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聚眾人之才,辦眾人之事”的公共財政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追求績效目標,產(chǎn)出與財政成本相對稱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讓人民滿意。 以運行有效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作為關鍵手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要求,財政部門重任在肩,要以主責者的身份高標準完成這一“規(guī)定動作”;各預算部門和單位同樣是各自領域的責任主體,要確?;ǔ龅拿恳环皱X黨和政府放心,人民滿意;其他“相關利益者”也應具有公共精神,對公共財政績效給予高度關切,形成績效管理的“推力”。 筆者認為,預算績效管理做到“三全”,關鍵是“全員”盡責,使績效管理大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要素、“每一顆螺絲釘”都不出問題。
“三全”之“全方位”,筆者理解為要以系統(tǒng)化思維來對待預算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要素都應激活,形成多主體的合力,從多角度精準施策,做到理念、制度、技術并舉。歸根結底,關鍵還是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實際行為。
從績效管理主體來看,要做到黃炎培先生所說的“地地得人,人人得事”。 財政決策者、資金分配者、資金使用者、利益相關者等都應依法有序參與到績效管理中,特別是財政部門、預算部門和單位更要務實地履行相應職責。
從各種管理策略手段來看,預算公開,信息共享,創(chuàng)造績效管理、評價、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和條件,建立多主體協(xié)同、上下銜接的機制,預算項目全周期管理,制定和執(zhí)行支付標準,諸如此類的績效管理工作方法、手段,是花樣形式,還是誠實作為,也取決于人。 哪怕是基礎信息錄入這樣機械簡單的工作,如果不負責任或故意造假,都會影響預算的科學性,從而造成財力錯配,損害績效。
理念是人的理念,如何對等公共財政,是否秉持公職倫理,公共精神是否深入人心,這些都是績效管理的“軟實力”,直接左右人們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后果。 制度重要,制度的嚴格執(zhí)行更重要,當前預算績效管理相關制度日趨完善,好的制度必須得到落實才能形成對預算績效的支撐。 技術要人來使用,預算績效管理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特別是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主的預算管理一體化,要求相關人員掌握技術,用好技術手段,讓技術為績效管理服務,同時防范“技術作惡”。
“三全”之“全過程”“全覆蓋”變成現(xiàn)實,同樣考驗各主體能力和精神。財政績效流失,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利益驅(qū)動下的財力錯配、貪腐浪費,一些單位和個人總想找漏洞、鉆空子,給績效管理監(jiān)督評價設障礙、設禁區(qū)。 所以,解決“人的問題”仍是根本。 在財政治理、預算績效過程中,如何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規(guī)范公共權力行使,讓追責問責具有威懾力,是要作出有力回答的問題。
1945 年,毛澤東與赴延安考察的黃炎培先生談話時說,“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他號召“人人起來負責”。 這用之預算績效管理,同樣是真理。 “三全”管理內(nèi)含著“全員”參與之義,需要系統(tǒng)發(fā)力,人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