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林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 文化與法律學院,福建 福清 350300)
課程思政是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滲透到各專業(yè)知識的講授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潤物無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成內在的德行。課程思政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構建了“全課程”育人環(huán)境[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指出,“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保?]培養(yǎng)高素質的法治人才,建設一支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法治隊伍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目標的必然要求。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與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狈▽W專業(yè)人才的目標具有高度的內在一致性。
根據(jù)最新版《普通高校法學本科專業(yè)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刑法學屬法學、知識產(chǎn)權、監(jiān)獄學等法學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刑法學的教學分為總論和分論兩部分,刑法總論研究刑法總則規(guī)范中罪責刑的基本原理與共性問題,刑法分論則研究刑法各罪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刑法分論課程的教學目標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課程情感目標的達成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塑造學生高尚的品行與價值觀念,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與“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刑法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后防線”,關系著國家安全、社會秩序、人民生命、自由、財產(chǎn)安全等重要利益,天然地與公平、正義等價值觀念聯(lián)系在一起,傳授刑法知識本身就是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塑造和完善,承載著國家人文精神的價值觀[3]。刑法學專業(y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圍繞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备咚刭|法治人才的目標,在向學生傳授刑法理論知識的同時,更需深入挖掘本課程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面對刑事法治風險變化的專業(yè)能力和傳承刑事法治建設精髓的道德素養(yǎng),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新時代法治人才[4]。
自2020 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各大高校積極挖掘各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并融入學科教學之中。法學課程思政的實現(xiàn)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要在宏觀的課程模型和制度中融入思政元素,還應在直觀的教學實踐中運用思政元素。根據(jù)刑法學總論與分論的編排結構順序,課程思政元素既要在刑法總論的基本原則、定罪、量刑規(guī)則的授課中體現(xiàn),同時也要在刑法分論各罪名的教學中涉及。如在危害國家安全類、國防利益類犯罪章節(jié)中融入愛國主義、家國情懷教育;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部分類罪名教學中融入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家庭倫理教育等;在涉經(jīng)濟類犯罪部分罪名講課時融入正確金錢觀、擇業(yè)觀及廉潔教育等。教師在刑法分則重點罪名的教學過程中應把各罪所承載的司法治理成本、人文執(zhí)法關懷、刑事政策的價值導向滲透到相對應的罪責刑講解中,將刑法分論知識的講授與我國刑事立法、司法的社會道德價值引領功能聯(lián)系起來,以點帶面,形成針對不同類罪名的多維度課程思政素材庫。
涉毒類犯罪指我國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jié)中第三百四十七條至三百五十七條規(guī)定的全部罪名。選取該節(jié)內容為本文研究對象,一方面是因為涉毒類犯罪客觀表現(xiàn)形式多樣,認定較為復雜,既是傳統(tǒng)法學專業(yè)刑法分論課程教學的難點,也是司法警察學、社區(qū)矯正等法學特設類專業(yè)的教學重點,具有課程代表性。另一方面,涉毒類犯罪嚴重危害社會穩(wěn)定,上下游犯罪間相互交織,更需司法實務工作者有著較高專業(yè)素養(yǎng)和道德水準進行合理地裁量,以實現(xiàn)不枉不縱、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要求。從涉毒類犯罪課程可挖掘以下思政教育元素。
涉毒類犯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違反國家毒品法規(guī),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等行為。國家之所以打擊涉毒類犯罪,不僅在于此類犯罪對個人身心危害極大,還在于涉毒類犯罪之間也存在上下游犯罪競合、牽連關系。教師通過對學生講解因毒品交易引發(fā)的系列上、下游犯罪的關系及背后的法理時可以引入鴉片戰(zhàn)爭相關歷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1820—1840 年間,由于鴉片大量輸入而引起的白銀不斷外流,使清政府的經(jīng)濟處于崩潰的邊緣。更為嚴重的是鴉片的泛濫極大地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銷蝕國人的身體和意志,國人抵御外侵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逐漸喪失。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清末“虎門銷煙”是我國禁毒史上的壯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增加了中國人民對鴉片危害性的認識,喚醒了廣大中國人民的愛國意識,體現(xiàn)了民族氣節(jié)。與兩百多年前相比,當代毒品種類增多,制毒手段更為隱蔽,國際涉毒犯罪也在不斷增多,并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國家安全,打擊涉毒類犯罪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當代的禁毒斗爭是一個系統(tǒng)性、長期的工程,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未來法律人需繼承先賢的愛國情懷,有序開展禁毒工作。
毒品交易會引發(fā)次生犯罪從而對社會治安、國家安定產(chǎn)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國秉持“重刑制毒”的刑事立法和刑事政策立場。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是我國刑法分則中非暴力犯罪中為數(shù)不多的保留死刑的罪名。此類犯罪嚴格的刑事立法和刑事政策導向,也變相地將緝毒警察等一線緝毒工作者置于危險境地。實踐中,毒品犯罪多為有組織的集團作案或有黑社會性質組織支持。走私、販賣、運輸、制造鴉片、甲基苯丙胺等成癮性毒品的犯罪分子為了追逐高額利益,采取各種“藏毒”手段,運用多種藏毒工具鋌而走險。無論是依據(jù)《刑法》條文還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毒品犯罪分子很大可能將面臨死刑的處置。犯罪分子一旦進入偵查人員視線或暴露藏毒窩點,考慮逮捕后重刑的審判境遇和求生的本能,往往會與緝毒戰(zhàn)警“殊死一搏”。一線緝毒警察的每一次行動都是生與死的較量,他們與毒販斗智斗勇,或是化裝為毒梟下線吸引毒梟接頭,或是潛入“毒窩”搜集犯罪線索與證據(jù),一旦不慎暴露身份或陷入埋伏,他們一般非死即傷。教師在闡述涉毒類犯罪法定刑與緝毒戰(zhàn)線警察犧牲關系時,引導學生在和平年代要對奮戰(zhàn)在緝毒前線的緝毒工作者心懷感恩之心。
涉毒類犯罪中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法定刑最重,但并不代表持有、容留、引誘他人吸毒等其他涉毒類犯罪不處罰或僅作為一般違法行為處理。各類毒品犯罪間存在上下游犯罪關系,且毒品犯罪與其他犯罪間也相互關聯(lián)。犯罪分子鋌而走險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很大程度是因為毒品有廣泛市場需求。許多毒品特別是新型毒品通過各種渠道不知不覺間侵入普通人的生活。許多年輕人涉世未深,出于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以及盲目追求刺激與興奮感,容易沾染毒品,甚至將毒品作為待客的高檔禮品。教師在講授容留他人吸毒罪、引誘他人吸毒罪、非法持有毒品罪時,宜用真實的案例引出毒品成癮機制的介紹,從而引導學生面對誘惑,要堅守法律的底線。無論基于何種原因容留他人吸毒、引誘他人吸毒,我國刑法都設置了管制刑及以上的刑罰措施。管制雖作為我國主刑最輕的刑種,但對于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而言,受此刑罰對其一生的次生影響非常深遠。毒品對吸毒者危害巨大,吸毒后人體機制會處于病理狀態(tài),人的生理平衡被打破,生理功能紊亂,甚至出現(xiàn)幻覺。因吸毒者吸毒出現(xiàn)幻覺或發(fā)展成妄想癥而瘋狂殺害親友、無辜群眾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教師通過涉毒類犯罪部分輕罪中法理、情理喚起受教育者對新型毒品下美麗外包裝的罪惡的憤慨之情。每名法學學子有義務從自身做起嚴守法律底線,積極防范因涉毒肇禍事件帶來的社會風險及因涉毒產(chǎn)生的個人風險,并積極普及防毒意識和宣傳識毒知識,帶動拒絕毒品浸染校園、社區(qū)等活動,推動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
在涉及部分涉毒類犯罪輕罪罪名時,犯罪分子可能被判處管制或宣告緩刑,故在相關涉毒類犯罪的課堂授課中,可融入以涉毒矯正相關知識為載體的職業(yè)倫理教育。部分法學類特設專業(yè)雖會開設專門的社區(qū)矯正理論與實務類課程,但只有矯正實務工作者自身先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幫助犯罪分子重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實踐中,涉毒類犯罪中緩刑犯和假釋犯所占比重大給此類犯罪矯正工作帶來很大困難,許多毒品犯罪分子“以販養(yǎng)吸”,服刑人員中吸毒成癮者由于長期吸食毒品,身心備受煎熬甚至多種疾病纏身,他們在服刑或社區(qū)矯正過程中給司法工作者的工作帶來更多挑戰(zhàn)。作為未來司法實務工作者,不能因社會大眾基于樸素的法情感對犯罪人的憎恨而忽視罪犯的基本權利,應樹立幫扶教育罪犯的觀念。涉毒犯罪分子服刑前往往社會關系復雜,因涉毒可能導致家庭關系破裂或經(jīng)濟困難。為避免其完成矯正后再次因家庭、經(jīng)濟問題走上犯罪道路,就需要一線司法工作人員積極幫助涉毒犯罪分子配合改造與戒毒,矯正與戒治相結合,通過榜樣示范等為涉毒類犯罪分子的成功改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助其重新回歸社會。同時,對意外涉毒、因好奇心涉毒等低齡青少年群體要有同情心,給予幫扶。每名司法者、執(zhí)法者都應樹立高尚的職業(yè)道德,法律的目的不僅是打擊犯罪、懲治犯罪分子本身,而是應以自己的耐心與熱心幫助罪犯改造,發(fā)揮刑罰的特殊預防效果。
在教學實施階段,落實專業(yè)教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切忌將課程思政硬性導入教學設計,應將思政元素自然設計融入課程之中,細化課程整體設計創(chuàng)新實施路徑[5]。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和翻轉課堂等形式恰當?shù)匕阉颊逃谌刖唧w涉毒類案件中,以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在課后總結階段,帶領學生到毒品偵查、矯正部門進行實習實訓,讓其在實際中再次驗證反思課堂思政教育,實現(xiàn)專業(yè)教學和思政教學的有機融合。
案例教學法是刑法學教學的靈魂。從教學目標到具體教學內容,案例教學都有助于形成課程思政元素教育模塊[6]。將真實的刑法司法實務案例融入教學,使得法學教學更具生動性和說服力。如在講解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的法定刑時,結合我國涉毒類犯罪死刑適用問題,可以走私、販賣毒品罪被判處死刑的26 歲女大學畢業(yè)生“毛苒案”為例,融入底線教育、生命教育等。專業(yè)教師也可利用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的新型毒品犯罪真實案例進行類案分析。一些“00 后”從以前的受誘惑吸食者到參與組織、販賣、運輸“LSD”(郵票)、“神仙水”、“聰明藥”等新型毒品犯罪中來,涉毒人員和涉毒犯罪群體呈現(xiàn)“低齡化”的趨勢[7]。檢察機關秉持“懲治、教育、挽救”的原則,綜合運用認罪認罰從寬及公開聽證等制度機制,對犯罪情節(jié)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青少年作出不予起訴的決定,并通過多種舉措對其進行心理矯治和戒毒治療,引導其回歸正途。通過青少年涉毒案例的講解,再輔以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我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和感受“鐵面”刑法背后的人文關懷。
在傳統(tǒng)課堂外,教師還需繼續(xù)拓寬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的時空邊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其課后主動挖掘刑法學知識中的思政元素。注重學生知識遷移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打破傳統(tǒng)課堂時間、空間的限制,教師可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8],將涉毒類犯罪知識講授過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職業(yè)倫理等思政元素的影片、短視頻等以課后線上觀看、討論,線下小組討論、總結的方式根植于學生內心。比如學生線下觀看電影《湄公河行動》后,教師課上利用翻轉課堂和小組討論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及我國在國際禁毒合作中展現(xiàn)的大國擔當?shù)确矫娴挠懻?。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踐行,不僅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延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此外,針對法學類專業(yè)學生的特點,教師可鼓勵學生課下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jù)檢索挖掘并選取典型涉毒案例,并以此為契機組織模擬法庭訓練,從法理和情理方面生動地展示涉毒類犯罪的罪與罰,提高學生實務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自發(fā)地厚植家國情懷與職業(yè)倫理,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專業(yè)知識學習之中。
實踐教學是培養(yǎng)高素質社會型法治人才的路徑之一。課程思政要將課內小課堂的思政教育與社會大課堂的思政教育緊密聯(lián)系起來。在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專業(yè)教師可充分利用校外實習實訓資源,將校內教師與司法實務部門指導老師對接,有效發(fā)掘實踐教學的潛能,使受教育者清楚地了解毒品治理背后的法理及社會治理成本,貫穿以感恩教育、底線教育、職業(yè)倫理教育以及對意外涉毒人員的幫扶教育等,發(fā)揮課程思政元素的隱性教育功能。在實踐教學中,提升法學專業(yè)學生的法律責任也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可以組織一支由法學專業(yè)師生組成的禁毒法治宣傳志愿者隊伍,教師將課程思政教學與學生的志愿服務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感悟我國基本禁毒政策、法規(guī)在社會中的影響及運作。同時,此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也會帶動我國基本禁毒法律制度的宣傳,進一步發(fā)揮成文法的規(guī)范教育作用。此外,也可鼓勵學生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通過制作禁毒微電影、短視頻等形式,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制作并擔任角色,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到毒品治理的意義,擴大課程思政教學的影響力,將學校內的毒品預防教育逐步拓展到社會毒品預防教育,實現(xiàn)課程思政教育的隱性社會效果。在上述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將知識的傳授、價值觀的塑造、學生的實踐密切結合,以充分發(fā)揮實踐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作用,將教學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密切聯(lián)系。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持續(xù)性的工程。承擔刑法教學任務的專業(yè)教師面對現(xiàn)有的刑事政策和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根據(jù)各章節(jié)罪名的不同特點,還可挖掘更多思政元素融入課程設計中,形成課程思政元素資源庫以供不同專業(yè)方向的教師選用。同時也可通過刑法分則同一類罪名中不同角度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以點帶面,促進刑法總論、犯罪學等相關課程間知識點交融。專業(yè)教師還應保持不斷學習的態(tài)度與育人的初心,將專業(yè)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緊密結合,不斷增強課程思政元素的可操作性,實現(xiàn)培育“德法兼修”的卓越法治人才的法學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