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延
有段時間,“睡前原諒一切”這句文案火遍全網,我緊隨潮流毛筆一揮,落筆柔軟如云似煙。這六個字筆酣墨飽,安安靜靜地臥在宣紙里,掛在墻壁上,一聲不吭卻醒目地提醒著我。
上四年級的女兒托腮凝視著它,若有所思了好一會兒?!鞍职郑@六個字是啥意思?”終于,她忍不住發(fā)問。我一向重視孩子的各種提問,哪怕無厘頭,也絕不敷衍,細想了一會兒,便不緊不慢地回答:“每天臨睡之前,我們要心平氣和地將今天的糟糕之事一筆勾銷,清零再啟程,輕裝上陣擁抱明天。它還能接后半句,‘醒來便是重生’或‘醒來不問過往’,一覺睡醒之后,便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像小時候我?guī)阕x的《飄》一般——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你覺得呢?”
女兒似懂非懂,重重地點了點頭,似乎茅塞頓開,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又神神秘秘,笑而不語?!昂⒆屿o悄悄,必定在作妖?!蔽蚁热霝橹鞯夭孪?,并默默地觀察她。直到一天臨睡前,她拿出一張便利貼,將當日煩惱二三事一一寫下——同桌將其愛不釋手的鋼筆不小心摔斷了;乘電梯超載她主動退出,卻被樓上的小胖嘲諷體重;今日課堂三分鐘緊張得磕磕巴巴,發(fā)揮不佳。隨后,她一一劃掉,撕成粉碎,扔進垃圾桶,還邀我一同下樓倒垃圾,鄭重其事又笑盈盈地拍拍胸脯說:“這就是我對‘睡前原諒一切’的具體理解,以后扔垃圾的事情就包在我身上了?!?/p>
我為自己貼標簽式的猜測羞愧,也為女兒消解煩心事的儀式感豎起大拇指。在大人看來,柴米油鹽醬醋茶面前,那些瑣碎充其量是小事一樁,何必大張旗鼓?其實不然,不同年齡段都有悶悶不樂的瑣事,關鍵在于如何冰消瓦解,長大之后郁郁寡歡的成年人,指不定小時候面對煩惱或憤懣,或避而遠之,或處理不當,沒有形成對癥下藥的解決方案,才會被年少時堆積的委屈困擾一生。
我也有樣學樣,在便箋寫下該日要原諒的具體事件,還不添油加醋地附加原因以及解決方法,實事求是地寫著寫著,煩悶一天的怨氣不知不覺就煙消云散了。原來有的困擾只是被放大的假想敵,有的懊惱只是我不愿面對的自身缺點,于是張冠李戴怪罪于他人。久而久之,我便養(yǎng)成了睡前常思己過的習慣。
此外,女兒還給我上了很重要的一課,那便是具體化、日常化。我們時常收到類似“早睡早起,鍛煉身體,不抱怨,不攀比”的建議,如果泛泛而談,不具體化,不行動,它們不過是漢字,不過是口號而已。根據自身生物鐘,幾點睡覺到幾點起床才是規(guī)律作息?選擇哪項運動以及有氧持續(xù)多長時間,才能保持健康?如何不抱怨?怎么不攀比?這些都需要具體化、日?;?,行之有效,行則將至。
碼下以上文字,已接近我家雷打不動的睡覺時間,書房里燈火通明。我和妻女相視而笑,不約而同地在便簽寫下睡前想要“原諒的一切”,緊接著撕成碎片,而后一家三口手拉手到樓下扔垃圾,一道弧線現(xiàn)于空中,垃圾應聲入桶,我心里大大小小的石頭也落地,原諒自己釋懷往事,同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