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德語課程思政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公共外語教學改革作出的積極回應。本文以《大學德語教學指南(2021版)》為基礎,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從課程定位與性質、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評價與測試等五個方面來探討大學德語課程思政的實現(xiàn)路徑。
[關鍵詞]大學德語;課程思政;教學指南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保?]高校公共外語課程的功能不僅是傳授外語知識和文化,而且要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進而樹立文化自信。大學德語作為高校公共外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德語應用能力,還應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歸屬感和自信心,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國際視野,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服務。在這一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外教指委德語組編寫出版了《大學德語教學指南(2021版)》(以下簡稱《指南》),不僅為推進大學德語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而且為深化大學德語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依據(jù)。本文以《指南》為基礎,結合《綱要》要求,從大學德語課程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出發(fā),試圖探究課程思政的實現(xiàn)路徑。
1 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思政探究
1.1 課程定位與性質
《指南》明確提出,大學德語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2]。以往的大學德語課過于強調德語的工具性,重點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外語技能,以及多語思維能力,在此基礎上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存在的局限性?!吨改稀穼⑷宋男苑旁诤凸ぞ咝酝戎匾奈恢茫瑢崿F(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有助于引導學生以掌握德語語言知識為基礎,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自信。
《指南》提出,大學德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以往的大學德語課一般只花較少的時間介紹德語國家文化知識,即“單向”的文化輸入。今后的大學德語課應將這種“單向”的文化輸入轉變?yōu)椤半p向”的文化交流,使學生在掌握德語國家文化的基礎上,提高對中德文化異同的認識,通過對中德語言以及中德文化進行比較,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
《指南》進一步指出,應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為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服務,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德語的教學內容。這為教師解答了在課堂教學實踐方面的一些疑惑,充分說明中國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融入不僅不會使課程的主體方向走偏,反而拓展了課程的外延,提升了課程的文化價值。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要求教師自身要有堅定的政治站位,必須熟悉中國文化,并善于將中國文化元素有機融入已有的教學內容中。
無論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都與外語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在知識傳授方面,在德語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學生應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應具備的綜合素質之一,連同德語交際能力、思辨能力、學習實踐能力,都是大學德語的能力目標。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最終歸于價值塑造,大學德語課應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用德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2 教學內容
《指南》強調,大學德語課應按照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合理安排兩方面的教學內容,即基礎德語技能培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這與全面落實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相輔相成。
基礎德語技能培養(yǎng)是大學德語的基本內容,除了聽、說、讀、寫、譯等德語交際能力,還要求學生注重積累和拓展社會、文化、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過去的教學呈現(xiàn)出“重語法、輕交際”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效率較為低下。新時代的大學德語課更注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引導學生摒棄死記硬背的低效率學習方法,積極構建各部分內容相互銜接、融會貫通的學習體系。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課程思政的最佳切入點,一方面要求學生加深對德語國家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對比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德語國家文化,探究二者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異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既要把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文化放在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又要學會區(qū)分歐洲文化與英美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之間的不同。由此,學生不僅能夠拓展文化視野,養(yǎng)成多元文化意識,而且可以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理性看待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大學德語的基礎上,《指南》還建議各高校開設德語國家社會文化和中德跨文化交際等全校通識課,使文化課與語言課相互彌補、相互促進,進一步擴大大學德語教學的受眾范圍。
另外,針對各高校大學德語課普遍存在的課時不足的問題,《指南》鼓勵學生加強課后自主學習,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資源,同時支持教師建設慕課、微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1.3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包括軟件環(huán)境、硬件環(huán)境和課程資源三部分。絕大多數(shù)高校在軟件和硬件設施的配置和維護方面都能滿足大學德語的教學需求。因此,教學資源的重點聚焦于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更新。
《綱要》指出,要“統(tǒng)籌各類資源,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投入力度”。可以說,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更新是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保障[3]。大學德語課程資源建設的核心在于教材和網(wǎng)絡教學資源。
現(xiàn)有的大學德語教材過于強調語法教學,且立體化教材較少,難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吨改稀分赋?,教材內容應堅持中華文化的主體性,自覺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體而言,大學德語教材內容應選取契合學生實際需要的題材和呈現(xiàn)方式,合理安排教材內容和難度;專門設置“德語國家文化”模塊,借助圖片、特色視頻,通過中西文化對比的方式弘揚中國傳統(tǒng)與當代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教材類型方面,《指南》建議各高校積極推進大學德語立體化教材建設。新編教材應將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對各種媒體資源進行一體化設計,在紙本基礎上開發(fā)數(shù)字教材和在線課程,形成多模態(tài)、立體化的融媒體教材資源。立體化教材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隨時、隨地、隨人”的特點,學生既可以使用手機等智能終端登錄數(shù)字教材讀會話、聽音頻,又可以掃描文字教材內設置的二維碼直接觀看授課視頻。大學德語立體化教材可以滿足學生移動學習、在線學習的需求,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大學德語課時嚴重不足的問題。
現(xiàn)有的大學德語網(wǎng)絡教學資源差異較大,且在共享問題上存在較大障礙。《指南》鼓勵高校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利用慕課、視頻公開課、微課等課程網(wǎng)站資源,努力打造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具體而言,應強化大學德語優(yōu)質慕課資源建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校內校外融通、人技結合的新型教學體系。慕課是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的綜合性平臺,能夠有效整合各種文字、錄音、視頻資源,給學生提供一站式德語學習體驗。作為慕課的核心內容,授課視頻可以采用模塊化設計,設置會話、語法、練習和德語國家文化等不同模塊,便于學生進行碎片化學習,化整為零,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成就感。授課視頻還可以制作會話情景再現(xiàn)片段,演示伴隨語言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如說話人的目光、手勢、姿態(tài)等,為學生提供語音、語調及言語行為的模仿機會。此外,慕課應提供線上作業(yè)、主題討論、章節(jié)測驗、參考資料等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可自主創(chuàng)造德語實踐環(huán)境,隨時進行自我檢測。
關于網(wǎng)絡教學資源共享的問題,《指南》鼓勵同類高??缧i_發(fā)大學德語數(shù)字化課程資源,形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已有的大學德語慕課分布在各個開放平臺,使用時可能存在版權問題或難以相互貫通、借鑒的問題,2022年上線的“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源共享的困難。
1.4 教學方法與手段
關于課程思政在具體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的切入點,《綱要》指出,“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指南》與《綱要》高度契合,認為大學德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不同的教學方法。不管哪一種教學方法,目的都是調動學生學習德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只有不斷尋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掌握輕松活潑且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而優(yōu)質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如慕課、微課,則是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必備工具。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了大學德語課時不足的問題,《指南》指出,要大力推進最新信息技術與大學德語課程教學相融合,教師要不斷提高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具體而言,教師應積極建設和使用慕課、微課等網(wǎng)絡教學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深度融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高校應為師生提供網(wǎng)絡教學平臺,設計包含課程內容、教學設計、課堂互動、在線練習、課外輔導等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教學體系。此外,教師應處理好傳統(tǒng)課堂與線上教學之間的關系。例如,樹立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課堂上講清重點、注重導學;及時更新各類線上資源,為學生自學掃除障礙。
新時代的大學德語課應將學生自主學習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有機融合。學生通過慕課進行自學,注意針對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不同的方式:反復收聽錄音,模仿語音語調;觀看授課視頻,通過會話情景再現(xiàn)片段學習德語表達法,并加深對語法和德語國家文化的理解;按時完成每個章節(jié)的作業(yè),及時對所學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定期進行章節(jié)測驗,根據(jù)測驗結果補足短板、提高學習效率,教師也可及時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積極參與主題討論,加強與教師和其他同學的互動,共同創(chuàng)建德語學習社區(qū),彌補德語環(huán)境的不足。
1.5 教學評價與測試
《綱要》指出,“人才培養(yǎng)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建立健全多維度的課程思政建設成效考核評價體系和監(jiān)督檢查機制”“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和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評優(yōu)獎勵、選拔培訓的重要內容?!?/p>
《指南》與《綱要》的要求高度契合,將教學評價細分為課程評價和語言能力測試兩部分。課程評價涵蓋大學德語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高校應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和手段,實現(xiàn)評價對課程建設和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德語能力測試包括形成性測試和終結性測試,各高校應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測試,特別是口頭表達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測試;處理好全國性統(tǒng)一考試與校本考試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測試對教學的正面導向。
具體而言,大學德語課程評價應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展開。內部應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評價體系,組織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自評、互評和反思,同時,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課程體系各個環(huán)節(jié)開展全面客觀的評價,尤其對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評價,形成長效反饋機制。外部應引入其他多樣化的評價模式,兼顧各高校、本地區(qū)、不同學生群體的需求,促進課程的自我改進與提高。
大學德語語言能力測試應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形成性評價的比例[4]。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以慕課為核心的網(wǎng)絡教學平臺完成,包括觀看授課視頻、出勤、課堂表現(xiàn)(語言模仿、小組活動)、隨堂測試、線上作業(yè)、主題討論、章節(jié)測驗等部分,構建從課前、課中到課后全方位的評價體系。終結性評價應采取與《指南》教學要求相一致的分級測試,并設置聽、說、讀、寫等不同模塊,并使用校本測試與全國統(tǒng)一測試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2 結語
大學德語課程思政建設具有其獨特的價值。一方面,面對當前的國際局勢,我國力圖與歐洲大國保持良好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大學德語作為“小語種中的大語種”,理應為完成這一使命而做出貢獻。另一方面,和其他語種一樣,大學德語教學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西方特別是德國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宗教文化等內容,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對學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塑造。
本文以《大學德語教學指南(2021版)》為基礎,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從課程定位與性質、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評價與測試等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析了大學德語課程思政的實現(xiàn)路徑,期望借此將育人目標貫穿于大學德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形成更為系統(tǒng)化的課程體系。大學德語課程思政的關鍵在于教師,堅定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思想素質、優(yōu)秀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精湛的教學方法是大學德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終極理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2022. 8. 15]. 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德語組編. 大學德語教學指南:2021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趙勁,張雄. 公共外語教學改革背景下《大學德語教學指南》的解讀[J]. 外語界,2020(5):24-30.
[4]俞潔瓊. 大學德語課程思政的實現(xiàn)路徑探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4):83-85.
[項目名稱]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22年研究生培養(yǎng)思政建設項目“第二外語(德語)思政建設探討”(項目編號:2022PYYB11)。
[作者簡介]羅穎男,男,山西陽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德國漢學史與中德近代交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