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小學科學教研員 高級教師
陳 鋒
兒童天生就是“科學家”。兒童天生對自然現(xiàn)象有好奇心、探索欲??茖W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系統(tǒng),以及在獲得這些知識系統(tǒng)的認識過程中所利用的方法。兒童學習科學的主陣地是科學課堂,所以,拓寬科學學習的邊界,讓兒童在科學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就顯得尤為重要。
兒童學習科學需要前概念。前概念研究歷史悠久,1903 年霍爾在美國開展了關于兒童對火、熱、霜等自然現(xiàn)象的觀念調查。1929 年皮亞杰較系統(tǒng)地在《兒童關于世界的概念》一書中對前概念的早期研究進行了闡述。前概念,是指學習者在接受正規(guī)的科學教育之前,對從周圍獲得的各種經驗進行加工從而形成的概念,是基于感知的認識和理解。作為教師,要多觀察兒童??墒莾和那案拍钔蝗菀装l(fā)現(xiàn)。經過長期的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可以采用三種方法來探查兒童的前概念。方法一:口頭探查。設計簡明、兒童容易理解的口頭提問,讓他們回答,了解其初步想法。方法二:紙筆調查。設計情境化、精練、適當留白的主題問卷,通過調查收集兒童的初始想法。方法三:當面訪談并錄像。我們可以為兒童提供一些材料,并提幾個問題,將對兒童的訪談過程拍攝成幾分鐘的小視頻,可以在反復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其想法與能力水平。
兒童學習科學需要小組合作。合作學習是以兒童學習的主動性為前提、以解決問題為探索場景的一種自主學習方式。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兒童的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更為有效的調動,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也會得到更好的激發(fā)。合作學習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精心分組。首先,教師根據性別、學業(yè)水平、性格特點等,把兒童分成四大組,每組出一個人自由組合成一個小組,接著教師引導猶豫的兒童選組,最后兒童如果想換組可以提出書面申請,經過協(xié)商,遵守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可以微調換組。合作學習需要強調分工,也要強調人人參與、輪流實踐、定期輪崗。合作學習需要謀劃評價機制,執(zhí)行有效評價。教師利用小組評價代替?zhèn)€體評價,長此以往才能形成小組團隊,培養(yǎng)兒童的團隊合作能力。
兒童學習科學需要學會記錄??茖W記錄為科學探究實踐活動的“思維卷入”提供了支架,也是兒童在研討環(huán)節(jié)發(fā)言匯報、交流互動的重要依據??茖W記錄既是兒童學習的內容,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也是銜接科學課堂“做中學”的紐帶,記錄、探究、概念三者之間關系密切。在科學課堂上提倡人人記錄,并且能在科學探索活動結束后,以小組達成的共識為基礎,挑選重要的數(shù)據、圖示、文字進行全班展示??茖W記錄是兒童學習科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需要他們從小養(yǎng)成科學記錄、整理記錄、應用記錄的習慣。還可以通過科學記錄培養(yǎng)兒童“求實”的科學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
兒童學習科學需要學會論證。論證是課堂情境下的社會交互,以論證促認知。在論證的過程中,兒童必須在求證的過程中收集充足且可靠的證據,在求證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概念,要對自己看到的現(xiàn)象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加工。在科學課堂上研討開始后,很多兒童只是當聽眾,不主動分析、聯(lián)系,而只要有兒童說出或被教師誘導出所謂科學的結論,似乎就實現(xiàn)了預期的學習效果。要從研討走向集體論證,通常要經歷個體論證—小組論證—集體論證的過程。集體論證作為一種具有社會文化性的課堂學習方法,也是基于社會情境的課堂學習法。集體論證能讓兒童的證據意識增強,科學思維清晰,對科學本質的理解更為深刻。通過長期訓練,兒童的言語交互水平明顯提高,而語言往往代表思維,可以展現(xiàn)思維的發(fā)展,同時,在互動中慢慢形成價值規(guī)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教育的地位被提升到更高的高度。這需要我們一起攜手努力,繼續(xù)理解兒童、研究兒童、立足兒童,立足兒童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精心上好每一節(jié)科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