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揚 ,茶健美 ,李碧桃 ,喻 璨 ,宋 璐
(1)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眼科;2)預防保健科,云南 昆明 650032)
0~3 歲是視覺發(fā)育的關鍵期,也是正視化進程的前期階段。此階段眼球發(fā)育迅速,一些異常的屈光狀態(tài)如果能盡早發(fā)現,及時干預,不僅能預防斜視弱視的發(fā)生,還可以延緩近視的過早形成[1-2]。目前針對3 歲以前幼兒的屈光發(fā)育及影響因素研究相對較少,隨著我國兒童近視低齡化趨勢嚴重,非常有必要將近視預防端口前移至幼兒和學齡前階段。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預防保健科聯合眼科針對3 歲以下兒童做了初步的視力篩查和研究,具體如下。
2023 年1 月至4 月到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預防保健科常規(guī)檢查的6~36 月齡幼兒,醫(yī)師現場檢查并詢問填寫調查表,以確保問卷調查質量。所有家長都被充分告知檢查目的,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不配合檢查的幼兒、不配合填寫的家長,最后562 例入選。
采用手持式全自動視力篩查儀(美國偉倫VS100 型)對雙眼進行非睫狀肌麻痹下屈光度檢測,每人檢查3~4 次,取檢查結果較為接近的2 次,計算平均值做為視力篩查結果[3]。根據偉倫公司提供的正常值范圍,并結合國內臨床檢查經驗,界定本研究的屈光正常標準為:球鏡度數(DS):+0.75D≤DS <+2.5D,柱鏡度數(DC)的絕對值 <1.5D;屈光異常標準為(包含可疑的屈光異常:近視前期):球鏡度數DS≤-0.5D(近視),-0.5D 采用SPSS 25.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使用 χ2檢驗,本研究中計量資料數據經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及四分位數的方式來表示,即P50(P25,P75),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 回歸分析(逐步回歸法)。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62 例中年齡中位數為1.2 歲,年齡最高值3 歲,最低為0.5 歲,其中男孩273 例(48.6%),女孩289 例(51.4%)。因數據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采用配對設計的秩和檢驗,平均SE 為 0.38(0,0.63)D,DS 為 0.75(0.5,1.13)D,DC 為 0.75(0.5,1.28)D。DS、DC 左右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但SE 左右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性別方面,每人左右眼均值的SE、DS、DC 在男孩和女孩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雙眼屈光度均值比較[P50(P25,P75)]Tab.1 Comparison of mean binocular diopter [P50(P25,P75)] 表2 性別屈光度均值比較[P50(P25,P75)]Tab.2 Comparison of mean gender diopter [P50( P25,P75)] 將年齡段分為0.5≤~≤1 歲,1 <~≤1.5 歲,1.5 <~≤2 歲,2 <~≤2.5 歲,2.5 <~≤3 歲5 組,每組按照每人左右眼SE、DS 和DC 的均值計算。秩和檢驗結果顯示,屈光度SE、DS、DC在各年齡段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段屈光度比較[P50(P25,P75)]Tab.3 Comparison of diopter in different age groups[P50(P25,P75)] 調查結果顯示,562 例中屈光正常219 例,占38.97%,屈光異常343,占61.03%,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屈光異常率,經卡方檢驗各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5.07,P=0.280,見表4。屈光異常的人群分類患病率,近視前期240 例(42.70%),散光116 例(20.64%),遠視22 例(3.91%),近視為7 例(1.25%)。經比較,不同年齡段近視前期率、散光率、遠視率、近視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不同年齡段屈光異常率比較[n(%)]Tab.4 Comparison of abnormal refractive rate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 將性別、出生狀況、營養(yǎng)等級、父母近視程度、用眼習慣(戶外時間、閱讀時間、視頻時間)、睡眠時間納入多因素分析,計算與雙眼等效球鏡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均值的相關性。通過二分類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得出,對于6~36 月齡幼兒,只有早產和戶外活動是人群屈光度的影響因素,而其他因素并不構成屈光度的影響因素(P>0.05)。其中早產是發(fā)生屈光異常的危險因素(P=0.012,OR=2.68,95%CI:1.24~5.79),戶外活動是避免發(fā)生屈光異常的保護性因素(P=0.008,OR=0.83,95%CI:0.72~0.95),見表5。 表5 屈光度的影響因素表Tab.5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iopter 對于3 歲以前兒童視力篩查,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醫(yī)療機構采用的是手持式視力篩查儀,通過對雙眼屈光度是否在正常范圍,來間接判斷雙眼的視力狀況。對于篩查儀檢測的屈光度正常范圍,目前國內外沒有明確的界定,不同廠家的篩查儀提供的正常值也不盡相同,這就導致不同的調查報道的屈光異常率差異性較大。加之幼兒家長不愿意進行睫狀肌麻痹驗光,故視力篩查結果容易造成遠視度數偏小,近視診斷的擴大化。視力篩查儀檢查有一定誤差,主要的優(yōu)勢在于評估雙眼屈光發(fā)育大致狀況,觀察是否存在斜視、弱視和近視的一些危險因素,例如中高度遠視、大的屈光參差、大的散光,較少的遠視儲備等。 等效球鏡度(SE)是兒童屈光狀態(tài)的最佳評價和預測指標[7]。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左右眼的DS、DC 有差異性,但按公式SE=DS+1/2DC 換算后SE 在左右眼之間沒有差異性,說明3 歲以前幼兒雙眼屈光發(fā)育均衡;SE、DS、DC 也沒有性別差異,這同很多研究相類似[8]。 新生兒的眼球為遠視狀態(tài),SE 的正態(tài)分布集中在+2.00D 至+3.00D,隨著生長發(fā)育遠視度數逐漸降低,6 歲時遠視儲備平均為 +1.38 D,95%參考區(qū)間為+0.38~+3.63D,其跨度為3.25 D[9]。本研究6~36 月齡幼兒在非睫狀肌麻痹驗光下屈光狀態(tài)以低度遠視為主,平均SE 為 0.38(0,0.63)D,DS 為 0.75(0.5,1.13)D,DC 為 0.75D(0.5,1.28)D。其中屈光異常占61.03%,高于屈光正常者的38.97%。屈光異常中可疑人群(近視前期)占42.70%,屈光異常中散光最高(20.64%),遠視次之(3.91%),近視最少(1.25%)。這同很多調查認為6~36 月齡幼兒屈光異常中散光最高,其次是遠視,然后為近視的結果相一致。例如馬來西亞的一項臨床觀察中:散光占26%,遠視占12.7%,近視占1.3%[10]。追其原因,此期間角膜未完全發(fā)育穩(wěn)定,故散光較大;加之兒童檢查欠合作,視力篩查儀檢查誤差容易造成散光度數變大。另外由于3 歲以前是人眼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眼軸和角膜曲率變化較大,故這段時期容易造成幼兒暫時性的屈光異常較高[11]。 鑒于近視發(fā)病前階段的重要性,國際近視研究所(international myopia institute,IMI)最近引入了近視前期的概念[12],結合2022 年亞洲近視管理共識和中國近視管理白皮書,將尚未近視,但存在近視風險因素,或者其眼球生長速度有較高近視風險的兒童青少年定義為近視前期,其屈光度小于同等年齡兒童遠視儲備下限,但 >-0.5D。但3 歲以前目前無參考的近視前期標準,故參照3~6 歲標準:-0.5D 兒童近視的影響因素包括遺傳、種族、性別、年齡、用眼習慣、視頻使用、戶外時間、照明光線、睡眠時間等。其中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14-15]。但較多的研究均集中在6 歲以后的近視兒童,而對于3 歲以前幼兒屈光發(fā)育的影響因素研究較少。本研究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性別、營養(yǎng)等級、父母近視程度、用眼習慣(閱讀、視頻時間)、睡眠時間等均不是屈光發(fā)育的影響因素;而早產和戶外活動是6~36 月齡兒童屈光發(fā)育的影響因素,其中早產是發(fā)生屈光異常的危險因素(P=0.012,OR=2.68,95%CI:1.24~5.79);隨著戶外活動時間的增多,3 歲以前幼兒發(fā)生近視的可能性減小,戶外活動是避免發(fā)生屈光異常的保護性因素(P=0.008,OR=0.83,95%CI:0.72~0.95)。這是由于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有抑制眼軸的增長從而抑制近視[16]。本研究補充了戶外活動也能預防低齡幼兒發(fā)生近視的觀點。3 歲以前,由于兒童眼球還處于一個初始發(fā)展階段,眼軸較短,屈光狀態(tài)以遠視為主,行為上也不可能開始較多的近距離用眼和電子設備的使用,受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少,這同以往6 歲以后學齡兒童近視研究的影響因素有較大區(qū)別。但我們需要特別關注3 歲以前屈光狀態(tài)處于近視前期的這部分人群,密切隨訪屈光變化,必要時采取干預措施,以免錯過近視防控的時間節(jié)點。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6~36 月兒童屈光狀態(tài)以遠視為主,散光是主要的屈光異常類型。屈光發(fā)育中早產是主要危險因素,而戶外活動是保護性因素,該年齡段兒童屈光發(fā)育總體受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影響較小。其中近視前期人群要特別注意健康的用眼習慣,提倡更多的戶外活動,警惕近視低齡化的發(fā)生。1.3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2.2 年齡分層研究
2.3 屈光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