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瀟儉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00)
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實現其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也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下簡稱“原理”課)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原理”課作為高校思政課體系中的關鍵核心課程,肩負著教授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任務[1]。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正當其時、實有必要、務實可行。在這一過程中,應把握好進教材這個前提和基礎[2],立足“原理”課的課程屬性[3],分析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的必要性,自覺肩負起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任,不斷豐富發(fā)展高校思政課理論內涵,推動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馬克思主義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生成路徑和世界觀、方法論、總結了“理論—方法—成果”理論體系,闡述了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生成路徑,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凝結著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回應,通過有機融入,讓黨的二十大精神賦予“原理”課鮮明的時代內涵,有利于防止實踐與理論脫節(jié),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得到不斷繼承和豐富發(fā)展,煥發(f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時代光芒。
黨的二十大精神是十分鮮活、十分深刻、十分透徹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并不斷開辟新境界。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有助于讓廣大青年學生全面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意義,有助于青年學生客觀把握理解發(fā)展中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會過時的,自覺學習和運用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定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yǎng)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提升學生辯證思維與分析問題能力,增強學生對于“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深刻認知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黨的二十大精神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德育場域、德育功能,將“原理”課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價值信念的“大課堂”,構建大思政課格局,增強思政課學習效果,有利于激發(fā)廣大青年學生學出理論上的清醒、思想上的堅定、政治上的忠誠,學出思想境界、自信自強、使命擔當。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容易將有機融入、互相結合轉向機械、簡單融入,如僵硬宣讀、生搬硬套會議報告內容,忽略二者在教學內容、價值意蘊中的內在契合性和邏輯一致性,出現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與原理課教學“兩張皮”,出現“融入不實”問題。
本科學段思政課體系所包含的六門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等方面有較大差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教學中,一方面要遵循課程教學規(guī)律、特點、要求和邏輯,也要在融入中有所側重、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避免重復,存在很大難度,處理不好,容易出現“融入不深”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黨的最新綱領性文件,具有政治性強、理論性深厚、歷史意義深遠的特點,如僅僅停留在報告的簡單解讀,普遍沿用傳統講授式教學,不能將抽象深刻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就會缺少說服力和信服度,就會脫離學生、脫離教學,無法回應關照學生現實問題,導致融入浮于表面,缺少高度、溫度和信度,缺少科學性、有效性和靈活性,出現“融入不夠”問題。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是一個不斷探索、持續(xù)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確保“原理”課教學內容體系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也要重視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各部分各方面的真正契合、互相成就,注重內容上的結合轉化,注重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實現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認識和運用達到一個新高度。
注重內容上的結合轉化、溫暖鮮活,依靠系統解讀、精辟闡釋。一是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堅持一條主線,加強一體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概括,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是具有內在聯系、相互貫通、相輔相成的集合體。鑒于此,應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深入把握“原理”課的特殊性,堅持把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貫穿“原理”課學習的主線,著力加強黨的二十大精神理論闡釋,著力加強一體學習理解,真正從整體上、全局上、系統上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度有效融入,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二是堅持系統觀念,對“原理”課的“家底”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進行系統梳理,堅持全面與重點相結合[4],把握“時度效”,著力實現彼此契合、互相成就。對“原理”課的“家底”梳理分析,第六章是融入的重點章節(jié),教學中特別要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取得新的飛躍,馬克思主義以嶄新的形象展現在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tài)、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fā)生了有利于社會主義的重大轉變[5],在此進程中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的極端重要性。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內涵和精髓進行系統梳理,關鍵是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義,闡釋好“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深刻領會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通過兩方面的全面系統梳理,促進兩方面內容真正有機結合,努力實現有機深度融入和相互印證,在保持“原理”課內容體系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真正做到以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解讀推動“原理”課講授取得更好的成效,“原理”課講授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
三是堅持突出重點、帶動全局,結合具體章節(jié)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用聯系的方法,有針對性、分層次地開展“結合轉化”文章??蓮膶д摬糠謱訉舆f進,重點闡釋清楚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講清楚新觀點、新論斷對于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做出的重大貢獻,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不斷推進的雄辯證明與現實彰顯。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刻闡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歸根結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講清楚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講清楚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的深刻變化推動黨的理論不斷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講清楚為什么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必修課、基本功,如何把握好蘊含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領會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如在融入第四章“資本主義的本質與規(guī)律”、第五章“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趨勢”時,可重點對中國式現代化和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做對比分析,更加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而艱巨的事業(yè),深刻理解“兩個必然”。在融入第二章“實踐與認識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第六章“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時,重點講清楚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什么宣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講清楚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什么強調歷史自覺、歷史主動精神,講清楚“兩個結合”和“六個必須堅持”,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另外,在“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部分,結合“六個必須堅持”有重點地講清楚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依據和現實要求。
首先,在教學總體設計上,遵循“原理”課教學規(guī)律和當代青年特點,多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載體和方式,采取“師生互學”“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等教學模式,依托紅色資源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把理論課程與社會實踐、學生黨建及第二課堂結合起來,合理實現學科、學術、話語體系的有機結合,多用平實的語言講道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講透講活,設立必選項目和自選項目,開展好學習實踐活動,教會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分析處理問題,從多個角度看事物,去偽存真,更好地對事情做出判斷,滿足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內容豐富性、新穎性和實用性的渴求,打破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格局,防止出現“沙灘流水不到頭”的現象。
其次,在價值引導上,應突出“入心入腦”,注重把“原理”課講授、黨的二十大報告核心要義解讀與加強對青年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解疑釋惑結合起來,與社會大課堂貫通起來,對青年思想問題因勢利導,對大是大非問題敢于交鋒亮劍,做到既解決學生思想認識問題,也解決好學生的價值引領問題,提升學生對“原理”課的獲得感。
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課不是籠統地、抽象地談論問題,而是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組織性和嚴肅性,做好此項工作,涉及學生、教師和高校各方,其中高校是主陣地、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應形成合力才能高標準高質量做好此項工作。
高校應強化統籌發(fā)力,有針對性解決“融入不實”“融入不深”“融入不夠”問題,不做表面文章。同時,列出重點選題,形成一批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有效支撐融入工作。高校教師應以十分嚴謹的態(tài)度和方式主動做好課程融入教學設計,自覺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呈現溫暖鮮活準確的教學內容。青年學生應善于從黨的二十大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實踐本領,將自我發(fā)展真切融入國家、民族、社會發(fā)展之中,抓住歷史機遇,堅定理想信念,堅定文化自信,在思想深處把新時代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立得更牢,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