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徐宗科
20世紀的中后期,有相當多的中外作曲家為竹笛創(chuàng)作了眾多的獨麥曲及協(xié)奏曲,使竹笛的演奏及表現(xiàn)領域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竹笛還在很多戲劇、戲曲和聲樂演唱中擔任伴奏,樂隊中主要的領奏、獨奏段落通常也由竹笛首席來完成。竹笛的表現(xiàn)力是相當豐富的,它既能表現(xiàn)歡快喜悅的心情,也能表達悲憤哀怨的情緒,具有迷人的魅力。它可以通過奏技法的變化,輕而易舉地表現(xiàn)出不同的音樂風格。例如:通過顏、疊、震、打等裝飾技巧表現(xiàn)出江南美景;通過吐、滑等技巧表達北部地區(qū)人民質樸感人的深情。雖然竹笛是件極具中國特色的樂器,但它的演奏內容及風格又是非常廣和寬泛的,從古代的五聲音階樂器演變到如今的十二平均律,它的表演可涉及中外所有音樂。由于竹笛本來就是從戲曲伴奏中脫胎而出,所以竹笛在戲劇戲曲聲樂擔任伴奏任務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當代竹笛的演奏技巧是基于傳統(tǒng)演奏方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演化出來的。新的演奏技巧演奏難度更大,對樂曲的表達能力更強,學習演奏的周期更長。但是,其表達音樂的能力更自如、細膩與強大。文中通過竹笛的演奏方法以及作品的分析,通過竹笛演奏展現(xiàn)音樂作品的地域風情以及演奏的語言腔調。
北方民間樂曲的演奏中,花舌的運用非常廣泛,它還常與歷音、顫音、飛指、剁音等技巧結合使用。在馮子存先生的《喜相逢》《放風箏》等作品中,便有大量樂段使用花舌這一技巧?;ㄉ嗝耖g俗稱“打嘟?!?,是舌頭在口腔中由于氣的沖擊而飛速顫動所產生的一種碎音效果,是一種極有特點的技巧。初學時可以先不用笛,用舌頭在口腔內反復練習“打嘟嚕”,之后再用在竹笛子上,用長音練習是最好的。注意舌頭要自然放松,多利用舌頭本身的彈動功能,并結合腹肌的控制。
竹笛作品中的江南風格的樂曲中(江南絲竹中常運用這個技巧),談不上表現(xiàn)什么音樂形象。也可以理解為是個別演奏家的一種演奏特點,像陸春齡先生的演奏就較多地運用,經常可以看到在音符的斜上方有一個小音符,這便是倚音,它是依附于主音上的,這個小音符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很多個,都稱之為倚音。倚音有裝飾、潤色主音的作用,演奏時不能過分強調它,但也不能忽視它,因為掌握不好反而會起到畫蛇添足的反作用。練習時還應注意對倚音音頭的控制和處理,適當結合“輕吐”技巧會有不錯的效果。
疊音是在演奏兩個同度音時,在第二個同度音的音孔上用手指急速地開按一下(出現(xiàn)本音與上方二度或三度音的音效),使這兩個音有一種重疊的感覺。疊音可以說是一種“極快速的裝飾音”,不能把疊音奏成倚音。要記住倚音是在第一個音符之前出現(xiàn),疊音的手指動作在第一個音符之后;倚音再短暫也有一個過程,而疊音第二個音的手指動作和第二個音的拍子是同時的,我們只能感覺它的存在。因為手指的急速開閉,本音的上方疊音是不占時值的,因此稱疊音是一種快速的裝飾音。它巧妙地豐富了兩個音之間的關系,使兩個音既分開,又形影不離的感覺。
喉音顧名思義是喉嚨發(fā)音,這種技巧過去常被用在戲曲的伴奏中。演奏方法是:通過振動喉嚨以發(fā)出“鳴”“嗷”的聲音,同時還要吹出笛聲,使兩種聲音糅合在一起,是一種邊吹邊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可以是同度的,也可以是不同度的,像和聲效果的音效,但要注意的是,雖是用喉嚨發(fā)音,但喉嚨快速卻不能過分緊張,不然會失去對口風的控制,影響笛子的聲音。近年來,在一些現(xiàn)代作品中這種技巧常被采用,如:《蒼》《天龍吟》《臥虎藏龍》等等。
每一個民族的語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語音系統(tǒng)。從民族到語支、語族、語系,越往上,語音系統(tǒng)之間的區(qū)別越大。笛子作為我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歷經了幾千年的發(fā)展與演變,對語音的演繹十分重視。
民族器樂與地域文化是不可分割、息息相關的。在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中,所有的作品的展示都是線性音樂為基礎,結合當?shù)氐赜蛱赜械恼Z言風格來共同展現(xiàn)作品的地域特點。在竹笛作品中的演奏中也展示了音樂的語音音調的走向,并結合作品中的“韻”體現(xiàn)出來。方言語音中的“韻”是與地方文化以及審美情趣相關聯(lián)的,而竹笛作品的語音之“韻”是肉眼看不見的,要求演奏者對作品有著深入的理解,把握和認識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風格特點,用心去感受竹笛作品所要表達的音樂情感。竹笛“語音”的演繹具有地域的語音性特點,“語音”的行腔代表了音高的走向,地域風味的“韻”通過竹笛演奏中的力度強弱、音色與節(jié)奏的變化演繹出作品蘊含的場景、畫面與情感,達到了虛實相生的意境。
“音腔”的展現(xiàn)顧名思義是通過音樂的“音”來展開。由于各地的風土、自然、語言以及當?shù)孛袼孜幕牟町悾竦岩魳吩诟鞯嘏c當?shù)氐拿耖g藝術相融合,形成了富有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風格,演奏技巧也各有特色。不同的音腔所表現(xiàn)出的音樂有從容,有急迫,有飄逸,也有豪邁。這需要演奏者對竹笛作品的理解以及對音樂語言風格技巧的準確把握。中國音樂(無論聲樂、器樂)特有的音腔運用是現(xiàn)有的記譜法不可能精確記下的,只有靠演奏者平日加強學習民間演奏方法、風格,當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后,方能自如地演繹竹笛作品。在竹笛的演奏中,傳遞感情與音樂風格的表達需要在吹奏的過程中,通過音色的變化、時值的長短、力度的不同來展示不同地域音樂屬性,從而演繹不同的音樂感情。竹笛演奏中音腔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在演奏中尾音的處理,通過尾音的音樂走向,來展示音樂的情緒與風格,本文采用了《蔭中鳥》《鷓鴣飛》《三五七》《喜相逢》《姑蘇行》等片段,通過吹奏中的演奏技巧來分析音腔。
譜例1《蔭中鳥》是管樂以冀中民間音樂為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它以富有北方民間色彩的音樂語匯,描繪了茂林成蔭、百鳥啼鳴的景象,寄托了作者熱愛生活和向往未來的情懷,成為北方梆笛音樂的代表曲目之一。全曲由引子和3 個段落構成。引子以充滿活力的呼喚樂句揭開了樹林里歡騰活躍的序幕。第一、三段展現(xiàn)了樹林興旺茂盛、百鳥歡躍的景象。活潑、跳躍的節(jié)奏,風趣、對稱的旋律,靈巧的顫音、歷音、抹音等演奏技巧的運用,均體現(xiàn)了濃郁的北方梆笛音樂的特征。第二段則表現(xiàn)了百鳥競技的生動景象。其中滑音、吐音、花舌音和多指顫音的運甲,既是對多種飛鳥鳴叫聲的模擬,又是對梆笛傳統(tǒng)演奏技巧的繼承和發(fā)展。在演奏中注意“吐音”在吹奏中的演奏效果,展現(xiàn)百鳥競技的場面中“輕吐”與“重吐”的結合需要演奏者在吹中有音量的調控與處理,見譜例1。
譜例1
竹笛曲《鷓鴣飛》是南方曲笛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該曲原是湖南民間樂曲,曾用于簫獨奏和絲竹樂合奏,后由笛子演奏家陸春齡改編。該曲以曲笛演奏所特有的柔美豐滿、細膩含蓄的韻味,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從而成為具有濃郁江南風格的曲笛獨奏曲。作者對此曲的介紹是:“鷓鴣出自南方,向陽而飛,又名隨陽鳥。這首民間樂曲,用曲笛演奏,以醇厚和細膩、快和慢、強和弱等技藝的對比手法,刻畫鷓鴣鳥時遠時近、忽高忽低,在廣闊天空盡情飛翔的形象……”?!耳p鴣飛》放慢加花作為第一段慢板,而將原“花板”用快速演奏,作為第二段快板,前后兩段構成主題在后、變奏在前的倒裝變奏。第一段慢板的第一小節(jié)則處理成自由節(jié)奏的散起,作為全曲的引子,四個長音運用食指顫音、虛指顫音和力度的變化,以悠長寧靜的旋律展現(xiàn)了優(yōu)美的水鄉(xiāng)風光。慢板段的旋律悠揚抒情,節(jié)奏舒徐悠緩,分句自由,大致可分為四個段落。每段由若干長短不一的樂句構成,以特性音調自由貫串和變化展衍的手法貫串全段,演奏中的上二度墊音裝飾和氣顫音、指顫音的靈活運用,使高音含蓄柔美、低音渾厚圓潤,情趣古雅純樸,栩栩如生地描繪鷓鴣鳥忽高忽低、忽遠忽近,時隱時現(xiàn)地自由飛翔??彀宥蔚男梢赃B續(xù)的快速平穩(wěn)的十六分音符為特點,活潑靈巧,速度極快,力度稍強。最后用越來越輕的虛指顫音,給人以鷓鴣鳥向遠處飛去漸趨消失的聯(lián)想,見譜例2。
譜例2
竹笛曲《三五七》原是浙江婺劇亂彈唱腔,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旋律流暢華麗,后由趙松庭改編成同名笛子獨奏曲。演奏具有南方笛派典雅華麗的風格,又吸取了北方笛派剛勁明亮的特色,形成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此曲在演奏上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嗩吶的特殊循環(huán)換氣法使樂曲首尾兩段樂、長不可及,盡情展現(xiàn)藏在內心的情感,從而產生強烈的效果。竹笛在此段上運用戲曲音樂中的伴奏手法,旋律構成富有民族特點的復調結合,使樂曲具有流暢華麗的旋律,表現(xiàn)出一種熱烈歡快的情緒。
譜例3
《喜相逢》表現(xiàn)了親人分別時的依依不舍和別后重逢時歡快欣喜的情景,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断蚕喾辍吩橇餍杏趦让傻囊皇酌耖g樂曲,經笛子演奏家馮子存把這首簡單的民間曲牌發(fā)展為著名的笛子獨奏曲,從音樂語言、樂曲結構到音樂形象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断蚕喾辍啡卜炙亩?,主題和它的三次變奏:A Al A2 A3,見譜例4。
《喜相逢》的第一段是全曲賴以變奏的主題樂段,一開始是緩慢的散板,節(jié)奏自由。笛子演奏用了較多的裝飾音,加上樂句內延長音的出現(xiàn),使音樂進行顯得曲折不平,帶有較強烈的感性色彩;第二段是樂曲的第一變奏,笛子演奏多用輕巧的吐音,而減少了滑音和裝飾音,使旋律進行顯得活潑流暢,表現(xiàn)了久別重逢時的喜悅心情。這一段的句逗也不是很明顯,整個樂段一氣呵成;第三段是樂曲的第二變奏,這一段主要運用“三吐”的技法奏出活潑跳躍的節(jié)奏型裝飾曲調,加上速度的進一步加快,使歡快喜悅的情緒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第四段在演奏上通過同音進行和花舌音奏出的長音達到全曲的高潮,氣氛更為熱烈,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全家團聚時的歡樂情景。主題在散起、緩慢的節(jié)奏中開始,起伏較大的五聲音階進行和不時出現(xiàn)的倚音、滑音、頓音,委婉曲折。
譜例4
《姑蘇行》是作曲家、笛子演奏家江先渭(1924-)于1962 年創(chuàng)作的,是作曲家根據(jù)一段不足三十小節(jié)的昆曲音樂片段發(fā)展而成?!豆锰K行》的曲式結構為:引子A B A1,見譜例5。第一部分具有引子的性質,是節(jié)奏比較自由的散板段落,舒展的音調緩慢且從容,寧靜中帶有旋律的起伏和情緒的變化;第二部分是一個典型的變奏段落,它由一個樂段及兩次變奏組成,具有呈示部的性質,抒情、優(yōu)雅的行板旋律含有一種內在的音樂美;第三部分旋律細膩流暢、跳躍歡快,在連續(xù)進行中間用短暫的休止來斷句,使得音樂具有抑揚頓挫的效果波浪起伏的線條活潑且富于動感,音樂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第四部分速度趨舒緩,具有再現(xiàn)部的性質,給人以統(tǒng)一和諧的美,表現(xiàn)了沉醉于美景之中的人們流連忘返的思想情感。樂曲的尾聲通過漸次下行的五聲音階落在宮音上結束,把蕩漾在游人心里的美好思緒帶向了廣闊的遠方。
譜例5
中國民族樂器經過祖先長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不斷的改進,使民族器樂各具特色,流傳下來的大量優(yōu)秀作品成為中國音樂文化的寶貴遺產。竹笛是民族樂器之一,是中華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瑰寶。竹笛通過演奏技巧表現(xiàn)出地域音樂語音性的特點,演奏技巧與音樂的語音性緊密結合,進而使音樂情緒與語言語音完美融合,極大地強化了竹笛的表現(xiàn)力。對竹笛演奏技巧與音樂語音性特點的研究,對中國竹笛音樂和當代民族器樂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