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 要】 ?互動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尊重學生課堂主體性、重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模式,已經被廣泛運用在初中物理課堂.但在運用的過程中,存在教師未重視學生主體性地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內容理解難度大等問題,且這些問題始終困擾物理課堂.本文從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問題、合作探究、內容拓展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借助對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調整上述問題,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 初中物理;互動教學;課堂實踐
在初中階段的物理課堂上,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做到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這樣才能讓課程教學活動有價值、有意義,學生才能在課程中學到知識、獲得能力.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思考“學生的需求是什么?哪些方式方法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讓學生借助課堂學習便可以高效掌握知識?”等,在此基礎上運用互動教學模式才能發(fā)揮其最大的效用.
1 ?初中物理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意義
1.1 ?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中,由于許多教師未重視到“互動”在教學中的意義與價值,使得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將教學點落在對內容的講解與分享中,而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活與提高,這樣不僅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而運用互動教學模式后,教師便能夠將教學落點放在與學生的互動上,從而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被激活、學生是否對教學內容感興趣等.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便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有效教學.而且對學生來講,在互動中,能夠更好地發(fā)現自己擅長的知識、主動調動自己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高效學習.
1.2 ?重視學生課堂主體
在以往的物理課堂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皆是以教學任務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是否講解為主,對學生是否能夠完成掌握物理知識、是否可以真正運用物理知識,教師的關注度則相對較弱,這是一種不重視學生課堂主體性的體現,也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學習的門檻,無法精進自己對知識的認知與掌握.因此,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借助對互動教學手段的使用,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真正思考學生是否掌握了重要知識點,是否能夠對知識進行熟練運用,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效率.
1.3 ?有效降低內容難度
在學習物理知識時,我們會發(fā)現許多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有難度的知識點對學生也存在理解上的問題,便會導致學生無法熟練掌握物理知識、無法有效應用物理知識,這種情況的存在,不論是對學生自身,還是對物理課堂,都是影響教學效率的體現.因而,教師需要借助對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有效降低知識的難度,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對知識的充分掌握,提高物理內容的掌握效率.故而,教師需要合理有效用互動教學手段,降低物理知識呈現內容難度,從而幫助學生實現對物理內容的充分掌握,做到有效理解、有效應用.
2 ?初中物理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運用策略
2.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運用互動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借助對情境的打造,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需要借助對教學內容的分析與整理,將素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呈現,以做到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產生想要認知、想要學習物理知識的欲望,進而再開展教學活動,這樣便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1].
例如 ?在講解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時,學生需要完成對以下知識的掌握:第一,掌握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第二,知道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第三,認識到測量會存在誤差.基于此,在教學活動開展時,教師需要借助對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活學生對學生測量長度與測量時間的興趣.首先,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的事物,如木塊、紙張、銅絲、圓球等,并引發(fā)學生思考,即“如何對上述事物進行精準測量?”對此,教師可以預測學生的反應,如學生可以積極回答,給教師反饋時,教師應怎樣做.而如果學生有較少的反應時,教師便可以進一步設置情境,將測量的知識融合在具體的情境中,如測量紙張的厚度、測量精密儀器等,進而引發(fā)學生對測量工具的興趣,認識到測量不同的事物需要用到不同的工具,為后續(xù)教師進一步展示測量工具做好鋪墊.進一步講,當我們在進一步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時,如果學生使用直尺、 精密測量儀等工具測量時,會發(fā)現由于紙張?zhí)《鵁o法準確測出數據.對此,教師可以拿出一本書,并引導學生將一張紙與一本書進行聯系.在聯系與觀察中,學生會發(fā)現,先測量出一本書的厚度,而后再算出一張紙的厚度即可.這樣,學生便可以借助直尺測量整本書的厚度,而后再根據書籍的頁數算出最后每一張紙的頁數即可.
在上述情境互動中,教師從基礎事物的展示,到測量儀器的認知,再到借助具體事件運營測量儀器進行測量,有效完成對教學情境的打造,并逐漸引發(fā)學生對測量工具與測量事物之間的認知,讓學生在互動中實現對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2.2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互動思考
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中,有效的問題設置是提高學生思考效率、強化知識掌握的重要手段.因而,在運用互動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時,教師需要借助對問題的設置與學生進行積極互動,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幫助學生完成對物理知識的認知與掌握[2].同時,學生也需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對教師的引導與點撥,給予積極的反饋,進而做到思考中掌握物理知識.
例如 ?在學習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jié)“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完成對以下知識內容的講解,即認識噪聲的波形、認知噪聲、掌握如何降低噪聲對人的危害.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互動性,教師需要借助設置問題的形式,對上述知識點進行呈現,并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具體來講,在學習關于“噪聲的波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展示噪聲的波形與樂聲的波形,讓學生進行對比式思考,進而認識噪聲的波形.據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哪一種波形是噪聲的波形?為什么?”在對比觀察中,學生發(fā)現噪聲的波形雜亂無章,且長短不一,而樂聲的波形是規(guī)律的、有序的、長短一致的,故而學生認為雜亂無序的波形是噪聲的波形.其次,為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對噪聲的認識,教師繼續(xù)設置思考問題:“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中有哪些噪聲?這些噪聲都產生了哪些影響?”在思考中,學生可以聯想自己的生活實際,如汽車鳴笛、建筑施工、鞭炮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的噪聲來源.同時,這些不同形式的噪聲來源,會給人們的工作、生活等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損害聽力、引發(fā)神經衰弱、誘發(fā)心臟病等.在此基礎上,教師繼續(xù)追問學生,“面對生活中的噪聲,我們應該嘗試運用哪些具體的方法來控制和減弱噪聲?請舉例說明.”在學生給出的答案中,包括有摩托車氣筒處的消聲器、某些道路會標有禁止鳴笛等,這樣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噪聲的產生,并減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因此,在進行互動教學時,合理設置問題是確保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設置思考問題時,教師應盡可能地保證問題貼合教學內容,并給予問題一定的開放思考空間,讓學生能夠做到真正思考、互動思考,進而實現對“噪聲的危害與控制”知識的掌握.
2.3 ?合作探究,促進學生互動實踐
在應用互動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互動學習,從而做到在降低對教師的依賴的同時,增進學生間的關系,強化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可以實現有效的互動性實踐學習.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jié)“熔化與凝固”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以合作小組的形式完成課程中的實驗“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guī)律”.在合作實踐中,學生需要分工合作,做好實驗器材的準備、實驗材料的收集、實驗數據的記錄,同時應重視對實驗過程中固體熔化現象的觀察.首先,學生需要進行對比實驗,分別取出適量的海波和石蠟,并對其進行加熱,及時記錄加熱熔化時的溫度變化.根據記錄的數據,學生小組發(fā)現,石蠟在熔化時的溫度變化是一直上升的,而海波則是先上升、再平穩(wěn)、再上升的溫度變化形式.由此,學生便可以初步完成對合作實驗.在完成實驗后,學生團隊的任務并沒有全部完成,還需要進行實驗后的總結.如在給海波進行融合實驗時,為什么不采用酒精燈直接加熱,而是要將試管放在有水的燒杯中,而后再加熱呢?如何記錄實驗數據?記錄哪些實驗數據?對上述問題的回顧,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還能夠促進學生實現對上述知識的深入了解與認知,這對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進步有重要意義.
因此,在物理課堂中,要想實現對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互動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進步.
2.4 ?內容拓展,延伸課堂互動學習
在互動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拓展內容的形式,對課堂教學豐富與延展,讓學生可以從對知識的基礎,進步到對知識的深入掌握.在延伸課堂的互動性學習中,學生需要根據教師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對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這既可以是對資源的學習,也可以是對實驗的進一步掌握[3].因而,教師在拓展教學內容時,需要以基礎性的內容為主,幫助學生完成的以知識鞏固為主的拓展性教學活動.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光的反射”時,教師需要完成對以下內容的講解:認識光的反射規(guī)律、法線、入射角和發(fā)射角等;能夠結合光的反射定律畫出光路圖,了解生活中的光的現象;在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時,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基于此,教師應以上述內容為基礎,為學生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互動學習.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在做實驗時,需要具備科學精神或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有哪些作用呢?”“怎樣具備科學精神與科學態(tài)度呢?”等問題.在思考中,學生可以結合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以及參與的物理實驗,進行思考回答.在課堂教學的最后,教師以科學精神進行內容延展,既是對教學內容的豐富,也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物理知識、認知科學精神,這對學生學好物理知識、樹立科學態(tài)度有積極意義.
因此,在互動教學中,教師應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基礎,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此為學生進行內容的拓展,且拓展的內容可以是具體的思考內容,也可以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物理知識.這些內容都可以讓學生在互動思考中,取得思維能力的進步,實現對物理知識的充分掌握.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活動時,學生的需求、體驗應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重要指標,只有讓學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扎實地掌握了物理知識,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是成功的、有效的.而互動教學作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其在運用時便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置相應的教學手段,強化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興趣,做到扎實掌握物理知識,實現物理綜合能力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冷鐵牛.初中物理課堂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搭建研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1(04):37-38.
[2]許月珍.初中物理課堂互動式教學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22(02):124-126.
[3]魏煒.初中物理課堂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J].廣西物理,2021,42(03):65-67.
[4]李勇.問題驅動下的初中物理教學策略優(yōu)化[J].新課程研究,2023(13):97-99.
[5]湯小琴.初中物理教學中生活化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J].學周刊,2023(1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