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萍(福建:南靖縣山城中心幼兒園)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善于利用自然和生活現實中諸多機會,鼓勵、引導幼兒積極地進行必要觀察、比較、實驗與合作探究等學習體驗活動,以促進幼兒科學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诖?,在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研究中,教師既要立足幼兒園自身實際,積極地創(chuàng)設系列科學探究游戲活動,以幫助幼兒在觀察、比較、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等方面獲得發(fā)展;還需關注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探究學習開展,以助推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積累,實現幼兒科學綜合能力的提高,為他們未來學習、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幼兒園日??茖W領域教學謀劃中,教師需要從嚴謹地擬訂教學計劃開始,關注不同年齡段、不同年級段幼兒學習實際,特別是他們對科學探究學習興趣等方面的需要,著力構建富有情趣、充盈智慧的游戲學習活動情境,為幼兒科學游戲體驗學習活動提供支撐。以“力的初步感受”科學探究游戲活動教學為例,教師需要從科學領域主題教學計劃擬訂入手,結合幼兒真切生活實際,立足幼兒游戲活動的體驗學習、對應活動思考等維度,精準地預設游戲活動計劃。從幼兒喜愛的游戲著眼思考,結合小學階段有關力學知識學習體驗的存在要求,把相應的科學游戲活動融入幼兒戶外活動、科學區(qū)角活動,或是建構游戲學習等之中,讓他們在玩中感受力的存在,在互動、爭辯系列學習體驗中更好地建構起力的概念,體驗力的作用與反作用等,為他們進入小學階段學習力的基本知識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比如,設計游戲活動的時間地點、游戲設計的材料、相關的輔助學習資源。還有游戲學習活動所要展開的探究活動、活動中要實現的既定目標等。同時,還需要結合學情實際,精準地把握游戲活動的組織實施。如,“力的初步感受”科學游戲活動開展中,教師就得把握準幼兒園大、中、小班孩子年齡分布特點,靈活地設計教學任務、明確教學目標,以此來設置較為合理的游戲活動主題,為幼兒探究意識、問題意識、實驗意識、合作游戲、團隊意識發(fā)展提供指引,讓他們在系列活動中逐步積累起科學探究的基本經驗,形成有效科學活動感知。像小班需要圍繞搭建多花工夫,讓他們感知搭建中的積木之間的咬合,初步體驗到搭建過程中有一股力量存在,初步感受到咬合力的存在。中班幼兒則需要引導用手掌擊打桌面,隨著擊打力度的增強,形成一定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感知,使科學實驗、反思提煉規(guī)律等素養(yǎng)得到一定的培育。大班孩子則需要圍繞合作學習,如,觀察不同物體搭建中相互咬合情況,試著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去解讀現象,與小伙伴交流活動理解或是感悟等。如此情形下,本項目教學所擬訂的發(fā)現問題、實驗分析等目標任務會在幼兒游戲中得到初步實現。幼兒會在系列搭建游戲中體會重力、摩擦力等力量存在,為力的初步感受積累起豐富游戲活動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點對廣大幼兒教師來講,無疑是值得深思的。尤其在幼兒科學實踐操作、科學活動探究等活動中,教師更需關注讓幼兒的手動起來,眼睛轉起來,嘴巴張開來,大腦也跟著開動起來,如此才能滿足幼兒科學游戲學習需求,利于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基于上述思考,教師就需要圍繞幼小銜接的特征,醞釀好幼兒園不同階段的科學游戲主題,擬訂好活動開展的每一處細節(jié),思忖具體教學活動中材料投放工作的方方面面,既能確??茖W探索游戲活動能夠順利實施;又能通過材料的選擇、組合等方面引領,利于幼兒科學層面的思考、探究能力較好發(fā)展。
以幼兒科學領域中的“數學板塊”內容教學為例,教師就需要圍繞幼兒的生活、幼兒對數字的基本感知水平等要素,并結合有效銜接背景來思考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探索,努力按照數學自身的科學特性,讓幼兒在適當的材料選擇、領取與操作體驗中較好地進行相應的邏輯分析、縝密思考,使游戲活動順利展開,促進幼兒科學素養(yǎng)全面積淀,利于他們順利地展開小學數學學習。以“夾夾子”數學游戲活動為例,教師需要結合本主題學習內容、計劃與目標,有序地投放一些活動材料,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思考,或是小組的共同研究去選擇材料、領取活動素材等。
比如,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式的空間,提供種類較多的材料:不同形狀的夾子,有著不一樣點數的夾子,還有小手帕、小木樁、沙盤、繩子等,讓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活動素材。在種類繁多的材料面前,幼兒會產生相應的思考糾結,到底選取怎樣的材料,會開展什么樣的游戲活動……疑問會引發(fā)他們深入思考,會助力他們與同伴交流。隨著活動的推進,幼兒會根據小組意見,結合自身理解去選擇不同的材料。如,幼兒會選擇木樁、繩子、夾子和手帕,他們會把夾子按照顏色進行分類,有序地夾在繩子上;或是把夾子與木樁對應地放著,點數1對應一根木樁,點數2對應2 根木樁……這樣自主選擇活動材料,合作進行游戲的體驗,一定能促進幼兒對點數、排序、分類等學習有著更深刻的感知,形成較好的學習理解,這些都會為他們升入一年級開展的數的認識、大小比較等學習提供一定的支持。
眾所周知,技能不是靠嘴上功夫得來的,紙上談兵終究是一場永遠都不會勝利的結局??茖W感知、科學素養(yǎng)積累也需要幼兒在相應的實踐基礎上提煉出來。為此,幼兒園科學游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幼兒年齡特征,精準地設計教學活動,構建具有針對性且又契合幼兒科學學習需求的活動情境,給予幼兒必要的科學層面學習引導,為他們參與活動、積累科學學習經驗、發(fā)展科學素養(yǎng)奠定基礎。為此,在大班孩子的游戲教學中,教師更多地要重視幼兒進入小學階段科學學習之中順向遷移,讓他們擁有科學學科學習、活動最基本的態(tài)度和能力。
以“物體的沉浮”科學游戲活動教學為例,幼兒園要聘請部分小學科學教師走進幼兒的區(qū)角活動之中,一邊讓小學教師指導幼兒選擇材料,如小皮球、泡沫板、小塊鐵板、橡皮泥等;另一邊引導幼兒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多元化科學探究游戲中,更好地感知到橡皮泥沉浮問題所蘊含著的科學原理,使整個游戲活動朝著有利于幼兒形成探究意識、積淀科學素養(yǎng)層面推進。
比如,鼓勵幼兒開展自主實驗探究游戲,讓他們在玩橡皮泥中感知到物體沉浮的一些簡單知識。如,一部分幼兒把橡皮泥捏成自己想象中的小兔子、小老鼠等,再直接放入水槽中,觀察其中發(fā)生的現象。他們會發(fā)現,橡皮泥會直接沉沒于水中;還有一部分幼兒,則把橡皮泥做成紙片狀的,投入水槽中,發(fā)現它們會搖搖晃晃地擺動著,最終還是沉入水底;還有一部分幼兒,則在上述孩子思考基礎上,把紙片狀的橡皮泥做成各種形狀的小船,再把它們投放在水槽中,發(fā)現小船是會搖晃的,但是卻沒有沉入水底;甚至還有一部分幼兒把紙片狀橡皮泥做成小盒子、小碗,還有小水桶、可樂瓶等,還美其名曰——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發(fā)明……
隨著幼兒游戲活動的展開,他們會把自己獨特的活動理解與活動思考融入游戲操作體驗之中,他們會在觀察中生成新的思考,學習疑問也會縈繞在他們幼小的腦海中。此時情形下,自然會有許多幼兒質疑:拿出的橡皮泥都是差不多大的,做成不同式樣物品,怎么有的會沉入水中,有的會漂浮在水面上?開放式科學探究學習游戲,不僅能助力幼兒個性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游戲開展,還能有利于提高幼兒觀察能力、思考意識、動手實踐本領。
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極為艱巨且需長期持續(xù)的歷程,教師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確保幼小銜接的順利過渡。這點在《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里有著明確的意見:把入學準備教育目標和內容要求融入幼兒園游戲活動和一日生活。由此可見,重視幼兒園科學游戲教育活動設計、開展精彩紛呈的科學游戲活動,可以幫助幼兒在日常生活、游戲活動中積累起豐富的科學領域感知,積累科學素養(yǎng)。
以“蚯蚓的秘密”教學為例,教師需要抓牢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科學教育契機,從幼兒喜愛玩泥巴、喜歡觀察等特點入手,充分挖掘生活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科學教育資源,有機地把它們與幼兒園科學領域主題教育整合在一起,使之更利于幼兒科學學習探究興趣的激發(fā),找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生長點,讓幼兒在玩中獲得必要的科學感知,為幼小銜接打下良好基礎。
比如,教師利用微課技術,從展現一個幼兒在戶外草地上玩耍中發(fā)現一條蚯蚓開始,引導幼兒圍繞蚯蚓展開相應的討論活動,這樣幼兒會興致勃勃地投入話題的響應之中,會主動地展開回憶、聯想等活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抓住契機,點明課題——“蚯蚓的秘密”,將幼兒學習關注點、探究點加以聚焦,為他們開展生活化科學教育活動提供有力支持。在此情形下,幼兒會積極地參與“蚯蚓是怎樣走路的”“蚯蚓吃的食物是什么”“蚯蚓的家在哪里”“蚯蚓如果被砍斷了,它是不是和其他小動物一樣會死掉”等系列活動探究之中。此后幼兒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家長的參與下,開展持續(xù)的、漫長的探究游戲活動,他們經歷觀察、實驗、記錄、采訪、討論等多樣化游戲活動,能夠從中獲得“蚯蚓的秘密”的信息和資源,收獲較為豐富的科學認知,在具體活動中獲得探究體驗的樂趣,欣賞到科學探索的奧秘,體味到科學的神奇與美妙。從上述案例中能夠看出,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探索中教師要立足小學科學教學的思考,創(chuàng)設系列探究情境,科學地設計幼兒科學游戲活動,刺激幼兒投入相應的觀察與思考活動中去,幫助他們在對應的實踐探究中獲得感知,學習提出不同的觀點,或是不同的探究問題等,讓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科學學科方面的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使大班幼兒在身心、生活和社會交往等方面有著較好準備,促使他們對小學科學學習生活有了積極期待,使幼兒合作學習能力、實驗思考等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培養(yǎng),真正為科學學習的幼小銜接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立足幼小銜接教育一貫性,細化幼兒科學領域素養(yǎng)積淀養(yǎng)成教育,為幼兒順利地邁入小學科學學習生活提供必要的感知積累、思維保障、科學探究意識、能力的支持。為此,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堅持游戲第一的原則,確立幼兒為本、終身學習觀念,切實做好幼兒園科學教學的深度謀劃,以推進和小學階段科學教學有序地銜接起來,保障幼兒科學層面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一定的培育。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因地制宜,靈活地構建科學游戲活動環(huán)境,誘發(fā)幼兒科學探究游戲學習興趣,保障幼小銜接目標下科學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為幼兒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科學研究精神培育等提供有力支持,幫助幼兒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