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小學語文課堂上建構個性相融的良好師生關系,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語文的信心、獲得成就感,而且能夠影響教師對職業(yè)的感受和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與提升。具體實踐中,教師要結合班級學情,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建構良好師生關系的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以知識權威的角色存在,學生通常只是被動接受。這種教師主宰課堂的情形,讓學生在課堂上常常產生緊張、害怕甚至恐懼的心理,總是擔心出錯會遭到教師無情的懲罰,這樣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就成了一句空話。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成了迫切需要,而以生為本的理念則能夠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盡情釋放童心、童趣,成為建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課堂上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表現在學生,主導在教師。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從學生的視角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師教學一篇課文需要從解讀課文開始,在以教師視角解讀之后,一定要回到學生視角進行再度解讀,從中確認哪些內容是適合本班學生學習的,哪些內容本班學生在學習時會遇到困難以及解決的方法等。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有效捕捉學生在課堂上自主學習中生成的資源,并作為推動教學的抓手。而學生對于學習由自己提出或者發(fā)現的問題,有著十足的信心與勁頭。師生之間因為立場的融合,自然能夠形成和諧、平等的良好關系。
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的《找春天》,春天是孩子們喜歡的美好季節(jié),只是這種喜歡往往比較感性,學生并不去想為什么喜歡和怎樣喜歡之類的問題,但進入課堂學習,這類問題往往就出現了。有些教師喜歡提出挑戰(zhàn)性問題:“孩子們?yōu)槭裁匆フ掖禾欤克麄兪窃鯓诱业酱禾斓??”這樣的問題是從教師的角度提出的,多數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難以通過理解文本完成對問題的解答。這就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立場和角度,將問題進行適當轉換:“你們有過找春天的經歷嗎?為什么去找?想找到什么呢?”面對這樣的問題,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都能夠說個不停。足見,有了以生為本的理念,課堂上呈現的就是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許多課堂對話中,學生處在配角位置上,配合教師以簡單回答問題推進教學設計的落實。這樣的課堂,看似有對話,可基本上是教師在唱獨角戲,由此建立的師生關系缺乏平等這一起碼的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重視通過平等對話來推進教學進程,這種平等對話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教師應以兒童的視角并吸收學生的真切體驗來設計對話主題;二是教師從教學中的主角變?yōu)閷υ挼膮⑴c者、陪伴者,只在學生有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以平等中的首席出現,以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三是對話中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主張等。在此基礎上才能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
如教學《天窗》,教師圍繞課文重點語句“這時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組織學生交流理解。有學生提出:孩子被關進沒有窗戶的屋子里,無論是雷雨天還是晚上,能夠借助天窗進行想象,所想象的是天窗上出現的有關事物。實際上,對于孩子的想象來說,可以說是神游世界無拘無束的,對題目感興趣的問題都可以發(fā)揮想象,并從自己的想象中獲得“慰藉”,所以說這“唯一的慰藉”不是來自天窗,而是來自想象。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想法給予充分肯定,并鼓勵學生在這一問題上繼續(xù)與作者開展對話,讓自己的主張能夠“說服”作者。教師這就是站在平等的立場與學生、作者開展對話,也正是平等的對話助力師生之間建構起良好的關系。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建立在教師的有效設計之上的。從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求出發(f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同樣需要重視學生如何學的問題,只有設計出學生學習的清晰路徑,才能真正實現以生為本的教學轉變。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形成一種以自主學習、訓練為基礎的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的學習共同體。尤其是在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以學習任務群體現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上形成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由此來推動課堂上師生關系建構進入新的模式。
如教學《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可以根據本地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班級學生學情,創(chuàng)設真實學習情境“過最美的‘中國節(ji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進入“識節(jié)日”“知節(jié)日”“說節(jié)日”系列學習任務中。學生可以根據具體的節(jié)日進行適當分組,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補充自己感興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參加相關節(jié)日活動的體驗,形成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深入了解,為“說節(jié)日”做好充分準備。這一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就處于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學生走出困境,去有效完成系列學習任務。當然,教師也需要認真聽取學生對學習的介紹、描述,才能做出真正有益的引導?;谶@樣的設計,整個學習活動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互動頻繁,以學習共同體的形式體現學習的進展,并隨著學習的推進,師生關系越來越融洽。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正是得益于有效的教學設計。
評價曾經屬于教師在課堂上的專利,學生向來只是評價的對象。這樣的評價使學生在課堂上經常處于一種躲避的狀態(tài),害怕表達不當遭到批判、嘲諷甚至呵斥,因此,即使有想法也不愿意表達出來。從建構良好師生關系的角度看,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上同樣需要轉變理念,即對于小學生學習語文來說,評價主要是促進學生投入課堂學習的,應以肯定、鼓勵、引導為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中。這樣的評價需要借助互動的方式完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學會在評價中找到進一步學習的方向與目標。即使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借助自我評價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與錯誤,并明確改正錯誤的方法。
如教學《守株待兔》,有學生提出我們做數學作業(yè)時,經常運用公式來解決問題,像計算長方形面積,公式就是“長×寬”,只要是計算長方形面積就用這個公式,這樣,是不是也屬于守株待兔呢?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不是簡單否認了事,而認為該生是聯(lián)系學習實際提出問題和理解,并由此引導學生思考數學學習中運用公式解決問題與守株待兔的異同。學生經過討論發(fā)現,在運用公式解決問題上,確實有與守株待兔一些相似的情形,但是公式的運用是在具備了全部運用條件的前提下實施的,所以會出現正確結果。有了這樣的結果,同學們都認識到是該生提出問題的引導,才使大家對守株待兔的理解更深入了。這樣的評價,就能夠促進課堂建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建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重視營造和諧、寬松、健康、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自由、快樂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
[本文系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2023年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良好師生關系構建策略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2023012]
作者簡介: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褚墩鎮(zhèn)中心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