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瑜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4)
當前國家在教育體系中大力提倡以德育為主導,因此護理教育的宗旨不僅包括培養(yǎng)護生的專業(yè)技能,還包括培養(yǎng)其從事護理職業(yè)的志向[1],做到育知和育德的有機融合,達到育人和育才的真正統一?!敖逃秊楸荆掠秊橄取?,素質教育之根本在德育[2]。因此面向大學生開展思政課程,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培養(yǎng)高等人才的重中之重[3]。而思想政治課程大多在護生理論學習階段開展,忽視了臨床實習期間的思政教育。而臨床實習是護理學生向護士轉變的關鍵時期,此時護生剛剛脫離學校生活,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熟,面對繁忙辛苦的實習工作甚至醫(yī)鬧時,往往否定護理職業(yè),甚至在畢業(yè)時選擇改行[4]。同時,由于部分教師將重要的方針、政策、抽象的理論性及思想性內容照本宣科,籠統地灌輸給護生,脫離生活實際,不僅削弱了護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將臨床實習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使護生在由護生向專業(yè)護理人才轉變的過渡期樹立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操守,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成為護理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Seminar 教學法是一種研究式討論教學方法,在我國本科教學中的實效及前景均得到肯定,其是由教師概要式講述及專題研究討論兩部分組成,具有互動性好、民主氛圍濃厚、能激勵學生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欲望等特點,同時具有擴大學生閱讀面、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研究能力、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等功能[5]。Seminar 教學法已經在護理臨床??茖嵙曋斜粡V泛應用[6-8],但是尚未應用于臨床實習的思政教育中。本研究在本科護生臨床實習的思政教育課程中,精心設計Seminar 模式進行教學,采用多種量表評估其對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為護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選取2021 年9 月—2023 年1 月于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外科進行臨床實習的本科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在普外科病房、骨外科病房進行臨床實習的本科護生70 名為實驗組,在泌尿外科病房、胸外科病房、神經外科病房進行臨床實習的本科護生70 名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從未參與過Seminar 教學模式;(3)完成所有問卷調查。排除標準:(1)不愿參加本項目;(2)終止實習。
1.2.1 對照組 按照實習計劃進行臨床帶教及指導,入科時有職業(yè)認識教育思政課程1 學時、職業(yè)道德教育思政課程1 學時。實習期間由帶教教師一對一帶教,對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定期總結,及時反饋。
1.2.2 實驗組 在按照實習計劃進行入科職業(yè)思政教育及臨床帶教的基礎上,應用Seminar 教學方法(見表1)。(1)準備階段:由教學秘書負責,在護生入科時,5~6 名護生組成一個小組,選舉產生1 名組長,與課題負責人建立微信群。每周一由教學秘書推送本周研討的主題及相應的輔導材料、參考文獻。護生通過包括圖書館在內的多種途徑自主查閱資料、研究內容主題,根據組內分工準備訪談內容,最后交給教師批閱與修改。每周四課題組成員引導護生訪談臨床病例,訪談后,組長組織護生進行信息分類整合,提取有意義的內容,制作訪談報告。(2)討論階段:每周五進行報告研討。課堂開場(2~3 min):指導教師結合主題內容及患者臨床特點簡要介紹并引出研討會主題;主題報告宣講(40~50 min):護生進行主題報告;簡要點評(2 min):指導教師對報告人的臨場表現、介紹內容、幻燈片制作、參考文獻的引用等進行點評;研討與交流(60~70 min):指導教師結合點評提出研討問題,引導護生進行交流研討。(3)課程總結階段:小組長指派一名組員對本次項目進行總結,由指導教師進行點評,同時指導教師布置和安排下一次內容。4 項主題課程結束后,課題項目負責人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及資料收集。
表1 Seminar 教學方法思政教育項目設計Table 1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on design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project
1.3.1 共情能力評價 采用杰弗遜共情量表(JSEHP)進行評價,該量表是由美國杰弗遜大學醫(yī)學教育與健康護理研究中心(Jerson University)開發(fā)的[9],我國學者安秀琴等[10]對中文版JSEHP 進行信效度測試,Cronbach′s α 系數為0.750,分半系數為0.771,重測信度為0.659。量表共20 個條目,正反方向各10條,分為3 個維度:情感關懷、觀點采擇和換位思考。采用Likert 7 級評分法,1 分表示“強烈反對”,7 分表示“強烈同意”,總分20~140 分,分數越高說明護生的共情能力越強。計算公式:評分指標=量表的實際得分/該量表可能的最高得分×100%。根據評分指標的高低,將臨床共情能力分為高、中、低3 個等級,其中>80%為高等級,40%~80%為中等等級,<40%為低等級。
1.3.2 人文關懷能力評價 采用Nkongho 編制的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經馬語蓮[11]修訂后,該問卷在護生中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2,有較好的信效度。包括耐心(10 條)、理解(14 條)、勇氣(13 條)3 個維度,共37 個條目。采用Likert 7 級評分法,從“非常反對”至“非常贊同”分別計1~7 分,其中13 條需要反向評分,最終得分范圍為37~259分,得分越高說明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越強。總分>220.3 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高,總分在220.3~203.1 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中等,總分<203.1 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低。
1.3.3 思政教育效果評價 采用自制的“愛崗敬業(yè)、仁愛友善”思政教育問卷進行調查。
1.3.4 臨床帶教評價 采用本教研室長期使用評價護理臨床帶教質量的評價表,包括帶教教師的素質、綜合能力、學習方法、護生受益程度4 個方面,共20 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2~5 分的評分法:優(yōu)5 分,良4 分,可3 分,劣2 分。
使用SPSS 20.0 軟件分析所得數據,統計分析核對均由雙人完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對影響因素采用多元線性漸進式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實驗程序與方法均符合國家倫理學標準。由于這是一項醫(yī)學教育實驗,不會對教師和護生有任何心理或者健康影響。涉及真實病例時,我們刪除了患者的名字,要求護生在學習時不要分享患者的信息。
對照組與實驗組分別有70 名護生,兩組的年齡、性別、政治面貌與信仰均無顯著差別(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的一般情況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condi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教學完成后,實驗組共情能力總分和3 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的共情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empathy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score)
表3 兩組護生的共情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empathy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score)
維度對照組t觀點采擇情感關懷換位思考總分35.86±0.94 26.71±1.14 6.71±0.47 69.28±1.66實驗組 P 44.86±1.21 32.14±1.37 8.00±7.14 85.00±3.02 4.938 2.548 1.256 3.818 0.042 0.021 0.003<0.001
教學完成后,實驗組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和3 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score)
表4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total scores and scores in various dimensions of humanistic care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score)
維度對照組t耐心理解勇氣總分30.57±8.99 75.14±9.62 66.31±9.86 172.03±18.34實驗組 P 54.29±11.74 85.79±5.73 82.51±5.69 222.59±14.43 13.416 7.954 11.904 18.127<0.001<0.001 0.001 0.032
教學完成后,實驗組思政教育效果評價8 個條目贊同率(除了“增強了救死扶傷的職業(yè)責任感與信心”條目)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生思政教育的調查問卷結果 單位:%Table 5 Survey questionnaire results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Unit:%
教學完成后,實驗組臨床帶教評價總分和各條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護生臨床帶教評價得分比較(±s,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score)
表6 兩組護生臨床帶教評價得分比較(±s,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clin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s,score)
項目對照組t帶教教師的素質綜合能力學習方法護生受益程度總分13.57±0.57 15.86±0.52 12.00±0.40 11.43±0.35 52.86±15.62實驗組 P 17.86±0.74 19.57±0.81 21.29±0.64 22.43±0.62 81.15±26.13 3.850 3.230 10.328 12.841 7.774 0.015 0.008 0.009<0.001<0.001
隨著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逐漸推廣,現代護理工作也由原來的疾病護理模式轉變?yōu)檎w護理模式,新形勢對護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進行基礎護理,更需要為護理對象提供心理支持。共情已逐漸成為護理人員重要的必備素質之一[12],增強共情能力也成為思政教育重要的課題。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教學相比,采用Seminar 教學法的實驗組護生觀點采擇、情感關懷與換位思考3 個維度得分均更高(P<0.05)。其中觀點采擇維度兩組差距最為顯著,這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帶教教師為核心,不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觀點,而Seminar 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師生為共同教育主體的交互式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可以將學生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在課程進行過程中,研究團隊更注重護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要求大家盡可能多地從不同角度針對研討主題提出觀點,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每一種觀點進行分析討論,最終總結歸納出最正確的結論。護生尤其是本科護生是未來護理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與支柱,研究顯示,護生接受傳統的人文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共情能力,但特定的共情訓練課程可以使他們的共情能力得到更大改善[13]。值得注意的是,對照組的共情能力總分69.28 分,處于中等水平,而2022 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85、211 高校的得分為108.12 分[14],表明我校與985、211 等綜合性高校相比,共情能力差距較大,說明醫(yī)科大學護生開展共情培訓課程很有必要。由于綜合性大學在隱性課程建設方面比較完善,能在不知不覺中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價值取向及其精神文化,因此在這種環(huán)境氛圍中,大學生的共情能力也會得到更多培養(yǎng)和提升[15]。而醫(yī)科大學受限于教學條件,無法提供更多的課程選擇,因此開設專門的基于Seminar 教學法的共情課程可以成為醫(yī)科大學加強共情教育的新選擇。
近年來,醫(yī)療護理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患者在精神層面的需求越來越多,患者渴望得到更多關懷和尊重,因此對護理人員的護理能力而言,人文關懷能力成為重要的一環(huán)[16]。有研究表明,思政教育能提高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本研究表明,采用Seminar 教學方法后,實驗組的人文關懷能力總分以及理解、耐心與勇氣3 個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李穎等[17]的研究也表明,Seminar 教學法在兒科門診中應用,緩解了患兒的焦躁情緒,使患兒得到了更多人文關懷。本研究3 個維度中耐心維度得分兩組差距最顯著,表明耐心的激發(fā)需要接觸真實患者,目睹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才能感同身受[18],而我國護理院校的人文教育授課以課堂教育為主,缺乏臨床實踐[19]。因此,我們通過實踐術前護理,幫助護生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生理、心理狀態(tài)。通過安排護生訪談術前患者,使其更深切地感受患者的疾病痛苦,了解外科護理對手術順利開展的意義,激發(fā)護生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同情心及形成救死扶傷的精神。美國教育學家Morgan[20]認為,面對護生的成長需求,教師是關懷者。護生如果能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更多關懷,會促使其關懷他人。Seminar 教學模式使教師更關注護生的需求、興趣、能力,相比于傳統教學模式,更能使護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并將這種關懷傳遞給患者,使護生具備了更強的人文關懷能力。
教學效果評估結果顯示,實驗組護生對Seminar 教學模式的評價中,“培養(yǎng)了對患者的人文關懷”“提高了對生命的認知”“觸動了對患者病痛的同情與理解”3 個條目的贊同率非常高,均在95% 以上,而其他條目的贊同率(除了“增強了救死扶傷的職業(yè)責任感與信心”條目)采用Seminar 教學模式的實驗組也顯著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組(P<0.05),表明Seminar教學模式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6,21]。Seminar 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實踐,鼓勵護生積極參與辯論與對話,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成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以及更高的沉浸感。研究表明,沉浸在學術環(huán)境中的護生可以獲得更高的思維技能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獲得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在臨床帶教評價中,實驗組的總分與4 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Seminar 模式的帶教教師更受歡迎。其中護生的受益程度與學習方法兩個維度兩組差距最為顯著,這是由于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為了加強以護生為中心的學習,明確每一個小組成員的角色與任務,通過分配不同的任務確保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避免了小組討論中一些護生參與度低,不能充分調動思維能力的情況。并且在最終匯報時,我們要求每一個組員都要參與幻燈片的制作,在提問時確保每一個組員都會被問到,護生一開始都很緊張,但在隨后的研討會上,這種緊張有所緩解,他們向他人展示和引發(fā)討論的能力有非常明顯的提升。而帶教教師素質的評分偏低,這是因為帶教教師在傳統教學方法中擁有豐富的經驗,但是Seminar 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將課堂的主角讓位于護生,不過多干預護生的思考過程,又要在合適的時候給護生以點撥,使教師的“教”和師生的“研”找到最佳契合點,最后形成師生關系從“教學相克”到“教學相長”的轉變[22]。因此在以后的Seminar 教學中,要注重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啟發(fā),既避免教師對護生自主思考的過度干預,又能使護生獲得思維鍛煉和知識學習的最大化。
在本科護生臨床實習的思政教育中,應用Seminar 教學模式,可提高護生思想政治水平,堅定理想自信、提升道德修養(yǎng)、升華思想境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只在某醫(yī)院的外科進行,樣本較少,沒有從不同院系、不同醫(yī)院、不同地區(qū)、不同教學體系的學校(大學和學院)進行大規(guī)模招募;(2)只有護生參加培訓,可能存在人口統計學的偏倚;(3)雖然我們努力確保教師在培訓前熟悉所有培訓內容,并在教學中保持高度的積極性,但教師偏倚可能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