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茜婭
(廣東梅縣外國語學校富力城附屬小學,廣東梅州 514000)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1](以下簡稱“新課標”)的一個核心概念。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組織與呈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分三個層面設置學習任務群,不斷提升,具備連貫性,如圖1所示。
圖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學習任務群
三下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也是部編版教材第一次出現綜合性學習,共編錄四篇課文:《古詩三首》《紙的發(fā)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編排邏輯都與傳統文化有關,但側重點有別,分別從“傳統節(jié)日文化”“發(fā)明創(chuàng)造”“橋梁建筑”“傳統藝術”等四個方面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有著較強的整體性。對三下第三單元的整合,以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yǎng)為依歸,突破單篇教學的桎梏,將有緊密聯系的教材內容化零為整,是對新課標三大學習任務群的實踐,是新課標“整合”思維的體現?!罢稀辈皇菍⒄麄€單元零碎的知識點簡單疊加,而是圍繞“傳承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設計有連續(xù)性的學習任務——它們有一定的獨立性,但相互勾連[2]——讓學生在課內及課外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圍繞“文化自信”這一核心素養(yǎng)確立課程目標。[3]
在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中,教師應在任務的驅動下,引領學生改變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4]。“任務是有著真實情境的問題。”設計任務問題,將學生浸染于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中,能使其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解決問題,獲得自身的情感體驗,在閱讀中學習表達,在探究中發(fā)展思維能力。教學通過預習、課堂、探究三個階段共解決五個任務和問題。其中,課堂階段分為五節(jié)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現新課標“整合”思維,并將基礎型學習任務群和發(fā)展型學習任務群的要求貫穿始終。同時,教師在課后設置了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初步嘗試了拓展性學習任務群的踐行。下文就三下第三單元整合課程展開設計與思考。
任務問題一: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分別從哪方面展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
《古詩三首》描繪了春節(jié)、清明節(jié)和重陽節(jié)這三個中華傳統節(jié)日場景,可以說是風俗角度?!都埖陌l(fā)明》介紹中國古代科技精粹——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造紙術?!囤w州橋》是中國古代橋梁藝術的體現,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兑环麚P中外的畫》介紹了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熱鬧街市和往來人群。可以制作問題探究表格如表1。
表1 部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問題探究
學生整體掌握單元每篇課文的內容,并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的傳統文化常識知識點,培養(yǎng)了收集資料的能力,為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進行了鋪墊和預熱。
任務問題二:請你瀏覽一遍本單元的生字詞,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記住其中的幾個?把你的好辦法記錄下來,在上課時分享給小組成員(如表2)。
表2 好方法記錄
比如,學生可利用偏旁幫助記憶,“酒”“洲”“濟”與水有關,“符”“籠”皆為竹制,“制”“創(chuàng)”“切”都與刀有關。還有一些巧記方法,如“省”“縣”“洲”都用來記錄各種不同范圍的地名,是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初步識記生字詞,并通過自己總結的識字方法和技巧速記其中的部分字詞,課上可以在小組合作過程中交流識字方法,提高識字學習效率。
朗讀教學對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第一課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大聲朗讀調動積極性,增強學生對課文學習的理解。扎實的朗讀訓練是閱讀的基礎。
1.預習朗讀
在進行本單元整合學習之前,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由朗讀本單元課文,并嘗試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準備,在朗讀課上進行課堂展示。
2.集中朗讀
教師帶領學生讀本單元課文中最適合朗讀訓練的詩歌與段落,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又如,《紙的發(fā)明》第4自然段概括了蔡倫造紙的過程,《趙州橋》第3自然段如何表現了趙州橋之美,同時布置學生討論完成任務問題三。
任務問題三:如何讀好《古詩三首》里的七言絕句?
古詩教學強調朗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教師范讀、聽錄音讀、配樂自讀等各種形式的讀,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劃分七言絕句的節(jié)奏,并通過插圖感受感情基調。
3.朗讀展示
教師要依據一定評價標準,對朗讀動聽的學生給予加分獎勵。
字詞積累課是著重于新課標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的課堂設計。側重點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1.交流識字
學生在預習階段任務問題二中已經通過預習記錄了自己的識字方法,如歸類、巧記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識字,小組交流識字后,讓部分小組進行識字方法展示。在識字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識字游戲、識字小測等,檢驗學生的小組自學成果。
2.歸類書寫
教師可用結構、偏旁、繁簡程度歸類漢字,進行書寫訓練和集中指導,在練寫漢字之后針對學生的易錯字進行糾誤和再訓練;在反饋學生的書寫成果后,對書寫正確、美觀的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和講評。
3.詞句積累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本單元生詞和課文中找好詞好句積累下來,可以抄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積累背誦。
在教師的領導下,學生對單元的語文要素的掌握,對課文的表達方式進行探究。第三單元的語文要素指向“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
例如,《紙的發(fā)明》的每一段都圍繞一個意思來寫,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概括后完成課后習題第一題的表格;《趙州橋》的第3自然段圍繞著“趙州橋的美觀”這個意思來寫;《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第3自然段清楚寫出了“畫上街市的熱鬧”,課后習題要求抄寫,學生抄寫感受后,教師可順勢設置小練筆,如任務問題四。
任務問題四:小練筆“如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
1.操場上可真熱鬧呀……有的……有的……還有的……
2.海里的珊瑚可真美麗啊……有的像……有的像……還有的像……
任務問題五:誰來給外國小朋友介紹造紙術、趙州橋或者《清明上河圖》?
根據《紙的發(fā)明》課后習題第一題和第一段中“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這一關鍵句,教師嘗試讓學生介紹造紙術的改進過程和偉大貢獻,組織學生交流:要讓外國小朋友了解趙州橋,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進行介紹?教師要讓學生嘗試提取課文信息,并比賽充當小導游向游客介紹趙州橋。教師抓住“名揚中外”這四個字,讓學生說說《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結合課文插圖和內容充當小講解員,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顒咏Y束后,教師給最“稱職”的小講解員或小導游頒發(fā)自制的榮譽證書。
新課標強調,學習情境的設置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整體提升和螺旋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任務問題四的活動內容直指單元語文要素。教師要讓學生的能力在課堂上得到訓練和鞏固。任務問題五創(chuàng)建了真實的情景任務——“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此任務契合了單元的語文要素。情境的設置符合學生生活中語言運用的真實需求,有利于讓學生在語文的實際運用過程中感受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1.根據預習階段的問題“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jié)日?”結合課本36頁的活動提示,學生自由組成探究小組。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時,確定小組共同目標——打算了解哪個傳統節(jié)日,打算用什么方式了解——并進行詳細分工。
2.小組課下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小組記錄員借由表格記錄信息(如表3),各小組派一位發(fā)言人進行總結發(fā)言,師生評議。
表3 小組有關傳統節(jié)日的資料收集情況
3.小組活動成果展示。活動成果展示重在集體合作,要求人人參與,相互合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比如,春節(jié)組可以展示自己寫的春聯、畫的年畫,表演年獸故事或介紹自己家的年夜飯;元宵節(jié)小組可以組織猜燈謎活動,對元宵節(jié)的傳統食物和習俗進行介紹;端午節(jié)小組可以講講屈原的故事,說說怎么包粽子,也可以組織朗誦與節(jié)日相關的詩。
4.學生自由表達對節(jié)日的喜愛,并且通過表格(如表4)互評出本次探究活動的最佳小組和最佳個人,予以榮譽獎勵。
表4 小組活動成果評價
5.學生根據探究活動成果進行寫作,寫完之后小組內交換修改,提出建議。各小組推選優(yōu)秀作品讀給師生聽。
學生在小組活動成果展示后,根據自己收集和小組共享的資料,完成習作《中華傳統節(jié)日》,可根據表5進行組內自評及互評。學生根據表格提出的修改意見自行修改習作,最后再上交教師評改。
表5 學生習作《中華傳統節(jié)日》評價
教學了描寫中華傳統節(jié)日的《古詩三首》之后,教師可以拓展描寫七夕節(jié)、中秋節(jié)的詩歌,如杜牧的《秋夕》、張九齡的《望月懷遠》等(如表6)。
表6 《古詩三首》教學拓展
學習了《趙州橋》,學生感受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橋面上欄板的美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讀同樣精妙地寫出了橋梁美感的文章《盧溝橋上的獅子》(如表7),感受盧溝橋獅子的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并將兩文進行比較閱讀。教師要讓學生說說《盧溝橋上的獅子》是怎么圍繞“盧溝橋的獅子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這一意思將其寫清楚的,進一步將拓展閱讀課聚焦在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上。
表7 《趙州橋》教學拓展
課后學習階段以跨學科學習為主,指向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本單元可以與數學、科學學科相結合,介紹四大發(fā)明的發(fā)展歷程。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其他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如張衡的地動儀、祖沖之的圓周率、畢 和有趣的活字印刷術等。學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師可以與美術學科相結合,讓學生鑒賞《洛神賦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千里江山圖》等中國古代名畫,說說自己的感受,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語文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要使學生可以順利讀寫這些學科的內容,并用語言文字表達審美和情感體驗。具體的學習任務應是熟悉這些學科的語言范式,重點仍在語文學習行為,以語文為中心體驗其他學科的語文生活。[5]
在“任務驅動”下,教師要讓學生在一定情境中帶著問題進行團隊合作和探究學習,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前三節(jié)課,教師多以任務和問題去引導學生,后兩節(jié)課則更多地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評價和協作,避免教師的過多干預。三下第三單元教師的整合設計旨在情境設置、實踐活動、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并舉,以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