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鳳
(白銀市景泰縣草窩灘鎮(zhèn)五景小學 甘肅 白銀 730400)
小學生習作課堂是個大舞臺,它所發(fā)揮的價值遠不止于遣詞造句。除了教育教學價值,更多關系到小學生成長的價值也應挖掘出來。由于習作內容基于學生真實的生活、學習與成長,與學校、家庭、社會中的輿情息息相關,因而習作教學首先具有輿情價值。由此,輿情、教學、教育構成了小學習作的“三重”價值。從現(xiàn)實情況看,注重教育教學價值而忽視輿情價值的情況較多。事實上,“三重價值”都特別重要,都是習作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事關學習、生活與成長,事關學校德育,事關家校共育。挖掘并發(fā)揮好“三重”價值,不僅僅是學生寫作技能掌握的需要,也是處理人際關系、家校關系的需要,更是學生道德成長與精神大廈建設的需要。
“輿情,既可以理解為民意,也可以理解為態(tài)度?!盵1]國家有大輿情,學校、班級、家庭有小輿情。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在習作中表達真情實感,輿情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生的習作之中。以往,面對習作中的輿情反映,教師總是從語文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剖析,未能從改善師生、家校等關系出發(fā)進行學生行為的重塑。事實上,充分關注學生習作中的輿情并作為班級管理的依據(jù)大有好處——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把握學生的情緒走向,進而對“班級的有效教學起到預警作用”[2]。另一方面,教師也鼓勵學生在習作中勇于表達寫真話、抒真情,從而為輿情的表達提供機會與平臺。
小學生的成長中總有一些“痛點”,讓家長痛心,讓老師憂心。關注“痛點”,既為作文素材的選擇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也為學生認知的改變與成長提供契機。比如,關于手機的“用”與“不用”就是一個“痛點”——不讓用手機,部分學生的作業(yè)無法完成,家庭與學校的溝通無法保證,作業(yè)的上傳與監(jiān)控成為一句空話;總是讓學生用手機,負面效應隨之而來——總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間隙偷偷玩游戲、刷短視頻,耽誤學業(yè),而且不經意間受到負面審美、負面思想的沖擊與影響,盲目崇拜快餐藝術;總是不通過自主思考就抄襲“作業(yè)幫”中的答案,以致于忽略了思維爬坡的過程,影響了學生能力的提升與思維的發(fā)展。
這樣的“痛點”讓成人左右為難,成為一段時期內影響教育生態(tài)的輿情。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這樣的輿情資源,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與規(guī)約。我們的做法是布置如下作業(yè)讓學生思考:1.究竟應該在什么時候運用手機或網絡中的“作業(yè)幫”?如何恰到好處地切換手機與自主學習之間的通道?2.網絡游戲對開發(fā)智力有好處嗎?對學習提高有影響嗎?3.你如何認識網絡快餐藝術?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
語文教師應與家長聯(lián)手進行問卷調查:自己不動腦直接抄襲“作業(yè)幫”的學生占比多少,因為迷戀網絡游戲與刷短視頻而影響作業(yè)完成的有多少,因為沉浸網絡而導致睡眠時間與影響身體健康的有多少……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展開溯源性思考,分析上述輿情,提筆成文,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提升道德認知。
老師與學生之間總有一些不和諧音,班級中總有一些磕磕碰碰。而這,正是班級管理中的“糟點”。面對這些“糟點”,人們議論紛紛,形成最近一段時間內的班級輿情。盡管這些不和諧與磕磕碰碰,可能包含著學生的一些自私想法,但畢竟是學生心底的聲音。一方面,學生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體現(xiàn)在習作中,另一方面,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透現(xiàn)班級“槽點”,既為習作的精彩奠定基礎,亦為改善師生關系奠定基礎。如果學生在習作中的“吐槽”不被老師重視,久而久之,師生關系的僵硬甚至敵對就會成為常態(tài)。因此,語文教師應針對班級輿情,聯(lián)合學科教學,發(fā)揮整體育人效應。
例如,部分教師搶占所謂的副課,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反感。一節(jié)課也就無所謂了,但是多節(jié)課被“搶”,學生就很有意見,議論紛紛,形成班級輿情。一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數(shù)學老師總是搶課,好幾節(jié)美術課被上成數(shù)學課了,有完沒完嗎?要知道,我可是最喜歡美術課的,一周完成一幅創(chuàng)意畫,是我近期的目標。但現(xiàn)在,顯然這個目標無法完成了……”語文教師或班主任要特別關注學生習作中類似這樣的輿情,進而與學科教師溝通協(xié)商,解決“搶占副課”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引領學生通過辨析知曉“學好每一門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聯(lián)合學科教師開展跨學科教研,將“搶課”現(xiàn)象杜絕在萌芽狀態(tài)。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習作中反映的問題被老師解決,寫真話表真情的信心更大,作文中的輿情發(fā)揮了應有的功效。
除了班級及學校內的輿情,家庭或社區(qū)中發(fā)生的輿情也應進入習作教學之中。家庭、社區(q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港灣。然而,這個港灣中并不都是正能量。部分小區(qū)的部分家長為學生樹立了負面形象,久而久之,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對家庭或小區(qū)中產生的一些看法,無法與成人溝通,但會寫在自己的作文中,達到傾訴的目的。作為語文教師,不應忽視其中蘊含的育人價值。相反,除了習作點評以外,一方面要鼓勵學生以小公民的身份積極參與社區(qū)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建設,另一方面要根據(jù)習作中反應的輿情而夯實家校共育的力度。
某個學生在習作中這樣寫:“我爸爸總是亂停車,以致于擋了別人家車輛出行的道。社區(qū)的微信群中好多人雖沒有指名道姓的罵我爸,但拍照中的車牌號分明顯示是我家的車啊。我真替我爸感到害臊?!鄙鐓^(qū)微信群中的指責與埋怨經過一段時間內的發(fā)酵也會形成輿情。教師應該正視這種輿情,既讓學生在習作中表達真情實感,同時鼓勵學生積極與自己的家人展開“斗爭”,最終達到按規(guī)定停車的目的。關注類似的家庭與社區(qū)輿情很有意義,既幫助學生解決了寫作時的素材問題,同時為學生的道德成長提供了契機,更為家校共育提供了鮮活的案例支撐。
如何“更快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努力”[3],還需要教師把握教學價值。畢竟,如何寫才能更好地表達真情實感是習作教學中的重頭戲。小學階段,學生的“如何寫”必須要有一定的思考支架或者“路線圖”。其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在“點與面的穿插”與“正與反的對比”方面下功夫。
習作教學中必須指導學生有序架構不同的內容。其中,由“點”到“面”不可或缺。抓住一個“點”進行表達很容易,但拓展到一個“面”則不容易,考驗著師生。“點面穿插”是一種較為全面的架構習作內容的方式,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拓展習作的邊界。同時,“點面穿插”還是一種整體把握習作的方法——從一個大的視域要求學生展開所寫內容,較好地完成習作撰寫。例如,小學生“環(huán)?!弊魑妮^為普遍。習作教學時,不妨先從“點”開始:作為個人而言,任意捕殺動物、胡亂傾倒垃圾、隨意砍伐樹木等等,都是不環(huán)保的一個個“點”。僅僅這樣列舉事實,從意義上說不足以引發(fā)人們的警惕;從文章內容上說,顯得單薄。所以,教師要引領學生從一個“面”上展開: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因為生態(tài)失衡造成的環(huán)境問題足以對人類、環(huán)境及未來造成重大影響,諸如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等都是一個“面”,是“面”上的整體性問題……從細微的“點”到宏大的“面”,學生學會了整體思考、整體架構、整體鋪展。而這,有利于學生“怎么寫”問題的解決。
不僅僅是環(huán)保作文。任何體裁或內容的作文皆可以通過“點面穿插”來篩選素材。關鍵就在于教師是否讓“點面穿插”這樣的方式植根于學生的認知當中。寫人敘事的作文尤其既要注重“點”,亦要注重“面”。先從一個“點”開始,學生容易找到可寫的內容;再從一個“面”展開,學生的思維往深處、寬處伸展,進而完成整體意義上的把控。切入點小一些,再小一些,這是縱深;拓展面廣一些,再光一些,這是寬闊。即縱深又寬闊,必將開拓學生的思維邊界,亦能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
文學作品中,正面追問與反向逆問是常見現(xiàn)象,必要的反襯遠勝于正面描寫。小學習作教學中亦要引領學生多多進行正與反的對比,以此幫助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培養(yǎng)質疑精神。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正與反的對比中,正確觀點才能凸顯出來,兩種觀點才有可能達成共識。比如,上文提到的環(huán)保作文中的一些例子都是反面的。行文中還需一些給人以正能量的正面例子來進行印證,以此豐富觀點,豐富習作內容。比如,不珍惜大自然的行為固然時有存在,但克制自律、愛護環(huán)境的人與事,也數(shù)不勝數(shù)。曾經有人一生都在植樹,他所在的山區(qū)由過去的荒漠變成林海;相當一部分人堅持步行,很少坐車,目的是為了汽車少排尾氣,以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另有一些人堅持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其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能源……諸如此類的正面事例應該與反面事例形成鮮明對比,有力地為中心觀點的論證而助力。教師不妨以正反主題的一組詞進行命題作文的形式訓練學生,如“敬畏與破壞”“貪婪與節(jié)制”“利他與自私”等等。如此,通過正反對比,不僅僅開闊了寫作視野,亦開闊了道德視野。類似的正反對比的手法可以運用到更多類型作文的撰寫中。語文教師就應該精確釋放教學價值,助力于學生作文的輕松,助力于習作技能的提升。
曾有專家說,當“技巧勝過品德”時,教育就是失敗的。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來看,習作的教育價值更重要。引領學生形成道德品質這一點奠基性工程,既是思政課教師的重任,亦是習作課的重任——學生的習作中應該有“真善美”的影子,應該有指向明確的文心。教師應該“基于對學生的愛與關注”[4],引領學生求真、向善、賞美,讓習作完成的過程變成心靈洗滌的過程、道德純化的過程、靈魂受孕的過程。
說真話,抒真情,做真人永不過時。為人處世需要求真,習作撰寫同樣需要求真。一個善于說真話的人是可愛的,一篇敢于說真話的文章是有分量有價值的——現(xiàn)實主義力量強化了,成為學生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扒笳妗睉摮蔀橐环N重要的考量要素,在習作撰寫與評價中得以重視。但偏偏時下的教育教學中,說假話的現(xiàn)象時有存在:把作業(yè)本藏在床底下,撒謊說作業(yè)丟失,以逃避做作業(yè)“之苦”;向家長謊稱學校收錢,以便購買小吃……類似的“求假”不能繼續(xù)下去了。我們必須倡導學說真話,學做真人;必須在習作中表達真情實感,諸如“老師像媽媽”“拉著奶奶過馬路”“讓老爺爺讓座位”等等,如果是真的就要大力提倡;如果是胡編亂造的,肯定是言不由衷,虛情假意,應該予以擯棄。上文中提到的“比較討厭搶占美術課堂”,正是“求真”的結果。諸如“媽媽偏心”“爸爸亂停車”“爺爺愛賭博”“小區(qū)內小狗隨地大小便”等真話,應該大力提倡。當學生在生活與習作中都能堅持“求真”時,不僅僅習作中的“矯揉造作”少了,而且做人中的“虛偽浮夸”也少了,道德成長變得觸目可見。而這,正是習作教學中強調文心的應有之義。
引領學生求真的同時向善,也應該成為習作中的重要評價指標?!罢妗迸c“善”有時是相容的,但有時是不相容的,甚至是對立的。部分習作的“真”中缺乏善的因子,因而不值得提倡。一次作文中,老師引領學生一定要說真話,于是一個學生這樣“吐槽”:“語文老師在這個周末布置了兩篇作文,太可惡了,我要是教育局長,就要讓他下崗……”還比如:“學校霸王上周欺負了我,我要叫上我的哥哥去報仇,打得他七竅流血,跪下求饒……”諸如此類的說辭或描寫可能是真的,但都缺乏向善的指向,缺乏溫情的人道主義。教師要旗幟鮮明地告訴學生,任何過分為難人的行為,包括讓別人下崗或血腥暴力都是應該杜絕的。網絡中的血腥小說、暴力電影可以看,但不能模仿;武俠體裁中以“實力為尊”的觀點,不能茍同,更不能落實到行動中。小學生的業(yè)余生活中,與人交往中,學習活動中,盡可能產生善念,讓善成為生活中的常態(tài);盡可能演繹善良之舉,才是好的人性,才是應該高舉的大旗。教師應該召喚“文心”之善,讓學生多多描寫生活中的善舉,并促使自己行善舉,發(fā)生接地氣的成長。
引領學生求真的同時更要賞美。同樣的,“真”與“美”有時也是不相容的——真的并不是美的。小學生染黃發(fā)或紅發(fā)可能是真的,但未必是美的;穿奇裝異服是真的,但未必擁有向上的審美價值。所謂“賞美”,意味著鑒賞美——究竟什么樣的行為是美的,什么樣的行為就是不美的。一名小學生這樣寫:“我喜歡獨特的紋身,有機會我要去紋一個最有個性的圖案……”這樣的說辭做到了“求真”,但做到了“賞美”嗎?顯然,究竟“獨特”與“最有個性”是不是真的美還不好說,還值得商酌。可見,引領學生鑒別現(xiàn)實或網絡中的美學因子顯得不可或缺。抖音與快手中有大量的短視頻,其中有一些美學傾向是危險的——過分的露肚臍、過分的奇裝異服、過分的夸張動作……這些都對學生高品質賞美構成沖擊。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引領學生辨別良莠,形成積極的審美觀,并在習作撰寫中表達出來。當彰顯“文心”之美成為學生習作中的常態(tài),學生或許能夠開啟賞美的天眼,發(fā)現(xiàn)更有家長的美學資源,并進行美的表達。
深挖“三重價值”,“能夠很好地促使學生言語生命力的勃發(fā)”[5],亦能全部發(fā)揮習作教學的多重功效。輿情價值的挖掘,讓學習與班級管理結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可貴的融合,具有難得的附加值;教學價值的挖掘,讓學生找到了習作的路線圖或支架,有序表達與具體表達變得容易輕松;教育價值的挖掘,實現(xiàn)了課程思政的目的,文心的追求讓習作輻射出沉甸甸的現(xiàn)實主義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三重”價值的挖掘,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與道德精神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