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昊 金卓
作為一部工業(yè)題材影片,電影《鋼鐵意志》(2022)以真實歷史為創(chuàng)作藍本,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鞍鋼恢復生產(chǎn)的艱難過程。該片通過選擇貼近生活的敘事元素,塑造鋼鐵英雄趙鐵池、勞動模范孟泰等人物,生動再現(xiàn)鞍鋼工人群體自力更生的奮斗歷程。該片具有較為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講述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一體相連的主題。通過以新中國鋼鐵工業(yè)建設、生產(chǎn)的宏大歷史為背景,營造虛擬可觀的視覺場景,既真實反映了鞍鋼恢復生產(chǎn)過程中面臨的復雜挑戰(zhàn),生動展現(xiàn)了中國的工業(yè)文化和工業(yè)精神,又通過講述新中國鋼鐵工人勞模的故事,詮釋了真實可感的精神理念,使觀眾產(chǎn)生共情。
一、真實可感的全方位呈現(xiàn)
《敘述學詞典》一書對敘事性的內涵進行了分析:“文本的敘事性具有定向時間整體、滿足接受者的訴求和欲望以及沖突是由具體的、分離的、確定的事件組成等三個條件,并強調敘事性往往會依賴于受眾的心理反應?!盵1]西方敘事學理論認為影像作為特殊的文化藝術形態(tài),其文本敘述的基礎配置較為復雜,敘事與非敘事成分往往混雜在一起,并且有著不同于文字的表述機制。電影《鋼鐵意志》的真實感不僅體現(xiàn)在敘事場景、道具及人物角色的真實感,還體現(xiàn)在人物精神、敘事內容的真實性。通過從真實的歷史故事取材,將敘事文本、敘事主題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影像,使觀眾獲得真實體驗。
(一)“去英雄化”的敘事技巧
“最高敘事者”理論認為:“最高敘事者是能夠操控電影敘事形式與意義的人,既是電影的攝錄者,又是場面的調度者。在影片中,能夠通過語言、行為等來講述故事的那個角色,即最高敘事者的代理敘事者?!盵2]電影敘事主體是故事的講述者,存在于故事的角色之中,并以主人公的視角來向觀眾講述故事。[3]電影《鋼鐵意志》通過采用“去英雄化”的敘事技巧,講述趙鐵池從戰(zhàn)斗英雄回歸鋼鐵工人,再成長為鋼鐵英雄的故事軌跡,展現(xiàn)了趙鐵池始終堅定個人信仰的精神品質。趙鐵池是鞍鋼的廠長,也是部隊的連長。當他作為軍轉干部,被任命為廠長后,他不僅面臨工作職務上的轉變,更面臨一系列復雜的困難和挑戰(zhàn)。他不懂技術、不會企業(yè)管理,甚至整個工廠沒有圖紙、設備嚴重受損。與此同時,他還需要化解敵人的暗中破壞、專家諷刺等各種問題。面臨一系列的復雜挑戰(zhàn),趙鐵池沒有退縮、畏懼,而是憑借自己的鋼鐵意志,成功完成了任務。雖然該片塑造的趙鐵池是虛擬的、藝術化的,但是卻通過設計“軍轉干部”的人物身份,提煉新中國第一代鋼鐵工人的精神意志。該片以人物群像的形式,將鞍鋼勞模孟泰、王崇倫等人物搬上大銀幕,通過塑造個性鮮明、大公無私的趙鐵池,突出表達工人群體“以廠為家”的精神,展現(xiàn)了勞動英模的精神氣勢以及對國家建設做出的特殊貢獻。
(二)“剛柔并濟”的敘事手法
多線索敘事手法是指電影在講述故事情節(jié)中,通過設計相互交叉的敘事段落,推進劇情發(fā)展,為觀眾講述了情節(jié)精巧且主題令人深思的故事內容。電影《鋼鐵意志》以類型敘事為基礎,通過突出敘事主題,把握工業(yè)美學的藝術特質,采用剛柔并濟的敘事手法,在滿足觀眾審美需求的同時,探索了主旋律題材電影新的敘事范式。在開場部分,講述以趙鐵池為核心的鞍鋼工人一方面克服各種困難,恢復生產(chǎn);另一方面又和國民黨反動派殘余勢力的暗中破壞相抗衡。通過采用懸疑劇的敘事結構,設置多個連貫的戲劇沖突,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中,讓觀眾迅速了解故事劇情。而愛情元素的融入在補充工業(yè)美學冷峻風格的同時,也讓趙鐵池的人物形象更加豐富、高大。影片結尾部分,當趙鐵池和技術專家一起坐火車離開鞍鋼,到全國各地支援鋼鐵建設時,站臺上一名剛從火車上走下來的小戰(zhàn)士扭過身來說“我是雷鋒”,既像與觀眾打招呼,也像在回答別人的問題。該片通過合理設計敘事結構,利用多敘事線索技巧,以精神傳承的方式,象征著不斷延續(xù)的鋼鐵精神。
(三)敘事情節(jié)的巧妙設計
敘事強調故事的情節(jié)性,作為文化再創(chuàng)造,其中包含了敘事的對象、故事情節(jié)與過程。為使宏大主題影片的人物角色深入人心,需要巧妙設計敘事情節(jié),塑造個性鮮明且極具感染力的人物形象,進而觸及人心。[4]“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故事,人類所有形式的交往都可以看作是敘事的?!盵5]電影《鋼鐵意志》通過設計真實可感的故事場景,使觀眾對趙鐵池形成更為直觀、深刻的認識。當趙鐵池從軍隊轉業(yè)到鞍鋼時,面對剛剛經(jīng)歷戰(zhàn)亂、百廢待興的鞍鋼,專家說“這里只能種高粱,恢復重建至少需要20年”,而信仰堅定的趙鐵池以一句“我就不信了”,當場立下軍令狀,生動詮釋了其個人堅定的革命意志。當鋼鐵廠恢復正常生產(chǎn)后,他渴望重新回到戰(zhàn)場,這真實、自然地反映了軍轉干部植入基因的革命情懷。此時,工程師孫雪非提出讓領導為他設置一個新的技術攻關任務,這才讓趙鐵池決心把工廠作為第二戰(zhàn)場,留下來與戰(zhàn)友們一起攻克難關。通過塑造符合人性、符合經(jīng)歷的人物形象,讓觀眾對“鋼鐵意志”有了真實、自然的體驗。
二、虛擬可觀的視覺修辭
學者屠明非在《電影技術藝術互動史:影像真實感探索歷程》一書中,提出:“影像真實感泛指影像所呈現(xiàn)的真實感,它的參照物是人類依靠視覺所看到的客觀世界存在的真實景物。”[6]空間、色彩和氛圍既是電影造型的重要元素,也是電影視覺表達的重要符號。審美理念、修辭手段和敘事觀念等元素構成視覺表達符碼系統(tǒng),通過選擇影像符號,在闡釋故事背景、敘事主題的同時,調動受眾觀影情緒,實現(xiàn)情感共鳴的敘事效果。電影《鋼鐵意志》通過合理搭配影像色彩,構建充滿工業(yè)美學的影像空間,在極具感染力的敘事氛圍中,用虛擬客觀的視覺表達,彰顯了強烈的象征意義。
(一)工業(yè)美學的空間彰顯
在傳統(tǒng)藝術中,現(xiàn)實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來源,然而現(xiàn)代藝術認為自然不是用來模仿、再現(xiàn)的,而是用來超越的。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的“至上美學”理論主張創(chuàng)造一個超越日常經(jīng)驗的世界,同樣保羅·塞尚將多種透視學理念并置于同一畫面中,肯定了世界的多樣性。[7]電影《鋼鐵意志》以真實的歷史故事為基礎,將故事敘述與抒情相融合,用簡單直白的敘事語言構建了充滿工業(yè)美學的影像空間。其中選擇的高爐、標語和大門等視覺符碼,不僅構成了豐富的“圖像文本”,也通過發(fā)揮敘事、寫意等功能,在具體的視聽表象中,完成了敘事隱喻。在“守護鋼廠”的故事場景中,通過突出“鋼”的特色,將廢棄的煉鋼爐進行美術加工,再使用高樓黃金分割變化,詮釋高低錯落有致的風格,講述了面對廢墟,如何守護鞍鋼的故事情節(jié)。該片以“鋼鐵”元素為設計核心,通過使用“大美學”理念,用新媒介和新技術,將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相融合,以豐富、鮮活的視覺表現(xiàn)形式,拓展敘事空間,激發(fā)觀眾的共情體驗,從而突破了傳統(tǒng)視覺美學架構,實現(xiàn)了工業(yè)美學視覺場景的新表達。
(二)色彩藝術的情感顯現(xiàn)
色彩不僅能夠產(chǎn)生視覺效果,還能對人的情感、情緒產(chǎn)生影響。電影是一項以動態(tài)視覺影像為核心的媒介藝術,真實可感是影像層面的美學追求。當然,電影的真實是在現(xiàn)實真實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藝術加工,無限真實地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世界的各類景觀。[8]電影《鋼鐵意志》色彩厚重,通過使用白雪與黑色鋼鐵的色彩對比,詮釋工業(yè)美感,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的紀實性與表現(xiàn)主義的情感詮釋。在色彩的運用和搭配上,除了黑色、白色,還使用了大量紅色元素。從爐火、鐵水再到孫雪非的紅圍巾、趙鐵池的紅背心,紅色元素的應用,讓充滿工業(yè)質感美學的影片傳遞了熱血、溫暖的精神力量。通過用逆光或者俯拍的方式來展示鋼鐵廠,渲染出巍然聳立的鋼鐵廠場景,而“紅色”鐵水和飛濺火花,生動營造了充滿精神意蘊的火熱氛圍。該片通過使用大全景構圖,將傳統(tǒng)電影美術語言與數(shù)字技術語言相融合,合理使用色彩和造型,平衡現(xiàn)實主義與大眾審美,更好地還原充滿時代感、歷史感的視覺場景,實現(xiàn)了真實情感的生動顯現(xiàn)。
(三)富有沖突美感的光影處理
戲劇大師歐陽予倩認為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畫面的美感是電影的基本要求,而這種美感要借助光與影的造型。[9]光影處理既能彰顯一定的抽象感,也通過塑造具有沖突美感、矛盾感和張力的視覺畫面,使觀眾獲得沉浸體驗。[10]電影《鋼鐵意志》通過還原歷史情境,借助詩意而富有沖突美感的光影處理技巧,對人物的鋼鐵意志進行外化顯現(xiàn),不僅讓觀眾與敘事內容融為一體,也讓觀眾體會到不屈不撓的精神意志、為國奉獻的革命情懷。在拍攝培訓班、大食堂等場景時,通過利用大的空間環(huán)境,營造出光束穿透空間的視覺觀感,將勞動工人的個人英雄舉止上升為鋼鐵意志。通過使用剪影藝術來展現(xiàn)宏大的廠房空間,當陽光照射在昏暗的廠房上,彰顯了強烈的生機活力,隱喻了充滿希望的未來場景。該片遵循光源的合理性,使用冰雪、時代標語和光線等超越視覺的敘事符號,將視覺表達與精神力量相結合,使觀眾獲得強烈的、真實的美學體驗。該片通過對鋼廠大門、二號高爐等實景元素進行藝術改造,結合后期視效加工處理,實現(xiàn)了歷史質感美學的彰顯。
三、歷史真實的情景再現(xiàn):電影《鋼鐵意志》的共情敘事策略
學者李顯杰在《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一書中寫到:當代敘事學不關心個別故事的語義陳述,而關注同類型諸多故事是如何被講述的,追尋的是生成故事的普遍規(guī)則是什么。[11]電影視覺敘事借助不同媒介載體,利用更加自由的視覺表達機制,讓受眾在虛擬可觀的敘事空間中,感受真實可感的心靈力量,也使圖像符號的意義、內在功能和受眾共同構成敘事文本。電影《鋼鐵意志》采用直觀、象征性的視覺表達方法,將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整合為敘事主題,結合意象升華、精神升華,為觀眾呈現(xiàn)了引發(fā)共情的敘事作品。
(一)意象隱喻:荒寒美學的視覺轉譯
荒寒美學是一種源自中國傳統(tǒng)詩畫藝術的美學風格,從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看,荒是一種實景,是真實客觀存在的場景,而寒是一種源自主體內心的精神感受與情感體驗。[12]荒寒美學彰顯了古樸蒼涼、孤寒凄涼的精神向度,對電影的視覺表達、敘事觀念和精神內核等維度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3]電影《鋼鐵意志》主要敘事場景在東北鞍鋼地區(qū),從冰雪場景的自然空間、鋼鐵廢墟的社會空間到不畏艱難的精神空間,都生動彰顯了荒寒美學的精神品格。通過以簡單的、真實性的敘事手法,將冰雪場景融入故事、場景及主題等不同領域,直觀描述了冰天雪地的實景,突出表達了鞍鋼的命運、人物奮斗的精氣神。在用實景表達“荒寒美學”時,巧妙借助光線、冰雪來塑造場景氛圍,使觀眾從有限的視覺場景中,獲得冷峻、客觀的視覺觀感,并且觸發(fā)無限的精神意象。該片通過將白雪覆蓋在黑色的鋼鐵森林之上,使荒寒美學與東北地方文化、工業(yè)美學相融合,以冰天雪地中尋找希望的表達形式、以獨特的“詩意美學”,實現(xiàn)了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抒寫。
(二)主題升華:敘事主題的詩意表達
“結構主義”[14]認為一個作品的結構是內在的框架,體現(xiàn)了客觀的可知性,其作品的意義由本身的結構來確定,而不能由其他的外界因素強加。從結構主義理論視角看,在電影文本中,敘述者通過將表達主題、情感觀念等內容,用視覺隱喻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從而激發(fā)受眾對敘事文本的想象。[15]電影《鋼鐵意志》通過將工業(yè)美學追求與歷史真實感相融合,使用鋼廠大門、標語和高爐等一系列圖像符號作為視覺表達的載體,用時間性、空間性表述為主要特征的視覺敘事手法,講述了1949年前后“鞍鋼發(fā)展”的敘事內容,借助視覺敘事的意義表達及傳播方式,不僅準確表達了時間背景,也細化了電影敘事的世界觀,塑造了獨特的精神空間。該片通過超脫傳統(tǒng)主題影片的“歌劇化”創(chuàng)作模式,精選高爐、鐵水等工業(yè)元素,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詮釋了鮮明的時代氣息,塑造了獨特的工業(yè)美學,并向著精神致敬、現(xiàn)實啟示等更加深刻的主題發(fā)展。該片沒有陷入簡單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誤區(qū),而是通過尋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平衡,采用現(xiàn)代造型手段來展現(xiàn)寫實的歷史場景,既復原了故事場景,也通過深刻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精神理念,實現(xiàn)了敘事主題的詩意表達。
(三)情感建構:敘事意義的現(xiàn)實表征
在電影視覺表達中,通過選擇具有特殊意義向度的視覺符號,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激發(fā)、喚醒觀眾的聯(lián)想,獲得更多情感體驗,最終完成對敘事文本的綜合認識?!懊恳环N敘事都提出一個協(xié)議,一個未陳述但卻被假定存在于事件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的協(xié)議。講故事的人、角色和聽眾相會的地方就是正在講述的故事,是將這三者融為一體的獨特過程,圖像敘事的跳躍性假設使讀者變得更加主動?!盵16]電影《鋼鐵意志》通過采用“戲劇式”敘事結構,將視覺表達效果與人物情感、個人心動相結合,講述人的精神意志與環(huán)境之間的一體互通,營造了具有穿透力的視覺美學。在“關押戰(zhàn)犯俘虜”的故事場景中,通過將戰(zhàn)犯安置在廢棄的鋼廠,設計以“鋼鐵”為主要元素的街道場景,不僅輔助故事情節(jié),也還原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通過合理使用各類元素構成了蘊含美感的視覺形象,不僅營造了美的視覺觀感,也借助景別、構圖設計等表現(xiàn)手段參與敘事,推進故事發(fā)展。方言、生活等元素的植入,不僅更好地表達敘事主題,也消解了影片敘事的嚴肅性。比如,影片通過多次在孟泰家里吃飯的生活場景,描述趙鐵池和孫雪非兩人的感情變化,詮釋了孟泰“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實現(xiàn)了工業(yè)美學與生活美學的有效融合。而趙鐵池的東北口音、孟泰的河北口音以及專家的上海口音,不僅豐富了人物群像,也增添了影片內容的敘事喜感。該片借助虛擬可觀的視覺場景,著力表達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下錘煉的鋼鐵意志,通過與工人勞模的個人實踐相融合,進一步豐富、升華了工匠精神,彰顯了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
總結
作為一部工業(yè)題材影片,電影《鋼鐵意志》以基本史實為創(chuàng)作基礎,采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融合的敘事手法,借助虛擬可觀的視覺影像,以藝術手段生動再現(xiàn)了新中國“第一爐鐵水”的誕生過程,完整呈現(xiàn)了我國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在詮釋恢弘氣勢的同時,又通過關切崇尚勞動、勞模和工匠精神等話題,彰顯了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面對新的審美語境,為使新主流電影被觀眾認可,不僅需要合理使用敘事技巧和視聽語言,更要深入生活、回歸真實,通過塑造鮮活人物,真實再現(xiàn)歷史,才有可能使觀眾產(chǎn)生強烈共情。
參考文獻:
[1][美]杰拉德·普林斯.敘述學詞典[M].喬國強,李孝弟,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204.
[2][加拿大]安德烈·戈德羅.從文學到影片:敘事體系[M].劉云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28.
[3]楊雨鑫,吳果中.“情”何以動人——扶貧劇《山海情》的形象塑造、情感動員與敘事技巧[ J ].新聞愛好者,2021(06):94-96.
[4]張卓,張斌.內在性、外顯性與隱蔽象征:傳統(tǒng)文化的視覺表達——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為例[ J ].新聞與傳播評論,2021,74(02):17-25.
[5]申丹.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6.
[6]屠明非.電影技術藝術互動史:影像真實感探索歷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55.
[7]楊向榮.委拉斯開茲與??拢阂曈X凝視的話語深淵——跨媒介視域中的圖像敘事解讀[ 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172-180.
[8]趙謙,李文琪.紀錄片《李約瑟和中國古代科技》敘事策略與視覺呈現(xiàn)研究[ J ].當代電視,2022(12):89-94+105.
[9]包衛(wèi)紅.電影是什么?戲劇是什么?——試論中國電影理論的“戲劇情結”[ J ].中國比較文學,2015(01):25-38.
[10]李之怡.跨媒介視域下現(xiàn)代性的視覺編碼——《杜宇百美圖》與《盤絲洞》的文、圖、影互動[ J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22(09):100-109.
[11]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322.
[12]謝九生.荒寒美學:柳宗元《江雪》詩意畫藝術學研究[ J ].中國美學,2022(02):135-146.
[13]楊繼平,陳邕.“想象力消費”視域下《獨行月球》科幻圖景的視覺符碼建構[ J ].電影評介,2023(10):56-60.
[14][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92.
[15]張偉.媒介、實物與空間——當代視覺修辭的三種向度及其實踐邏輯[ 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2):74-82.
[16][瑞士]讓·摩爾,[英國]約翰·伯格.另一種講述方式[M].沈語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