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悅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理論與實踐。分析了大概念視域下高中地理單元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等方面的優(yōu)勢。列舉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實踐策略,包括:提取地理大概念,奠定單元教學基礎;以大概念為抓手,明確單元教學方向;以大概念為核心,構建單元教學情境;以大概念為終點,打造單元探究任務等。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大概念;高中地理;單元教學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涵蓋大量的知識點。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通過有效組織和傳授這些知識點,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學者們關注的重要議題。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往往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和記憶,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fā)展和教學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單元教學逐漸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新型教學方法,對地理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的優(yōu)勢
(一)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關注地球上自然、人文現(xiàn)象的相互作用,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且復雜。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單元教學,倡導教師在提取地理大概念的前提下,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探索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十分有利。
首先,基于大概念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地理大概念是學科知識的核心要點,如人口遷移、氣候變化、城市化等。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些大概念的本質和內在聯(lián)系,可使學生從多角度出發(fā),進行分析和比較,形成獨立的見解和觀點[1]。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對地理現(xiàn)象形成深刻理解,還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形成理性判斷。
其次,基于大概念的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探究地理大概念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面對各種實際問題,例如: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如何合理規(guī)劃城市空間?學生需要通過調查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實地考察等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實踐可使學生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最后,基于大概念的教學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與溝通技能。地理學科常常涉及多學科的知識,解決地理問題需要學生進行團隊協(xié)作。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復雜的地理問題。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不僅能夠相互交流和借鑒,還能夠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培養(yǎng)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二)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
地理學科的知識點錯綜復雜,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個方面,學生常常面臨記憶負擔重、知識點分散的問題。而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單元教學,能夠將相關的知識點整合在一起,形成系統(tǒng)性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2]。在教學中,地理大概念作為知識的主線,串聯(lián)著各個知識點,可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框架,使學生感知到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脈絡。在這一前提下,學生在學習時,不會再孤立地看待每個知識點,而是能夠將知識點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這樣有助于學生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把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科的內在邏輯。
此外,單元教學還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學生在實踐和探索中,會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會更加深入地刺激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對地理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除此之外,基于大概念的教學模式,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由于地理大概念將知識點整合在了一起,學生可通過進行系統(tǒng)性學習,掌握大量相關知識,而不需要反復學習相同內容。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二、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實踐策略
(一)提取地理大概念,奠定單元教學基礎
地理學科的教學范圍十分廣泛,在進行地理單元教學設計之前,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提取出本單元所涉及的地理大概念。這些地理大概念一般指的是學科知識的核心要點,它們承載著豐富的知識內涵,是學生理解、掌握其他知識點的基礎。通過準確定位、明確地理大概念,教師可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認為,在提取地理大概念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當針對教學大綱與教材做好挖掘。具體而言,教學大綱是地理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它規(guī)定了學科的核心內容和學習目標,教材是幫助教師實現(xiàn)教學大綱要求的主要教學資源。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前,教師首先需要細致分析教學大綱和教材,理解本單元所涵蓋的主題和內容,在此基礎上明確“地理大概念”[3]。一般來講,地理大概念作為知識點,有著明顯的相對穩(wěn)定性和普遍適用性,提煉著某一地理教學領域的核心內容。例如:在《產業(yè)區(qū)位因素》這一課中,教學大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引導學生說明工業(yè)、農業(yè)與服務業(yè)的區(qū)位因素”,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將地理大概念明確為“影響產業(yè)區(qū)位選擇的因素”,并找出大概念下的一般概念,如“產業(yè)空間布局”“產業(yè)轉移”“工業(yè)化”等,形成單元知識的骨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學科的知識,對單元知識形成全面的認識。
一般來講,地理學科知識點之間常常存在復雜的聯(lián)系,因此在提取大概念的過程中,教師應就大概念統(tǒng)馭下的一般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做好歸納,明確其中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在教學“城市化的過程”中,教師可在“城市化”這一大概念的指導下,針對人口遷移、資源配置、經濟發(fā)展等一般概念、核心概念、重要概念做好歸納,明確其與大概念的關系,確保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科的知識。
(二)以大概念為抓手,明確單元教學方向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地理大概念為抓手,明確單元教學的方向,幫助學生從整體出發(fā),把握地理學科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大概念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觸及單元知識的內涵[4]。
一般來講,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當對地理大概念進行深入剖析,對于每個地理大概念,教師應了解其定義、內涵和相關特征,及其在地理學科中的重要地位。通過上述舉措,教師最終可更好地把握地理大概念的核心要點,為后續(xù)教學提供清晰的方向和目標。例如:在探討“人口遷移”這一地理大概念時,教師可深入解讀其含義,包括人口流動的類型、原因和影響等方面內容,通過對人口遷移進行深入剖析,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人口遷移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造成的重要影響,使學生形成對這一地理大概念的全面認識;再如:在探討“城市化”這一地理大概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城市化的定義、特點,以及城市化與工業(yè)化、人口遷移等其他地理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整體把握城市化的相關內容,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城市化對城市發(fā)展和人口變遷的影響,形成對這一地理大概念的深刻理解。
教育實踐證明,地理大概念不僅是單元知識的核心,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地理現(xiàn)象、地理問題,在地理學科中的抽象表達。因此,為加深學生對地理大概念的理解,教師也可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深入了解大概念在實踐中的應用,幫助學生將地理大概念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5]。例如:在探討“氣候變化”這一地理大概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等實際現(xiàn)象,通過分析實際案例,學生能夠更深刻地認識到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tài)和人類生活造成的巨大影響,從而加深對地理大概念的理解。而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過往所學的知識,提出合理的環(huán)境保護方案。通過參與這樣的學習任務,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大概念的實際運用,還能夠培養(yǎng)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以大概念為核心,構建單元教學情境
地理學科的教學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基于大概念的單元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構建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中,感受地理知識的重要應用價值,從而增強學習的實效性。例如:在教學“植被與土壤”這一單元的過程中,針對“自然地理事物(如植被與土壤)在特定地理環(huán)境下產生,并反作用于地理環(huán)境”的大概念,指導學生形成人地協(xié)調觀,思索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為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一些人類活動影響自然界的案例,如不合理的農業(yè)種植導致土壤退化等,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思索地理大概念,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另外,也可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構建單元教學情境。通過進行實地考察,學生可親身感受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大概念在實際環(huán)境中的表現(xiàn)。例如:在教學“氣候變化”相關單元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前往當?shù)氐臍庀笳?、水文站等地點,觀察氣候和水文數(shù)據(jù)的變化,了解氣候變化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這樣的實地考察可使學生對地理大概念的感知變得更為具體,從而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學科的知識。
除此之外,組織學生開展模擬實驗,也是構建單元教學情境的有效方式。通過開展模擬實驗,學生可在教室內,實現(xiàn)對地理現(xiàn)象的還原與感知,在此過程中探究出地理規(guī)律,對地理大概念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單元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模型或投影儀,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白晝和黑夜的交替。通過進行模擬實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大概念與地球運動的關系,增強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和好奇心。
最后,數(shù)據(jù)分析是地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為學生構建單元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收集、分析與地理大概念相關的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和展示。例如:在學習“人口遷移”大概念時,教師可讓學生收集不同地區(qū)的人口遷移數(shù)據(jù),通過進行統(tǒng)計、圖表展示,分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和趨勢。通過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地理大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起良好的地理思維和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
(四)以大概念為終點,打造單元探究任務
以地理大概念為終點,打造單元探究任務,也是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可設計探究任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地理大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一般來講,這一探究任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設計符合他們認知層次的任務。例如:在學習“環(huán)境污染”這一地理大概念時,可設計一個探究任務:調查當?shù)氐沫h(huán)境污染問題,并提出改善環(huán)境的方案。在完成這樣的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調查、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能夠鍛煉他們的調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一般來講,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權,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進行巡回指導,不時給予學生啟發(fā)與點撥。例如:在學習“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這一地理大概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進行小型實驗,自主研究如何高效利用當?shù)氐淖匀毁Y源,更好地完成資源開發(fā)利用過程,并從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地協(xié)調觀等角度出發(fā),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示,通過進行自主探究,學生能夠培養(yǎng)起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另外,在開展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注重進行跨學科教學。教育實踐表明,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在設計探究任務時,可融入跨學科教學元素。例如:在學習“城市規(guī)劃”這一地理大概念時,可結合數(shù)學學科,讓學生運用數(shù)學模型分析城市規(guī)劃的效果,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大概念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再如:在學習“全球化”這一地理大概念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辯論,結合歷史知識,探討全球化給國家經濟和文化帶來的積極、消極影響,使學生能夠形成多樣化的認識和觀點。
最后,開展探究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全面理解地理大概念的實際運用,并從中提煉出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可安排學生將探究結果進行展示和分享。學生可利用多媒體工具、海報、演講等形式,將他們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全班同學。通過展示與分享,學生能夠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啟發(fā),形成反思。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地理課堂中,進行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地理大概念出發(fā),構建系統(tǒng)性的教學框架,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最終通過探究任務將知識應用于實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探索、實踐,提高綜合素質,為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曾詠梅.大概念引領下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2(34):63-65.
[2]鄧蓓,高梅香.STSE教育理念視域下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設計:以“地球表面形態(tài)”為例[J].地理教育,2023(5):16-20.
[3]曾巧蓮.學科“大概念”視角下的高中地理品質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lián)合體工作委員會.創(chuàng)新教育實踐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五),2022:32-34.
[4]許澤彤.深度學習視域下的高中地理大概念教學設計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
[5]陳良娟.大概念視角下高中地理STEAM教學設計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