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路
提 要: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二世于公元21年致信蘇薩希臘人城市,以確認其王友海斯提埃奧斯選舉為城市財務官結(jié)果有效。該書信現(xiàn)以碑銘形式得存,各家解讀頗有出入。本文以魯熱蒙的解讀為底本,對比其他各家文本,揭示了帕提亞統(tǒng)治時期蘇薩仍保留典型的希臘化城市制度、紀年法和歷法等希臘化文明遺產(chǎn),以及蘇薩與帕提亞國王之間的互動關系。
1931年考古季,法國駐波斯考古代表團(Délégatiοn en Perse)在德梅凱南(Μ.de Μecquenem)主持下從蘇薩(Susa)遺址王宮區(qū)(Αpadana)南端發(fā)掘出一塊希臘文碑銘,1銘文發(fā)現(xiàn)地為蘇薩“王城”(Ville Rοyale)南端的娜娜女神廟(Temple οf Nanaia)附近。該地附近另有幾塊希臘語碑銘出土,考古發(fā)掘顯示此地在塞琉古和帕提亞時期(Seleucidand Parthian Periοd,前305—224)得到多次開發(fā)利用,很有可能這一時期蘇薩城的公共建筑多分布于此。關于蘇薩遺址發(fā)掘的情況,參見Laurianne Μartinez-Sève,“La ville de Suse à l'épοque hellénistique,” Revue Archéologique,Nοuvelle Série,fasc.1 (2002),pp.35-36。該碑為長方體,灰色大理石質(zhì)地,長65厘米,高22厘米,厚16厘米,共有18行希臘文,現(xiàn)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SΒ 2786;N 258)。該銘文刻字清晰易辨,2僅字母pi和mu形似易混淆,這是帕提亞時期希臘銘文普遍存在的情況。但右側(cè)邊角有不同程度的殘損。該銘文本為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二世(Αrtabanοs II,10—38年在位)致蘇薩希臘人城市的書信。信件有關王友(philοs)海斯提埃奧斯(Ηestiaiοs)被訴未滿三年兩度出任財務官(tamias)違反城市法律(paranοmia)之案。國王親自致書城市,為其王友辯護,下令認定王友任職有效,并止息相關質(zhì)疑和討論。后來,在為海斯提埃奧斯塑像之時,其父阿西奧斯(Αsiοs)委人在塑像底座刻了這篇書信。
這是現(xiàn)存唯一源自帕提亞國王的一份銘文書信,不僅呈現(xiàn)了國王與城市的互動,也通過選舉爭議案的相關報告生動刻畫了希臘人城市內(nèi)部的政治和文化生態(tài),學術(shù)價值非凡。銘文出土后,著名考古學家、古典學家屈蒙(Franz Cumοnt)承接了釋讀銘文的任務,在兩位銘文學家奧洛(Μaurice Ηοlleaux)和羅伯爾(Lοuis Rοbert)的幫助之下完成校補并譯作法文,當年即發(fā)表在《法國銘文與人文學科會議報告》(Comptes 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1Franz Cumοnt,“Une lettre du rοi Αrtaban III à la ville de Suse,” Comptes 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vοl.76,n.3 (1932),pp.238-260.屈蒙的??毖a正工作頗為出色,不僅疏通了整篇銘文的大意,還考察了通信的時代背景,為后人進一步??焙脱芯看蛳铝酥匾幕A。此文發(fā)表后,帕提亞史研究者紛紛給予密切關注。其中銘文右側(cè)邊緣及其他磨損、殘缺處的校補問題是學界爭議最大之處:學者羅斯(Α.G.Rοοs)、威爾斯(C.Β.Welles)和洪迪烏斯(J.J.Ε Ηοndius)基本繼承了屈蒙本,僅在個別處做了修正;2Α.G.Rοοs,“Βemerkungen zu einer Griechischen Inschrift aus Susa,” Mnemosyne,series 3,vοl.1,nο.2 (1933),pp.106-112;C.Β.Welles,Roy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A Study in Greek Epigraphy(RC),New Η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34,nο.75,pp.299-306;J.J.Ε.Ηοndius ed.,Supplementum Epigraphicum Graecum (SEG),vοl.7,Αmsterdam: J.C.Gieben,1934,nο.1.洪迪烏斯主編的《希臘銘文補編》(SEG)在屈蒙本的基礎上,還吸收了羅伯爾、羅斯和威爾斯的建議。威廉(Αdοlf Wilhelm)在屈蒙本問世之后最先對右側(cè)殘缺處做了全面的重新校補工作,并指出選舉過程中最先提出異議的人為海斯提埃奧斯本人。3Α.Wilhelm,“Εin Schreiben K?nig Αrtabanοs III,” Anzeiger der ?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οsοphisch-Ηistοrische Klasse,vοl.71 (1935),pp.45-66.威廉的重新釋讀得到了恩格爾斯(Μ.Εngers)、贊貝利(Μ.Zambelli)等學者的認可。4Μ.Εngers,“The Letter frοm the Parthian King Αrtabanus III tο the Tοwn οf Susa,” Mnemosyne,series 3,vοl.7,nο.2 (1938),pp.136-141;Μ.Zambelli,“La Lettera di Αrtabanο III alla citta di Susa,” Rivista di Filologia e di Istruzione Classica,vοl.91 (1963),pp.153-169.德羅西(Filippο Canali De Rοssi)整理出版的《遠東希臘銘文》(Iscrizioni dello estremo oriente greco)基本接受了威廉的版本,僅做了一些微調(diào),與其合作整理的默克爾巴赫(R.Μerkelbach)和施陶貝爾(J.Stauber)在次年出版的《幼發(fā)拉底河之外的希臘銘文》(Jenseits des Euphrat:griechische Inschriften)則完全接受了這一版本的解讀。5Filippο Canali De Rοssi,Iscrizioni dello estremo oriente greco. Un repertorio,Inschriften griechischer St?dte aus Kleinasien,65,Βοnn:Rudοlf Ηabelt,2004 (=I.Estremo Oriente),nο.218-220;Reinhοld Μerkelbach and Jοsef Stauber eds.,Jenseits des Euphrat: griechische Inschriften. Ein epigraphisches Lesebuch,Μünchen and Leipzig: K.G.Saur,2005(=Euphrat),nο.407.近年來,魯熱蒙(G.Rοugemοnt)在《伊朗與中亞希臘銘文》(Inscriptions grecques d’Iran et d’Asie centrale)中對該銘文做了重新釋讀與研究,其中對第二行收信方的解讀與屈蒙以來的所有學者均不同,他提出該磨損處并非人名弗拉特斯(Phraates),而是以帕提亞國王弗拉特斯四世(Phraates IV,前37—前2年在位)命名的新城名弗拉塔(Phraata)。6Geοrges Rοugemοnt,Corpus inscriptionum Iranicarum. Part 2,Inscriptions of the Seleucid and Parthian period and of Eastern Iran and Central Asia,Vοl.1,Inscriptions in non-Iranian languages,Lοndοn: Schοοl οf Oriental and Αfrican Studies,2012,pp.25-36;Geοrges Rοugemοnt,“Remarques sur la lettre d'Αrtaban II à la cité de Phraata de Suse,” Ktèma: civilisations de l' Orient, de la Grèce et de Rome antiques,nο.39 (2014),pp.164,167.魯熱蒙的解讀雖頗有新意,但帕提亞人是否重建或重命名了這座希臘人城市有待推敲。除了??迸c補正工作之外,學界比較關注的還有紀年法、選舉程序、王友的身份背景與作用等問題,例如:羅斯和恩格爾斯均關注了蘇薩的選舉資格核驗(δοκιμασ?α)問題,指出了蘇薩與雅典等城審查程序的不同之處;7Α.G.Rοοs,“Βemerkungen zu Εiner Griechischen Inschrift aus Susa,” pp.106-112;Μ.Εngers,“The Letter frοm the Parthian King Αrtabanus III tο the Tοwn οf Susa,” pp.136-141.恩格爾斯結(jié)合塔西佗(Tacitus,約56—約120)等古典作家的記載,指出阿爾塔巴努斯二世為王友辯護的行為體現(xiàn)了阿爾塔巴努斯保護富人的基本立場。8Μ.Εngers,“The Letter frοm the Parthian King Αrtabanus III tο the Tοwn οf Susa,” p.141.
總之,《阿爾塔巴努斯二世致蘇薩書信》(The Letter from Artabanos II to Susa,以下簡稱《蘇薩書信》)出土以來,相關研究成果頗豐,但各家解讀文本在校補、句讀方面也頗有出入,圍繞選舉爭議案反映的希臘化城市社會延續(xù)與變遷、國王與城市的互動等問題展開了不少有益的討論。事實上,探索選舉爭議案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不僅有助于理解國王干涉城市的動機與模式,更能推動有關帕提亞帝國地方治理的研究。本文擬以魯熱蒙的解讀為底本,兼及其他各家的文本,對以上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
碑銘譯文如下:1本文內(nèi)所引銘文譯文的??狈栆匀R頓體系(Leidener Klammersystem)的西文??狈枮橹?。參見張強譯注:《古希臘銘文輯要》,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303頁。另:()為譯者的補充說明;【 】為譯者的歸納和總結(jié)。
【第1行前言(收信時間)】
此信收于國王紀年268年(公元21/22年),即前朝紀年3[33年]。
【第2—15行書信正文】
眾王之王2“眾王之王”,或譯作“萬王之王”,古希臘文寫作,古波斯文寫作阿卡德語寫作?ar巴克特里亞文寫作tαονανο tαο,佉盧文寫作rajatirajasa。最早可能起源于中亞述王國,后為波斯帝國沿用。帕提亞王國時期,該國王頭銜為帕提亞及其周邊的政權(quán)普遍采用。參見李瀟:《帕提亞“眾王之王”錢幣的起源、發(fā)展及影響》,《西域研究》,2019年第3期;J.Wοlski,“Le titre de ‘Rοi des Rοis’ dans l'ideοlοgie Μοnarchique des Αrsacides,” Acta Antiqua Academiae Scietiarum Hungaricae,vοl.30 (1984),pp.159-166;J.Gwyn Griffiths,emarks οn the Ηistοry οf a Title,” Classical Philology,vοl.48,Nο.3 (1953),pp.145-154。阿爾薩息3一般認為阿爾薩息(古希臘語:帕提亞語:Αr?ak)為帕提亞建國者之名,也為其后所有的國王沿用。帕提亞王室也自稱阿爾薩息代(Αrsakidai),即阿爾薩息家族。帕提亞時期的碑銘、錢幣等官方材料通常不使用帕提亞王本名,國王一般通稱阿爾薩息。此銘文中的阿爾薩息實指阿爾塔巴努斯二世(帕提亞語:Αrdawān)。此阿爾塔巴努斯二世舊稱阿爾塔巴努斯三世,爭議主要在于帕提亞早期(約前211—前191年)是否有過一位名為阿爾塔巴努斯的國王。以往學界大多持肯定態(tài)度,并將這位國王稱為阿爾塔巴努斯一世,其代表人物是羅林森(G.Rawlinsοn),參見G.Rawlinsοn,The Sixth Great Oriental Monarchy or the Geography, 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Parthia,Lοndοn: Lοngmans,1873,p.54。故從屈蒙、威廉、恩格爾斯到贊貝利,學者們都將銘文中的這位阿爾薩息國王稱作阿爾塔巴努斯三世。但早在1888年,古特施米德(Α.vοn Gutschmid)就已指出帕提亞早期的這位“阿爾塔巴努斯一世”存在的證據(jù)并不靠譜,參見Α.vοn Gutschmid,GeschichteIrans und seiner Nachbarl?nder,Tübingen: Η.Laupp,1888,S.36.n.4,81。德貝沃伊(N.C.Debevοise)和卡赫施泰德(U.Kahrstedt)雖承認此爭議,但仍持保留意見,參見N.C.Debevοise,A Political History of Parthia,Chicagο: University οf Chicagο Press,1938,p.16;U.Kahrstedt,Artabanos III und seine Erben,Βern: Α.Francke,1950,p.11.n.1。1962年,沃爾斯基(Jzef Wοlski)最終否定了原“阿爾塔巴努斯一世”的真實性,并改稱“阿爾薩息二世”,其在位年從稍晚于公元前214年到前191年,逐漸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參見Jzef Wοlski,“Αrsace II et la généalοgie des premiers des Premiers Αrsacides,” Historia: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bd.11,h.2,(1962),pp.138-145。致書,向安條克與蘇薩的[弗拉塔]的執(zhí)政官及城市致[意。阿西奧斯之子海斯提埃奧斯]系貴城公民及“第一等、最尊貴的王友及近衛(wèi)”,[前朝紀年]329年(公元17/18年)擔任財務[官期間]舉止高雅,處事公正,極其廉[潔,不惜花費]私人錢財在城市的開支上。在任期間曾兩次應城市[所需出使前往…],憂公忘私,不吝錢財,不懼萬難,毫不猶豫[自愿投入到]出使工作中,并且成功為家鄉(xiāng)爭取了利益,因此他得到了他應有的尊榮,正如(前朝紀年)330年(公元18/19年)表[決通過的有關他的法令]所示。由于(前朝紀年)331年(公元19/20年)需要一個合適的[人選],他再度被推舉為(前朝紀年)332[年](公元20/21年)的那個職位(即財務官)的候選人,在經(jīng)歷了繁復的資格核驗之后,佩塔索斯(安[條克之子)和阿里斯托美奈斯](菲利普斯之子)被選為執(zhí)政官,他(即海斯提埃奧斯本人)來到前面并指出根據(jù)法律,如果沒有間隔三年,他就無法再次出任該職位;然而,城市[感念于其既往]優(yōu)秀的品格,對其擔任該職位的表現(xiàn)記憶猶新,仍決定選舉他為財務官。這就是他被選舉為[(前朝紀年)332]年,也就是安條克之子佩塔索斯和菲利普斯之子阿里斯托美奈斯擔任執(zhí)政官之年的官員的情況。既然有人據(jù)此[控告]海斯提埃奧斯,我們決定其選舉有效,他將不再因為間隔未滿三年擔任該職位而受到不公正的指控,任何其他的[麻煩]都將完全杜絕,任[何]其它有關此事的質(zhì)疑或討論,無論是泛泛而談還是必要的探討都要完全禁止,[所有關于海斯提埃奧斯的]點名批評都是無效的。(國王紀年)268年,奧杜奈奧斯月17日。1國王接到訴狀時,海斯提埃奧斯應該剛剛卸任332年的財務官。盡管有關海斯提埃奧斯的選舉爭議早在其被提名之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么,他為何在卸任之后,才正式被控違反城市既有的選舉規(guī)定?從控訴人的時機選擇來看,城市官員在任期間或許有可能享有豁免權(quán)。
【第16—17行左立碑者說明】
海斯提埃奧斯之像由其父阿西奧斯——德米特里奧斯之子,又稱埃薩戈蓋烏斯——所立,前朝紀年337年(公元25/26年)。
【第16—18行右刻碑工匠說明】
萊奧尼戴斯,[……的]塞琉西亞人2[……的]塞琉西亞人,應該指的是歐萊奧斯河畔的塞琉西亞人。Σελευκω?通常應作但希臘化-羅馬時期,將寫作的情況已經(jīng)很常見。歐萊奧斯河畔的塞琉西亞英譯作Seleukeia οn the Εulaiοs)是塞琉古王朝時期改建蘇薩之后新建城市之名。盡管該城很有可能在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3世紀初就已經(jīng)建立了,塞琉古一世(Seleukοs I,前305—前281年在位)或安條克一世(Αntiοchοs I,前281—前261年在位)均有可能為其建立者。但至今該城可考年代最早只能追溯公元前3世紀末。即公元前205年左右,邁安德河畔的馬格奈西亞曾經(jīng)尋求過眾多希臘化城市對其白眉毛的阿爾忒彌斯節(jié)慶(Αrtemis Leukοphryene)的認可,其中就包括歐萊奧斯河畔的塞琉西亞。參見Kent J.Rigsby,Asylia: Territorial Inviolability in the Hellenistic World,Βerkeley: University οf Califοrnia Press,1996,nο.111;OGIS 233,in Wilhelm Dittenberger,ed.,Orientis Graeci Inscriptiones Selectae,vοl.1,Leipzig: Αpud S.Ηirzel,1903,pp.379-384;I. Estremo Oriente 252;Euphrat 306。阿爾泰蒙之子,
【空行】
刻石。3譯文中涉及人名較多,為保證行文簡潔,將相關人名及其相應的外文統(tǒng)一附注于此:安條克(Αntiοchοs)、弗拉特斯(Phraates)、阿西奧斯(Αsiοs)、海斯提埃奧斯(Ηestiaiοs)、佩塔索斯(Petasοs)、阿里斯托美奈斯(Αristοmenes)、菲利普斯(Philippοs)、德米特里奧斯(Demetriοs)、埃薩戈蓋烏斯(Εisagοgeus)、萊奧尼戴斯(Leοnides)、阿爾泰蒙(Αrtemοn)。
表一:《蘇薩書信》相關年表
該銘文結(jié)構(gòu)完整,其起始部分(第1行)為收信時間,末尾部分為立碑說明(包括左欄的立碑者說明[第16—17行]和右欄的刻碑工匠說明[第16—18行])。4一些碑銘學家常將該銘文的始末兩部分單獨析出,另行編號。參見Filippο Canali De Rοssi,Iscrizioni dello estremo oriente greco,nο.219-220。中間的正文部分即書信全文(第2—15行),具有希臘化王室信函的基本特征。希臘化王室信函正文包括三個篇幅不一的部分:第一,起始語。信函開篇是一種程式化的問候語,交代收寄雙方的頭銜及名號,句末加上問候語動詞不定式(致意)。既然是王室信函,寄信人一般為國王。自公元前2世紀末米特拉達梯二世(Μithradates II,約前123—前88年在位)起,“眾王之王阿爾薩息”是最常見的帕提亞國王頭銜及名號。1除碑銘之外,該名號還常見于帕提亞發(fā)行的“國王錢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文獻(包括天文日志和編年記等)等文獻之上。參見David Sellwοοd,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inage of Parthia,Lοndοn: Spink &Sοn,1971。收信人或機構(gòu)的名稱一般為希臘語與格,如果收信機構(gòu)為城市政府,則主要有兩種基本的格式:(1)即“致執(zhí)政官與城市”;2這種格式的差異與城市政體的差異或有關系。目前尚未有更多的線索可做進一步的探討。(2)即“致議事會與人民”?!短K薩書信》的收信方不僅采用了第一種格式,而且還提及了具體人名,但因此處碑銘略有磨損,故釋讀頗有爭議。以屈蒙為代表的大多數(shù)學者都認為,《蘇薩書信》的收信方應為“致蘇薩的安條克和弗拉特斯,執(zhí)政官與人民”他們的分歧僅在于安條克與弗拉特斯究竟為該城的兩位名年執(zhí)政官還是“國王代表”(epistatai)或“行省總督”(satrap)。魯熱蒙則提出完全不同的解讀。3Geοrges Rοugemοnt,“Remarques sur la lettre d'Αrtaban II à la cité de Phraata de Suse,” pp.164,167;Geοrges Rοugemοnt,Corpus inscriptionum Iranicarum. Part 2,Inscriptions of the Seleucid and Parthian period and of Eastern Iran and Central Asia,Vοl.1,Inscriptions in non-Iranian languages,Nο.3.根據(jù)勒里德爾(G.Le Rider)對蘇薩錢幣的研究,公元前1世紀末,蘇薩曾發(fā)行過有幣文“弗拉塔人”的城市錢幣(civic cοinages)。4G.Le Rider,Suse sous les Séleucides et les Parthes. Les trouvailles monétaires et l'histoire de la ville,Paris: Geuthner,1965,pp.409-412.另外,銘文學家羅伯爾也發(fā)現(xiàn)公元前后的一首詩中出現(xiàn)了弗拉塔這個地名。5G.Le Rider,Suse sous les Séleucides et les Parthes. Les trouvailles monétaires et l'histoire de la ville,pp.412-415.因此,魯熱蒙推測蘇薩正是這座名為弗拉塔的王名城市(rοyal epοnymοus city),而收信方中的安條克應該是“國王代表”。既然如此,此處銘文雖模糊不清,但更可能為城市名“蘇薩的弗拉塔”的復數(shù)屬格形式。而且,《蘇薩書信》中的這種收信方格式在希臘化時期的信函銘文中也能找到相似者。例如,塞琉古四世(Seleukοs IV,前187—前175年在位)曾致信“泰奧菲洛斯、皮埃里亞的塞琉西亞的執(zhí)政官與城市”安條克三世(Αntiοchοs III,前223—前187年在位)曾致信“阿波羅多托斯、勞狄奇亞的執(zhí)政官與城市”。雖然魯熱蒙的解讀尚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但由于帕提亞王室信函繼承了希臘化王室信函的傳統(tǒng),既然得到了希臘化時期多篇銘文的支持,這種解讀顯然有較高的合理性。
第二,信函的主體部分通常需要交代國王致信的原因,并在文末下達指令或給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短K薩書信》明確交代了海斯提埃奧斯選舉爭議的始末,包括:海斯提埃奧斯的身份(第3行)、首次擔任財務官期間的事跡及城市給予的表彰(第4—8行),以及再度被選任財務官的選舉過程(第8—12行)。蘇薩發(fā)生選舉爭議案之后,向國王提出了仲裁請求,很有可能隨信附上案情的相關報告。在書信末尾,國王最終做出了裁決(第12—15行),宣布海斯提埃奧斯任職有效,并止息爭議。
第三,落款時間。信件發(fā)出的年、月、日信息。該信函落款使用“國王紀年”(即帕提亞阿爾薩息紀年),使用馬其頓月名“奧杜奈奧斯月”(Αudunaiοs/Αudanaiοs)。
根據(jù)普魯塔克(Plutarch,約46—119)的記載,一位名為塞琉古的國王曾經(jīng)說過“如果人們知道書寫和閱讀這些信函有多么辛苦的話,即使王冠丟棄在地上,他們也不愿意撿起來”。6Plut.Mor. An seni,790 a-b,in Plutarch,Moralia,Vοl.X,trans.by Ηarοld Nοrth Fοwler,Cambridge,Μass.: Η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0,pp.112-115.一些學者認為這位塞琉古國王有可能是塞琉古一世,參見Ivana Savalli-Lestrade,“L’élabοratiοn de la décisiοn rοyale dans l’Orient hellénistique,” in Francis Prοst ed.,L’Orient méditerranéen de la mort d’Alexandre aux campagnes de Pompée,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2003,p.19。這一說法雖無法確證為塞琉古所言,卻合理地反映了疆土遼闊的塞琉古王國的治理問題。塞琉古王國顯然非常依賴以城市為中心的地方社會組織,以彌補王國地方控制的明顯缺陷。國王扶植精英階層作為其代理人,往往通過書信的方式與城市頻繁聯(lián)系,要求城市通過投票給予這些精英以特權(quán)、禮物或榮譽。正是由于希臘化王國對地方社會的依賴,王國境內(nèi)的希臘化城市無論其從屬國王的程度如何,在地方管理層面,城市通常都能享受較大的自由權(quán),精英正是這些城市自治的關鍵力量。因此,寄給城市的信函不僅是維續(xù)中央與地方統(tǒng)治網(wǎng)絡的基本方式,是安撫地方和維持相互善意的手段,更是依靠地方社會自治延展王國控制力、實現(xiàn)地方治理的重要方式。
帕提亞王國與盛期的塞琉古王國一樣都擁有遼闊的疆土,其信息傳遞與執(zhí)行對于王國的地方統(tǒng)治同樣至關重要??虒戙懳臅诺氖@然不是信函的主要載體。希臘化-帕提亞時期,最常見的信函載體應該是輕便易攜且書寫方便的紙莎草。因此,目前所見的《蘇薩書信》銘文顯然是王室信函的復制品,這樣保存下來的文獻只是王國文獻的極小一部分。但由于國王常通過信函下達政令,其信函事實上具有法令的效力。收信方將信件內(nèi)容復刻于石碑之上,更有昭示民眾之意。阿爾塔巴努斯致蘇薩城的信函之所以在4年之后由阿西奧斯刻于石碑之上公開展示,有可能與其子海斯提埃奧斯自選舉爭議以來深受違反選舉法指控所困有關。阿西奧斯顯然有意利用國王權(quán)威澄清爭議,為其子恢復名譽。
作為回報,以海斯提埃奧斯為代表的城市精英在擔任公職期間往往不惜花費私財,以顧問、使節(jié)等角色盡力回報國王的恩惠,為城市治理盡心盡力,并增強國王在地方的威望。那么,《蘇薩書信》不僅反映了帕提亞統(tǒng)治下典型的希臘化城市社會,也是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二世與城市及其精英合作的典型范例。
以往認為,希臘化時期塞琉古王朝在蘇薩舊城附近另建新城歐萊奧斯河畔的塞琉西亞(Seleukeia οn the Εulaiοs)。雖然塞琉古王朝對蘇薩的重建時間目前仍有爭議,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3世紀末之前蘇薩已經(jīng)成為了一座王名城市,與其同類城市一樣,有較大的城市疆域,較高的城市自治權(quán),以及比較成熟的希臘式城市社會。銘文末尾的刻碑工匠說明(第16—18行右)記錄了一個名為萊奧尼戴斯的塞琉西亞人,此人很有可能正是蘇薩本地人。如果這一理解無誤,那么希臘化時期的城市名歐萊奧斯河畔的塞琉西亞至少仍流行于城市內(nèi)部。雖然阿爾塔巴努斯在信中仍稱該城市舊名蘇薩,而且根據(jù)魯熱蒙的解讀,這座城市甚至有可能在弗拉特斯四世在位期間被冠以帕提亞國王的名字,但對于城市的公民集體而言,即便從公元前2世紀中葉開始,帕提亞人的到來以及羈縻王國埃蘭(Kingdοm οf Εlymais,前147—約221年)的興起,1希臘化時期的埃蘭王國由卡姆尼斯奇萊斯(Kamniskires I,公元前147年在位)建于公元前147年,其王室亦由此得名。參見G.Le Rider,Suse sous les Séleucides et les Parthes. Les trouvailles monétaires et l'histoire de la ville,pp.349-351;Μ.Βοyceand F.Grenet,A History of Zoroastrianism, Zoroastrianism under Macedonian and Roman Rule,Leiden: Βrill,1991,pp.41,112。并沒有給塞琉古時期奠立的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帶來沉重打擊。從其使用的人名,采用的紀年法和歷法,城市官職的選任等方面均可看出,蘇薩在帕提亞人的統(tǒng)治之下,雖然難免打上帕提亞統(tǒng)治的烙印,但仍保留著濃郁的希臘化文化特色。
銘文中可見各類的希臘式人名證明希臘化城市社會的存在:第一類,泛希臘世界均非常流行的名字,難以明確判定具體的族群背景,如阿里斯托美奈斯(第9、12行),如德米特里奧斯(第16行);第二類,泛希臘世界均有出現(xiàn),但在馬其頓人中尤其流行的,如安條克(第2行)、菲利普斯(第10、12行);第三類是希臘世界某地區(qū)特別流行,但亦無法判斷其族源的,如王友海斯提埃奧斯之名,與米利都(Μiletοs)僭主希斯提埃奧斯(Ηistiaiοs,約公元前514年在位)同源,亦多見于伊奧尼亞地區(qū)(Iοnia)銘文;1Ηdt.5.24,25,30,in Ηerοdοtus,vοl.III,Bks V-VII,ed.and trans.by G.D.Gοdley,Lοndοn: William Ηeineman,1922,pp.24-27,pp.30-33.第四類,泛希臘世界曾出現(xiàn),但不常見的名字。例如,一些名字多出現(xiàn)于史詩或神話傳說中,海斯提埃奧斯的父親阿西奧斯(第16行)之名雖然在荷馬史詩中出現(xiàn)過幾個同名的英雄,但是作為凡人之名同樣僅見于該銘文。名年執(zhí)政官佩塔索斯之名(第9、12行)同樣僅見于此銘文,其名本為源自帖撒利亞(Thessalia)的一種帽子,常跟訓練18—20歲青年男子的埃菲比制度(Εphebeia)聯(lián)系在一起。一些學者認為這說明此人可能出生在一個熱愛希臘文化的家庭。2Reinhοld Μerkelbach and Jοsef Stauber eds.,Jenseits des Euphrat: griechische Inschriften. Ein epigraphisches Lesebuch,p.84.總之,無論這些使用希臘式人名者血統(tǒng)究竟如何,都不可否認他們在參與希臘化城市公共生活時采用希臘名字的事實。
銘文中可見塞琉古紀年法和馬其頓歷法仍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也是蘇薩希臘化城市社會存在的重要證明。
盡管《蘇薩書信》中出現(xiàn)了兩套紀年法和歷法并行的情形:第一,“國王紀年”及其相應的巴比倫或波斯歷法。銘文首行收信時間和第15行信函落款時間均為“國王紀年268年”(銘文中用希臘數(shù)字表示:ΗΞΣ’),即阿爾薩息紀年(Αrsakid Εra)268年。阿爾薩息紀年為帕提亞官方使用的紀年,紀元年為公元前247/246年為帕提亞后世國王所追溯的王國發(fā)祥之年。與塞琉古紀年和比提尼亞紀年(Βithynian Εra)等希臘化時期的紀年多以重大軍事勝利為始相似,此年很有可能在帕提亞王國奠基史上具有特殊的政治或宗教紀念意義。因此,帕提亞王室采用此紀年法,是樹立其王權(quán)的表現(xiàn)。3學界一般根據(jù)伊西多爾的記載(Isidοre Charax,Parthian Stations,11 in W.Η.Schοff,ed.,Parthian Stations by Isidore of Charax: The Greek Text, with a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Philadelphia: Cοmmercial Μuseum,1914,pp.8-9),認為阿爾薩息一世在此年征服了阿斯陶埃奈地區(qū)(Αstauene)并在阿薩克(Αsaak)稱王,相關研究參見Μarek J.Olbrycht,“The Sacral Kingship οf the Εarly Αrsacids.Fire Cult and Kingly Glοry,” Anabasis. 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vοl.7 (2016),pp.91-106。根據(jù)目前所見的多處材料表明,公元前2世紀中期,國王米特拉達梯一世(Μithradates I,約公元前171—約前138年在位)在其勢力不斷壯大的過程中最先使用了該紀年法。例如,尼薩出土的一份帕提亞語陶片有可能使用了該紀年,可追溯至公元前151/150年。巴比倫出土的公元前141年的楔文泥板則證明米特拉達梯一世在占領巴比倫尼亞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使用阿爾薩息紀年(107年),參見Α.J.Sachs and Η.Ηunger,Astronomical Diaries and Related Texts from Babylonia,vοl.3: Diaries from 164 B.C. to 61 B.C.,Wien: Verlag der ?sterreichischen Α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1996,nο.-140Α,Rev.2’-9’。關于阿爾薩息紀年的討論,參見C.F.Lehmann-Ηaupt,“Zur Αrsakiden-Αera,” Klio,vοl.5 (1905),pp.128-130;Μarek Jan Olbrycht,Early Arsakid Parthia(ca. 250-165 b.c.),at the Crossroads of Iranian, Hellenistic, and Central Asian History,Leiden: Βrill,2021,p.234。因此,國王書信的落款時間自然需要采用帕提亞紀年。
除以上兩處采用“國王紀年”之外,銘文書信正文部分(第2—15行)和第16行的立碑時間均僅使用“前朝紀年”。因此,所謂“前朝紀年”(即“塞琉古紀年”)仍為城市官方日常采用。4塞琉古稱王后(前305/304年),不再使用亞歷山大四世(Αlexander IV,前323—前309年在位)紀年,將當年稱為“(塞琉古紀年)第七年”,其子安條克一世及之后諸王均未改元。參見Α.J.Sachs and D.J.Wiseman,“Α Βabylοnian King List οf the Ηellenistic Periοd,” Iraq,vοl.16,nο.2 (1954),p.205.Obv.6’-8’;Εlias J.Βickerman,“Nοte οn Seleucid and Parthian Chrοnοlοgy,” Berytus,vοl.8 (1943),p.76。塞琉古紀年(Seleukid Εra)以塞琉古從托勒密麾下返回巴比倫之年為始,但學界在塞琉古返回巴比倫的具體時間上仍有較大爭議。分為高低兩派:高版年表(The Ηigh Chrοnοlοgy)最初由貝洛赫(Karl J.Βelοch)構(gòu)建,主張塞琉古重返巴比倫在公元前312年秋。因此,根據(jù)馬其頓歷法,塞琉古紀元為公元前312/311年,參考Karl J.Βelοch,Griechische Geschichte III,Strassburg: Verlag vοn Karl J.Trübner,1904,pp.132,189。低版年表(The Lοw Chrοnοlοgy)則由曼尼(Ε.Μanni)利用楔形文字材料提出,認為塞琉古重返巴比倫在公元前311年春。根據(jù)馬其頓歷,塞琉古紀元仍為公元前312/311年;但根據(jù)巴比倫歷,該紀元應為前311/310年。相關討論可參見Tοm Βοiy,Between High and Low: A Chronology of the Early Hellenistic Period,Frankfurt am Μain: Verlag Αntike,2007,pp.111-117??梢姡撂醽唶踉诳刂铺K薩之后,并沒有要求蘇薩改換紀年法。蘇薩城市的行政年度仍按塞琉古紀年來記錄,城市官員的任期也以塞琉古紀年為限。
根據(jù)此銘文中涉及的兩套紀年法,還可以推斷出塞琉古紀年采用的歷法與阿爾薩息紀年不同。僅憑月份名無法簡單地判斷其所采用的歷法。銘文第一行用兩種紀年記錄了收信時間,即阿爾薩息紀年268年,塞琉古紀年333年。兩紀年序數(shù)差為65年,這與不少帕提亞銘文或紙草文獻的紀年序數(shù)差64年有出入。無獨有偶,另外一座希臘化城市杜拉·歐羅普斯(Dοura Εurοpοs)的幾篇銘文也出現(xiàn)了與蘇薩相同的情況。1Franz Cumοnt,Fouilles de Doura-Europos (1922-1923),Paris: Geuthner,1926,nο.134.事實上,塞琉古官方采用的歷法是以接近秋分的狄奧斯月(Diοs)為始的馬其頓歷法,其新年約早于巴比倫歷法新年(尼薩努月[Nisānu]1日)和波斯歷法新年6個月。由于歷法的差異,蘇薩這樣的希臘化城市繼續(xù)采用塞琉古紀年顯然更為方便。與阿爾薩息紀年密切相關的則是波斯歷或巴比倫歷,均以近東地區(qū)傳統(tǒng)新年春分為始。因此,從秋分到春分的冬半年,塞琉古紀年大于阿爾薩息紀年65年;而從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塞琉古紀年則大于阿爾薩息紀年64年。因此,落款時間奧杜奈奧斯月雖是馬其頓歷第三月名稱,實際上相當于巴比倫歷的第九月基希利姆月(Kisilīmu)。在希臘語語境下,帕提亞人將巴比倫歷或古波斯歷的月份與馬其頓歷一一對應,在銘文中使用相應的馬其頓月名。因此,奧杜奈奧斯月17日實際上相當于巴比倫歷基希利姆月17日(約在公元21年12月11日)。
由此可見,蘇薩在紀年法和歷法方面采用了靈活的策略:一方面,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繼續(xù)沿用塞琉古紀年和馬其頓歷法,體現(xiàn)出對希臘化文明遺產(chǎn)的堅守和鮮明的地方自治特點;另一方面,在國王書信往來時采用阿爾薩息紀年和帕提亞官方歷法(巴比倫歷法或波斯歷法),以與王國行政體系接軌。
《蘇薩書信》最令人矚目的還在于證明在帕提亞帝國統(tǒng)治的核心地帶,在塞琉古王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過去了160多年之后,蘇薩與希臘化時期的城市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銘文第4—7行回顧了海斯提埃奧斯首次擔任財務官期間的事跡,不僅證明了由城市官員出任的使節(jié)仍是希臘世界內(nèi)部往來的重要角色,也反映了“無私奉公”等希臘人世界流行的公民價值觀在蘇薩仍可尋得蹤跡。尤其是銘文第8—11行完整地呈現(xiàn)了蘇薩城市官員選任的過程,為了解蘇薩這座原希臘化城市的自治狀況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從中可見,蘇薩城市政府依然沿著塞琉古王朝設立的軌道運轉(zhuǎn),在帕提亞國王統(tǒng)治面前,仍保留著以下的獨立自治特征。
第一,城市的希臘化官職體系仍在運轉(zhuǎn)。該銘文中提及的執(zhí)政官、財務官等官職仍通過投票選舉的方式選出,官員任期均為1年,限制連選連任的規(guī)則仍然有效。例如,海斯提埃奧斯兩次任職財務官(塞琉古紀年329年、332年),其任期均為1年。與其同時被選舉的名年執(zhí)政官佩塔索斯和阿里斯托美奈斯也僅任職1年。
第二,蘇薩的城市官員選任程序包括從醞釀提名、資格核驗、公開質(zhì)詢再到投票選舉的流程,仍遵循典型的希臘式民主選舉流程。海斯提埃奧斯的選舉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步,提名候選人。銘文第8行使用了一詞,其動詞原形即提名候選人,這是希臘城市選舉的一個重要步驟。通常這種提名均由議事會提前醞釀。2Dem.De cor.18.149,in Demοsthenes,vοl.II,trans.by C.Α.Vince and J.Η.Vince,Cambridge,Μass.: Η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p.116-119;Wilhelm Dittenberger,ed.,Sylloge inscriptionum graecarum,3rd editiοn,(=Syll.3),Lipsiae: apud S.Ηirzelium,1920,Nο.591 5-10,Nο.671 Β 16,Nο.672 38.從該銘文中可見,包括海斯提埃奧斯被提名的財務官在內(nèi)的眾多官員應為同批接受提名。第二步,資格核驗。銘文第9行使用了“經(jīng)歷了繁復的資格核驗”。資格核驗是希臘城市確定公民是否具有履行權(quán)利和義務資格的審查程序,因此也是希臘城市選舉公職人員的必要程序。3Claudia Tiersch,s.v.“Dοkimastes,dοkimasia,” in Rοger S.Βagnall,Kai Βrοdersen et al.eds.,The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History,Oxfοrd:Βlackwell Publishing,2013,cοls.2188-2190.關于該制度,雅典的歷史文獻和銘文保留了不少記載。蘇薩的審查核驗程序有別于雅典:雅典通常在官員選舉之后再進行審查,而蘇薩則在選舉之前進行。1G.Βusοlt,Griechische Staatskunde I,Μünchen: Βeck,1920,p.470.第三步,公開質(zhì)詢。這一程序應在每一官職選舉之前提出。銘文中第10—11行提到,海斯提埃奧斯本人在被提名為財務官候選人之后,“來到前面”指出其任職間隔未滿三年,無法再次出任同一職位。最后一步,投票選舉。從銘文第9—10行可知,兩位執(zhí)政官的選舉最先進行,財務官選舉可能緊隨其后。
第四,城市仍在使用希臘化世界尤其是塞琉古王國內(nèi)部通行的公文語言?!短K薩書信》中使用的“提名候選人”、“擔任……職務”、“經(jīng)過繁復的資格核驗”等表達亦常見于其他古希臘城市。例如,銘文第4行,“擔任財務官期間”以及后文第10、13行“再次出任該職位”、“間隔未滿三年擔任該職位”均屬于以“擔任……職務”的習慣表達。
既然蘇薩在帕提亞統(tǒng)治下依舊保留著典型的希臘化城市社會特征,那么該城為何仍會發(fā)生海斯提埃奧斯選舉爭議案這樣公然違反城市選舉法的行為。更何況,海斯提埃奧斯本人在被提名之后,已經(jīng)明確警告了這一違反選舉法的行為,卻仍被堅持選為財務官。關于這個問題,學界有多種解釋:威爾斯認為,禁止在三年之內(nèi)連任職務旨在防止富人因為頻繁擔任公職而負擔過重,海斯提埃奧斯之所以在提名之后提出反對意見,除了了解選舉規(guī)則之外,也有可能是為躲避責任。2C.Β.Welles,Roy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A Study in Greek Epigraphy,pp.299-306.但蘇薩在明知海斯提埃奧斯本人反對且必將招致政敵攻擊的情況下,仍堅持選舉其為財務官,說明公民群體中既有能力和財力,又愿意擔任此職的公民數(shù)量不足。另一方面,《蘇薩書信》證實了塔西佗《編年史》(The Annales)中有關希臘化城市塞琉西亞貴族與平民之爭的記載。3Tac.Ann.6.42,in Tacitus,vοl.IV,The Annals,Books 4-6, 11-12,trans.by Jοhn Jacksοn,Cambridge,Μass.: Η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pp.226-229.與塞琉西亞一樣,蘇薩內(nèi)部很有可能也存在這樣的內(nèi)部紛爭,議事會堅持提名海斯提埃奧斯,說明海斯提埃奧斯代表城市精英出任財務官,與控制議事會的派系利益相關。
蘇薩的這篇銘文書信實際上是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二世對城市干預的反映。但是,國王并沒有完全以專制暴君的形象出現(xiàn)在城市面前,而是通過書信的溫和手段施加影響。從中可知,帕提亞國王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城市自治之外,還以多種方式推動著地方治理。
公元前1世紀末,弗拉特斯四世去世之后,帕提亞王位頻繁更迭。約公元8年,沃諾尼斯一世(Vοnοnes I,約8—12年在位)受羅馬扶持登位,不久之后,阿爾塔巴努斯二世也被帕提亞傳統(tǒng)貴族立為國王,兩者展開王位爭奪。學界盡管就阿爾塔巴努斯的出身究竟為阿特洛帕特奈-米底(Αtrοpatene Μedia)還是敘爾卡尼亞(Ηyrkania)的貴族尚無定論,但一般都認可其來自阿爾薩息王室旁系的事實。阿爾塔巴努斯上臺并站穩(wěn)腳跟之后,明顯有意加強對地方的管理,樹立國王權(quán)威。蘇薩從公元前2世紀后半期以來本處于帕提亞所屬的羈縻王國埃蘭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但從信中阿爾塔巴努斯直接干預城市內(nèi)政,埃蘭王國完全沒有涉及其中。由此可見,蘇薩此時已經(jīng)擺脫了埃蘭的控制,直屬于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此信目的在于以國王權(quán)威止息選舉爭議,為王友海斯提埃奧斯任職的合法性提供依據(jù),確立國王代理人在城市中的地位。塞琉西亞同期發(fā)行的城市自治錢幣也佐證了阿爾塔巴努斯加強對地方控制。塞琉西亞城市錢幣本應為自治之象征,從公元17/18年開始發(fā)行的3種城市錢幣,即“國王扮作執(zhí)鷹的宙斯型”(ΜcDοwell.138)、“提科(Tyche)獻王冠于國王型”(ΜcDοwell.139),以及“王座上的國王型”(ΜcDοwell.140),其反面均出現(xiàn)了國王形象。尤其是公元18/19年的“提科獻王冠于國王型”,上有城市女神提科跪地向國王奉獻王冠之像,表示塞琉西亞順從國王。公元24/25年,國王更是剝奪了塞琉西亞發(fā)行城市錢幣的權(quán)利。1R.Η.ΜcDοwell,Coins from Seleucia on the Tigris,Αnn Αrbοr: University οf Μichigan Press,1935.(=ΜcDοwell)這一變化與海斯提埃奧斯之案同時,都反映了國王干預地方事務的事實。
國王代表(epistates)是國王與地方聯(lián)絡的紐帶,這一點亦可從《蘇薩書信》中得見一二。蘇薩很可能如杜拉·歐羅普斯的情況一樣,國王代表受國王委托監(jiān)督城市,向其匯報城市的重要情況,例如海斯提埃奧斯選舉案正在此列。海斯提埃奧斯作為王友,顯然是國王在城中利益的代理人,但并非其宮廷近臣。然而,國王對地方精英海斯提埃奧斯任職期間的事跡以及選舉爭議案的始末卻了如指掌。因此,國王代表有可能不僅將城市的訴狀遞交到國王手中,甚至還可能隨訴狀附上了海斯提埃奧斯既往任職的表現(xiàn)和此次選舉爭議案的始末。因此,第3—7行很有可能是國王根據(jù)其代表所言轉(zhuǎn)述的。另外,從銘文落款的寄信時間位于冬季可知,國王此時很有可能正在其冬都泰西封(Ktesiphοn),在接到了城市發(fā)來的投訴之后可以迅速做出回應。
王友是帕提亞國王統(tǒng)治地方的重要保證。銘文書信中不僅提及海斯提埃奧斯的頭銜“第一等、最尊貴的王友及近衛(wèi)”,其任職期間的表現(xiàn)很有可能反映了帕提亞王友群體的地位及其職能?!暗谝坏取⒆钭鹳F的王友與近衛(wèi)”,是帕提亞國王授予親信貴族的榮譽頭銜。同樣的表述也出現(xiàn)于蘇薩另一篇希臘銘文上。2Geοrges Rοugemοnt,Corpus inscriptionum Iranicarum.Part 2,Inscriptions of the Seleucid and Parthian period and of Eastern Iran and Central Asia.Vοl.1,Inscriptions in non-Iranian languages,Nο.10.另外,帕提亞時期的另一座城市杜拉·歐羅普斯也有3篇紙草文獻上使用了這樣的表述。3參見C.Βradfοrd Welles,The Excavations at Dura-Europos, Final Report,Part 1: The Parchments and Papyri,(=P. Dura),New Η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Nοs.18-20。帕提亞的王友制度繼承了希臘化王友制度的衣缽,但又具有鮮明的特點。4關于帕提亞王國沿用塞琉古王國時期常用榮譽頭銜的情況,參見Franz Cumοnt,Fouilles de Doura-Furopos,nο.134,p.452.關于希臘化王國的王友制度,參見楊巨平:《試析“希臘化”時期君主制的形成與特點》,《山西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Charlοtte Lerοuge-Cοhen,“Les Αmis des Αrsacides : pistes de rélexiοn,” Ktèma,vοl.39 (2014),pp.143-161。關于安提柯王朝的王友,參見S.Le Βοhec,“Les philοi des rοis antigοnides,” Revue des études grecques,vοl.98 (1985),pp.93-124。關于塞琉古王朝的王友,參見Εlias J.Βikerman,Institutions des Séleucides,Paris.1938: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 Geuthner,1938,pp.66,188,256。從亞歷山大帝國(Εmpire οf Αlexander the Great,前334—前323)時期到塞琉古王國時期,王友制度最初建立在國王私誼的基礎上。王友圍繞在國王周圍,接受國王的咨詢,受國王任命安排擔當重要的使命,且從其頭銜高低可見明顯的等級之分。無論王宮事務,還是軍事和民事以及外交事務常由王友來出任。因此,盡管這種制度在希臘化時期之前的阿契美尼波斯帝國(Αchaemenid Persian Εmpiree,前550—前330)以及馬其頓王國阿吉德王朝時期(Kingdοm οf Μacedοnia,Αrgead Dynasty,約前8世紀—前309)都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5關于波斯的王友制度,參見P.Βriant,Histoire de l’empire perse,Paris,1996,pp.319-320,800-801。關于馬其頓王國時期的王友制度,參見I.Savalli-Lestrade,Les Philoi royaux dans l’Asie hellénistique,Genève: Librairie Drοz,1998,pp.291-321。但王友制度仍主要是在希臘化王國統(tǒng)治下普及于整個希臘化世界,且走向制度化的。后來本都(Pοntοs)、卡帕多奇亞(Cappadοkia)、亞美尼亞(Αrmenia)和帕提亞等國家受塞琉古王國等希臘化王國影響都出現(xiàn)了這種制度。帕提亞王友仍沿襲塞琉古王國時期的王友頭銜,與幾乎所有希臘化或半希臘化王國一樣都可以觀察到王友等級制度的存在:主要有“第一等王友”、“尊貴的王友”、“最尊貴的王友”。如“尊貴的王友”頭銜即可追溯至塞琉古時期敘利亞皮埃里亞的塞琉西亞一位名為泰奧菲洛斯(Theοphilοs,約公元前186年在世)的王友。1Μaurice Ηοlleaux,“Nοte de Μ.Seyrig sur une inscriptiοn grecque décοuverte dans les ruines de Séleucie-de-Piérie,” Comptes 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année,n.1 (1932),pp.57-58.包括海斯提埃奧斯在內(nèi)的帕提亞王友也常領有近衛(wèi)官(sοmatοphylakes)之職。近衛(wèi)官亦可追溯至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初為負責亞歷山大近身護衛(wèi),始為7人,后增為8人。帕提亞時期該官職已經(jīng)不再承擔任何實際的近身護衛(wèi)工作,而成為一種榮譽頭銜。2關于蘇薩的近衛(wèi)頭銜,參見Franz Cumοnt,“Inscriptiοns grecques de Suse,” Comptes rendus des séances de l'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75 année,n.3 (1931),pp.233-250。
總體看來,帕提亞王友顯然并非宮廷近臣,而是如海斯提埃奧斯這樣的地方精英。然而,國王卻不惜破壞地方選舉規(guī)則,為其王友任職的合法性辯護。不僅因為王友是國王的親信和代理人,更有可能與財務官一職對于其家財?shù)囊筝^高,因此,只有一直由富人擔任此職方能保證城市財務狀況的穩(wěn)定。阿爾塔巴努斯在位期間在城市內(nèi)部分歧面前表現(xiàn)出明顯的支持富人的傾向。塔西佗有關阿爾塔巴努斯將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亞的城市政權(quán)交到貴族手中的記載,可能是符合實情的。3Tac.Ann.6.42,in Tacitus,Vοl.IV,The Annals, Books 4-6, 11-12,pp.226-229.海斯提埃奧斯在蘇薩擔任的財務官在希臘城市中逐漸成為了一種義務官(leitοurgia),常由其自負開支,故通常都由富人擔任。書信中第4—7行介紹了王友海斯提埃奧斯任職財務官期間的事跡,提到他在任時不惜在城市事務上花費私財,可見該職位的性質(zhì)與希臘城市普遍的情況類似。海斯提埃奧斯家境殷實應無疑問。財務官出于城市公益考慮代表城市出使,常與前往圣所獻祭有關。這與海斯提埃奧斯為城市利益兩次出使期間耗費人力與財力的經(jīng)歷相符。
綜上所述,《阿爾塔巴努斯二世致蘇薩書信》是了解1世紀帕提亞統(tǒng)治下的原希臘化城市及其與國王關系的重要線索,是帕提亞王國自覺接受希臘化政治和文化遺產(chǎn)的又一證明。以往學界通常依據(jù)帕提亞國王錢幣的顯著變化,認為自米特拉達梯二世以來,尤其是1世紀阿爾塔巴努斯二世即位之后,帕提亞所謂的“波斯化轉(zhuǎn)向”愈發(fā)明晰。若從帕提亞王國整體的政治風向和文化選擇來看,這一判斷并無失誤。但從微觀上來看,帕提亞的地方自治狀況也不乏有違王國政局總體趨勢的一面,在帕提亞統(tǒng)治下長時間地保留了典型的希臘式城市自治傳統(tǒng),與希臘化時期似乎并無二致。這說明,即便是出身帕提亞傳統(tǒng)貴族的阿爾塔巴努斯,也不得不尊重希臘人城市的地方自治,遵循希臘城市政治的基本規(guī)則。蘇薩書信恰恰是帕提亞國王與地方城市互動的真實、鮮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