助力學生樹立為建設國家、為造福勞動人民貢獻青春力量和青春智慧的責任意識,養(yǎng)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積極情感。
2.善用口語交際,挖掘勞動智慧,加深勞動認識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以口語交際為切入點,為學生搭建交流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表達。學生在交流表達與思維碰撞的過程中能加深對勞動的認知,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4]。
比如,開展以手工制作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布置一個手工制作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合作,運用相關的材料,完成手工藝品的制作,如風箏、燈籠、剪紙等。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口語交際活動中展示作品,分享自己的設計思路、制作過程、勞動感想等,由此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是智慧生成的過程,勞動能夠獲得快樂、獲得成長、獲得幸福。
(二)以課育勞,聯(lián)系生活,培育品格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教師應在挖掘勞動教育元素的基礎之上,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從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多個維度著手,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構建生活化課堂,引導學生在閱讀、品析、鑒賞、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偉大之處,體會勞動價值,塑造勞動品質。
1.聚篇成類,組合文本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要取得良好的勞動教育效果,教師可立足于勞動教育主題,以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將具有勞動要素的文本統(tǒng)一梳理、整合和歸納,實現(xiàn)跨單元構建,落實任務群教學,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感受勞動的偉大,由此達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勞動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勞動價值觀,增強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
比如,《端午粽》《中國美食》這一組組合文本描述了勞動過程,展現(xiàn)了勞動技巧;《挑山工》《憫農》這一組組合文本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偉大精神;《趙州橋》《紙的發(fā)明》這一組組合文本通過讓學生欣賞趙州橋獨特的建造工藝和了解紙的發(fā)明過程,了解背后的勞動故事,感悟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yǎng)對勞動人民的欽佩和崇敬之情。以上文本均揭示了勞動價值,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勞動的意義[5]。教師將蘊藏著豐富勞動內涵的文本整合起來,在語文教學中推進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學生實現(xiàn)文學素養(yǎng)和勞動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達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多元寫作,彰顯勞動價值
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融合勞動教育,引導學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勞動過程,表達勞動感悟,能激活學生的勞動經驗,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拓展寫作空間和寫作深度,發(fā)揮寫作和實踐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作用。這樣,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將勞動意識、勞動技能、勞動觀念內化為自身的品質,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寫作主題,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以“初試身手”這一寫作主題為例,教師可以先進行勞動教育的預熱,為學生布置勞動實踐任務,再讓學生基于自己的勞動體驗和生活觀察,進行創(chuàng)意性表達,為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可以從生活視角出發(fā),觀察媽媽炒菜的各個步驟,體會一家人吃飯的其樂融融;還可以觀察爸爸勞動的過程,了解他為家庭做出的貢獻。在觀察的基礎上,學生可以用精練的語言、細膩的筆觸,通過“一句話”的方式將自己觀察的過程記錄下來,由此感受到勞動無處不在,感知到勞動是促進家庭和諧、帶來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挖掘文本中的勞動元素,在特定的節(jié)日期間,安排學生寫節(jié)假日日記。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了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展現(xiàn)了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這便能夠成為教師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支撐。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勞動中體會勞動的辛苦,從節(jié)日特色、節(jié)日習俗、節(jié)日活動等角度入手完成習作練習,感受生活因為勞動而變得更加美好、幸福。以春節(jié)為例,很多家庭都會包餃子迎接春節(jié),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包餃子、準備年夜飯,再以寫日記的方式將春節(jié)期間勞動經歷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
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勞動經歷中獲取寫作素材,能夠在寫作時有話能寫、有話可寫,同時使習作內容更為豐富、真實、細致,內涵更為深刻,體現(xiàn)勞動的意義、收獲和價值。
(三)實踐促勞,內外合力,價值引領
社會、學校、家庭等教育主體應該形成教育合力,達成一致的教育觀念,構建深度合作模式,加強彼此之間的合作,以多樣化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全方位、全過程、全人員推進勞動教育。
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囊括了多學科知識,這為勞動教育的滲透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師可以立足于勞動本身,積極開展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勞動機會,搭建廣闊的勞動平臺,引導學生于實踐活動中愛上勞動,掌握勞動技能,由此培育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和勞動觀念。
以《祖父的園子》這一篇文章為例,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可積極聯(lián)合家庭和社區(qū)構建第二課堂,帶領學生一起參與到勞動主題活動中。比如,帶領學生和家長一起走進社區(qū),在空地上種植樹木、花草。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種植活動,了解種植的流程,如挖土、播種、填土、澆水、施肥等,能夠收獲更多的勞動技能。同時,通過勞動實踐,學生能夠進一步感悟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學素養(yǎng)。
結語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學在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之間搭建了一座隱形的橋梁,能夠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從認知走向實踐。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文悟勞、以課育勞、實踐促勞等多個維度著手,讓勞動教育回歸教育本真,為語文教學賦能,推進小學語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為學生的成長賦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毛正花.“雙減”政策下,語文教學為勞動教育賦能[J].江西教育,2022(36):65-66.
[2]岳建林.小學語文教學中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滲透[J].家長,2022(28):114-116.
[3]王詔靜.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機滲透[J].天津教育,2022(26):123-125.
[4]紀婭莉.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2(25):36-37.
[5]李苗苗.新時代勞動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成才,2022(1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