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該技術逐漸被教育教學領域所重視與應用。文章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核心分析了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潛力與衍生風險,腦機接口的“讀腦”“腦控”“控腦”等三項基本功能可以用于解讀學生深層狀態(tài)、增強學生身體功能以及激發(fā)學生認知潛能等潛在場景,但是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也存在增加學生精神壓力、損傷學生身體健康、動搖學生主體地位等衍生風險。為了保障學生安全、兼顧技術效益,文章認為,在教育教學領域中應用腦機接口應當采用嚴厲限制的基本立場。在嚴厲限制基本立場的指導下,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應當被明確劃定限制區(qū)域,包括年齡限制、類型限制、用途限制、意志限制等。在限制區(qū)域之外的應用場景中,腦機接口方可被允許使用以發(fā)揮技術對教育教學的變革推動作用。
[關鍵詞] 腦機接口; 教育教學; 身心健康; 技術效益; 限制立場
[中圖分類號] G43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盛豪杰(1996—),男,安徽亳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智能科技與教育研究。E-mail:SHENG_HJ520@163.com。
一、引? ?言
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一項在生物腦和外部機器設備之間建立信息互通渠道的智能技術[1]。就技術邏輯而言,腦機接口繞過了外周神經(jīng)與肌肉,直接將思想意識傳達至外部機器或者將外部信號傳達至大腦區(qū)域[2]。腦機接口技術通常用于醫(yī)學領域,其目的是治療身體或者神經(jīng)缺陷的患者。在腦機接口普及化潮流之下,教育教學領域也逐漸認識到腦機接口在提高學習能力、優(yōu)化教學質量等方面的應用潛力。作為一項結合腦科學、神經(jīng)科學、計算機科學等的新型智能科技,腦機接口技術不僅為變革教育教學方式帶來新的契機,也會衍生出嚴重的潛在風險與危害。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如何應用腦機接口,是在腦機接口逐漸普及化形勢下當前社會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二、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應用場景
腦機接口有三類重要功能,即“讀腦”“腦控”以及“控腦”,這三類重要功能能夠在教育教學中發(fā)揮不同功效。
(一)讀腦功能:解讀學生深層狀態(tài)
腦機接口所具備的基本功能都需要立足于認識與解讀生理信號的基礎之上,常知的生理信號包括腦電信號、眼電、肌電等。這些生理信號往往伴隨個人心理活動或者身體狀態(tài)而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或者身體狀態(tài)會產生不同節(jié)律的生理信號。腦機接口的讀腦功能需要解決兩個難題:一是充分收集人體在不同狀態(tài)下所產生的生理信號;二是正確鑒別不同節(jié)律的生理信號所代表的不同心理或者身體狀態(tài)。腦機接口通過對生理信號收集與解讀,可以獲取人們情緒、注意力、體力工作負荷、心理工作負荷等人體深層信息[3]。
腦機接口獲取生理信號并解讀人體深層信息的功能,能夠幫助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及時了解學生的深層狀態(tài)。在當前教育教學實踐中,人們通過腦機接口所解讀的學生深層信息主要集中在學生情緒與學生注意力兩個方面。就學生情緒而言,情緒是從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中所產生的主觀體現(xiàn),不同情緒的產生會伴隨著一些生理變化。腦機接口通過捕捉外在的生理變化或者表現(xiàn),進而推測個人的主觀情緒。學生情緒一直是教育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學生情緒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
監(jiān)測學生注意力也是腦機接口應用于教育教學的主要用途之一。注意力是指個人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腦機接口可以通過標記腦電信號來探究個人的注意力狀況。在教育教學中,學生注意力是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學生注意力越集中,學生的學習效率越高,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越長,學習進程也就越快。注意力等深層信息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或者學習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腦機接口監(jiān)測出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能力,能夠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計劃。利用腦機接口監(jiān)測學生注意力等深層信息在我國實踐中早已出現(xiàn),例如,浙江金華某小學讓該校學生佩戴頭戴式腦機接口用以監(jiān)測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狀況[4]。
(二)腦控功能:增強學生身體功能
腦控功能是指腦機接口使用者可以繞過外周神經(jīng)與肌肉,直接利用意識控制外部設備,進而通過外部設置對外界環(huán)境造成影響或者改變[5]。腦控功能的技術邏輯是:腦機接口首先通過光、電、氧等檢測設備接收大腦在產生一定意識后的腦電信號,將腦電信號進行放大、降噪等;然后,將處理好的腦電信號通過翻譯算法翻譯成計算機可識別的數(shù)字信號或者控制指令;最后,將數(shù)字信號發(fā)送給外部設備以驅動外部設備。
腦機接口可以幫助殘障學生跨越身體缺陷進行正常的活動與交流。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腦機接口使得參試者能夠在每分鐘打出90個字符,并且書寫的準確率超過99%[6]。腦機接口的腦控功能不僅可以服務于殘障學生,也可以助力于普通學生。腦機接口的腦控功能本質上是用意志來控制外物,殘障學生使用是為了彌補自身缺陷,普通學生使用則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自身能力。配備了腦機接口的學生,能夠在不失自身靈活性的前提下利用意念控制外部機器。例如,學生可以利用腦機接口進行腦控電子游戲,學生在使用這些腦控產品時,可以提升專注力,進而提升自控能力[7]。
(三)控腦功能:激發(fā)學生認知潛能
腦機接口不僅包含腦電信號等生理信息的向外輸出,還包含控制指令的向內輸入。所謂控制指令的向內輸入,是外部設備將控制指令傳輸至生物體大腦,進而刺激生物體大腦以使生物體大腦作出相應的刺激反映??啬X功能的技術邏輯是:腦機接口首先由外部設備將信息進行精細編碼,將編碼后的信息轉化成光、磁、電等刺激形式,再將刺激信息傳輸?shù)缴矬w大腦或者神經(jīng)等特定部位,最后生物體受到刺激后產生相應的生物反應。腦機接口的控腦功能所要實現(xiàn)的是通過腦機接口實現(xiàn)對生物大腦或者意志進行外部影響,包括刺激生物體特定感知、操控生物體等。
腦機接口的控腦功能對優(yōu)化教育教學仍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腦機接口不僅可以監(jiān)測學生的注意力、情緒等狀況,還可以提升學生注意力和記憶能力[8]。研究人員通過腦機接口對老鼠大腦進行實驗,能夠增強老鼠對新知識的記憶,這被認為腦機接口在健全或者增強人的記憶以及提高某些認知表現(xiàn)等方面具有廣泛的前景[9]。腦機接口對激發(fā)常人認知潛力主要是通過短期性的刺激手段,例如,阿克蒂爾克等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對進行記憶任務的大腦進行顱交流電刺激(tACS),經(jīng)過顱交流電刺激后受試者記憶能力得到增強[10]。可以看出,腦機接口的刺激手段具有獨特性與實效性,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學生的記憶能力、注意力等認知能力。
三、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衍生風險
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能夠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與學習能力。然而,腦機接口的使用也會給教育教學帶來衍生風險,其中,學生群體則直接處于腦機接口衍生風險的中心地帶。
(一)精神傷害:監(jiān)控增加心理壓力
“讀腦”本質上是獲取學生的生理信息,并根據(jù)生理信息解讀出學生的心理活動與身體性能等深層信息?!白x腦”功能的信息風險、隱私風險一直受到學界諸多學者的關注[11]??v然信息、隱私風險需要人們在個人信息保護的議題下進行研究與防范,但是教育教學領域更需要重視“讀腦”行為本身對學生身心健康帶來的危害。
“讀腦”行為其實是一種全方位、深層次的監(jiān)控行為,通過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來達到及時糾正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目的。相較于人力監(jiān)控和攝像監(jiān)控,智能社會下的腦機接口監(jiān)控使得學生的深層狀態(tài)更加真實、全面地展現(xiàn)在監(jiān)控者面前。監(jiān)控本身屬于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使用監(jiān)控所得的相關信息。正如論者在暢想腦機接口的應用前景時,主張利用所讀出的信息來幫助學生制定個性化方案、實現(xiàn)個性化教育[12]。腦機接口側重于讀取學生的負面狀態(tài)信息,因為學生負面狀態(tài)是需要教學中所關注與處理的問題。掌握學生負面狀態(tài)信息后,人們可以采取三種處理措施:一是疏導,教師積極與學生溝通,了解其負面狀態(tài)的原因,進而為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二是警示,對學生短暫提醒,以嚴厲短促的態(tài)度提醒學生自行脫離負面狀態(tài);三是分流,即將狀態(tài)、能力不同的學生分流至不同群體。
事實上,上述三種處理方式都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負擔。首先,積極性的疏導措施需要挖掘學生背后的隱私,這會造成學生的抗拒與排斥。并且疏導過程需要消耗過多時間,可能會大量占用教師的教學時間與教學精力。其次,相對于費時費力的疏導,嚴厲的警示更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容易引發(f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最后,分流措施本質上是淘汰機制,為了免于被淘汰,學生將背負來自家長、教師以及自身等多方的壓力。由此可見,腦機接口的“讀腦”功能將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二)身體傷害:使用損傷身體健康
除了心理健康風險,腦機接口還可能損害學生身體健康。根據(jù)電極放置的位置不同,腦機接口可以分為侵入性腦機接口與非侵入性腦機接口。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將電極通過手術方式植入大腦皮層,而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僅僅是頭戴腦機接口設備即可,故非侵入式又被稱為穿戴式腦機接口。不同類型的腦機接口有著不同的優(yōu)勢。侵入式腦機接口由于處于人體內部,更靠近大腦,因此,其收集、識別信號的功能更加強大。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對生理信號的收集、識別能力要低于侵入式腦機接口,但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安全性較高。無論是侵入式,還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其可能會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
腦機接口的安全風險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手術安全風險。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通過手術將電極植入大腦皮層,在手術過程中,受試者可能面臨著手術出血、感染等風險。手術結束后,人體可能與電極產生排斥反應,會對受試者健康造成一定損害[13]。并且當所植入的電極移位時,可能需要多次手術才能達到目標效果,多次手術則會使得安全風險劇增[14]。第二,設備老化風險。腦機接口的使用是長期的,因此,所植入的電極也必須長期留在人體頭部。然而,長期的使用無疑會造成設備的老化,設備老化會引發(fā)設備故障、材料變質等問題。第三,設備使用風險。腦機接口與人體大腦密切聯(lián)系,設備使用過程中,存在損傷大腦的嚴重風險。
(三)本質傷害:學生主體地位動搖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旨在實現(xiàn)人的個性化和終身化發(fā)展[15]。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在技術發(fā)展與技術賦能中,人的主體地位不斷受到挑戰(zhàn)與動搖,“人—機”關系出現(xiàn)偏差和顛倒[16]。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中“人—機”關系的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學生主體地位的動搖。
學生主體地位動搖意味著教育教學中將學生視為學習工具。一方面,忽視或者不尊重學生的基本情感。腦機接口雖然探尋個人的內心情感,但是其最終目的是錨定并消除負面情感,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優(yōu)化學習狀態(tài)。然而,人本身就是各種情緒的集合體,妄圖實現(xiàn)單一情感的做法既難以實現(xiàn),也有違人性。另一方面,肆意損害學生身體。腦機接口寄希望于影響、改造人體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然而對人體的改造可能會直接或者間接傷害學生身體,并引發(fā)不可逆轉的嚴重后果。
學生主體地位動搖并非抽象層面的探討,其會引發(fā)一系列的實際危害。第一,當社會不再尊重與重視學生身心健康時,在腦機接口強大功能的誘導下,社會將在功利目的的誘導下形成迫切使用接口的焦慮氛圍。第二,嚴密的監(jiān)控和身體的改造,無疑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身體壓力,進而可能引發(fā)極端事件。第三,在教育教學中應用腦機接口的目的無非是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但是在“人—機關系”顛倒的做法下,教育目的也難以達成。當人們癡迷于腦機接口給學生帶來的增幅作用,往往忽視個性化教育所需要的其他成本。
四、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基本立場
腦機接口既能夠為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機遇,也衍生出諸多嚴重風險,那么教育教學領域在應用腦機接口時,應當采取何種立場則尤為必要。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基本立場問題不僅影響著如何具體使用腦機接口問題,也影響著教育教學領域所面臨的機遇與風險。
(一)積極推崇立場之評析
關于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部分學者持有積極推崇態(tài)度,認為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領域有著廣泛的前景,應當積極予以使用。有學者認為,腦機接口在預測學習效果、培養(yǎng)自控能力等方面具有極大的潛力。雖然該技術仍然存在信號獲取、舒適感等技術障礙,但是通過構建隱私制度、公平制度和加強科普等措施,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腦機接口的功效[17]。從該觀點可以看出,持積極推崇立場的論證有三個特點:第一,積極推崇立場在強調腦機接口強大功能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方式。第二,承認腦機接口技術的不成熟,該技術的不成熟只是功能上的欠缺,而非安全上的欠缺。第三,否定腦機接口有過高的安全風險,該觀點甚至認為腦機接口僅是極低電磁輻射的電子科技,其危害性甚至要低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持積極推崇立場的學者能夠給予腦機接口技術以足夠重視,積極探索腦機接口的應用方式,挖掘該技術的應用潛力。但是,積極推崇立場的觀點較為偏激,需要引起重視。首先,片面重視嗣后風險。腦機接口確實存在侵害隱私等嗣后風險,但是技術本身存在的風險不應當被忽視,即風險的存在與否直接取決于技術是否被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其次,低估風險的嚴重性。事實上,持積極推崇立場的學者也認識到腦機接口部分的嚴重風險(如教育公平問題),但是低估了該風險的嚴重性。當使用腦機接口會引發(fā)顯著的同輩跨越,在沒有嚴格限制下,可能會在社會中引發(fā)對腦機接口的瘋狂追捧。為了通過教育而實現(xiàn)人生富足、階層跨越等目的,人們可能會忽視腦機接口的安全風險,而無節(jié)制地使用該技術。最后,過度忽視安全缺陷。腦機接口技術是一種前沿技術,囿于技術發(fā)展的局限性,會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持積極推崇立場的學者僅僅重視該技術應用時的便利缺陷,卻忽視該技術的安全缺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旗下Neuralink公司,曾于2022年向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申請腦機接口的人體實驗,但是FDA認為,該技術實驗對人體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并駁回了Neuralink的申請[18]。即便是腦機接口的發(fā)源地,也對腦機接口的安全風險充滿顧慮,因此,腦機接口的安全風險無疑是腦機接口應用最應當重視的問題。
(二)消極排斥立場之評析
與積極接納腦機接口的觀點相悖,有的學者認為,當前社會應當完全拒絕應用腦機接口,避免制造出“腦機接口人”(與Cyborg同義)。該觀點認為:其一,腦機接口的應用會使自然人喪失其自由意志,因為腦機接口的應用會損毀人自由意志的唯一性,使得人不能再稱之為“人”。其二,根據(jù)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腦機接口人的出現(xiàn)會引發(fā)“自然人”與“腦機接口人”之間不斷爭斗,最終兩敗俱傷或者同歸于盡。其三,腦機接口使得腦機接口人無法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取唯一性的自由意志,進而失去作為目的的人格,失去人的尊嚴。應當阻止腦機接口在社會中的應用,用立法手段將“腦機接口人”扼殺在搖籃之中[19]。消極排斥立場能夠給予腦機接口潛在風險以足夠的重視,從人的本質、人的尊嚴等角度來推演腦機接口的嚴重風險。相較于過度樂觀的積極推崇立場,消極排斥立場對風險的重視無疑有一定的正確性,但是這種“重視”卻走向了另一極端。
消極排斥立場對極端風險的論證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腦機接口的作用功能意在強化人意志,而非改變人的意志。腦機接口功能的發(fā)揮依賴于先存的個人意志,該技術是對個人意志的向外傳播形式進行解讀或者改變,但是對個人意志本身并無影響。既然個人自由意志并未受到根本性的改變,因此,人格與尊嚴受損的論證也就不成立。其次,人的差異化也不會導致物種的相互斗爭。人的能力差異與階層差異本身就已存在,能力強者確實占有著更多的社會資源,這并不意味著能力強者與能力弱者之間必然引發(fā)弱肉強食的斗爭,甚至是兩敗俱傷。最后,從根本上而言,消極排斥立場產生的根源在于對腦機接口認識的單一化與片面化。一方面,腦機接口不僅是可以增強人體能力,還可以治療人體的某些疾病或者缺陷;另一方面,腦機接口不僅包括危險性較高的侵入式腦機接口,也包括危險性較低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因此,“完全消極排斥”仍然不能夠成為教育教學領域應用腦機接口的基本立場。
(三)溫和限制立場之評析
溫和的限制立場是當前社會的主流觀點,持有該立場的學者不僅認可腦機接口存在強大功效,也了解腦機接口伴隨著嚴重的潛在風險,因此,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需要受到一定限制,其限制主要是通過“知情同意”規(guī)則來實現(xiàn)的。例如,有學者認為,為了降低腦機接口在教育領域中的風險,應當先在特殊學生人群進行試點,在充分告知風險與完全征得特殊學生與其代理人同意后,決定是否使用腦機接口以及其使用期限,若特殊學生無法表達個人意志,又需要使用腦機接口的,則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同意[20]。然而,利用“知情同意”規(guī)則來削減腦機接口的應用風險存在軟弱性,其無法在教育教學領域起到實際的限制作用。
第一,腦機接口的主要適用人群是未成年學生群體。在我國當前教育體系下,小學、初中與高中等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任務最為繁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成果直接影響學生升學或者優(yōu)質升學的教育機會。因此,基礎教育階段對腦機接口的使用需求更為迫切。然而,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學生主要以未成年群體為主,這一特殊群體意味著真正的腦機接口使用者不具有真實表達自身意愿的能力和機會,只得依賴其法定代理人代為表達其意愿,但是代為同意的意思表達仍然與學生的真實意愿存在較大差距。
第二,教育教學領域存在顯著的功利導向。之所以認為代理人的代為同意與本人同意存在偏差,是因為教育教學領域存在顯著的功利導向[21]。優(yōu)異的成績意味著學生及其家庭可能獲得更好的生活資源,甚至跨越階層。在這一機制的引導下,不僅學生為了成績而努力學習,家長也會為之投入巨大的成本與精力。然而,作為代理人的家長,在功利誘導下可能會作出有違學生真實意愿的決定。
第三,教育教學領域不具有應用緊迫性。“知情同意”規(guī)則是醫(yī)療康復領域應用腦機接口的重要規(guī)則[22]。與醫(yī)療康復領域不同,教育教學領域不具有應用緊迫性。醫(yī)療康復領域中腦機接口的使用者是有治療需求的患者,而教育教學領域中的使用者大多是普通學生,其使用的增強目的大于治療目的。在治療目的主導下,法定代理人代為同意明顯具有對被代理人的有益性。但是,在增強目的主導下,法定代理人出于教育功利而作出的使用決定,增加了被代理人受到損害的風險,不能徑直認為該行為對被代理人的有益性。
(四)嚴厲限制立場之提倡
考慮到腦機接口的潛在風險,教育教學領域應用腦機接口必須受有一定的限制。對腦機接口應用的限制不能僅依賴于“知情同意”規(guī)則,即不能將選擇權利完全交給個人。嚴厲限制立場更適合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應用。所謂“嚴厲的限制立場”,是指對腦機接口的使用與否不能僅依賴在具體個人的選擇,而是相關法律規(guī)范在整體上對腦機接口的適用范圍劃定禁止界限,在界限內的情形下要禁止對學生使用腦機接口技術。
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基本立場,本質上是安全價值與功利價值相互角逐的不同結果。安全價值與功利價值是一對矛盾體,積極推崇立場與消極排斥立場都是立足于單一價值基礎,前者是以完全的功利價值為導向,后者則是以完全的安全價值為導向。相較于上述單一價值的觀點,溫和的限制立場是以功利價值為主,安全價值為輔。教育教學領域存在較大的功利性,“知情同意”規(guī)則無法真正阻止在功利引誘下的理性人,積極推崇立場仍會引發(fā)教育教學領域對腦機接口的追捧。
嚴厲限制立場以安全價值為主、功利價值為輔。相較于溫和的限制立場,該立場更為注重腦機接口在賦能教育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安全風險。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存在嚴重的衍生風險,因此,教育教學領域對腦機接口的應用必須采取謹慎態(tài)度,以保障學生安全。當然,嚴厲限制立場并非要禁止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領域中應用,也重視該技術可能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機遇。雖然劃定了禁止使用腦機接口的范圍,但是在禁止范圍之外腦機接口被允許使用。
那么,為什么要劃定禁止范圍,而不是劃定允許范圍?原因有三:第一,劃定禁止范圍能夠體現(xiàn)基本限制態(tài)度,突出該技術可能存在的風險性。以禁止性規(guī)定劃定腦機接口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適用范圍,能夠讓社會公眾直接感受到社會與規(guī)范對腦機接口的限制性態(tài)度,進而能夠引起社會公共對腦機接口嚴重風險的認知與理性。第二,為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留有余地,防止阻礙社會對腦機接口應用潛力的挖掘。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對腦機接口認知的不斷深入,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也逐漸豐富。如果劃定腦機接口的允許范圍,實質上會阻礙人們對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的探索,這顯然不利于腦機接口技術的發(fā)展。第三,從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技術難度上而言,社會場景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周全地劃定所有允許范圍極為困難,而劃定禁止規(guī)范的做法更具可行性與經(jīng)濟性。
五、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的應用邊界
教育教學領域應當對腦機接口的應用采取嚴格限制立場,明確腦機接口應用的禁止范圍,因此,對應用邊界的合理劃定則顯得尤為必要,這關系到對腦機接口的風險與機遇的平衡與調和。
(一)年齡邊界:禁止未成年人學生使用
教育教學所面對的學生群體是年齡跨度較為廣泛的群體范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體素質與認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年齡較大的學生身體素質普遍較強,有著更強的抵御風險與損害的能力,并且認知水平較高,能夠正確認識并衡量腦機接口的風險與得利。
年齡因素會影響學生群體的身體與心智,因此,有必要禁止未成年人學生使用腦機接口。禁止未成年人使用腦機接口意味著不僅未成年人自己不能使用腦機接口,并且未成年人的代理人也不得要求其使用腦機接口。禁止未成年人使用腦機接口,不僅有利于維護未成年群體的身心健康,還有利于解決腦機接口衍生出的教育不公風險與盲目追捧風險。未成年學生群體一般處于基礎教育階段,面臨著較大的學業(yè)壓力。禁止該群體使用腦機接口能夠減輕或者避免設備使用而引發(fā)的學習能力差距過大、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也能夠避免學生及其代理人因升學目的而對腦機接口的盲目追捧。
(二)類型邊界:禁止侵入類型接口應用
腦機接口存在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安全風險,然而不同類型腦機接口的安全風險也大不相同。毋庸置疑,侵入式腦機接口需要通過手術方式將電極放置在人的大腦皮層之中,無論是手術行為,還是使用行為,都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相應地,穿戴式腦機接口的應用更為普遍,其安全性也更高。穿戴式腦機接口避免了植入手術所帶來的風險,也避免了植入物長時間停留人體所帶來的風險。
考慮到不同類型腦機接口技術有著不同的安全風險,風險性更高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應當被予以禁止。在教育教學領域禁止侵入式腦機接口意味著任何非醫(yī)療目的植入侵入式腦機接口都不被允許,無論是未成年學生群體,還是成年學生群體都不得使用侵入式腦機接口。禁止教育教學中使用侵入式腦機接口能夠完全體現(xiàn)以安全為主的價值導向。禁止使用侵入式腦機接口,是為了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是安全價值的體現(xiàn),但是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不被禁止說明安全價值只是主要價值,并非全部價值。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安全性要高于侵入式,但并非毫無風險,長期使用腦機接口可能給大腦和外周神經(jīng)與肌肉帶來一定的損害,然而這一安全風險被予以接納,規(guī)避此風險只得依賴于使用者在日常使用時注意使用的方式和頻率。
(三)用途邊界:禁止接口用于教育分流
有學者認為,腦機接口按照用途不同可以被分為治療用途的腦機接口和增強用途的腦機接口[23],前者是彌補個人身體或者神經(jīng)等方面的缺陷,后者是提高普通人的身體和認知等能力。除此之外,腦機接口還具有分流用途。分流用途是指腦機接口通過獲取個人主觀狀態(tài)或者身體狀況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使用者進行區(qū)分與歸類。無論是治療用途還是增強用途,都意在提升個人能力,使其更好地進行生產或者生活。但是,腦機接口的分流用途并不直接對個人能力進行增幅,其僅僅是在獲取相關個體信息之后,將個人歸屬于不同的類別,進而對應不同的處境。在教育教學領域,學校可以利用腦機接口來評價與決定對學生是否錄用以及錄用級別。
筆者認為,治療用途與增強用途本質上都是對個人的增幅,可以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使用,但是分流用途需要被禁止。其原因有三:第一,分流用途對人無直接增幅。在風險既定的前提下,腦機接口分流用途無法對學生產生更多的增幅,收益的降低將導致該用途的必要性大打折扣。第二,分流用途剝奪了學生努力的機會。學習能力是復雜因素共同長期作用下的綜合結果,如果利用腦機接口對學生進行分流,這無疑剝奪了該學生以后努力進取與改變的機會。第三,分流用途會滋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在教育教學領域,教育分流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如果將腦機接口用于分流,可能也會引起社會的負面反饋,作假、腐敗、壓迫學生等社會問題接踵而至。
(四)意志邊界:禁止非無同意使用接口
雖然腦機接口的使用與否的選擇權不能全部交由個人,但是在劃定客觀禁止區(qū)域之后,腦機接口的具體使用仍然遵循個人意志,個人意志仍然是抵御風險的最后一環(huán)。在教育教學領域,對成年學生使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時,要獲取學生的個人同意,禁止無學生個人同意下對其使用腦機接口。學生個人同意起到控制風險的閥門作用,因此,其個人同意有著三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個人同意的告知要求。自由且真實的個人意志,需要立足于充分明確的事前風險告知的基礎之上。第二,個人同意的形式要求。在得到充分明確的事前告知后,使用者需要可以作出明確的同意表示。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的表示,不能反映使用者的真實意志,不能作為有效的同意表示。第三,個人同意的內容要求。個人同意不僅具有形式要求,還有內容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方式、使用期限、單次使用時間、使用用途以及使用后相關信息數(shù)據(jù)的處理等。
六、結? ?語
在腦機接口賦能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利用腦機接口可以極大提高自身學習能力與學習效率,但是其也將面臨精神壓力增加、身體機能損傷、主體地位動搖等嚴峻風險?;诒U蠈W生身心健康與兼顧腦機接口技術效益的雙重考慮,當前教育教學領域對腦機接口的應用需要采取嚴厲限制的基本立場,從年齡、類型、用途、意志等方面劃定腦機接口應用的禁止區(qū)域。換言之,在取得學生明確性同意的前提下,教育教學領域在非教育分流目的下可以對成年學生使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優(yōu)化教學質量。當然,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fā)展及其相關規(guī)范制度的成熟,人們能夠控制或者消除腦機接口的衍生風險時,腦機接口可以在教育教學的更多場景中發(fā)揮正向作用。
[參考文獻]
[1] RAIF P, MAHMUD M, HUSSAIN A, et al. 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st-bench based on EEG signals for research and student training[C]. Singapore:2013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 and e-Health (CICARE), 2013:46-50.
[2] TANG X, SHEN H, ZHAO S, et al. Flexible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J]. Nature electronics,2023,6(2):109-118.
[3] 盛豪杰.腦機融合應用下個人信息保護的障礙及其化解[J].征信,2022,40(8):21-27.
[4] 王瑞文,俞金旻,戴軒.小學生戴“頭環(huán)”防走神?教育部門:責令暫停使用[EB/OL]. (2019-11-01) [2023-03-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8954530929899980&wfr=spider&for=pc.
[5] 王行愚,金晶,張宇,王蓓.腦控:基于腦—機接口的人機融合控制[J].自動化學報,2013,39(3):208-221.
[6] 馮麗妃,張思瑋.為癱瘓者放飛“心靈的蝴蝶”又快又準的“意念書寫”來了![EB/OL]. (2021-05-14) [2023-03-19].https://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1/5/362583.shtm?id=362583https://mp.weixin.qq.com/s/QtkmF6ytd1_BRQIFuWep9g.
[7] 劉新玉,王東云,師麗.腦機接口教育應用:原理、潛能與障礙[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1):18-25.
[8] 柯清超,王朋利.腦機接口技術教育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9(10):14-22.
[9] RAO R P N. Brain-computer interfacing: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10] AKT?RK T, DE GRAAF T A, G?NTEKIN B, et al. Enhancing memory capacity by experimentally slowing theta frequency oscillations using combined EEG-TACS [J]. 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14199.
[11] 翟雪松,楚肖燕,胡美如,李媛.從腦機接口到腦腦接口:認知傳輸與群體協(xié)同的教育變革[J].遠程教育雜志,2022,40(3):24-34.
[12] 王朋利,柯清超,張潔琪.腦機接口的智能化課堂教學應用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1):72-81.
[13] 顧心怡,陳少峰.腦機接口的倫理問題研究[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1,38(4):79-85.
[14] 游麗江.腦機接口技術的風險挑戰(zhàn)及對策建議[J].網(wǎng)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23(2):113-115.
[15] 袁磊,雷敏,徐濟遠.技術賦能、以人為本的智能教育生態(tài):內涵、特征與建設路徑[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2):74-80.
[16] 朱洪洋.學習幻肢與神經(jīng)全景敞視:腦機接口技術應用于教育的主要倫理挑戰(zhàn)[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5):39-44.
[17] 劉新玉,王東云,師麗.腦機接口教育應用:原理、潛能與障礙[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1):18-25.
[18] 簫雨.安全風險大,馬斯克腦機接口人體試驗申請被美FDA拒絕[EB/OL].(2023-03-02)[2023-03-20].https://www.ithome.com/0/677/021.htm.
[19] 陳曉平,肖鳳良.警惕人類的掘墓者:腦機融合、阿爾法狗抑或虛擬現(xiàn)實——兼與翟振明教授商榷[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5):1-10,25.
[20] 馮澤華.積極防控教育領域應用腦機接口技術的風險[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5-31(5).
[21] 孫穎,陳偉.“雙減”如何為教育高質量發(fā)展鋪路奠基——來自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解讀[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3-18.
[22] 肖峰.腦機接口技術的倫理難題與應循原則[J].中州學刊,2022(7):95-102.
[23] 肖峰.腦機接口的價值選擇:治療還是增強?[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22,39(4):1-8.
Basic 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Boundary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Empower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cusing on Ensuring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SHENG Haojie
(Department of Law,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it has been gradually valued and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potentials and risks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ith the focus on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three basic functions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namely "brain-reading", "brain control", and "controlling the brain",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students' deep state, enhance students' physical functions, and stimulate their cognitive potential. However,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empower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lso have the risks of increasing students' mental pressure, damaging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shaking their subject statu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students and take into account the technical benefit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hould adopt a strict restrictive basic st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ict restrictive basic stance,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as restricted areas, including age restriction, type restriction, usage restriction, will restriction, and so on.? In application scenarios outside the restricted area,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can be allowed to be used to leverage the transformative rol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echnical Benefits; Restrictive 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