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華 王孝嵐
【名師簡介】周云華,女,中學正高級教師,蘇州市名教師,《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編委,《中學教學參考》外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課程設計與實施、課堂觀察與透視、學習設計與分析、聽課評課與研究、考試測量與評價。近十年來有一百五十多篇文章在全國各類核心期刊上發(fā)表,其中有三十篇文章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出版專著一部《教學設計原理與策略》。
[摘 要]《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新要求,并給予了適切的指導。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文綜歷史部分正是這一新型教學觀和評價觀的有力體現(xiàn)。源古流新,格物致知,即對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文綜歷史部分的評析總結。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核心素養(yǎng);全國高考甲卷;歷史部分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6-0001-04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下文稱新《課標》)明確提出了“教、學、評一體化”的新要求。教、學、評一體化已成為新《課標》實施及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指導。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文綜歷史部分正是這一新型教學觀和評價觀的有力體現(xiàn)。在新《課標》的指引下,高考命題正從聚焦學科知識測試向聚焦學生全面發(fā)展轉變,從技能導向的評價范式向品格導向的評價范式轉變,從偏向理想主義的評價文化向偏向實用主義的評價文化轉變??梢哉f,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文綜歷史部分(下文簡稱“此卷”)最大的特色是“源古流新”。而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應與高考命題趨勢保持一致。故落實“教、學、評一體化”成為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這也對一線教師提出了新挑戰(zhàn)?!敖獭W、評一體化”的切入點在于“格物致知”:堅持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一致的立意、設計能科學解釋歷史現(xiàn)象的解構策略、創(chuàng)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情境。
一、源古流新:試題總體分析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歷史教學的根本宗旨是發(fā)展“人”,即使“人”具備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核心素養(yǎng)。高考就是一次考查“人”發(fā)展到什么程度的終極評價。而在教學實施層面,高考也在質問教師“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有關“教、學、評一體化”的系列問題。筆者對此卷進行簡要分析,以期厘清高中歷史“教、學、評一體化”的內在邏輯。
(一)從學科中來,于發(fā)展中去
“教、學、評一體化”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但縱觀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仍有一些教師以教材內容龐雜、教學時間緊張為借口,大量實施講授式教學。雖然講授式教學也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生很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例如一些教師在使用地圖類材料教學時,會忽略引導學生掌握某些與地理思維有關的讀圖策略,而直接告知學生地圖中蘊含的歷史信息,以加快教學進度。然而這樣教學,學生并沒有親身經歷讀圖的過程,甚至連學習的過程也被包辦代替了,其直接結果就是在面對圖表類試題時,學生常常無從下手,甚至有部分高年級的學生都不知道需要閱讀圖例信息,更不要說提取其中關鍵信息了?!敖?、學、評一體化”應面向學生,即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位置,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潛能,不僅要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科的學習潛能,而且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此卷唯一的圖片類選擇題(第25題)正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25.在中國古代,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zhàn)亂,都會對人口的區(qū)域布局產生影響。圖1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 ? )
A.土地兼并程度 ? ? ? B.經濟發(fā)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長 ? ? ? D.移民流入數(shù)量
此題題干第一句話交代背景,第二句話先構建情境,緊接著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在閱讀題干和地圖的基礎上進行歷史解讀。學生首先需要從地圖中獲取時間信息“公元2年至公元140年”;接著需要提取圖片中的人口信息,發(fā)現(xiàn)公元2年江浙一帶的戶數(shù)與口數(shù)多于湘江流域,而到了公元140年卻大幅度少于湘江流域。在經濟水平大致相當?shù)臓顟B(tài)下,為何會產生這種變化?學生要解答這個問題,頭腦中就要構建一幅地圖:兩漢之際,由于綠林、赤眉起義產生社會動亂,直接導致位于長江北岸的江浙一帶的人們向南遷入交通便利的湘江流域。故D項符合題意。此題不僅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內在邏輯和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以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為本位,以綜合運用歷史、語文、數(shù)學、地理各學科知識的學習策略為實質性路線,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教、學、評一體化”。
(二)從育才中來,到育人中去
“教、學、評一體化”的關鍵是過程而非結果。常規(guī)的學科教學評價,大多是從學生最為顯性的學習結果出發(fā)的,即以終結性評價為主,且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與能力的評價。如現(xiàn)實中部分教師偏向關注學生是否能排除錯誤選項而選出正確選項,偏向關注學生是否能答出所謂的采分點而非整體的歷史敘述,偏向關注學生是否能準確理解歷史概念而非感悟其蘊含的人文精神。教師這樣做不利于把握學生“學做人”“成人”的過程。對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的歷史教學而言,教師必須重視過程性評價,最大限度發(fā)揮“評”在“教”和“學”之間的橋梁作用。只有將面向育人過程的評價落實到位,教師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發(fā)揮歷史教學的真正價值。
此卷第47題正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4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在周游列國遭遇困境的情況下,仍“講誦弦歌不衰”??鬃釉螋攪?、齊國的音樂大師學習,并有深刻的領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載,孔子整理的《詩》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強調“正音”“雅樂”,反對靡靡之音,他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又說:“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來,“樂教”不僅僅是聲樂、器樂、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齊風俗,實現(xiàn)政治與社會理想的重要途徑。“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據(jù)《史記》等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孔子提倡“樂教”的原因。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孔子“樂教”思想的影響。
此題的材料、問題雖設置簡潔,卻能很好引導學生去思考孔子提倡“樂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及產生的歷史影響。不論是原因還是影響,都與社會中“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故此題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等主流歷史現(xiàn)象,給予歷史現(xiàn)象中的“人”足夠的關注與關懷。此題理想的思考路徑是從“人”的發(fā)展本身去反思社會變化,且此題注重表現(xiàn)性評價。通過有意義的歷史敘述外化學生獲取與應用知識、技能的策略,凸顯學生探究歷史所應具備的價值關懷,從人文視角剖析歷史現(xiàn)象。與此同時,完整的歷史敘述更能全面地暴露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能顯示出學生的“成人”狀態(tài)與育人目標之間的差距,為今后的教學提供方向。
(三)從歷史中來,到現(xiàn)實中去
“教、學、評一體化”的重點是思維而非形式。只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思維水平,才能促使其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然而現(xiàn)實中部分教師就知識講知識,就教材講教材,就歷史講歷史,即使能厘清核心知識,但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是極其有限的。要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是讓他們掌握現(xiàn)成的歷史結論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在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過程中體悟歷史。較有效的策略是:將歷史學習同學生的真實生活相連接,設置適當?shù)默F(xiàn)實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學到了什么、能做什么、做得如何,以及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情況。
此卷第42題正是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
42.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武漢長江大橋(圖略)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在長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毛澤東豪邁地寫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蔽錆h長江大橋已經成為新中國的國家記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fā)展史上的偉大奇跡,無論是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結合史實闡釋一則新中國的“國家記憶”。(要求:體現(xiàn)國家意義,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
學生能否應對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核心素養(yǎng)水平的重要指標。此題將學習情境與社會情境相連接,即將在歷史學習中遇到的歷史敘述問題與對社會現(xiàn)象的考查相結合。針對此題,學生可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角度來解答,這就需要學生主動、廣泛、深入地激活頭腦中的已有經驗,在新信息與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下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意義的建構。解答此題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學習內容的理解。
二、格物致知:教學策略把握
日常的歷史教學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要獲得此卷對教學的啟示、要應對每一次高考對師生提出的挑戰(zhàn)、要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評一體化”要求,教師必須確立新的認知觀、教學觀和評價觀,教學立意從知識本位轉變?yōu)樗仞B(yǎng)本位,教學結構從時段關聯(lián)轉變?yōu)闀r空貫通,教學載體從學科情境轉變?yōu)榫C合情境,致力于將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轉變?yōu)楹诵乃仞B(yǎng)發(fā)展的過程。
(一)立意: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轉變
盡管一些教師主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教、學、評一體化”,但是存在模式化、淺表化、形式化等問題。部分教師認為“改變教學方式”和“提升課堂教學容量”是教學改革的全部追求,忽視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核心素養(yǎng)是人們解決復雜問題和應對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其分類不外乎以下三種,一是認知核心素養(yǎng),其以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核心;二是個人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個人應對復雜的情況時,必須具有的強大的自我概念;三是人際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以及與他人開展協(xié)作的能力。教學立意從知識本位走向素養(yǎng)本位是“教、學、評一體化”的起點。要設計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立意,就要避免教學走向知識點的堆積,還要從觀念視角看待問題,用觀念理解問題內涵。
以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為例,筆者將教學立意設計為“大國崛起與小民尊嚴”,引導學生理解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席卷全世界時,國家可能處于最好的時代,而底層人民可能處在最壞的時代;國家可能對這個時代滿懷信心,而底層人民可能對這個時代充滿懷疑;國家可能在這個時代直達天堂,而底層人民可能在這個時代直墜地獄。大國崛起需要對人文守護和關照,在大國崛起的道路上只有保障小民尊嚴才能有光明的前途。上述教學立意和解讀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引領學生不斷發(fā)現(xiàn)、理解、解釋和批判事實。由此通過教師的“教”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結構:從時段關聯(lián)向時空貫通轉變
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不是從一個時間點、一個空間要素進行的,而是要立足于整體思維,突出時間空間內在聯(lián)系,以核心概念為抓手,打破原有教材的人為割裂,強調因果邏輯,聚焦特定歷史時段,賦予歷史事件生命力,構建長時空的歷史框架結構。
如筆者在講解“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核心知識時,呈現(xiàn)表1。
筆者突破常規(guī)教學,是用下面這段話進行總結:“讓我們把視野打開,不要緊盯著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這一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點,而是將從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到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看作是一個不斷捍衛(wèi)自己尊嚴、提升國際地位的歷程。我們敢于直面美軍,保家衛(wèi)國;我們敢于迎頭痛擊印度的挑釁;我們敢于面對蘇聯(lián)的威脅而不妥協(xié)、不屈服;我們支持亞非拉國家的民族獨立和解放,在第三世界擁有強大的號召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及無數(shù)普通中國民眾的努力下,我們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外交勝利,使中華民族得以屹立在世界的東方?!?/p>
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事件時,既要讓學生從小時段觀其細節(jié),又要讓學生從長時空看其趨勢。故筆者于表1中突出空間,于教學小結中突出時間,由此幫助學生的“學”從時段關聯(lián)向時空貫通轉變,同時構建中外歷史整體知識結構。
(三)載體:從學科情境向綜合情境轉變
知識與具體的情境是緊密相連的,完備的知識都是從真實的情境中習得的。而真實的情境往往是復雜的、綜合的。故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必須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提取和重組,舍棄不恰當?shù)囊蛩?,努力?chuàng)設綜合情境。這樣的情境不僅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關,而且隱含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和探究興趣。
筆者曾設計如下寒假歷史學習項目(見表2):
新《課標》指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要了解和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才能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學生在上述情境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僅能主動、深入地激活自己的原始經驗,而且能在綜合情境中實現(xiàn)知識、思維和觀念的遷移,體會到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巨大價值。
自新一輪高考改革正式啟動以來,高考命題改革進入了快車道。與探討人類社會進程不能割裂歷史一樣,此卷不僅是對長期以來命題改革精神的傳承,而且是廣大命題專家基于新《課標》進行的積極突破,故為“源古流新”。此外,引領課堂教學實踐優(yōu)化是高考的基本價值,而課堂教學優(yōu)化體現(xiàn)在立意、結構、載體三個方面,故為“格物致知”?!敖?、學、評一體化”順應了教學評價從考試文化到評價文化的轉型,教師應為學生的成長設計基于素養(yǎng)本位的教學立意、基于時空貫通的教學結構、基于綜合情境的教學載體,最終實現(xiàn)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落地與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源古流新,格物致知,即筆者對2023年全國高考甲卷文綜歷史部分的評析總結。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胡軍哲,楊華.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歷史教學的改進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3(5):63-6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張華.論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責任編輯 ? ?袁 ?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