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琴
(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劉家峽川北小學 甘肅 永靖 731600)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文能力的途徑。但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較為薄弱,難以激發(fā)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閱讀是學生品味思想、收獲情感、發(fā)展人格的重要渠道,在新課程標準中也進一步強調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有效地探索閱讀方式與方法,用多元化的閱讀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品味文本,從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小學階段是學生了解世界、發(fā)展認知的關鍵時期,此時拓展學生視野,引導他們了解生活和世界是非常重要的。而閱讀教學就是促進小學生認知發(fā)展的重要渠道,在小學階段,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閱讀是對語言文字的解讀活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進一步對語言文字進行解讀和品味,積累豐富的語言素材和語言表達方法,久而久之不僅有效強化了語文知識,更能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提升綜合語言能力。
其次,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語文閱讀文本通常是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其中包含優(yōu)秀的思想、情感,以及良好的精神追求,長久地進行閱讀,就能有效地深化這些美的元素,使學生能通過文字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感受道德內涵,從而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yǎng),能在生活中追求和創(chuàng)造美。
最后,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是學生對文化的認同以及在文化影響下的行為取向。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價值觀念和行為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此時開展深度的、廣泛的優(yōu)秀文本閱讀,能有效強化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讓他們理解文化、感悟文化,能從文化中汲取優(yōu)秀思想和行為指引,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學生的學習的主體,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學活動都應當圍繞學生來開展。而傳統(tǒng)閱讀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的,多以講解、灌輸?shù)姆绞竭M行,學生難以獲得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尤其重視閱讀教學的多元化策略探索,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是文字與心靈的互動,學生閱讀的過程不應當只是分析文字,而應當與文字產生共鳴,領悟文本中的真情實感,感受到文本的深度與厚度,這樣才算有效閱讀。在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只引導學生關注文字本身,從文字表面分析作者的情感、思想,這樣的方式不僅枯燥,更無法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無法使他們真實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思想和內涵,因此教師可以改變閱讀模式,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真實的、立體化的閱讀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在情境中化抽象的文字為鮮活的形象,這樣就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促進他們領悟文本的內涵。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夜間飛行的秘密》教學為例,這篇課文講述了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揭開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并將之應用到飛機飛行中去的故事。全文從科學角度出發(fā),揭示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科學的關聯(lián),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在生活中尊重科學、探索科學。由于全文以直敘的方式講解,學生很難從中理解科學發(fā)現(xiàn)的重要性,不能產生濃郁的科學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利用多媒體將文本中的場景展示出來,給學生直觀形象的體驗。如將夜間蝙蝠飛躍障礙物的動態(tài)過程,以及科學家們所做的三次實驗過程用動態(tài)畫面演示給學生看,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蝙蝠眼睛并不影響它們的飛行,而是在嘴巴和耳朵的合作下實現(xiàn)安全飛行。然后教師再利用動態(tài)畫面將雷達工作的原理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直觀地看到飛機飛行時“雷達發(fā)出無線電波,無線電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顯示在雷達熒光屏上”的過程,這樣學生就能全面地感悟科學研究的價值,體會自然對人類生活的啟發(fā),繼而尊重科學、熱愛科學,愿意深入探索科學奧秘。
小學階段是夯實閱讀基礎的階段,此時學生不僅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要發(fā)展由淺入深的閱讀思維,在思維的引領下更好地挖掘文本,提升深度學習能力。但是傳統(tǒng)閱讀方式較為單一枯燥,無法幫助學生發(fā)展深度閱讀技能,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發(fā)展性和自主性出發(fā),利用合作探究活動,給學生提供自主開放的空間,使他們能在閱讀中靈活地思考、全面地探索,以此激發(fā)有效的閱讀思維,增強自主閱讀能力。
以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教學為例,該篇課文共有六個選段,展現(xiàn)了雨來聰明勇敢、熱愛祖國、不畏強敵的精神,課文以小說形式呈現(xiàn),語言生動趣味,展現(xiàn)了活靈活現(xiàn)的小英雄形象。在閱讀時,很多學生可能會停留在故事表面,閱讀完后只能體會到雨來的可愛和勇敢,但對于文本的深層涵義無法了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從閱讀文本出發(fā),深入探索與文本相關的時代背景、作者背景以及真實的歷史過程等,使學生從深層角度了解作品的涵義。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如小英雄雨來是否真實存在?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怎樣的時代?當時的人民生活是怎樣的?為什么小小雨來就有智斗鬼子的勇氣?依據(jù)這些豐富而充實的問題,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分別翻閱不同的資料,了解作者管樺的生活經歷以及他創(chuàng)作時的想法,再找一找雨來所在時代的社會背景等,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冀東少年熱愛祖國、勇于斗爭,并能盡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表示對抗戰(zhàn)的決心。由此,學生就會大受鼓舞,能深刻理解這篇小說承載的深厚情誼,同時還能經過對文本的細讀分析,梳理出蘊含情感的語言文字。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對文本有深刻的了解,能結合其他信息分析文本,提升了思維能力。
閱讀是熏陶心靈、培養(yǎng)審美的活動,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要廣泛閱讀、深入閱讀,才能逐步領略文本的內涵,提升審美素養(yǎng)。但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供學生閱讀的文本并不充足,教師往往局限于課堂時間限制,也只注重教材文本的閱讀引導,由此學生的閱讀視野就會有所限制,無法進一步深化閱讀能力?;诖?,教師就要從拓展的角度出發(fā),組織學生開展多樣的拓展閱讀,如整本書閱讀等等,讓學生結合學習目標,拓展閱讀視野,在廣闊的文學空間中尋找優(yōu)質的文本,利用自主閱讀深化閱讀能力,提升閱讀效果。
以五年級上冊《獵人海力布》教學為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為了保全鄉(xiāng)親,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向讀者傳達了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民間故事源于生活,是人們對生活的高尚追求,也體現(xiàn)了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民間故事,而是要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和內容,讓他們更多地領略民間故事內涵,了解文化思想,從而提升自主閱讀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整本書閱讀書目,如《水滸傳》《聊齋志異》等,還可以推薦外國民間故事,如《一千零一夜》等,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思考和分析,不僅要學習民間故事中的語言特點,還要感受民間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人物形象等,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民間故事。通過整本書的閱讀,學生就能掌握良好的閱讀習慣,有效地提升閱讀能力。
實踐是深化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生活實踐中,不僅可以真實地體驗到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場景或表達的情感,更能發(fā)掘出單元主題思想,能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文本內容的縮影,由此就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能力,使他們有效地在生活中感悟文化,體會文化與文學作品的關聯(lián),繼而豐富認知和思維,提升解讀文本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時融入閱讀實踐活動,依托文本引導學生走入生活,用生活眼光解讀文字,豐富主題思想,提升閱讀水平。
以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教學為例,該篇課文以四季為主題,引導學生從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分別感悟自然之美,引導學生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美,感悟美好的事物。在閱讀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文本之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可以以“生活之美”為主題,讓學生走進生活,用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掘生活中的美好。對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學生可以選擇用畫面記錄,也可以選擇用文字記錄。同時,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想要發(fā)現(xiàn)的美好事物,如行為之美、文化之類、思想之美、自然之美等等,在學生領略了生活之美時,教師還可以開展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從現(xiàn)實轉向文字,從具象轉向抽象,體驗文字與現(xiàn)實的碰撞,感悟字里行間所滲透的美,并相互交流、相互分享,表達自己感受到的美。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就能對文本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能有效地豐富生活美的內涵,繼而更愿意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全面提升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占據(jù)重要地位,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如果教師仍然因循守舊,按照傳統(tǒng)單一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難免會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著手,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多元化的層面挖掘不同的閱讀教學方法,用情境閱讀發(fā)展學生的情感,用探究閱讀發(fā)展學生的思維,用拓展閱讀深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用閱讀實踐豐富學生的思想,強化主題認知,這樣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促進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