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天水市建設路第二小學 甘肅 天水 741000)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以往的數(shù)學教學方法已然無法再滿足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因此,為切實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質量,滿足學生的日常發(fā)展與學習需求,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就顯得尤為重要。
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需要對班級學生的獨立性以及集體性進行充分的明晰。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客觀差異性,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對其進行充分的尊重。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需要借助分層教學方法來進行數(shù)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數(shù)學教學質量以及效率。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在日常的教學中加以體現(xiàn),將學生自身的發(fā)展情況以及實際的學習特點作為教學的基礎,對班級學生進行層次劃分??茖W合理的分層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使得學生可以充分的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轉變,由以往的被動式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式的學習。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更多更快的掌握小學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分別為良好、中等以及較弱。教師可以根據(jù)層次劃分,來制定有針對性的數(shù)學教學方案,并為每個層次的學生制定與之相對應的學習目標,并為其提供詳實的學習資源,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shù)學學習觀念以及學習自信心。
例如,當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的“認識物體與圖形”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分層教學法來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師通過分層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出分層教學環(huán)境,使得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前的分層,對每一層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學習任務安排。針對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而言,教師的教學內容可以側重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針對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為其安排有關本次學習知識的習題,使得學生可以進一步的加深學習印象。針對學習能力良好的學生而言,教師在保證其對基礎知識完全掌握的基礎上,將一些相對較為抽象且具有趣味性的學習知識對其進行教授,從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起數(shù)學學科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以分層教學的形式,開展個性化教學,使得班級上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學習與發(fā)展,真正的實現(xiàn)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1]。
數(shù)學教師可以充分的借助多媒體技術來開展日常教學,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多媒體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數(shù)學教學的趣味性以及生動性。由于學生的年齡相對較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的尚不完全,對于一些相對較為抽象的數(shù)學問題難以理解,而教師則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將一相對較為抽象的問題進行具象化處理,使得學生可以直觀的對數(shù)學知識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技術還可以將一些無聊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以此來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進而使得學生可以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借助音頻、視頻等多元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為班級學生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將以往靜態(tài)的數(shù)學知識轉化成為趣味化以及生動化的數(shù)學知識。
例如,當小學數(shù)學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的“位置與方向”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教師為保證學生可以更好的辨別“東西南北”以及“地圖上的方向”,可以在課前借助多媒體技術設計學習視頻,同時在網(wǎng)上下載當?shù)氐牡貓D。教師可以借助微課來使得學生可以對本次學習任務進行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前預制的視頻或是平面圖進行觀看,視頻以及平面圖的內容可以是學校也可以是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場所,比如天安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觀察,并將自身所觀察的內容進行講述,并借助已掌握的方位知識對自身所觀察到的事物之間的位置關系進行描述。由于學生的觀察角度或是方向不同,學生的描述也是不同的,教師便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對本次學習的知識進行引出,從而開展教學。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教材中的所提供的教學資源進行視頻化或是電子化,借助多媒體設備,使得學生可以共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學校周圍存在的事物進行方位描述。之后借助多媒體技術將教材上的校園示意圖進行電子化處理,并將自身所描繪的事物的位置與地圖上的位置進行對應,從而使得學生可以對“地圖上的方向”有關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進而幫助學生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本次數(shù)學學習[2]。
合作學習策略可以有效的對當前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行明顯的改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作業(yè)成績,使得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認知,并在合作學習中,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隨著新課改工作以及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也逐漸成為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模式。合作學習的實質是合作成員將自身的思考、經(jīng)驗以及知識進行互相的交流,并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使得成員的思想可以逐步達成共識,從而共同進步。
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模式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途徑之一,以合作交流的形式來開展數(shù)學學習,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質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的對合作學習小組進行分配,要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配原則進行落實。教師需要各組之間保持平衡。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當前的學習內容,對合作學習小組布置學習任務,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教師可以在一旁對其進行指導。值得教師注意的是,教師在對小組成員進行分配時,還需要將分層原則進行落實,從而可以使得組內成員可以相互交流與學習。小組中學習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對組內基礎知識掌握不足的學生進行幫助,在對其進行幫助的過程中,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進一步的加深知識印象,接受幫助的組員可以對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行完善與提高,從而真正的真實組內的共同進步。
例如,當小學數(shù)學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將班級的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學習。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以及歸納的機會,同時,引導與幫助合作學習小組對“中間商為0”的情況進行探討,小組成員可以在組內發(fā)表自身的看法與意見,之后小組成員需要將組內意見進行整合,并在后續(xù)的結果討論環(huán)節(jié),對小組的研討結果進行展示。借助合作學習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可以充分的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優(yōu)勢,集思廣益。在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幫助下,學生可以在日常的學習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此來全面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科素養(yǎng)。
小學生的思考能力有限,在學生的眼中,數(shù)學是一門相對較為抽象且晦澀難懂的學科,學生對于一些相對較為抽象的知識進行理解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中構建教學情境,將學生引導進教學情境中,使得學生可以在教學情境中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從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質量。教師可以構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以此來更好的幫助學生對相對較為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進行了解[3]。
例如,當小學數(shù)學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的“認識鐘表”進行學習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對“時,分,秒”知識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借助實際的鐘表來進行學習,以此來引導與幫助學生思考“時,分,秒”之間的關系。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平時都是幾點起床,有的學生便會回答教師“六點半”,教師便可以根據(jù)學生所給出的起床時間,來撥動時鐘,并讓學生對時鐘的轉動方式進行觀察,并在學生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時針、分針以及秒針之間的變化以及不同之處進行觀察,以此來使得學生可以對三者進行精準的區(qū)分。之后,教師便可以將鐘表交給學生,讓學生將時鐘的時間調整到自己起床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可以隨意說出時間,讓學生對鐘表進行轉動,例如,上課時間、午飯時間以及放學時間等。在學生對時鐘進行撥動完成后,班級的學生需要對其撥動的時間進行檢查。教師將時鐘知識與生活進行全面的聯(lián)系,使得學生可以在生活情境下,更好的掌握“時鐘”知識,進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數(shù)學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構建問題教學情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材“多邊形面積”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理解“多邊形”的概念。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多邊形呢?有的學生說:“我見過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有的學生說:“我還見過四邊形、六邊形……”教師就可以把這兩個同學叫到教室前面,讓他們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們所見的多邊形。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們說出他們所見過的多邊形有哪些,然后再讓他們說出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例如:三角形面積=長×寬×高,四邊形面積=(邊×邊)×高×2,長方形面積=(邊×邊)×寬×2,正方形面積=(邊×邊)×高×2……然后再讓學生們討論一下多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可以把這個問題分成幾個部分,如:“邊”、“邊與角”、“角與邊”等。然后再讓學生們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推導。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們提供一個題目,例如,一個長方形有一邊是圓,另一邊是正方形。請問這個長方形有多大?要求是把長方形切成兩個相等的部分。題目中給出了一個要求:求出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們理解這個題目中所要表達的意思,并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使學生能夠從問題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接受知識,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掌握知識。
數(shù)學教師需要將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在數(shù)學教學中進行應用,其不僅是當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更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在對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進行制定之前,需要對班級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進行摸排。并將摸排內容作為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機制的基礎,同時將評價機制充分的落實在當前的教學中。
例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教材中的“認識人民幣”進行學習時,教師可以對教材知識點進行講解完成后,便可以讓合作學習小組推薦一名組員來進行學習成果展示。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一個教學情境,“媽媽讓小明去超市買醬油,一瓶醬油3.5 元,小明給了店主5 元,店主應該找給小明多少元”學生針對該項問題進行回答,并將自身的解題思路進行講解。當所有的學生對問題回答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答案以及解題思路進行評價。教師以學生互評的形式,來進一步的增強學生之間的探討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
例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教材中的“大數(shù)的認識”進行學習時,教師將學習任務對學習小組進行布置,由小組成員進行自主探索,教師可以從旁對其進行指導。同時,教師需要預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將自身的探討成果在班級上進行展示。教師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學評價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及時的評價。但是,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需要以鼓勵與引導為主,例如,“你的闡述非常棒,如果能將語言邏輯進行優(yōu)化一下,那就更好了”針對一些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在對其進行評價時,也不要對其進行直接的批評。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態(tài)度給予肯定,并將其錯誤的地方進行指出,并以一種平和委婉的方式對其進行改正,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隨著教育資源信息化的不斷推動,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來構建數(shù)學學習平臺,開展線上教學評價,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4]。
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切實開展趣味教學,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好奇心較強,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
例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教材對“小數(shù)的認識”學習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小數(shù)點圈起來,然后在圈中寫上“1”、“3”等數(shù)字,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寫出的數(shù)字進行計算。這樣能夠使學生對小數(shù)的認識更加深刻,也能夠使小學生從小數(shù)點開始認識小數(shù),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對小數(sh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利用小學生喜歡動物和汽車等事物這一特點,從而激發(fā)小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利用小棒、粉筆、紙棒等事物來進行數(shù)學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小猴帶到課堂上來,然后讓學生從小猴身上找到幾個與鐘表有關的特征,這樣能夠使學生對鐘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教師需要將數(shù)學思維在日常的數(shù)學教學中進行滲透,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思維轉變,由以往的感性思維逐步轉變成為理性思維。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趣味游戲活動,帶領學生進行學習實踐,使得學生在實踐中對數(shù)學知識進行更好的了解與掌握。
例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對人教版教材“圖形的拼組”進行學習時,教師便可以以趣味游戲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直尺、方格紙以及量角器等材料,學生借助教師所準備的材料對圖形進行拼組,使得圖形可以“動”起來,從而使得學生在實踐的操作過程中,對圖形拼組的規(guī)律進行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圖形放置在方格紙上,并對圖形移動的形狀在方格紙上繪制,并對其變化情況進行觀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將圖形進行拼組。教師借助趣味橫生的教學活動,來帶領學生對數(shù)學變化規(guī)律進行分析與探究,從而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進行鍛煉,最大限度的對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進行培養(yǎng)[5]。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接受數(shù)學知識,使學生能夠從新課程改革中得到收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