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本地生活素材的開發(fā)、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本地生活素材是本地化、生活化教學的重要依托,對于豐富語文教學形式、策略和內涵具有特殊價值。文章從“漫步生活,感悟美好”的情趣入手,探討了將本地生活素材、資源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途徑和策略,并提出了開展教學工作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本地生活素材;本地化;生活化
作者簡介:陳進新(1970—),男,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岑溪市安平鎮(zhèn)古院小學。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發(fā)生活化素材,提升本地教學元素與學生的關聯(lián)度,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師著重思考的議題。從現(xiàn)實維度來看,更好地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能夠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主動作為,加強對本地化、生活化教學的研究,科學地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確保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人文素養(yǎng)與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本地生活素材的應用價值分析
所謂本地生活素材,即當?shù)嘏c生活存在密切聯(lián)系的教學素材和資源,其具有多元的實踐價值和應用價值。
第一,本地生活素材的開發(fā)、利用能拓展小學語文教師的視野,使可選用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工具更為豐富。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本地化、生活化的教學素材與資源為載體,打造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統(tǒng)一的教學課堂,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自然隨和,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第二,將本地生活素材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增強語文學科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對于彰顯語文的育人和教化功能具有突出意義[1]。語文教師有效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和教學資源,可以增強語文教學的輻射力,讓學生的身心得到熏陶,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例如,在《黃繼光》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余,帶領學生參觀、游覽當?shù)氐母锩f址或主題博物館,讓學生以課內外場景融合的方式接受一次愛國主義洗禮和教育,感受先輩們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偉大精神和情懷。這樣運用本地生活素材,可以展現(xiàn)語文學科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更好地突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
第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核心素養(yǎng)與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通過在生活化的場景中品味語文知識,感受語文的魅力和現(xiàn)實功能,可以更好地形成文學思維和人文素養(yǎng)。在本地化、生活化素材的加持下,語文教學更具有吸引力,學生能夠在知識的吸收、轉化和應用中提升實踐技能,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總之,鮮活、多樣、豐富的本地生活素材與教學資源是小學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運用本地生活素材與資源具有現(xiàn)實必要性,對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本地生活素材的開發(fā)、利用思路及建議
小學語文教師要依照教學改革的要求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進一步豐富語文教學的形式、技法和內涵,以確保開發(fā)的本地生活素材與資源契合教學創(chuàng)新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一)圍繞課文知識要點,融入本地教學元素
語文教師要具有強烈的本土化情懷,將語文課外知識教學作為本地生活素材融入的載體,以更好地發(fā)揮本地生活素材的應用價值,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2]。比如,在寫景類散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文章中優(yōu)秀的寫景段落和代表性詞句與本地的風景名勝聯(lián)系起來,延伸拓展知識,讓學生獲得更為立體直觀的學習體驗。例如,在開展部編版二年級下冊《詠柳》一課的教學前,教師可以先在學校周邊拍攝若干張柳樹的照片,并結合實地觀察記錄下本地柳樹的形態(tài)、生長環(huán)境等內容。在課堂授課時,教師可以對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進行細致解讀,結合前期拍攝的照片和記錄的內容,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在講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一句時,教師可以展示自己拍攝的作品,讓學生觀察本地的柳樹是如何展現(xiàn)美的;在講解“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一句時,教師可展示柳樹的枝葉細節(jié),然后與學生一起探討本地的柳樹在春風吹拂下是什么樣的姿態(tài)。這樣將本地的教學資源和素材與課文相結合,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開發(fā)數(shù)字化生活素材,提升學生的知識體驗
合理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實踐路徑和依托。語文教師要從全局角度認識本地生活素材對于語文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除了生活化場景的營造和構建,教師也要加強信息化、數(shù)字化資源和素材的開發(fā)與利用,真正發(fā)揮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平臺、數(shù)字化技術的功能,讓語文教學更具感染力,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好。相關生活素材其實廣泛存在于網絡中,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素材十分豐富。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多媒體、微課、在線教學等不同形式,有效開發(fā)可用于教學的數(shù)字化生活資源,突出本地化、生活化的特點,營造更開放包容的教學氛圍,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觀潮》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開發(fā)線上的教學資源與素材,以此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體驗。如教師可通過“云班課”“教學通”等平臺開發(fā)數(shù)字教學資源,打造“視頻課文”,讓學生對《觀潮》的知識要點、寫作技法、中心思想有全面的理解。教師也可以結合數(shù)字化資源,讓學生觀察本地河流的相關景象,與課文進行對比研究,以此提升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師通過數(shù)字化、信息化渠道開發(fā)本地生活素材,能夠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三)打造本地化探究項目,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要立足本地生活素材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設計本地化的探究項目(任務),以此驅動學生進行探究、研討,學習相關知識,建構良好的語文知識體系[3]。語文教師要合理設計本地化的探究項目,運用項目切分的方式對語文課堂進行細化,豐富課堂教學的形態(tài)和內容,著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語文知識能力。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置探究項目,讓學生進行綜合分析、思索與研判,以此發(fā)揮生活化素材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探究項目。教師可先要求學生誦讀文章,初步理解文章意義和主旨,然后要求學生結合個人記憶,對當?shù)氐那镉赀M行回憶和描述,看看當?shù)氐那镉旰驼n文中描繪的秋雨有哪些異同。這樣可以讓學生從課文閱讀出發(fā),聯(lián)系本地實際,調動生活記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運用類似的方法,教師可以設計多元化的本地探究項目或任務,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本地化的探究項目能夠有效豐富語文教學形式,提升語文課堂的活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研究,提升學生的語文探究意識和各方面能力。
(四)構建本地化教學情境,豐富生活化教學內涵
情境教學是一種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也是本地生活素材融入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情境、搭建教學場景的方法,將本地生活素材與教學內容融合起來,進一步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多媒體情境、互動情境、游戲情境、演示情境、模擬情境等不同的教學情境,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巧妙滲透知識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偟膩砜?,本地化教學情境的構建為本地生活素材的開發(fā)、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機,這對于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大有幫助。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地的重陽節(jié)特色習俗,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圖文并茂的課堂情境,加深學生對本詩的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圍繞“重陽節(jié)”主題設計互動任務,挖掘這首詩中蘊含的生活化素材,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掌握更多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知識。如教師可以提取“插茱萸”“登高”等關鍵詞,設計課堂探究案例,讓學生分析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加深其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相關文化的理解??傊?,以本地化的教學情境為載體,教師可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更多生活化元素和素材,豐富教學的生活化內涵。
(五)設計生活化作業(yè),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在新課改和“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yè)的設計形式和途徑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實踐類作業(yè)越來越受重視。一方面,實踐類作業(yè)與本地的社會生活聯(lián)系密切,要求學生參與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驗證所學知識,形成基礎的應用技能;另一方面,實踐類作業(yè)以語文課堂學習為起點,能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應用中提升實踐能力。從開發(fā)、利用本地生活素材的角度入手,教師可以降低書面作業(yè)量,提高課外作業(yè)質量,設計生活化作業(yè),以此鍛煉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使之在生活化場景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和價值,在實踐體驗中形成語文思維,形成運用語文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火燒云》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作者寫景狀物的句子進行細致解析,讓學生感受課文的美。在課堂教學快結束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生活體驗與觀察作業(yè),如讓學生在未來幾天著重觀察黃昏時火燒云的景象,利用手機拍下火燒云的美麗景色,并記錄好個人的觀察心得與體驗,寫成100字左右的小作文;讓學生與父母進行探討,分析火燒云形成的時間、條件;等等。通過類似的實踐性作業(yè),學生可以深入生活場景,將課文內容與日常體驗聯(lián)系起來,在感受、分析、記錄、寫作中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提高語文知識學習效率。
結語
本地化、生活化的理念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指導方針,備受廣大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的關注。在新時期,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漫步生活,感悟美好”的情趣,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加強對本地生活素材的開發(fā)和利用,使之有效融入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指導活動中,以此提高本地化、生活化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知識水平和應用技能的提高。此外,教師要積極運用現(xiàn)代化技術,整合本地生活素材,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式和步驟,確保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竇超.芻議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J].語文課內外,2021(18):134.
[2]黃莉.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探討[J].文淵(中學版),2020(5):714-715.
[3]毛少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點滴思考[J].讀與寫,2022(33):61-63.
[4]熊佑翠.淺析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外交流,2021,28(3):1395-1396.
[5]譚憲孟,吳蘭波.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和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