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楠,侯軍才,單晉杰,朱麗敏
(漯河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河南 漯河 462000)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是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及時治療或遷延不愈所致,患病率約2%,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聽力下降、中耳結構破壞、鼓室穿孔、中耳反復性流膿、炎癥物質侵蝕顱骨骨質等[1]。對于該類疾患,臨床的治療主張以控制感染、清除病灶、消除病因、暢通引流以及保留或提高聽力為主[2],手術治療為較為常用的有效手段[3],但不同的術式臨床療效也存在明顯的差異[4]。近年來針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手術治療手段為鼓室成形術,以提升患者的聽力、重建其中耳傳音結構為重點,經臨床實踐驗證傳統(tǒng)顯微鏡鏡下鼓室成形術療效可靠,但其在術中的手術切口較大,易引發(fā)術后局部瘢痕以及耳部疼痛等問題[4]。隨著耳內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耳內鏡下治療耳科疾患的可行性已被廣泛討論。本研究特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行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治療,旨在探究該術式對患者聽力水平的影響。
選取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80例。(1)納入標準:①確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②干耳>1個月;③聽骨鏈完整;④單側患病;⑤均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合并鼓室硬化;②合并中耳癌及結核性中耳炎;③有耳科外科手術史;④存在感音性耳聾、梅尼埃病等內耳病史;⑤智力或精神異常。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見表1。本研究經醫(yī)院倫委會審批許可。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40)
對照組行耳顯微鏡下鼓室成形術,全麻與常規(guī)消毒后,取患側耳后0.5~1.0cm處作長3.0cm切口,逐層掀起外耳道皮瓣、筋膜等,在顯微鏡下行鼓室成形術,術畢填塞術腔,縫合切口后包扎。觀察組予以耳內鏡下鼓室成形術,麻醉后于耳廓上方顳區(qū)做橫行切口達顳肌筋膜,耳內鏡剝離鼓膜邊緣創(chuàng)造面,離鼓環(huán)約5mm處做外耳道前后下壁的弧形切口,暴露鼓環(huán),取顳筋膜內貼法植入,其余操作同對照組。
①圍術期及手術情況。②炎癥因子水平:分別于術前、術后3個月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mL,離心10min后采用ELISA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8(IL-8)、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水平。③客觀聽力:分別于術前、術后3個月采用聽力計(丹麥AG40)測量患者灶0.5、1.2、2.0、4.0kHz 4個頻率的純音氣導聽閾、骨聽閾的平均值,計算氣骨導差值(純音氣導聽閾-骨聽閾)。④主觀聽力:干耳且鼓膜完全愈合,聽力正常(明顯改善),聽力恢復且無嚴重并發(fā)癥(改善)、無變化、聽力下降、流膿或鼓膜穿孔(下降),由患者自主主觀評判。改善率=(明顯改善+改善)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⑤安全性評價。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兩組移植材料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及手術情況比較(n=40)
術后3個月,觀察組IL-8及sLR-2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3個月,觀察組純音氣導聽閾、骨聽閾、氣骨導差值等客觀聽力指標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客觀聽力水平比較
觀察組主觀聽力改善率為95.00%,較對照組的75.00%更高(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主觀聽力水平比較[n=40,n(%)]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5.00%和10.00%,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6。
表6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40,n(%)]
在長期、反復的中耳流膿感染過程中,保守的抗生素治療不僅會增加患者的耐藥性,同時長期用藥還會增厚中耳腔黏膜,使其出現(xiàn)纖維化,誘發(fā)中耳膽脂瘤以及鼓室硬化等[6]。因此,對于各類疾病的患者,臨床通常主張盡早行手術治療以促進患者的預后。
鼓室成形術是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中耳炎最為有效的術式,但因為中耳發(fā)病部位較深且耳道狹小,臨床該術式的操作難度較大。1970年初,醫(yī)師發(fā)現(xiàn)顯微鏡技術能夠對耳部的結構進行放大,寬敞手術路徑,極大地提高了耳部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但顯微鏡在處理深度部位病變時,為了獲取更大的術野,臨床實踐中通常需要切開正常的組織,延長了手術的時間并擴大了手術的創(chuàng)面,破壞了耳部的美觀[7]。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的深入人心,內鏡在臨床耳科中得到了推崇,耳內鏡憑借細長的鏡臂,可深入耳內生理狹窄區(qū)域,使得術者獲取較為清晰的深部病變部位及病灶信息,且操作更為簡便。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手術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說明相較于顯微鏡,耳內鏡鼓室成形術在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中手術耗時更短,術中出血更少。究其原因,耳內鏡可攜帶光源進入狹窄通道,對于耳部病變部位的探查更為細致與全面,有效避免了損傷周圍及殘余組織的情況,減少患者術中出血[8],同時耳內鏡能夠將圖像上傳至云端顯示屏,彌補了耳顯微鏡的顯像不足及盲區(qū)缺陷,有益于術者詳細且全面地了解患者外耳道以及鼓膜穿孔的具體情況,進而縮短了手術耗時[9]。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術后3個月,觀察組IL-8及sLR-2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其客觀、主觀聽力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耳內鏡鼓室成形術可抑制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的炎癥反應,明顯提高其聽力水平。耳內鏡鼓室成形術可較為清晰地觀察中耳的細微結構,使得術者清除深度隱匿的病變組織更為全面且徹底,減輕了炎癥反應,同時借助調整耳內鏡的方向,可對患者病變區(qū)域的各個位置進行細致探查,有益于清除中耳乳突中所有位置的病變組織,患者的聽力水平得以改善。另外,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5.00%和10.00%,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說明耳內鏡鼓室成形術的應用不會額外增加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的術后不良反應,安全系數(shù)較高。
綜上所述,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予以耳內鏡鼓室成形術治療,手術耗時短,術中出血少,可抑制患者的炎癥反應并改善其聽力水平,較為安全可靠,值得在后續(xù)臨床診療中加以推廣與普及。但本研究僅探究了耳內鏡鼓室成形術術后3個月的療效,后續(xù)還需延長隨訪時間行遠期療效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