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 姚柯/南華大學
2021年,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祥航空”)非流動資產總額402 億元,比2020年增加122.1億元,增幅43.63%。在全球航空業(yè)整體呈下滑態(tài)勢之下,吉祥航空非流動資產的巨大漲幅顯得不可思議,是公司大舉并購擴張還是內部固定資產投資增加?通過查閱年報可知,這一變化的原因并非來自經營投資活動,而是源自《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1 號——租賃》(以下簡稱“新租賃準則”)的影響。
新租賃準則的施行給航空企業(yè)財務狀況與會計處理帶來哪些影響?諸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討論新舊租賃準則的變化并估算上市航空企業(yè)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后財務狀況的變化[1-3],二是對航空公司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情況進行單案例或多案例分析[4-6],而較少對航空業(yè)上市公司執(zhí)行準則之后財務狀況的整體變化及會計處理中產生的新問題進行研究。
本文旨在通過比較租賃準則的變化與南方航空、中國東航、中國國航、華夏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六大公司企業(yè)財務報表的變動,分析新租賃準則對航空業(yè)產生的后續(xù)影響。
2018年底,財政部根據國家實際情況修訂并發(fā)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1 號——租賃》,要求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yè)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yè)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的企業(yè)自2019 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執(zhí)行企業(yè)會計準則的企業(yè)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變化體現在取消“兩租分離”和“表外融資”的會計處理上,實行“兩租合一”的單一模式(租賃期少于12個月的租賃業(yè)務除外)[1]。承租人應采用與融資租賃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處理經營租賃業(yè)務,并在資產負債表中將其資本化。
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對服務業(yè)造成了巨大影響,相關行業(yè)有:零售、鐵路(交通)及基建、航空、酒店等。作為航空業(yè)的重要資產獲取方式,航空租賃在航空業(yè)中得到廣泛運用。據中國航空新聞網報道,我國約70%的在飛飛機都歸航空租賃公司所有。因此航空業(yè)成為受新租賃準則影響最大的行業(yè)之一。航空業(yè)若要尋求更大的市場份額就必須長期引進飛機,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通過查閱南方航空等六大公司近五年的年報,發(fā)現租賃取代了自購飛機并從資產負債表外租賃飛機,可能會逐漸成為航空業(yè)的常見做法。
根據準則規(guī)定,航空公司需要根據首次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的累積影響數,調整首次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當年年初留存收益及財務報表其他相關項目金額,通過對比相關項目執(zhí)行前一年年末數及執(zhí)行當年年初數,可以估算航空公司的經營租賃比例。以2019年開始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的南方航空、中國國航和中國東航為例,將2019 年年初的使用權資產細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估算出2019 年年初表外經營租賃數額。具體估算模型如下:
執(zhí)行年初使用權資產總額-融資性租賃持有飛機賬面價值=執(zhí)行年初經營租賃金額 (1)
以2019 年南方航空年報數據為例,2019 年年初使用權資產賬面價值為134 342 百萬元,查閱2018年年報中的固定資產附注中以融資性租賃持有的飛機期末賬面價值為88 760 百萬元,則2019 年年初經營租賃為45 582百萬元。
南方航空經營租賃數額:
134 342-88 760=45 582 (2)
其他兩家航空公司采取同樣方法計算,即可估算2019年年初的經營性租賃占比情況。詳見表1。
表1 經營租賃占比 (單位:百萬元)
在舊租賃準則下,經營租賃在引入和收回飛機方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無需在企業(yè)表內確認、計量及報告。通過公式(1)的數據提取,將表外數據列示出來后可以看出,未實施新租賃準則前航空公司經營租賃在使用權資產中有較大的占比。綜上,新租賃準則的推出對航空業(yè)的影響較大。
新租賃準則的實施時間與企業(yè)的類型有關。據此,將航空上市公司按上市地點及實際控制人性質進行分類。見表2,航空上市公司中,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國有企業(yè)中,南方航空等三家公司于2019年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1],而華夏航空等三家公司于2021年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
表2 不同類型公司新準則執(zhí)行時間
鑒于企業(yè)在變動當年財務報表已經按新租賃準則處理,因此在分析時,將國企的2018 年年末數與2019年年初數、民企的2020年年末數與2021年年初數進行對比,即可得出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前后資產負債變動情況。
表3 中在引入新租賃準則的年份,所有上市航空公司的總資產和總負債同時顯著增加,總資產的增長率低于負債的增長率。以春秋航空為例,總資產較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之前增長了17.12%,總負債則增長了33.51%。總體而言,新租賃準則帶來的資產負債表變化,顯著提高了航空業(yè)的資產負債率,這可能進一步導致航空公司資本結構失衡,增加了公司的財務風險。
表3 航空公司執(zhí)行準則前后資產負債變動表 (單位:百萬元)
通過查閱各個公司的年報附注,可知公司在執(zhí)行新準則時使用權資產的構成情況。以春秋航空為例,公司使用權資產為5 447 百萬元,其中由經營租賃轉入5 386百萬元,占比高達98.88%,而固定資產融資租賃轉入僅占比1.12%,經營租賃租金予以資本化將增加負債規(guī)模,提高其公司資產負債率。而中國國航的使用權資資產構成較為復雜,見表4,主要構成項目占比為:經營租賃確認占比32.09%,融資租賃轉入占比為65.19%,相較而言,經營租賃表內化所帶來的影響較小。
表4 中國國航使用權資產的構成情況(單位:百萬元)
新租賃準則下,會計處理運用了一個新的會計科目——使用權資產,從而使航空公司固定資產及使用權資產的披露數據產生了變化。
1.固定資產原值的變化
以2019 年施行新租賃準則的三家航空公司為例[2],匯總計算并分析各家航空公司由使用權資產轉入固定資產的數額情況以及固定資產原值組成情況,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三家航空公司飛機固定資產的組成結構有所差異。南方航空與中國國航的固定資產原值主要是以原有的固定資產為主,以及極小比例的使用權資產轉入;相比之下,東航在新準則出臺當年,將原本較大部分租賃飛機直接購入形成自有固定資產。
2.使用權資產原值的變化
因為國有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的時點不相同,現將六家公司實施當年的期初與期末使用權資產匯總如下。
在表5中,國有企業(yè)使用權資產在新準則推出當年年末相較于期初而言有一定增長,增長區(qū)間大致在9%—12%之間;民營企業(yè)除吉祥航空外,當年使用權資產賬面價值都有所下降。通過查閱年報以及相關資料可知,吉祥航空使用權資產呈現增長,主要原因是其在2021 年期間租賃資產增加了42.2 億元,其中吉祥航空在實施新準則當年共引入飛機18架,5架為經營租賃,13 架為融資租賃,融資租賃占比高達72.22%,高于同期其他航空公司,因此在新準則實施當年吉祥航空使用權資產增長幅度遠高于其他公司。
表5 變動當年使用權資產變化 (單位:百萬元)
上述數據和圖表呈現出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當年的固定資產和使用權資產的變化,執(zhí)行新租賃準則之后,使用權資產及固定資產的變動如下:
1.使用權資產轉入固定資產情況
同樣以三家國企航空公司為例,分析2018—2021 年飛機這項固定資產的構成,進而可以推斷近幾年航空公司是如何應對新租賃準則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如圖2 所示,三家公司除了在新租賃準則實施當年使得飛機這一固定資產原值發(fā)生顯著下降外,2020—2021 年基本保持在一個平穩(wěn)區(qū)間,變動幅度較小;變化較為明顯的為東航,其2019 年由使用權資產轉入到固定資產的金額較大,可知前期東航飛機引進方式中租賃比例較大,2019年將原有融資租賃或經營租賃飛機直接轉為自有資產,使得固定資產原值增長速度高于其他公司;后期同年份與其他公司基本保持一致的趨勢。
圖2 固定資產(飛機)原值變化(單位:百萬元)
2.飛機引進方式的選擇
前文分析發(fā)現,航空公司的固定資產原值在實施新準則后期變動幅度較小,中國東航還呈現出下降趨勢。那么航空公司后期飛機引進方式是否會有變化?通過分析使用權資產及其在資產中的占比可以一見端倪。將2018—2021 年使用權資產整理如表6 所示(為了保持數據可比性,該數據以各公司2019年公司年報中調整后的年初數作為2018年年末數),新準則實施后,三家航空公司使用權資產總體保持增長趨勢,與固定資產的變化呈現此消彼長的現象。
表6 使用權資產(飛機)原值變化表(單位:百萬元)
如圖3所示,新準則實施后,使用權資產在航空公司總資產占比份額較大,是航空公司一大重要資產之一,也進一步證實了新準則所帶來的影響。
圖3 使用權資產占總資產比例
綜上所述,航空公司在后續(xù)飛機及相關設備引進方式中,依舊選擇以租賃為主要方式,其中融資租賃占比遠大于經營租賃。而由于行業(yè)特殊性,航空公司原有資產負債率就高于其他行業(yè),新租賃準則的執(zhí)行將航空公司表外資產、負債納入到表內報告,進一步提高了公司資產負債率,使得財務風險顯性化。
因此,建議航空公司靈活安排租賃方式,尋找最優(yōu)途徑。公司尋找能夠降低公司風險的最佳解決方案,例如混合租賃、杠桿租賃等能滿足公司發(fā)展需求的方式。此外,航空業(yè)由于其行業(yè)的特殊性,未來償債壓力較大。因此,航空公司應重視公司債權與股權的資本結構安排,避免出現債權比例過高的情況,恰當利用好財務杠桿,增強自身償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