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斌
(天津市北辰醫(yī)院麻醉科,天津 300400)
術后急性疼痛(Acute post surgery pain,APSP)主要是患者受到外源性手術刺激后所產(chǎn)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等應激反應。APSP一般發(fā)生在術后的24~72 h之內,會增加患者機體疼痛負擔,不利于機體的康復[1]。組蛋白是真核生物染色體的基本結構單位,組蛋白包括H1、H2A、H2B、H3、H4五種類型,組蛋白H3K9甲基化是指組蛋白H3第九位賴氨酸殘基在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催化下發(fā)生了甲基化修飾[2]。研究發(fā)現(xiàn)HAT抑制劑ACA可降低小鼠切口痛模型脊髓組蛋白H3K9的表達[3]。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大鼠組蛋白H3K9甲基化表達增加[4],姜黃素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生理過程有諸多影響,可減輕神經(jīng)炎癥反應,抑制慢性疼痛的外周或中樞敏化[5],還可減輕大鼠的手術后疼痛,促進手術創(chuàng)傷的恢復[6],但具體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擬評價姜黃素對大鼠急性切口痛及脊髓組蛋白甲基化的調節(jié)作用。
健康成年雄性清潔級Wistar大鼠,體重200~250 g,周齡6~8 w,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許可證號:SCXK(軍)-2012-0004。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成功鞘內置管的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成4組(n=12):對照組(D組),疼痛模型組(I組),姜黃素組(C組),二甲基亞砜組(DMSO組)
1.2.1 鞘內置管[7]
Wistar大鼠經(jīng)腹腔注射10%戊巴比妥3 mL·kg-1麻醉后,取俯臥位于后正中L5-6間隙作長約3 cm的縱行切口,逐層分離筋膜、肌肉,切斷L5-6的棘間韌帶,充分暴露L5-6間隙。大鼠脊柱向前彎曲,提起L5椎板,針頭刺破黃韌帶和硬膜,經(jīng)破口置入PE0503導管,向上置入2 cm,有腦脊液流出,大鼠出現(xiàn)甩尾反射即為置管成功。導管另一端經(jīng)皮下隧道引出于頭頸部,外露3 cm固定,火燒密封導管頭部,避免腦脊液流出。
1.2.2 切口痛大鼠模型[8]
參照Brennan[8]等方法制備切口痛大鼠模型。大鼠在異氟醚麻醉后,取俯臥位,固定大鼠,取其左后足趾部,消毒、鋪巾,從后跟0.5 cm處向前做一長約1 cm的縱行切口,動作盡量輕柔保持肌腱及神經(jīng)不被離斷,輕壓傷口止血后撒上抗生素,縫合切口。術畢大鼠均采用單籠飼養(yǎng),注意保溫,觀察大鼠情況。
1.2.3 分組給藥
D組不做任何操作,行為學測試前30 min通過鞘內置管單次注射生理鹽水10 μL;I組切口痛建模前30 min通過鞘內置管單次注射生理鹽水10 μL ;C組切口痛建模前30 min通過鞘內置管單次注射姜黃素(批號:31027-02-3,Alexis公司,美國)10 μL(50 μg·μL-1);DMSO組切口痛建模前30 min通過鞘內置管單次注射10%二甲基亞砜(批號:58-59-4,上海免基實業(yè)有限公司)10 μL。
分別于建模前24 h(T0),切口痛建模后1 h(T1)、3 h(T2)、6 h(T3)時,測定大鼠的機械性痛閾(MWT)和熱痛閾(TWL)。將大鼠放入固定器內,左足趾放置于YSL-3E型電子壓痛儀(濟南益延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的尖形壓頭下施壓,當大鼠出現(xiàn)嘶鳴或掙扎時停止施壓,記錄壓力,測定3次,間隔15 min,取平均值即為MWT。將大鼠放在YSL-6B型智能熱板儀(濟南益延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的玻璃罩內,溫度設定為55℃,記錄大鼠左足出現(xiàn)舔足或逃避動作的時間,測定3次,間隔15 min,取平均值即為TWL。為避免大鼠燙傷,TWL的測定時間不超過30 s。
分別于T1、T3時點疼痛行為學測量后,取6只大鼠,在異氟醚麻醉下取出其L4-5節(jié)段脊髓,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甲基化H3K9表達水平。脊髓組織放入4%甲醛中固定24 h,常規(guī)脫水、透明、包埋,切片,脫蠟,山羊血清封閉,滴加甲基化H3K9抗體(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美國),4℃孵育24 h;滴加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的兔抗鼠IgG二抗(北京中杉金橋生物公司),37℃孵育30 min;DAB顯色,蘇木精復染細胞核,光鏡下進行觀察,細胞核呈棕黃色為陽性細胞,應用Image-Pro Plus圖像分析系統(tǒng)測定光密度值,反映甲基化H3K9表達水平。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建模前各組大鼠活動狀態(tài)良好,建模后各組大鼠狀態(tài)良好,傷口未裂開、未感染。但I組和DMSO組活動顯著減少。
與D組比較,C組、I組和DMSO組T0時點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1-3時點MWT降低(P<0.05);與I組比較,T1-3時點DMSO組MWT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1-3時點C組MWT升高(P<0.05),見表1。
表1 四組大鼠各時點MWT整體比較(±SD,n=12)
表1 四組大鼠各時點MWT整體比較(±SD,n=12)
注:與D組比較,aP<0.05;與I組比較,bP<0.05。
MWT(pa)組別 T0 T1 T2 T3 D組 201.8±5.37 203.8±3.36 203.9±3.31 204.3±3.24 I組 203.2±4.17 32.92±1.37 a 31.73±1.71 a 31.93±2.29 a C組 202.5±3.88 52.84±2.90 a b 57.12±2.81 a b 54.30±2.19 a b DMSO組 202.6±6.63 32.38±1.67 a 32.07±1.80 a 32.37±2.71 a
與D組比較,C組、I組和DMSO組T0時點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1-3時點TWL縮短(P<0.05);與I組比較,T1-3時點DMSO組MWL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T1-3時點C組TWL延長(P<0.05),見表2。
表2 四組大鼠各時點TWL整體比較(±SD,n=12)
表2 四組大鼠各時點TWL整體比較(±SD,n=12)
注:與D組比較,aP<0.05;與I組比較,bP<0.05。
TWL(s)組別 T0 T1 T2 T3 D組 5.42±0.305 5.335±0.204 5.258±0.220 5.248±0.176 I組 5.341±0.243 2.032±0.154 a 2.008±0.099 a 2.067±0.096 a C組 5.276±0.270 3.095±0.133 a b 3.027±0.118 a b 3.142±0.109 a b DMSO組 5.376±0.195 2.064±0.141 a 2.088±0.146 a 2.087±0.125 a
各組間比較大鼠脊髓均無炎性細胞的浸潤,脊髓細胞未發(fā)現(xiàn)水腫、壞死,組織細胞機構與形態(tài)正常,見圖1。
與D組比較,I組、C組和DMSO組T1和T3時點脊髓甲基化H3K9表達上調(P<0.05);與I組比較,C組T1和T3時點脊髓甲基化H3K9表達下調(P<0.05),DMSO組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圖2。
表3 組蛋白H3K9甲基化表達的比較(±SD,n=6)
表3 組蛋白H3K9甲基化表達的比較(±SD,n=6)
注:與D組比較,aP<0.05;與I組比較,bP<0.05。
組別 H3K9甲基化表達T1 T3 D組 0.304±0.013 0.303±0.012 I組 0.649±0.025a 0.652±0.024a C組 0.406±0.019ab 0.406±0.014ab DMSO組 0.648±0.024 0.651±0.025
姜黃素是姜科植物姜黃中最重要的有效成分,通過多種作用機制發(fā)揮鎮(zhèn)痛作用,緩解不同類型的疼痛,改善患者預后[9,10]。關于姜黃素在鎮(zhèn)痛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背根神經(jīng)節(jié)、脊髓背角、相關炎癥因子以及酶活性為主[11,12],研究顯示大鼠模型對應的熱痛敏以及機械性痛敏明顯減輕,這種鎮(zhèn)痛作用與對脊髓被根神經(jīng)節(jié)中相關物質的抑制有關,如p-CREB、p-ERK以及c-fos等[13,14]。此外,脊髓背角以及脊髓被根神經(jīng)節(jié)中kBp65受到抑制以及CX3C含量的下降也是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減輕的主要機制,這也是姜黃素用于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的重要作用機理[15]。研究指出,通過鞘內注射姜黃素可以將脊髓TOLL樣受體4、白細胞介素-1β、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降低,而對應的脊髓IL-10含量水平則會明顯提升,通過這一作用機制減輕了大鼠模型對應的疼痛感,也就是說姜黃素在發(fā)揮鎮(zhèn)痛期間過程中與脊髓TOLL樣受體4信號通路以及促炎性因子的調節(jié)作用有關[16,17]。
神經(jīng)病理性疼痛作為一類慢性疼痛疾病,患者血清中的皮質醇濃度存在異常,采用姜黃素治療后可以降低血清中的皮質醇濃度,使其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并對背根神經(jīng)節(jié)、脊髓背角等11-β羥基固醇脫氫酶活性產(chǎn)生抑制,使得患者在臨床上疼痛程度降低[18]。在建立大鼠模型后,通過使用姜黃素進行治療,模型大鼠的痛敏改善明顯,這與脊髓背角神經(jīng)元細胞凋亡減少有著密切關系[19]。當前關于姜黃素在鎮(zhèn)痛方面的研究主要以背根神經(jīng)節(jié)、脊髓背角、相關炎癥因子以及酶活性為主,在不同作用機理方面也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不過目前尚無達成共識,并且目前研究方向多以病理性疼痛為主,而對急性疼痛報道比較少。
本實驗中,與對照組比較,切口痛組、姜黃素組及DMSO組機械性痛及熱痛閾值均顯著下降,而與切口痛組和DMSO組比較,姜黃素組機械性痛及熱痛閾值有所上升,提示姜黃素對急性切口痛大鼠的急性痛有鎮(zhèn)痛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切口痛組、姜黃素組及DMSO組組蛋白H3K9甲基化表達水平均顯著上升,而與切口痛組和DMSO組比較,姜黃素組組蛋白H3K9甲基化表達水平有所下降,提示姜黃素對急性切口痛大鼠的鎮(zhèn)痛作用可能與抑制組蛋白H3K9甲基化表達有關。
綜上所述,姜黃素可以減輕大鼠的急性疼痛,并降低了脊髓組蛋白甲基化水平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