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善贏,張海濤,王士佳,李佳宸,吳學(xué)智,張佰清*
(1.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食品學(xué)院,遼寧 沈陽 110866;2.遼寧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遼寧 營口 115009)
益生菌作為有益微生物(酵母或細(xì)菌),在與宿主共生時能給人體帶來有益的保健作用[1]。目前,在發(fā)酵食品加工中利用率最廣的益生菌為乳酸菌。乳酸菌是一類革蘭氏染色陽性、無芽孢的菌株,其可以通過發(fā)酵糖類而產(chǎn)生大量的乳酸,在自然界中廣泛地存在[2],是一類應(yīng)用較早的微生物,主要用于生產(chǎn)發(fā)酵食品,賦予產(chǎn)品豐富的滋味和香氣特征,提高其益生性能及抗氧化性能[3-4]。
目前,通過誘變育種來提高乳酸菌菌株的產(chǎn)乳酸能力,常見的誘變技術(shù)有紫外誘變、化學(xué)試劑誘變、常壓室溫等離子體技術(shù)等[5-7],然而,國內(nèi)關(guān)于利用脈沖強光技術(shù)誘變選育高產(chǎn)酸乳酸菌的研究鮮有報道。與其他誘變技術(shù)相比,脈沖強光技術(shù)作為一種新型誘變技術(shù),具有耗能低、效率高、處理時間短、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8-9]。在對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bulgaric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等菌株中成功運用,可篩選出耐熱、耐酸、耐膽鹽等性能良好的突變株[10-13]。
為進一步提高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ICC 6240的產(chǎn)乳酸能力,本研究以其為研究對象,采用脈沖強光進行誘變處理,并以乳酸含量為響應(yīng)值,通過響應(yīng)面法優(yōu)化最佳處理條件。采用最佳脈沖強光對植物乳桿菌CICC 6240進行誘變后,通過溶鈣圈法和乳酸產(chǎn)量測定選育產(chǎn)乳酸能力高的突變株,并對其耐酸、耐膽鹽、人工胃腸液耐受性、疏水性、自聚集能力進行研究,初步探究突變菌株的益生性能,考察脈沖強光作為一種新型的誘變技術(shù)應(yīng)用于植物乳桿菌誘變的可行性,為誘變技術(shù)的應(yīng)用提供理論參考。
1.1.1 菌株
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ICC 6240: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食品學(xué)院保藏。
1.1.2 試劑
胃蛋白酶(800 U/mg)、胰蛋白酶(250 U/mg)、碳酸鈣、瓊脂粉、氫氧化鈉:北京鼎國昌盛生物技術(shù)有限責(zé)任公司;無水乳酸鋰、對羥基聯(lián)苯、鎢酸鈉、硫酸銅、氫氧化鈣、濃硫酸、鹽酸、豬膽鹽、二甲苯、氯仿、乙酸乙酯:沈陽伽瑪商貿(mào)有限公司;葡萄糖、乙酸鈉、磷酸氫二鉀、檸檬酸二銨、七水硫酸鎂、一水硫酸錳、吐溫80:沈陽萊博科貿(mào)有限公司。本研究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或生化試劑。
人工胃液: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buffersaline,PBS)、胃蛋白酶3.0 g/L,鹽酸調(diào)節(jié)pH至2.5,過0.45 μm濾膜除菌。人工腸液:磷酸鹽緩沖液、胰蛋白酶1.0 g/L,氫氧化鈉調(diào)pH至8.0,過0.45 μm濾膜除菌。
1.1.3 培養(yǎng)基
MRS液(固)體培養(yǎng)基: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
QL-10152氙燈管: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食品學(xué)院研制;YX-280A高壓蒸汽滅菌鍋、DK-S22恒溫水浴鍋:常州國華科技有限公司;250Lwi17192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一恒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2-16KL離心機:美國Sigma公司;Libra S50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美譜達儀器有限公司。
1.3.1 乳酸菌的活化和菌懸液的制備
將保藏于-80 ℃冰箱的植物乳桿菌CICC6240接種于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 ℃靜置培養(yǎng)24 h,將菌株活化3次后培養(yǎng)至對數(shù)期,8 000 r/min離心10 min,去上清,用0.85%無菌生理鹽水清洗菌體表面3次,采用等體積的0.85%無菌生理鹽水重懸菌體并稀釋106倍制成菌懸液。
1.3.2 脈沖強光誘變條件的確定
取10 mL菌懸液進行脈沖強光照射,在單因素試驗結(jié)果(脈沖電壓1 600 V、脈沖次數(shù)16次、脈沖距離9 cm)的基礎(chǔ)上,以脈沖電壓(A)、脈沖次數(shù)(B)、脈沖距離(C)為考察因素,乳酸產(chǎn)量(Y)為響應(yīng)值,采用Design-Expert V12.0.3.0設(shè)計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響應(yīng)面試驗,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1[14-15]。
表1 脈沖強光誘變條件優(yōu)化響應(yīng)面試驗因素與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for pulsed light mutagenesis conditions optimization
1.3.3 致死率的計算
取200 μL脈沖強光照射處理后的菌懸液均勻涂布于MRS固體培養(yǎng)基上,37 ℃倒置培養(yǎng)48 h,記錄誘變后菌落數(shù);取200 μL未經(jīng)脈沖處理菌懸液,相同條件涂布培養(yǎng),記錄誘變前菌落數(shù),并計算致死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為菌株致死率,%;N1為誘變前菌落數(shù),CFU/mL;N2為誘變后菌落數(shù),CFU/mL。
1.3.4 高產(chǎn)乳酸突變菌株的篩選
(1)初篩
取200 μL脈沖強光處理后的細(xì)胞懸浮液均勻涂布于含有1.5%碳酸鈣的MRS固體培養(yǎng)基上,37 ℃倒置培養(yǎng)48 h,記錄菌落數(shù),每組做3次平行。測量誘變菌株的溶鈣圈直徑(H)及菌落直徑(C),計算HC值,挑選其中HC值相比于原始菌株HC值大30%的菌株進行復(fù)篩[16]。
(2)復(fù)篩
將初篩菌株活化后以2%(V/V)的接種量接種到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14 h,采用對羥基聯(lián)苯法測定發(fā)酵液乳酸產(chǎn)量[17],挑選高產(chǎn)乳酸菌株。
1.3.5 益生特性的測定
(1)耐酸能力的測定
將活化3次的菌液以2%(V/V)的接種量接種至pH值分別為2.0、3.0、6.0的MRS液體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3 h,試驗重復(fù)3次,活菌計數(shù),計算存活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為菌株存活率,%;Nt為不同條件下培養(yǎng)后的活菌數(shù),CFU/mL;N為初始活菌數(shù),CFU/mL。
(2)耐人工模擬胃腸液能力的測定
將活化3次的菌液于4 ℃、8 000 r/min條件下離心10 min,棄上清,采用等體積0.85%無菌生理鹽水重懸菌體制備菌懸液。移取1 mL菌懸液于9 mL人工模擬胃液,37 ℃恒溫培養(yǎng)3 h,活菌計數(shù)。再取胃液處理后的菌液1 mL接種至9 mL人工模擬腸液,37 ℃培養(yǎng)4 h,活菌計數(shù),并按照公式(2)計算其存活率。
(3)耐膽鹽能力的測定
將活化3次的菌液以2%(V/V)的接種量接種膽鹽含量分別為0.3%、0.5%、1.0%的MRS培養(yǎng)基中,37 ℃恒溫培養(yǎng)3 h,活菌計數(shù),并按照公式(2)計算其存活率。
(4)自凝集性的測定
將1.3.1所制備的菌懸液調(diào)整OD600nm值至0.6±0.05,為A0。于37 ℃恒溫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0 h、3 h、6 h和24 h時,移取上層培養(yǎng)液,測定OD600nm值,為At,試驗重復(fù)3次,計算自凝集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為自凝集率,%;A0為培養(yǎng)0 h時的OD600nm值;At為不同培養(yǎng)時間的OD600nm值。
(5)表面疏水性的測定
取2 mL菌懸液分別與2 mL二甲苯、氯仿、乙酸乙酯混合,漩渦振蕩10 min,室溫靜置30 min。取水相測定OD600nm值,重復(fù)試驗3次,計算疏水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為疏水率,%;A0為試劑萃取前水相的OD600nm值;At為試劑萃取后水相的OD600nm值。
1.3.6 數(shù)據(jù)處理
每個試驗均平行重復(fù)3次,測定結(jié)果以“平均值±標(biāo)準(zhǔn)差”表示,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
利用Design-Expert V12.0.3.0軟件進行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響應(yīng)面試驗,試驗設(shè)計及結(jié)果見表2,方差分析見表3。
表2 脈沖強光誘變條件優(yōu)化響應(yīng)面試驗設(shè)計及結(jié)果Table 2 Design and results of response surface tests for pulsed light mutagenesis conditions optimization
表3 回歸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3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采用Design-Expert V12.0.3.0軟件對表2結(jié)果進行二次多元回歸擬合,得到多元二次回歸方程:
由表3可知,模型極顯著(P<0.01),失擬項不顯著(P>0.05),模型的決定系數(shù)R2為0.983 3,校正決定系數(shù)R2Adj為0.961 8,表明該模型合理,方程與實際擬合較好,能有效反映出菌株產(chǎn)乳酸與脈沖電壓、脈沖次數(shù)和照射距離之間的關(guān)系。由表3亦可知,一次項A、C,交互項AC,二次項A2、B2、C2對結(jié)果影響極顯著(P<0.01),一次項B對結(jié)果影響顯著(P<0.05),其余項則不顯著(P>0.05)。由F值可知,各因素對乳酸產(chǎn)量影響大小順序為A(脈沖電壓)>C(脈沖距離)>B(脈沖次數(shù))。
對回歸方程進行最優(yōu)求解,確定最佳誘變條件為:脈沖電壓1 702.15 V、脈沖次數(shù)18.205 4次、脈沖距離9.068 12 cm,在此條件下,乳酸產(chǎn)量預(yù)測值為72.7104μg/mL。為便于實際操作,將最優(yōu)脈沖強光處理條件修訂為:脈沖電壓1 700 V,脈沖次數(shù)18次,脈沖距離9 cm。在此條件下重復(fù)進行3次試驗,乳酸產(chǎn)量為69.48 μg/mL,與預(yù)測值相近,且在此條件下,致死率達到82.56%,說明所建模型擬合條件可行,具有實際參考意義。
2.2.1 初篩
采用最佳脈沖強光誘變處理植物乳桿菌CICC6240,對高產(chǎn)乳酸菌株進行初篩,結(jié)果見圖1。
圖1 高產(chǎn)乳酸突變株的初篩結(jié)果Fig.1 Preliminary screening results of mutant strains with high-yield lactic acid
由圖1可知,27株突變菌株的HC值高于原始菌株HC值(2.6),其中,突變菌株G2、G8、G10、G11、G14、G16、G17、G19的HC值較高,為3.5~4.2。因此,對初篩出的8株突變菌株進行復(fù)篩。
2.2.2 復(fù)篩
初篩突變菌株的乳酸產(chǎn)量見表4。由表4可知,相較于原始菌株的乳酸產(chǎn)量[(48.22±0.61)μg/mL],突變菌株的產(chǎn)乳酸能力均有顯著提升(P<0.05)。其中,突變菌株G10和G16的產(chǎn)乳酸能力較強,分別為76.65 μg/mL、75.48 μg/mL,比原始菌株分別提高58.96%和56.53%。因此,選取突變菌株G10和G16為高產(chǎn)乳酸突變株。
2.3.1 耐酸性試驗
耐酸能力的強弱是評價乳酸菌益生性能的重要指標(biāo)之一,具有良好的耐酸能力才可以通過胃腸環(huán)境且發(fā)揮其益生作用,因此,乳酸菌在低pH值下生存是保持胃液環(huán)境下存活的條件之一[18-19],原始菌株和突變株G10、G16的耐酸性見圖2。
圖2 原始菌株與突變株G10和G16的酸耐受性Fig.2 Acid tolerance of original and mutant strains G10 and G16
由圖2可知,在pH值6.0的條件下,3株菌株的存活率均>90%;在pH值2.0和3.0的條件下,突變株G10、G16的存活率均顯著高于原始菌株(P<0.05),且突變株G10的存活率顯著高于突變株G16(P<0.05)。在pH值3.0時培養(yǎng)3 h后,突變株G10、G16的存活率分別為89.30%、82.32%;在pH值2.0時培養(yǎng)3 h后,突變株G10、G16的存活率分別為77.72%、72.55%。
2.3.2 人工模擬胃腸液的耐受性
耐受胃腸液能力是益生菌篩選的另一個重要指標(biāo)[20],原始菌株和突變菌株G10、G16的人工模擬胃腸液耐受性見圖3。
圖3 原始菌株與突變株G10和G16的人工模擬胃腸液耐受性Fig.3 Artificial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fluid tolerance of original and mutant strains G10 and G16
由圖3可知,人工模擬胃液處理3 h后,3株菌株的存活率均>80%,且突變株G10、G16的存活率(89.44%和92.02%)均顯著高于原始菌株(83.14%)(P<0.05),這與SON S H等[21]研究泡菜中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onsus)KCTC 12202BP和布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brevis)G1在同等胃液條件下的存活率(81.28%和87.09%)相似。3株菌株再經(jīng)人工模擬腸液處理4 h后,活菌數(shù)呈下降的趨勢,原因可能是菌株所形成的初始被膜可能會被胃腸液所含有的胃、胰蛋白酶抑制,同時破壞成熟的被膜,導(dǎo)致抑制菌株生長甚至死亡的情況[22]。原始菌株在經(jīng)人工模擬腸液處理后存活率僅為64.98%,而突變株G10、G16的存活率均維持在70%以上,分別為71.40%、78.16%,顯著高于原始菌株(P<0.05),表明突變株能夠以較高的活性在腸液環(huán)境下存活,這與何宇星等[23]的研究結(jié)果相似??傮w而言,經(jīng)過脈沖強光誘變的突變株G10和G16具有較強的胃腸液耐受性,在發(fā)酵食品中具備一定的應(yīng)用潛力。
2.3.3 耐膽鹽性試驗
益生菌菌株需要在十二指腸膽鹽中存活,以在腸道發(fā)揮其有益作用,促進腸道菌群微生態(tài)平衡,被認(rèn)為是益生菌微生物最重要的特性之一[24-25]。原始菌株和突變菌株G10、G16的膽鹽耐受性見圖4。
圖4 原始菌株與突變株G10和G16的膽鹽耐受性Fig.4 Bile salt tolerance of original and mutant strains G10 and G16
由圖4可知,在0.3%、0.5%的膽鹽條件下,3株菌株的存活率均>80%,其中突變株G10的存活率最高,分別為92.98%和87.17%,其次為突變株G16,分別為91.85%和84.61%,均高于原始菌株(90.54%和84.00%)。在1.0%的膽鹽條件下,突變株G10的存活率(75.32%)顯著高于原始菌株(62.94%)(P<0.05),說明其具有良好的膽鹽耐受性。
2.3.4 自凝集能力
細(xì)菌的自凝集能力是決定細(xì)菌對宿主組織粘附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biāo)[26],原始菌株和突變株G10、G16的自凝集能力見圖5。
圖5 原始菌株與突變株G10和G16的自凝集性Fig.5 Autoagglutination of original and mutant strains G10 and G16
由圖5可知,3株菌株于37℃培養(yǎng)3h后,自凝集率在16%~20%;培養(yǎng)6 h后,自凝集率在30%~35%;培養(yǎng)24 h后,自凝集率在70%~80%。其中,突變株G10在培養(yǎng)24 h時具有最高的自凝集率(76.49%),其次為突變株G16(74.80%),均顯著高于原始菌株(70.24%)(P<0.05)。有研究表明,分離出的乳酸菌孵育4 h時的自凝集率在18%~25%,且隨著孵育時間愈長,自凝集率越高[27],這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
2.3.5 表面疏水性
細(xì)胞表面的高疏水性有助于細(xì)菌在腸黏膜表面定植,促進細(xì)菌與腸上皮細(xì)胞的粘附[28]。采用二甲苯(非極性溶劑)、氯仿(單極性,酸性有機溶劑,電子受體)和乙酸乙酯(單極性,堿性有機溶劑,電子供體)檢測原始菌株和突變株G10和G16的表面疏水性,結(jié)果見圖6。
圖6 菌株的表面疏水性Fig.6 Surface hydrophobicity of strains
由圖6可知,不同菌株的表面疏水性有顯著差異(P<0.05),且突變株G10和G16的疏水性顯著高于原始菌株(P<0.05)。原始菌株和突變株G10、G16對二甲苯(70.30%、83.33%、75.26%)和氯仿(74.16%、78.00%、80.36%)的疏水性均高于對乙酸乙酯的疏水性(47.2%、53.16%、50.36%),表明突變株均具備疏水細(xì)胞表面,具有強電子供體。綜上,突變株G10具有良好的表面疏水性。
本研究通過單因素試驗及響應(yīng)面試驗確定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ICC 6240的最優(yōu)脈沖強光誘變條件為脈沖電壓1 700 V,脈沖次數(shù)18次,脈沖距離9 cm。在此條件下對植物乳桿菌CICC 6240進行誘變處理,通過鈣透明圈法和乳酸含量測定,篩選得到兩株高產(chǎn)乳酸的突變菌株,分別為G10、G16,其乳酸產(chǎn)量分別為76.65 μg/mL和75.48 μg/mL,比原始菌株分別提高58.96%和56.53%。突變株G10及G16在pH2.0的條件下培養(yǎng)3 h后存活率分別為77.72%和72.55%;在人工模擬胃腸液中培養(yǎng)后,突變株G10、G16的存活率分別為71.40%、78.16%;在1.0%膽鹽條件下培養(yǎng)3 h后,突變株G10及G16的存活率分別為75.32%、62.96%;突變株G10、G16在培養(yǎng)24 h時自凝集率分別為76.49%、74.80%;突變株具有良好的表面疏水性,尤其是突變株G10,其對二甲苯的疏水率為83.33%,對氯仿的疏水率為78.00%,對乙酸乙酯的疏水率為53.16%,說明脈沖強光誘變處理的突變株具有較強的益生特性。綜上,突變株G10為高產(chǎn)乳酸的優(yōu)良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