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銘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天成學校 74102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由此,標志著有效降低學生課業(yè)壓力的“雙減”政策正式實施。“雙減”政策的出臺,確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明顯降低學生課余時間的學習強度,特別是能夠有效擺脫林林總總的所謂“課外輔導”或者“課后補習”。但是,在某種層面上來解讀的話就會發(fā)現,這對于教師在課堂環(huán)境中的教學質量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秉承嚴謹、務實、科學和高效的態(tài)度,才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夯實學生學習的基礎。
客觀上講,同其他課程相比,數學的學習的確需要學生在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與難點的過程中,借助一些不同的題型進行鞏固。傳統(tǒng)數學教學那種“題海戰(zhàn)術”固然存在明顯的偏頗,摒棄其僵化的思維模式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通過有效的題型練習,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在數學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識能力與分斷能力,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彌合二者之間的沖突,優(yōu)化課堂練習就顯得尤為關鍵與重要。
課堂練習,是數學教師做好知識鞏固與學情調研的重要手段。與課下作業(yè)相比,課堂練習容量小,練習時間安排不固定,一般要求隨堂完成。練習題目要精準靶向重點內容或難點知識。課堂練習形式的選擇可依據教學需求靈活設計,如隨堂小測、口頭提問、質疑答辯等。從練習形式設計看,分層化、系統(tǒng)化、差異化與精準化的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日益多見,改變以往碎片化練習弊端,開始更加重視貫通式、串聯(lián)式訓練,側重學生數學思維邏輯的培養(yǎng)與評估。
伴隨著“雙減”工作的不斷深入,提高初中數學課堂學習效率,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是新時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持續(xù)推進數學課堂練習的優(yōu)化設計,是新一輪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隨堂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隨堂作業(yè)的課堂教學效果一般不佳。短短四十五分鐘課堂時間本就有限,科學利用好課上時間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不斷加強隨堂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讓有限的課堂練習時間發(fā)揮最佳輔助教學作用,才有利于整節(jié)數學課堂的教學目標的達成。
“雙減”政策的核心主旨在于,倡導為學生減輕作業(yè)負擔,讓學生快樂學習。但是,學生課下作業(yè)減少后,教學質量如何保障,是值得思考的重大課題。加強數學隨堂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做到減量不減質,是化解上述問題的重要突破口。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需要學生具備更強的數理推算、圖形構建等抽象邏輯能力,學習難度相對較大。數學知識難懂,數學題難做,成為眾多初中學生的共同心聲。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優(yōu)化數學課堂練習設計,開發(fā)更多生活化、情景化數學隨堂作業(yè),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習信心的重要手段。
“雙減”工作的開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緩沖期”內,能夠及時地讓任課教師調整教學思路,讓學生適應全新的學習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大力推進初中數學課堂練習優(yōu)化設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做好初中數學課堂練習的優(yōu)化設計,除了不斷加強一線教師的重視度外,在具體初中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過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學生永遠是教育教學的對象與主體,必須踐行以生為本的設計思路,助力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只有圍繞學生開展數學課堂練習設計,才能真正發(fā)揮課堂練習的輔助教學作用。具體做法:一是初中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練習設計之前,要做好全面扎實的學情調研,充分掌握學生對本階段數學知識與技能理解與掌握的真實現狀,能夠針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重點、難點、易混易錯點、遺漏點等,精準設計練習題目,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二是課堂練習設計過程中,要適當改變教師為主的設計思路,要創(chuàng)新渠道廣泛吸納學生的合理建議,特別是在分層練習設計中,如果完全由教師設計練習題目,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只有吸納不同層級水平學生的參與設計,才能更好地開展分層教學與測評;三是創(chuàng)新課堂練習評價機制,課堂練習實效如何,要進行科學嚴謹的評估,要改變以往教師單向評價為主的傳統(tǒng)評價模式,逐步構建“學生自評為主、教師評價為輔”的評價考核新機制。
例如,在講初中二年級上冊“角平分線”一課的相關知識過程中,如果僅僅是從角平分線理論定義上分析,學生只能夠通過有效接觸題型來加深相關知識點的印象,而一旦對于角平分線的長度計算公式記憶存在偏差的話,那么勢必會造成同類型例題出現近似或者相同的錯誤。為了規(guī)避這種情況,同時也為了能夠讓學生在中考期間接觸有關“角平分線”方面的題目采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計算,教師可以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融入“中線定理”。畢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中線”較多,在進行題目解析的時候,要么采用完全代入的方式進行解析,要么可以采取自行優(yōu)化的方式去分析題目,從而明顯提升解答題目的正確率。甚至是對于那些邏輯思維能力偏弱的學生來講,借助這種“分層”設計的方式,即便是只能夠對例題有一個相對較模糊的了解而不能較精準地計算出結果來,也會因為前期在代入角平分線公式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到中線定理,從而讓計算過程完全正確。再假以時日地進行計算速度的針對性練習,成績得到明顯提升是指日可待的。
只有巧妙融入生活情境化設計素材,才能讓數學課堂練習更加“接地氣”。具體做法:一是不斷收集整理相關數學生活案例素材,如一些生活中的數學應用小技巧、小常識等,讓學生看到數學不是“空中樓閣”,生活中數學現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時刻在影響我們的生活;二是構建課堂練習情境化教學場景,特別是在一些應用實踐類數學課堂練習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仿真情境”,學生沉浸在數學生活情境中,才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斷提高學習興趣;三是聚焦生活情境化素材最佳融入契機,要圍繞本節(jié)課新課標教學目標,選擇最貼合、最有效的生活情境素材。如果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初中一年級開始,教師就可以合作設計開發(fā)數學生活情境課堂練習校本課程、課本劇等。實踐證明,這非常有助于打造沉浸式數學課堂,對提高數學課堂練習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代入感等效果十分明顯。
例如,在初中一年級上冊“正數和負數”方面內容講解完畢之后,教師的相關課堂作業(yè)大多會選擇學生較常見的溫度問題作為例題來讓學生進行解析。這種思路是完全正確的,畢竟溫度問題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最常見的正負數,而且這種例題規(guī)劃基本上不會存在根本性偏差,因為相關例題都是經過反復論證過的。但是,有些教師忽視了氣候問題的“基準點”,因為我們國內在計算溫度的時候大多采用的計量單位是“攝氏度”,而在國際上,攝氏度和華氏度都是顯示溫度的計量單位。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業(yè)布置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將相關的知識內容講清楚之外,完全可以把這個“點”作為檢驗學生是否對正負數相關知識有明確了解的“試金石”。建議教師在這個作業(yè)布置的過程中進行時間限制,這樣可以較為精準且目的性、針對性較強地分析出學生是否具備敏銳的邏輯辨識能力。當一部分學生在這方面“栽跟頭”后,教師在下一次課堂講解“負增長”方面知識或者是布置相關課堂練習作業(yè)的時候,這部分學生勢必會在審題的過程中變得極為謹慎。如此一來,教師既達到了強化正負數相關知識內容重點的目的,同時也為一部分粗心大意,尤其是那些平時數學成績相對較為理想但存在驕傲心理的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方面“敲響警鐘”,讓他們充分地重視數學課堂練習,客觀且理性地評價自己的數學能力,為接下來系統(tǒng)性的數學知識學習夯實基礎。
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為初中數學做好課堂練習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依托網絡平臺,初中數學教師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搜索相關教學資源,與國內外數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一線教師在線互動,交流借鑒先進課堂教學經驗,相互觀摩最新數學課堂教學技巧、教學手段。同時,也可以借助網絡技術手段構建虛擬仿真課堂,創(chuàng)設更加直觀形象的數學課堂練習場景,讓學生借助平板、電腦、手機等各種終端設備更好地開展課堂學習互動、在線測評等。從未來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長遠改革發(fā)展看,信息化、網絡化等線上教學將成為必然的發(fā)展走向。因此,“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一線教師必須加強信息網絡技術的學習與應用,積極探索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新方式、新技巧。
除此之外,“獨木不成林”,初中數學教師也需要加強與同事之間的合作,特別是在一些難度較大的單元教學中,單靠一名或數名教師設計高質量的課堂練習,是一件相對困難的事情。積極推進跨學校、跨區(qū)域,在課堂練習設計中開展更多教學教研合作,集中更多數學教師力量合作共研、共同開發(fā),才能更快速、更便捷地推進數學課堂練習的優(yōu)化設計。
“雙減”政策的落地,為初中數學課堂練習的優(yōu)化設計提出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進一步重視課堂練習的優(yōu)化設計。在精準把握數學新課標的基礎上科學定位每節(jié)課的課堂練習目標,不斷優(yōu)化課堂練習內容、方式,持續(xù)強化生活情境化設計素材的融入,重視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才能持續(xù)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保障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