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鄭天則
立足與學院教育體系秉承開放、探索、創(chuàng)新的學術研究精神,關注當下藝術雕塑的新趨勢。以2019、2020 級雕塑班近三年開設的校內材料實習課《粘土造型》為例,在教學內容上,堅持傳統(tǒng)泥塑課使用的粘土(雕塑泥)的優(yōu)勢,作為一種終極材料在材料課課堂進行造型訓練的新教學理念;在教學方法上,引導學生按照材料研究、造型研究、成型方法研究進行造型訓練;在評價機制上,以造型結果、材料與造型的關系、材料語言研究來考評課程教學效果。有效提升鮮明的學科特點,形成獨特、完整的教學研究體系,呈現(xiàn)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輸出地。
當前在全國各大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體系中,材料課教學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板塊。材料課教學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方式越來越多樣?,F(xiàn)有高校雕塑專業(yè)的材料課多以三個方面展開相應的教學與研究:傳統(tǒng)科目教學,如:石雕、木雕、金屬、陶瓷等;綜合材料、新材料的材料拓展教學,如:工業(yè)現(xiàn)成品、半成品、纖維、紙張等;基于新技術的材料教學,如:數(shù)字雕塑,VR技術、AR技術、人工智能等。各學校完成上述方向的材料雕塑教學中,多以在學院內建立相關的材料工作室進行材料課教學,或者建立相關材料實訓基地、實習基地,教師帶學生赴基地完成材料實習教學的兩種教學形式展開。這些材料相關的教學與研究的大規(guī)模開展給當代材料課教學帶來了諸多較有意義的探索,其主要成果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擴大了材料雕塑的創(chuàng)作路徑與實現(xiàn)手段,促使兩者互相關聯(lián)和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它充分顯示了雕塑學科基礎教學的多元化需求,為常規(guī)雕塑語言、新技術雕塑語言,以及新材料語言等不同面貌的雕塑創(chuàng)作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在這一背景下,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專業(yè)的材料課教學更加注重可實施性,并根據(jù)課程設置與學院自身教學條件的關聯(lián)性、教學難度、深度與學生實際基礎能力的匹配性來設置教學內容。并強調從身邊的材料入手,在完善雕塑材料課的教學條件與豐富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材料雕塑語言的基礎素養(yǎng)。本次課程既不是基地教學,也沒采用專門的材料工作室教學形式,而是在原有的泥塑教室進行了材料教學的新嘗試,且試圖打破材料教學受客觀教學條件限制的壁壘,以常見或常用的材料開展校內材料課教學,嘗試以新的思維新的觀念進行材料研究。實現(xiàn)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多維能力培養(yǎng),實現(xiàn)材料研究作為雕塑語言的新突破,從而在教學中產生新的雕塑創(chuàng)作方法論。
教學題目設定為粘土造型。把常規(guī)泥塑寫生課的雕塑泥擴充為粘土類材料的一種。以雕塑泥為研究出發(fā)點,通過塑造練習研究粘土類材料的普遍性規(guī)律與特殊性規(guī)律。教學過程中強調把雕塑泥(本次使用的粘土)作為終極材料面對,呈現(xiàn)的作品最終以泥的形態(tài)完成,不翻制,不做模仿其他材料效果的表面處理。
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以材料研究的角度對待粘土類材料從而實現(xiàn)材料語言多種可能性訓練。教學過程中既會用到原有泥塑寫生課的材料造型經驗,又會遇到新的問題及研究新的解決辦法,從而反思不同視角下面對材料和運用材料完成造型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整個課程以實踐為教學手段,以雕塑泥為研究媒介。在雕塑造型生成與材料語言表現(xiàn)這一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材料語言與材料雕塑創(chuàng)作的必然關系的認識,建立材料研究與觀念表達的主動思考思維模式。培養(yǎng)在素質結構上,具有團隊協(xié)作意識及敏銳創(chuàng)新能力,尋求學生創(chuàng)作的個性特點;在文化素質上要求具有較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文學藝術修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在知識結構方面,除具備本專業(yè)要求的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yè)能力外,還應具有基本知識和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心理學、教育學交叉方面的綜合人文的修養(yǎng)潛能。
1.觀念重塑——建立材料語言概念
對雕塑材料的概念進行梳理,討論雕塑與材料的關系、造型與材料的關系、雕塑語言與材料的關系,提出材料與造型的伴生概念。雕塑作品中造型的產生從始至終與材料發(fā)生著關系,區(qū)別于泥塑造型、翻模成型、制作表面效果的雕塑制作方法,材料雕塑由材料直接造型完成的雕塑創(chuàng)作也是雕塑創(chuàng)作的常規(guī)創(chuàng)作方法之一。所以本次教學實踐將以認識材料、研究材料屬性、材料的可能性探索、形成的材料語言為材料課教學主要內容。
2.圖像識別——樹立兩個材料觀念
其一是材料的平等性。以本次課程研究對象來說,粘土的種類很多,雕塑泥、陶土、瓷土、軟陶、紙粘土等等,其中雕塑泥由于他的可塑性特征與方便獲得,成為學院里的泥塑寫生課的最常規(guī)材料。雕塑泥常被用于單純的造型訓練材料對待,或者說它只是個中間材料,雕塑完成要在石膏、樹脂、金屬鑄造后才算終結。這樣的材料觀念常使大家忽略材料自身的價值。甚至以手工或兒童造型游戲的認知定位。然而,中國寺觀雕塑史中現(xiàn)存的泥塑塑像就是以泥的方式留存千年,如山西雙林寺彩塑①、晉祠彩塑②、崇慶寺彩繪泥塑③、蘇州保圣寺羅漢彩塑④、紫金庵泥塑彩繪羅漢⑤、麥積山石胎泥塑⑥(圖1)等等,中國民間雕塑史中現(xiàn)存的天津泥人張⑦、無錫惠山泥人⑧、河南泥玩具⑨、陜西鳳翔彩繪泥塑⑩山東高密泥姑姑?等等,也是以泥作為最終材料存在的。這些以泥或粘土為最終材料完成的雕塑,在材料運用上與木雕、金屬雕塑等其他材料類雕塑平等,所以確立平等的材料觀是研究某種材料的基礎。其二是材料的獨立性。尋找泥塑造型的特有方法,使其顯示自身優(yōu)勢是研究獨立性的依據(jù)。粘土成型的已知經驗都可能作為新的雕塑造型的方法和依據(jù)。例如北方六七十年代常見的房屋建造中把小麥桿摻入普通泥土使之成為外墻表面材料,來增加泥的附著力和強度(圖2)。又如北方灶火常用陶土與頭發(fā)混合后附于內壁,以防止高溫火烤后開裂(圖3)。鼓勵學生以新觀念來研究泥的新的造型可能性。后以當代泥為終極材料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作品案例研究。本課程的展開還需要建立在國內外以粘土為材料的雕塑作品觀看和分析的基礎上。例如:圖5這些案例是一種洞見,會在教學的過程中一一滲透,幫助學生進一步刷新對粘土這種材料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在實踐中獲得更有價值的材料表現(xiàn)力和材料語言講述方式。
圖1 中國傳統(tǒng)泥塑
圖2 摻有麥草的墻面
圖3 摻有頭發(fā)的陶泥
圖5 棉花糠皮與粘土的混合實驗
3.實操實踐——粘土與造型訓練內容
在實操過程中建立觀察—分析的思維模式。選取小型的物品(本次課程以果實為題)作為訓練的參照,通過360度的觀察完整把握此造型的基本型特征,感受造型特征帶來的觸感、重量感等方面的真實感受。從宏觀到微觀,從觸覺到視覺建立多維的觀察方式。在個別輔導中,根據(jù)學生選定的物體造型提出觀察與分析的具體教學方向:(1)觀察體積特征,體會體積的比例關系。(2)分析質感特征,找出質感與造型的關系。(3)研究結構關系等特有特征,體會單位模塊造型與完整造型的關系。(4)思考特征帶來的聯(lián)想隱喻等綜合感受。這些觀察與分析的成果將會是接下來粘土造型實現(xiàn)的具體內容。
鼓勵學生以粘土為材料做物的表現(xiàn)嘗試材料實現(xiàn)的各種實驗。具備一定寫生訓練基礎的學生很快就會以常規(guī)的泥塑經驗完成泥塑造型,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兩種普遍問題,一種是在過程中不注意粘土為終極材料的目標,出現(xiàn)坍塌、干裂、或者程序性返工。另一種是對特殊質感無法找到對應的粘土表現(xiàn)力而顯得特征不夠強烈。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教學過程中設定了階段小結與討論,提出兩個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1)粘土常規(guī)特性研究,總結常規(guī)泥塑寫生中粘土的使用方式,骨架、加聚、減刻、按壓的力度與方式造成粘土成型的差異。(2)粘土非常規(guī)性試驗,新成型方法的實驗(圖5)例:非傳統(tǒng)方式塑造——保持濕粘土成型痕跡(稀泥),干泥雕刻——粘土未完全干燥時段用雕刻工具雕刻成型(圖6),預制件成型——粘土制成泥板泥條等二級預制件組合粘接成型(圖7)。通過討論與實踐交替的教學手段將課程講授與多樣化評價相結合,逐步培養(yǎng)學生在雕塑材料研究中試錯的習慣,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圖6 雕刻技法運用
圖7 預制件運用
經過80 課時的教學實踐,學生普遍完成教學目標。教學中體現(xiàn)出高漲的學習興趣和飽滿的熱情。以作品完成結果來看,對于雕塑泥這種粘土類材料有了新的認識,對材料的深度表現(xiàn)力有具體的收獲。由于對待材料有了平等的觀念,人與材料的關系變得親近,尊重材料得到材料表現(xiàn)力的反饋,粘土造型變得有表現(xiàn)力,獨立形成作品。在探索材料獨立性特征過程中,也收獲到很多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的實踐經驗。比如張蕾同學的《橡果》張雪龍的《核桃》蘇德爾的《橘子》這幾個有凹凸造型的作品,在外層薄造型中加入棉花材料增加硬度和韌度得以實現(xiàn)。劉高樂的《火龍果》在果實內部加了糠皮增加實體造型干燥時的延展力,并運用分層包裹火龍果尖凸的果皮與果肉的方式使之整體均勻干燥成型。烏日力格的《柚子》和張嬌的《松塔》制作了二級預制造型在粘土半干的狀態(tài)下用泥來粘接完成。曹蒙的《菠蘿》和胡廷佳的《碧根果》在粘土干到一定程度時運用了雕刻的手法實現(xiàn)造型。扈世強的《柿子》為了實現(xiàn)造型的膨脹與光滑的質感經過了多次反復,最后在硬質刮板與干濕間找到突破,閆奕竹的《山楂》在表面造型中運用最原始最基本甚至最笨的辦法一點一點粘,一點一點刻,最終實現(xiàn)了山楂表面那種微微凸起的滯澀感。同學們得到了大量的材料研究視角下的新經驗,進入了材料造型的新領域。也在失敗與反復中認知了材料雕塑語言的魅力。體會了運用材料雕塑語言表達觀念的思維形成過程。(圖8)
圖8 學生作品
4.創(chuàng)作感悟——材料啟發(fā)與造型輸出
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泥的美感,這種天然材料給我的感覺是充滿了感悟和生命力的,質樸,親切最能打動人。制作過程中留下的操作痕跡會產生不同的造型結果,帶來意想不到的感覺。通過不同的手法制作能表達我們思想、觀念、情感的造型作品;造型與材料并非是單獨個體。材料本身有著自己的語言,當造型和材料語言融合在一起,這種表達會更有力量,更加能觸動人心;材料可謂是一種物質,而人的意識被物質相左右并反作用于物質,所以,雕塑的造型與材料應相呼應,不是完全推翻材料本身而去塑造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在了解材料特性的基礎上順應材料,將自身想法、造型技巧、材料,這三者相融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直擊觀者內心的作品;對于材料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和認識,就粘土而言我們通過對他可能性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學習,結合其本身特性的條件下,圍繞果實類題材進行選材創(chuàng)作,通過對所選材料實物的觀察和分析,把對粘土的研究運用發(fā)揮出來,加聚,減刻,在掌握泥土不同階段特性的同時在各種工具的輔助下完成作品,總的來說,實現(xiàn)了對于材料的探索,從而有所收獲,對于以后的粘土造型也會有很大幫助;這門課程的學習,了解到材料與技術之間的關系,通過材料來制作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質感、不同的深度表現(xiàn),以及工具的運用和泥的表現(xiàn)能力;工具的制作及不同質感的工具對于不同階段泥的影響,如泥半干時用光滑堅硬的材料將其壓平會產生一種緊實的飽脹感。通過物件本身體現(xiàn)出有造型,有比例,有質感,有深度可推敲的作品,感受雕塑的魅力。
本課程是基于雕塑專業(yè)發(fā)展的材料雕塑語言方面的教學探索,是校內材料課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實驗。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構建對材料語言的認知。學生從中漸漸發(fā)現(xiàn)材料與造型之關系所在,探索材料語言與觀念傳達的方法與路徑,體現(xiàn)了課程實驗的主要意義和價值。
通過平等的材料觀、材料的獨特性等新理念的引入,克服了場地、工具、成本的局限,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品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則打開了學生的視野,逐步建立藝術表達的自信。以雕塑泥為媒介延展為粘土類材料的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轉變視角以新思維方式面對一種熟悉的材料,啟發(fā)學生找尋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來源。通過材料與造型探索實驗的不斷訓練,學生掌握了材料語言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運用材料雕塑語言表達觀念的創(chuàng)作思維。開拓創(chuàng)作思維,建立材料雕塑的方法論。材料與造型的探索實驗令學生新奇且亢奮,從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探求材料的可能性,并對主題與觀念進行形式豐富的創(chuàng)新性表現(xiàn)嘗試,材料雕塑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意能力得到了提升,實現(xiàn)了從一維到多維的思維轉變。
本教學實踐已經連續(xù)進行三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摸索教與學的關系,有兩個方面值得反思:首先,每個學生對不同材料的敏感度不同,不能孤立以一件作品的造型結果、材料與造型的關系、材料語言研究所呈現(xiàn)的結果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一種材料進行教學設置旨在總結研究方法論,啟發(fā)學生通過雕塑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自己喜歡的材料才是材料課教學內容核心,從材料語言的認知到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所以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建立材料語言的思維作為教學評價的總目標更為合理。其次,在設定主題進行的材料研究與造型研究中,作業(yè)顯示,學生的思維認知主要是基于題材的再現(xiàn),探索結果僅處于材料雕塑創(chuàng)作的第一層次即再現(xiàn)層面,而對于材料獨立性反思層面的影響尚未體現(xiàn),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縱深探索。教學案例中啟發(fā)學生多角度看世界的理念,成為教學工作中的值得推廣的重要經驗。
注釋:
①山西雙林寺彩塑https://c.m.163.com/news/a/FOKKVRUC0514F1DO.html?from=wap_redirect&spss=adap_pc&referFrom=&spssid=47d3ea4d6a25382d9ad ?edc4c52b02e97&spsw=1&isFromH5Share=article.
②侯楠山《佛影禪境》崇慶寺彩繪泥塑公眾號南山供秀。
③麥積山石窯泥塑公眾號中山市方修書畫院。
④⑤尚榮:《蘇州保圣寺、紫金庵羅漢雕塑研究》蘇州保圣寺羅漢彩塑公眾號:旃檀精舍。
⑥《晉祠圣母殿彩塑:北宋現(xiàn)實主義雕塑的杰作》晉祠彩塑公眾號:觀中文旅美學文化。
⑦中國民間雕塑史中現(xiàn)存的天津泥人張 https://m.sohu.com/a/339844216_734399/?pvid=000115_3w_a_trans_=010004_wapwxfzlj.
⑧無錫惠山泥人江蘇 https://m.sohu.com/picture/346821329?_once_=000022_shareback_wechatfriends_bdbo.
⑨《陜西鳳翔十二生肖彩繪泥塑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鳳翔彩繪泥塑來源于:中新網。
⑩山東手造|濰坊瓷叫虎:泥虎碰“瓷”老手藝煥發(fā)新生機公眾號:山東廣播電視臺。
?《河南周口:‘人祖會’上的泥玩具,非人非獸,與八卦符號相似》來源于:建安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