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郭明灝,郭黎(首都醫(yī)科大學護理學院,北京 100069)
醫(yī)務人員缺乏溝通技巧、溝通經(jīng)驗、溝通熱情是目前醫(yī)療糾紛最常見、最根本的問題之一[1]。這要求護理人員在醫(yī)患溝通時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心理需求。有研究[2]表明,共情能使醫(yī)務人員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價值觀、想法和感受,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醫(yī)務人員的臨床工作能力及對工作的滿意度。由此可見,良好的共情能力在臨床中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需要我們去重視。由于目前研究成果缺少共情在臨床護理中具體應用的現(xiàn)狀分析,因此本文結合國內相關共情研究,對共情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優(yōu)點進行綜述,以期進一步為后續(xù)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共情起源于心理學,經(jīng)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演變而逐漸得以完善。Edward Titchener在1909年創(chuàng)造了“empathy”這個詞,把它定義為是客體人性化的演變,感覺自己進入別人的世界內部,可以看到他人的情感變化,真正地體會到他人的情感[3-4]。共情是人際交往中一項特殊的技能,是在感知他人的情緒體驗或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后,對他人產(chǎn)生的一種情緒反應。
醫(yī)務人員的共情是指醫(yī)務人員站在患者的角度,正確識別和理解患者的情緒,并能將這種理解傳達給患者,同時予以適當回應,使患者感受到的一種能力[5]。Hojat[6]的研究指出,共情在醫(yī)療領域指一種認知屬性,包括醫(yī)生對患者的經(jīng)歷和想法的識別,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溝通。而從護理的層面看,共情護理是“護士在臨床護理實踐中,能站在患者的位置,正確地感知自己和患者的情緒,并能準確地識別和評價患者的情感狀況,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幫助者,最終形成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的軀體需求及減輕其心理痛苦的一種情感體驗能力”[7]。而護理領域中的共情疲勞為護理人員在護理患者時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感知患者的情緒,主動付出共情,但由于長期接觸患者,加之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導致共情壓力超過護理人員本身的耐力水平,且缺少社會的支持,最終導致護理人員出現(xiàn)身體上、情緒上、精神上、社會上的一系列變化[8]。
2.1 共情在精神類疾病護理中的應用 共情在臨床中主要側重于精神類疾病,選擇的樣本多數(shù)為成人和孕產(chǎn)婦。精神類疾病的發(fā)生與遺傳、個性特點、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單純的藥物治療和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不能解決患者的心理、疾病復發(fā)、治療依從性等問題[9],往往需要采取藥物和其他方式共同治療,也就需要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中更加注重共情護理。大量研究表明,在精神類疾病中應用共情護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復。馬紅英[10]通過調查所收治的98例抑郁癥住院患者,按照是否接受共情護理將其分為觀察組(共情護理模式)和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模式),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程度進行評估,并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30(QLQC3-30)對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變化進行評估,最終得出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共情護理干預,可有效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有利于改善此類患者抑郁心理狀態(tài),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的結論。吳文艷[11]等人將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共情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心理狀態(tài),最終得出共情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干預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情感表達能力,消除其負面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生活質量的結論。胡鳳嬋[12]等人將72例剖宮產(chǎn)產(chǎn)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探討共情護理對剖宮產(chǎn)產(chǎn)婦焦慮情緒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對剖宮產(chǎn)產(chǎn)婦實施共情護理,能夠更好地感受產(chǎn)婦心理變化,通過共情理念引導產(chǎn)婦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幫助產(chǎn)婦改善焦慮情緒發(fā)生程度,提高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
以上研究表明,共情護理對精神類疾病的預后有積極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情感表達能力,消除其負面情緒,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生活質量,應該關注共情護理對精神類疾病患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最終達到促進疾病改善的目的。已有的精神類疾病患者共情相關研究主要涉及影響因素以及干預性研究,但研究方法和干預方式相對較少,后續(xù)可以深化、細化干預方式和研究角度,以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全面的參考依據(jù)。
2.2 共情在惡性腫瘤護理中的應用 國內多數(shù)研究者對共情的研究集中于惡性腫瘤領域,這可能是因為近些年我國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步上升趨勢,且惡性腫瘤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極大,患者在患病期間極易出現(xiàn)焦慮情緒及抑郁情緒,使其生活質量明顯下降。王方[13]等人探討了共情護理結合常規(guī)護理對子宮內膜癌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該研究將收治的180例子宮內膜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最終得出對子宮內膜癌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共情護理,可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的結論。李芳[14]等人對肝癌術后患者采取共情護理,從而提升了患者主觀能動性,有助于改善肝癌術后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心理復原力和生活質量。盧威男[15]等人通過調查直腸癌所造成的PC患者108例也得出相同結論,即共情護理可以有效緩解直腸癌永久性腸造口患者負性情緒,解除機體應激,減輕其知覺壓力、癌因性疲乏,消除病恥感,改善患者健康狀況。
因此,將共情護理應用于惡性腫瘤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患者術后心理狀態(tài)、配合程度、遠期用藥、康復及生活質量等方面,共情可能會發(fā)揮積極、主動的作用。而在術前的共情護理干預和研究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角度進行研究,且可通過增強樣本的代表性、干預模式的多樣化進一步的探索和豐富,從而促進共情在臨床中的應用。
2.3 共情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的應用 慢性疾病存在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的特點,因疾病本身及社會經(jīng)濟等方面的壓力容易引起患者各種心理問題[16],因此共情護理應更多地應用于慢性病患者。慢性病主要包括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劉璐[17]等人對10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病例對照研究顯示,共情護理對糖尿病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緩解和治療功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胡宗萍[18]等人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共情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從而改善康復效果。
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及血液透析中,運用共情護理對減輕患者焦慮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都有積極意義。共情護理在慢性病方面能較明顯地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證明了共情對于護理干預的潛力,在以后對于糖尿病、急性腦梗、冠心病均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
2.4 共情在其他疾病患者中的應用 國內其他研究者還將共情護理運用到不孕不育、上消化道出血和有傳染性疾病的患者中,證明了共情對不同疾病的促進作用。于小紅[19]等人在研究中得出對于HIV患者運用共情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對不同疾病的研究均提示了共情護理的臨床適用性及有效性較強,以及針對不同患者運用共情干預的必要性,為今后的臨床護理應用拓寬了視野和方法。
2.5 共情在護理管理以及教學領域中的應用 共情不僅應用于國內臨床醫(yī)療護理工作中,還被用于護理教學以及管理當中,尤其是用于護生的培養(yǎng)和臨床護士的培訓中。研究[20]表明,護理專業(yè)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提高其綜合素質、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王軍霞[21]等人指出,護理管理者的共情能力與領導力呈正相關關系,可以通過提高護理管理者的共情能力以提升其領導力。護生作為未來臨床護士的后備力量,及時了解其共情能力和影響因素,可為其之后進入臨床進行有針對性的共情能力培養(yǎng)建立基礎,從而提高護士的共情能力整體水平,對改善患者就醫(yī)體驗起到重要作用。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抽取不同教育背景及不同地區(qū)的護生進行探究,以總結其對共情效果和影響因素有何不同,進而提升護生的共情能力。
3.1 有效增進護患關系,提升護士專業(yè)形象和社會認可度 通過溝通可以更加高效地對患者病情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基于患者病情,對他們的治療和生活做出相應的護理指導,同時利用共情,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問題,使護士更加理解患者,從而了解患者的需要,提升護理滿意度。社會公眾普遍認為護士受教育程度低、專業(yè)素養(yǎng)不足,通過共情可以讓患者了解護士的職責,從而提升護士的專業(yè)形象和社會認可度[22]。有學者[23]指出,護士共情能力的提高一方面會強化護士的關愛行為,喚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和信心,促使護患關系和諧融洽;另一方面,可減少護理差錯和護患糾紛,降低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此外,還可以避免護士情感的耗竭,使護士保持健康的情緒與情感。共情護理能夠幫助護理人員更加深入、深刻地了解患者內心的波動,并針對其感受給予回應,實現(xiàn)更有價值的溝通[24]。
3.2 對于病情起到積極作用 研究[25]發(fā)現(xiàn),有效的共情可以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治療依從性,減輕患者的焦慮和壓力,從而達到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如增強免疫功能、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長、減少哮喘的發(fā)作頻率、產(chǎn)生更加強大的安慰劑效應等[26-29]。
4.1 缺乏完善的培訓體系 針對我國國情,良好的共情能力在臨床實施過程中對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有所要求。由于國內護理人員受教育程度和醫(yī)院等級水平不等,對于共情的掌握能力和培訓水平也不同,從而導致共情在國內缺乏完整的培訓體系,難以擴大覆蓋面,同時,對于共情能力的培訓也缺乏細化的、具有針對性的培訓體系。
4.2 評估體系不完善 由于每個科室的疾病不同,對護士共情能力需求也就不同,目前尚沒有針對不同科室護士進行不同共情能力水平的評估體系。
共情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對于護患雙方益處頗多,有很大的發(fā)展前景,在未來的研究中還可以從研究對象、樣本選擇、干預措施、文章類型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探索。
5.1 研究對象 根據(jù)文獻顯示,共情目前在臨床上多用于精神類疾病、腫瘤疾病以及護理管理方面,其他方面的共情研究相對較少,可以將共情能力的研究范圍擴大,得出更多指導不同疾病預后的數(shù)據(jù)。
5.2 樣本選擇 目前抽取樣本時大多選擇同一地區(qū)和醫(yī)院,可以選擇在多地區(qū)、多等級的醫(yī)院中進行大規(guī)模取樣,以增加樣本的代表性,從而探索出不同共情能力的臨床應用水平。
5.3 干預措施 大量文獻表明,通過一些干預措施可以提升共情能力,但對于出現(xiàn)的共情疲勞目前已有文獻仍聚焦在籠統(tǒng)的干預措施上,沒有針對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根據(jù)產(chǎn)生共情疲勞的不同原因制定不同的干預措施,以及對持續(xù)時間進行相關研究,進而提高護理質量。
5.4 文章類型 現(xiàn)有的共情研究大多數(shù)為描述性研究,大多探討其影響因素和效果觀察,缺少對干預效果的大樣本實驗性研究,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著手于實驗性研究,探討對于共情能力的下降而采取的干預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四個不同改進措施,以期提升臨床護理人員的共情能力水平,利于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以及加強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