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唯亭實驗小學)
學科融合是當前教育領域極為重要的教學改革內容。將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有效融合,不僅能開闊學生的思維,還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融會貫通,協(xié)助其對知識點的有效理解和吸收。開設科學課程,既幫助學生打開了認識自然、了解世界的大門,更能夠為其語文學習提供嚴謹?shù)倪壿嬎季S,還可以使其在語文學習中實現(xiàn)科學知識的有效表達和普及。筆者基于此背景研究探討小學科學和小學語文學科間的重要關系,并提出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和發(fā)展意義。
新課程改革是與時俱進的,這就要求小學科學和小學語文教學不能拘泥于以前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科學教育與語文教學的人文涵養(yǎng)逐步融合,形成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新型教學模式?;诖?,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必須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融合語文學科的能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將每一節(jié)課程設置都細化區(qū)分,將科學與語文相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兩者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
科學課程的發(fā)展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品格。語文學科的魅力在于通過富有詩意的語言豐富表達效果,傳遞人文情感。眾所周知,科學學科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接著通過實驗進行有效的思考、研究,最后得出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解釋。而語文教學同樣需要學生有敏銳的觀察力探究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知識綜合應用水平。當我們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時,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學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如果只是單純依靠現(xiàn)今的科學技術發(fā)展,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當不斷地進行教學實踐探索,引導學生對所學科學知識進行深入了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科學和小學語文教學,將科學與人文素養(yǎng)相融合,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對神奇奧妙的自然環(huán)境引起興趣,更能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思想更有層次、思維更縝密、邏輯能力更強化。
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每一章節(jié)的自然探索都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高效地進行互動與課堂參與,在充分參與之后,學生的表達欲望得到有效激發(fā),從而更愿意分享、交流,共同進步。特別是小學1~2 年級的學生,他們在語文課堂上會接觸到很多的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跡,但這些對1~2 年級的學生來說往往有點“遙遠”。他們無法在自己有限的知識背景下深入感受多年前革命先輩們的“拋頭顱、灑熱血”,所以很多學生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共情,更無法理解其當時的艱險環(huán)境。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沒有思想的升華和情感的共鳴。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學科融合。當我們將小學科學與小學語文有效地結合起來,選取部分生動且適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自然知識,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就能很好地實現(xiàn)學習效果,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
在小學科學課的教學中,科學教師經常需指導學生寫實驗記錄和觀察日記,但學生的科學觀察記錄幾乎都是流水賬式的乏味記述,形式過于單一,讓人覺得味同嚼蠟。但是,如果能夠結合語文教學,效果會截然不同??茖W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時記錄與語文教師讓學生寫觀察日記,其形式雖不一樣,但內容并不會有多大差別。這時科學教師只需讓學生在實驗時寫記錄和平常的觀察日記時,結合語文課文中對一些事物的描述,加上自己的理解,給自己的語言多潤色,這時不管是科學實驗記錄還是觀察日記就都多了幾分可讀性。舉例說明:部編版三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的一篇習作要求是《我做了一項小實驗》。它其實就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會主動實驗,然后以第一視角清晰記錄實驗過程,會要求學生加上自己在做實驗時的心情,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實驗之后,有什么新的體會以及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這看起來是習作要求,其實可以與科學課堂做過的實驗結合起來,將實驗前期準備的材料、實驗的過程、實驗的發(fā)現(xiàn)和結果詳細生動地寫出來。這樣,學生既積累了素材,避免了脫離實際的想象,又能把實驗過程寫得生動,避免內容的雷同,還能讓學生加深對所做實驗的理解,提高寫作能力,有效地將科學實驗的嚴謹性和語文寫作的文學韻味有機地結合起來,可謂一舉多得的好事。
小學科學課程上有一篇《我是什么》的小短文,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結合語文教學經驗,將此環(huán)節(jié)改用猜謎語或者借助希沃白板設置游戲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主動發(fā)問。這時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不同條件下水產生的不同形態(tài)以及水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師可以合理地設計科學探究活動“水與人們的生活”,再利用課程資源分析“水對人們生活的利弊及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感悟,感受水的珍貴,從而推動學生明白要珍惜水資源。再利用網(wǎng)絡資源了解我國目前的水資源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調查,從而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里種下一顆“保護水資源”的種子。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能夠逐步提高學習興趣,并自主制作節(jié)水卡片,并在教師協(xié)助下制作教學幻燈片;同時,教學班級的學生還可以自己編排課本劇。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其中,感受到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聯(lián)性,從而提高思維認知水平。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將科學知識與教材內容相結合,通過展現(xiàn)語文知識中蘊含的科學技術,提高學生關于知識聯(lián)系的認知觀念。教師在課堂環(huán)節(jié)設置中可以采用觀察助學的方式,也可以借助觀察實驗的形式讓學生學會總結和探究,幫助學生在實驗探索中積累各項知識點,使學生能夠將其應用于寫作和記錄當中。教師通過實驗記錄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學會觀察和探索。
舉例來說:在教學科學課程《用太陽計時》一課時,里面涉及古人是如何計時的,課本呈現(xiàn)了沙漏、日晷和水鐘三種計時工具。這時可以借用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花鐘》一文?!痘ㄧ姟肥且黄浅>哂锌茖W性的語文課文,在這篇課文中,植物學家根據(jù)不同的花朵開花時間的不同將其組合在一起,建成了像鐘面一樣的“時鐘”苗圃。課文利用花朵開花時間的不同告訴學生,這些花在二十四小時內陸續(xù)開放,人們可以觀察花朵開放的不同時間,知道每種花開放的時間大致在幾時,從而有效識別時間。通過這篇文章,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有趣的計時方法,開闊學生的慣性思維,也激發(fā)學生科學觀察探究的興趣。
在多學科融合教學的背景下,可以借助教研活動促進不同學科教師的交流與學習。比如科學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多與語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積極地穿插語文寫作教學內容,從而實現(xiàn)促進兩門學科共同提高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設計“美麗的火山”科學實驗時,就可以和語文教師積極溝通和合作,將兩課并為一課??茖W教師設置科學實驗,語文教師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提前收集相關材料和了解實驗背景,在實驗過程中詳細講解實驗原理和試驗方法,借助語文寫作方法,做好觀察和記錄。讓學生通過記錄的形式提高寫作水平,同時也更好地學會觀察和實驗。如果教師只是單一地分學科教學,則很難實現(xiàn)一舉兩得的效果。這種創(chuàng)新形式也非常大膽、新穎,其實施利大于弊。所以教師要學會結合科學教學內容,從科學的角度進行教學引導,給予學生積極幫助,讓學生在寫作中能夠積累科學知識,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只有在非??茖W嚴謹?shù)膶嵺`中將教學內容設計得符合學生學習特點與興趣愛好,才能夠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和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教師也可以在科學探索中精細化設計教學步驟,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優(yōu)勢,科學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全面分析和總結,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并完善他們的寫作思維和語言訓練,從而融入學生的生活,多方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真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行為習慣。
綜上所述,在學科融合背景下,將小學科學與語文課程有效融合存在諸多的、相得益彰的好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課文中選取了大量關于科學方面的文章,這正要求我們學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將文章中的相關科學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和觀察,便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谶@些要求和趨勢,我們需將小學科學與語文教學有效融合,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而在語文教學中選取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借鑒科學學科的知識背景、方法和理論,也能更加完善教學活動,從而共同提高科學和語文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