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文
鼓樓對于生活在北京的人來說再熟悉不過,它在北京老城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鼓樓西大街33號院位于鼓樓西大街與舊鼓樓大街的交叉口,距離鼓樓直線距離不足200m,總建筑面積約300m2,并非典型的傳統(tǒng)四合院,是由其他院落背墻圍合出來的一片小空地以及圍繞著院落邊界不同時期建造的平房。院落沿街立面雖已完成整修,房屋結構保存良好,但室內空間極為簡陋,采光及通風條件不佳(見圖1)。
在鼓樓西大街3年復興計劃中,33號院位于鼓樓西大街的起始端頭,是銜接鼓樓文化與市民文化的關鍵節(jié)點(見圖2)。項目在老城保護更新實踐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面臨的設計挑戰(zhàn)如下:①院落作為老城區(qū)最微觀的空間構成單元,其更新既有現(xiàn)實意義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②院落位于老城區(qū)核心,周邊歷史文化氛圍濃厚,城市紀念性與街區(qū)日常性形成強烈反差;③在嚴格的限制條件下,既有建筑沿街立面無法改造,院內空間要基本保留且不能拆除重建,故院內空間環(huán)境質量提升成為改造重點。
2 院落區(qū)位(圖片來源:張宏宇)
項目初期,設計團隊在分析上位規(guī)劃后得出:①在老城街區(qū)改造背景下,政府鼓勵“見縫插針”,即增補綠地和小型廣場;②文化街區(qū)需注重風貌保護、文化傳承和基礎設施改善等方面;③政府鼓勵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綜上所述,設計及運營團隊將項目定位為具有社交屬性且以輕餐飲為主要功能的文化創(chuàng)意消費業(yè)態(tài),利用周邊環(huán)境優(yōu)勢讓人們感受現(xiàn)代都市生活活力與古都味道。
傳統(tǒng)四合院為內向型,但本項目外部環(huán)境價值較高,東側為鼓樓,西側為規(guī)制極佳的四合院,南側為鼓樓西大街,故應使院落空間邊界相對開放,讓人們置身其中還能對外部空間有所感知。項目初期,設計團隊重新審視院落邊界,在不同方位形成各異的視覺拼貼圖景(見圖3)。
3 院落邊界不同方位的視覺圖景(圖片來源:張廣源、張宏宇)
通過現(xiàn)狀分析將場地切分為3個層次:①第一層緊鄰鼓樓西大街,應處理好與街道的關系;②第二層要回應老城的歷史氛圍,考慮與鼓樓的對話關系;③第三層應回應周邊鄰里關系。對應上述空間,改造設計將原本單一的雜院通過嵌入、移植和抽空3種不同的動作拆解為邊院、合院和啞院,在形式語言和建筑材料上選擇不同的做法以應對具體問題(見圖4)。原本的雜院破敗簡陋,缺少與老城相關聯(lián)的特征,結合“平改坡”政策,設計移植傳統(tǒng)四合院的片段,將東側平房改為卷棚坡屋頂。
4 改造后院落總平面(圖片來源:張宏宇)
在臨街院墻后方嵌入1個白盒子,將院門對應的區(qū)域抽空后形成前院,組織咖啡廳和書屋的入口空間(見圖5)。
5 邊院空間位置(圖片來源:張宏宇)
嵌入室內的部分讓原本單薄的圍墻不再是表皮,成為狹窄但有深度的腔體,窗口更加生動和立體,院內空間與街面有了交流的可能,咖啡廳的空間特征凸顯。在維持立面原貌的前提下,植入的白色體塊改變了對立面深度的感知。沿街落地大窗以往被窗簾遮擋,如今窗口改變了立面表情,院落與街道被重新界定關系。通過厚墻分割3重院落,設置咖啡制作區(qū)、備餐區(qū)以及工具儲藏間、衛(wèi)生間等,使用空間被清晰界定,空間層次更加明確。與傳統(tǒng)院落空間的組織方式不同,各個空間片段在體驗上均強化室內與院落的聯(lián)系。此外,收納服務空間的植入讓使用空間更加完整,是更有效率的空間構建方式,賦予空間更多的靈活性(見圖6)。
6 邊院改造后實景(圖片來源:李季、張廣源)
合院片段從遠處看是對鼓樓周邊傳統(tǒng)城市風貌的回應,從近處看是與周邊院落鄰里和街角花園的友善對話。雖然只是片段,但“木結構+灰磚+青瓦卷棚”的傳統(tǒng)做法使小院中的老城生活味道十足。房子雖然恢復成了傳統(tǒng)片段,但現(xiàn)代生活卻有必要,設計團隊希望人們以全新視野去感受城市(見圖7)。
7 合院空間位置(圖片來源:張宏宇)
若原有平房的屋頂能加以利用,在老城里尤其是在鼓樓旁頗為難得。設計將原有西側平房的部分平屋頂改為可上人的屋頂平臺,沿著合院北側疊落的灰磚墻走上平臺,人們的視線從院子限定的圍合空間中解放出來,合院片段成為協(xié)調傳統(tǒng)片區(qū)的前景,在仰瓦卷棚坡頂上浮現(xiàn)出鐘鼓樓和老城輪廓線,屋頂平臺成為人們打卡拍照之處。西側平房增加的一段檐廊成為室內外空間的過渡,檐廊下的木屋架穿插入室內,與原有的混凝土梁脫開,形成建造關系的穿插。同時,合院邊界嵌入周邊肌理之中,既有貼近的圍墻,又有與鄰近院落之間的縫隙,順著縫隙將原本封閉的墻體打開,在檐口下設計高窗,陽光由此照入,屋檐讓人們意識到鄰里的存在,成為老城區(qū)場所特征的提示(見圖8)。
8 合院改造后實景(圖片來源:張廣源)
院落北側被周邊鄰里邊界限定,缺少通風采光的條件,僅能作為庫房使用。改造設計選擇犧牲室內面積向后退讓,抽空盡端的一段屋頂板,倚靠著鄰里院墻形成啞院,房間被映照在一片灰磚墻上的陽光點亮(見圖9)。
9 啞院空間位置(圖片來源:張宏宇)
啞院曾是“黑房間”,故改造后仍選擇黑色作為空間基調,提示某種曾經的空間狀態(tài),暗黑的空間底色讓光線顯得尤為可貴,波紋鏡面不銹鋼吊頂將光線和一片綠意反射進來,幽暗的空間似乎有了幾分禪意(見圖10)。
10 啞院改造后實景(圖片來源:柴培根)
整體來看,改造項目由3層遞進的院落組成,從臨街的開放逐漸過渡到內里的封閉。在入口白色體量的盡端有1條與其垂直的通道,穿過南北向水平切分的空間,通過厚墻強化了通道的空間感。通道的一端面對著底景啞院,一面舊磚墻映襯著一株玉蘭的綠意;通道的另一端正對著一扇落地大窗,透過這扇窗可見街對面的大石碑胡同口。坐在窗邊看著胡同進進出出的行人,人們的視線和心思似乎可由通道延伸到胡同生活里去。平行于街道的白色咖啡廳及與其垂直的通道讓空間進深感被進一步強化。
改造項目的三重格局正好迎合了咖啡、西餐、餐兼會的運營需求,場所的豐富性與體驗性成為吸引人群的重要因素。由于項目本身的非典型性,設計團隊有機會脫離回應與傳統(tǒng)四合院的對話關系,從而轉向對周邊環(huán)境更靈活而積極的互動。本次改造項目更像是一場有關在地性的空間探索,三重院落即3個時空錨點,分別是對當下城市、古都北京、胡同肌理3種節(jié)奏截然不同的情景體驗,讓人們可在同一時空中沉浸式體驗不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