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利
鵝腸菜為石竹科繁縷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也稱“牛繁縷”,原產(chǎn)我國,幾乎遍布全域,南方地區(qū)較多,多生于河旁、水邊、灌叢林緣以及草叢中。因莖蔓甚繁,中有一縷而得名。春天開如綠豆大白色小花,呈星狀。雞和其他鳥類愛吃它的種子,也被稱為“雞腸草”。唐代孫思邈稱之為“滋草”,意即“容易滋生”,這植物確實一長就是一大片。
彼此彼此
鵝腸菜也叫“鵝腸草”,外層的莖皮一揪就斷,內(nèi)層的一根筋卻很堅韌,要使點兒勁才能扯
斷,好似鵝的腸子。南京人叫它“鵝兒腸”,在云南叫作“抽筋草”,湖北巴東稱其為“鵝耳伸筋”,被稱作“牛繁縷”卻有特殊含義。
古?人?將?兩?種?或?多?種?植?物?混?為?一?談?是?常?有的事兒。以前人們認為鵝腸菜與繁縷是一回事兒,便將其歸于繁縷屬。后來發(fā)現(xiàn)鵝腸菜的某些生物學(xué)特征與其他繁縷屬植物不完全相符,比如花柱的數(shù)目不同,因而將鵝腸菜分出來,單獨成立了鵝腸菜屬。
繁縷屬隊伍龐大,倒不在乎多一個少一個,可鵝腸菜屬整個屬就只有鵝腸菜一個獨種,拉不出隊伍來。因此有人又去找證據(jù),將兩者的區(qū)別歸于種間變異現(xiàn)象,于是又主張重新回歸繁縷屬。
鵝腸菜與繁縷外表相似,但比繁縷更粗壯,因而叫“牛繁縷”。盡管它與蘩縷有點小區(qū)別,但大多數(shù)人都分辨不出,實際應(yīng)用時仍將它們視為同一種植物,甚至將同科的卷耳也混為一談。
嘗嘗而已
鵝腸菜古人年年吃。春季以鮮嫩枝芽入菜,肉質(zhì)多汁且爽脆。其味似豌豆尖,但比豌豆尖更柔嫩鮮美。我曾在小區(qū)空地上采到一些,涼拌口感極佳,燒湯口感超過菠菜。
鵝腸菜含蛋白質(zhì)、脂肪、粗纖維、磷、胡蘿卜素、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物質(zhì),鈣含量也很豐富。
鵝腸菜這么好,為何一直未能正式登上餐桌?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鵝腸菜嫩的時候好吃,老了口感差,而且它老得快,采收期短,很容易錯過采摘時間。鵝腸菜老后,莖葉中的皂苷含量增加,對人畜健康有一定影響;
其次,鵝腸菜的種子只在春天發(fā)一次芽,不能隨時種植出苗,因而不能像馬蘭頭、菊花腦那樣源源不斷地供人們采剪,也不像面條菜(麥瓶草)可以一年四季播種,只能跟香椿頭、枸杞頭一樣嘗嘗鮮。它的出菜率也不高,所以《詩經(jīng)》說采它“不盈頃筐”,采了半天連一竹筐都裝不滿。
古人多將鵝腸菜做羹或粥食之,現(xiàn)在仍有人燒湯吃。不過,我覺得涼拌和清炒更能體現(xiàn)出它的美味。涼拌時與馬齒莧、馬蘭頭一樣,要先焯水,過涼后擠去水分可調(diào)味;清炒可與干辣椒、大蒜同炒,也可配雞蛋、豆干等同炒。
有好有壞
古人認為鵝腸菜(或繁縷)具有清熱通淋、消積通乳等功效,可將其用于治療牙痛、痢疾、痔瘡腫痛、小便不利、尿路感染、乳汁不通等病癥。
因此,既然把它作為藥用,大家一想到“是藥三分毒”就不大想吃了。不過仍有少數(shù)人堅持食用,認為久食能烏須發(fā),不過吃的不是嫩芽,而是用長老的全草熬水喝。
說了鵝腸菜(繁縷)那么多好處,莊稼人卻并不喜歡它。由于鵝腸菜種子多、繁殖快,蔓生迅速,前期與農(nóng)作物爭水、爭肥、搶空間、搶陽光,后期有礙作物收割,對于農(nóng)作物來說,它們就是害草。
還有人說它有毒,對人體有危害。我估計是搞錯了,可能與另一種野草——雞腸草弄混了,雞腸草為菊科石胡荽屬植物。鵝腸菜味甘,莖空有縷,花白色,而雞腸草味微苦,咀之涎滑,莖中無縷,微紫,花亦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