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1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研究”(編號:GS[2021]GHBZ058)。
摘? 要? 整體教學觀強調運用系統(tǒng)思想對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諸要素進行整體把握和整合,建構多元、多層、多視角、多關聯(lián)的教學體系。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以整體教學觀為指導,遵循實踐與研究辯證統(tǒng)一的原則;從教材的編寫特點入手,系統(tǒng)考慮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整個課程的目標、要求,合理利用和處理教學資源;從課程教學改革需要出發(fā),自覺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思想、專業(yè)功底、專業(yè)行為、專業(yè)自覺,努力煥發(fā)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的強大生命力。
關鍵詞? 教師發(fā)展;專業(yè)素養(yǎng);整體教學;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 G45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6-0027-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無論是在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上,還是在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上,都反映出整體觀的思想,特別強調運用系統(tǒng)思想對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諸要素進行整體把握和整合,建構起多元、多層、多視角、多關聯(lián)的教學體系。這些變化對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組織實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語文教師要有“群”的意識
“群”的意識,主要反映的是教師的專業(yè)思想?!叭骸钡囊庾R,就是要摒棄碎片化的教學觀,建構整體課程觀和教學觀,整體規(guī)劃學習內容,整合學習資源,關注多個文本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讓教學能夠更加多元、立體,從而引導學生從“點狀”的“學會”走向“結構化”的“會學”。
(一)語文教師要具有教學的整體意識
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越來越注重“整體規(guī)劃學習內容”。現(xiàn)行部編版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在編排思路和單元組文方式上都突出整體性,每個單元都以“導語”的方式點明學習的主題或專題,每一組閱讀文本都圍繞本單元主題或專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一整體性的特點,體現(xiàn)了整體推進、螺旋上升的教材編寫思想,能夠保證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階段性、連貫性,語文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延續(xù)性和整體性。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從教材的編寫特點入手,把握單元的整體目標,引領教學實踐。在教學時,教師眼里不能只有這一篇課文,還必須考慮到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整個課程的目標和要求,考慮到單元內這一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更要考慮到整個教材的編寫特點和編寫意圖。
(二)語文教師要具有組文的整合意識
群文閱讀教學能否取得理想效果,文本的選擇至關重要。要想做好群文閱讀教學,就必須審視整個單元、整冊教材、整個學段的內容,甚至還要跨學段、跨學科整合教學內容。語文教師不能把每個課時的內容孤立起來,也不能把每一個文本看作孤立的個體,就內容講內容,而要細致研究每個文本的編排意圖、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思考如何建立該文本與今后的學習之間的關系,教前想后,不斷地使新舊知識形成網絡,為學生建立學科知識的整體框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探究,尋找聯(lián)系,主動發(fā)現(xiàn)和積累知識,由“學會”到“會學”。
二、語文教師要有處理“文”的方法
處理“文”的方法,主要反映的是教師的專業(yè)功底。在整體教學觀視域下,教師要用好文本,處理好文本,要有解讀、處理文本的能力和指導學生閱讀、思考的方法,要能夠引導學生從粗閱讀、淺思考走向有價值的精閱讀、深思考。
(一)語文教師應具備解讀文本和用好文本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文”即內容(文本),語文教師要有處理“文”的方法,至少包含這樣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過好教材關,要能吃透教材,明確教材單元組文的意圖和教學目標;二是要圍繞議題選擇、確定文本,所選文本不是雜亂無章的,不論是趨同,還是求異,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必須考慮文本之間的相關性。
議題和選文的質量,直接反映的是語文教師解讀文本和處理文本的能力。教師要能依托現(xiàn)行語文教科書,采用“1+X”的方式去確定議題和選文。這個“1”既可以是語文教科書中的一篇文本,也可以是單元的主題,這個單元主題既可以是人文性的,也可以是語文要素的。例如,教師可以從教科書中選擇1到2 篇課文,再從課外資源選擇幾篇文本進行群文閱讀教學;也可以圍繞一篇課文,針對一個單元主題、口語交際、寫作訓練,或一個知識點、能力點,進行選文設計,將教材內容與群文讀本緊密結合。
(二)語文教師應具備方法指導和閱讀引領的教學素養(yǎng)
群文閱讀的基本特征是自主閱讀,師生交流分享,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實現(xiàn)集體的建構[1]。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粗閱讀、淺閱讀能讓學生快速地獲取文本信息,精閱讀、深閱讀則能鍛煉學生鑒賞品讀、表達交流、運用語言、獨立思考的能力。語文教師應基于不同的文本對學生進行不同閱讀方法的訓練。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既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诮滩模褪且劳薪滩奈谋?,在全面把握課程標準,深入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從理解、夯實、深化的視角進行閱讀教學;超越教材,就是要在依托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作必要的補充、延伸、拓展,或深化閱讀認知、遷移閱讀技能,或訓練思維方法、提升思維品質。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整合從群文中得到的信息,并且在多篇文本之間進行連接,同時將當下獲得的閱讀經驗與已有的閱讀經驗進行比對,建立起文本群之間的聯(lián)系和連接,重新建構屬于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并運用于新的閱讀實踐,從而形成“整合—連接—比對—建構—運用”的閱讀流程鏈條。
三、語文教師要有實施“教”的能力
“教”的能力,主要反映的是教師的專業(yè)行為。語文教師個人閱讀功底、閱讀視野決定著教學的高度與厚度,也決定著自己專業(yè)之路的長度。語文教師的閱讀厚度和廣度,決定了群文閱讀教學的深度和效果。一名語文教師,要想在課堂上有底氣地站著,肚子里沒有幾本書撐著是不行的[2]。語文教師要自覺加強學習,廣泛閱讀,提升閱讀品位,自覺研究,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緊跟教育發(fā)展需要,滿足學生發(fā)展需求。
(一)要讓“裝飾點綴”成為“常態(tài)需求”
在觀摩課、展示課等公開課堂上,群文閱讀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落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但這樣的觀摩課、展示課往往難以常態(tài)化,成了語文教學的裝飾和點綴。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語文教師沒有從發(fā)展需求出發(fā),缺乏實踐的動力和行動的自覺,把項目研究變成了被動的“應景之作”。語文教師必須主動應對新的教改項目的挑戰(zhàn),自覺開展相關研究和實踐,讓群文閱讀教學常態(tài)化。
首先,學校要把群文閱讀教學和學校的日常教研、教學工作結合起來,讓群文閱讀教學進教研、進課表、進課堂。其次,教研組要常態(tài)化開展實踐和專項研討,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研討、交流、展示、競賽、讀書匯報等各類活動,展示研究成果,分享研究經驗。研究內容要廣泛,要從課內教科書閱讀積極向課外閱讀材料延伸,要從課堂學習向課外學習延伸,要從學校向家庭延伸。最后,教師要有不懼挑戰(zhàn)、不畏困難、不怕失敗的銳氣和勇氣,不要怕出錯或走偏,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二)要從“單打獨斗”到“團隊合作”
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對教師的教學能力、知識視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通過多種途徑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和技能。就實際情況來看,語文群文閱讀對語文教師的備課時間和教學資源占有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此時,團隊合作的優(yōu)勢便體現(xiàn)出來了。團隊合作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將個人智慧轉化為集體優(yōu)勢,真正實現(xiàn)資源共享,[HJ2.1mm]保障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因此,在整體教學觀背景下,學校應該積極采取集體備課等方式,引領語文教師走共同發(fā)展的道路。教師不是“孤勇者”,絕不能走單打獨斗、孤軍奮戰(zhàn)的路子。“一個人可能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眻F隊合作,早已成為時代主流,合作才能共贏,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任何一個教學改革項目的實施都離不開團隊的支撐,學校教研活動的魅力之一,就是把一個個獨立的教師個體吸引、聚攏到一起,形成合作的群體,在問題解決中、在思想碰撞中,達到共享共贏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要想讓群文閱讀的實驗與推廣能在一所學校扎根并取得實效,學校要健全組織管理,結合學校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項目研究實施方案,組建研究團隊,開展重點研究攻關。同時,學校要培養(yǎng)好種子教師,作好引領,其他教師要緊跟引領者的研究步伐。另外,學校要加強校內及校際間的合作研討,助力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推動群文閱讀研究項目向縱深發(fā)展、取得實效,實現(xiàn)研究效益的最大化。
四、語文教師要有開展“研”的態(tài)度
“研”的態(tài)度,主要反映的是教師的專業(yè)自覺?!把小钡膽B(tài)度,就是要具備發(fā)展的眼光,緊跟時代要求和社會發(fā)展,不落伍、不掉隊。“教學”與“研究”猶如一枚硬幣的兩個面,有機結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研”促進教師反思,不斷完善語文課堂教學
“研”能促進教師進行反思。反思是在不斷地自我批判與否定之中前行的過程,更是一個不斷完善、重構的過程。蘇聯(lián)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說:“為了盡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藝術,每一節(jié)課后,都應當認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績與不足,同時要找到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備課時造成的,還是在上課時直接造成的?!币还?jié)再成功的課例,也難免會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個再優(yōu)秀的教師,也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反思。
一方面,語文教師可通過撰寫反思札記、觀看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轉變教學行為,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比如,在上完必修下冊第六單元后,語文教師可以從如下角度進行自我反思:單元學習任務是否落實,單元學習重點(環(huán)境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情節(jié)突轉對人物性格的影響等)學生是否掌握,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否得到提升;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否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是否處理得當;教材使用是否合理,課外素材是否關聯(lián)得當……
另一方面,語文教師可就教學過程、作業(yè)設計等與備課組的教師或語文教育界的同行進行討論,從旁觀者的口中往往能得到更客觀精準的評價或建議。在觀點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中,語文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上的不足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取長補短,從而不斷完善語文課堂教學。
(二)“研”給個人專業(yè)發(fā)展增添不竭動力
“研”即研究,重實踐、輕研究是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其實,教學工作處處都需要研究,教師教學也時時都在研究,可以說,教學的過程本就是研究的過程。就以備課為例,語文教師需要鉆研教材和研究學生,需要預設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需要對眾多文本、視頻、音頻、圖片等教學資源進行篩選與整合,還需要對整個教學設計開展實施與驗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在挑戰(zhàn)自我,整個過程都體現(xiàn)著研究的痕跡。但這些研究只是無意的研究,或者是直覺水平的研究,缺少了有意地探索,更缺少了成果的創(chuàng)新,很少與“研究”二字掛鉤。
教師是成長中的個體,應該始終走在自我發(fā)展的道路上[3]。教師必須具有主動研究的意識和勇氣,從“要我發(fā)展”變?yōu)椤拔乙l(fā)展”。無論是從終身學習的社會要求來說,還是從教師個人職業(yè)發(fā)展需求來說,教師都必須具有源源不斷的“活水”來適應社會發(fā)展、個人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為此,教師要能從“旁觀者”走向“參與者”,主動接納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改項目,自覺學習、了解、探索理念、項目的研究與實踐。從專業(yè)發(fā)展層面來說,語文教師更應自覺研讀教育教學理論,重視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研讀,深入領悟課程標準的內涵和精神,準確把握教材特點,以此來指導自己、把握自己、提升自己。
(仲應華,甘肅省嘉峪關市教育局,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參考文獻:
[1]于澤元,王雁玲,石瀟.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76.
[2]李作芳.提升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 構筑教師美麗人生[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2(1):32.
[3]常生龍.給教師的5把鑰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45.
責任編輯:楊? 揚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