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上古和中古前期法語和漢語的語序變化進行研究和對比,可以看到,法語語序從拉丁語的SOV語序演變?yōu)閂2型語序,并最終發(fā)展成為SVO語序。而先秦漢語的基本語序一直保持著SVO語序,至南北朝時期,話題語法化程度不斷加深,漢語向話題優(yōu)先型轉變。上古及中古前期法語和漢語的語言組織原則的變化正好相反。兩種語言都曾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但由此引發(fā)的語序演變模式不相同,法語是語法借用,而漢語是語法復制。
語序; 話題優(yōu)先; 語言組織原則; 語言接觸
H32A010310
一、 上古及中古前期法語語序演變
國內(nèi)普遍接受的法語史分期是根據(jù)歷史王朝更替來劃分的,包括:上古法語(亦稱古法語)、中古法語、古典法語和現(xiàn)代法語。上古法語時期(9世紀中葉至14世紀初)大致是查理曼帝國至卡佩王朝,中古法語時期(14世紀初至16世紀末)大致是瓦盧瓦王朝,古典法語時期(17世紀至18世紀末)大致是波旁王朝至法國大革命,其后就是現(xiàn)代法語時期。Marchello-Nizia[1]從語言變化的角度出發(fā),將法語語序變化最為激烈的9世紀中葉至15世紀單列了出來,即上古法語階段和中古法語前階段,二者統(tǒng)稱為“中世紀法語階段”。本文主要討論這一階段的法語語序變化。
(一) 9世紀中葉至12世紀的法語基本語序
法語作為羅曼語的一種,脫胎于拉丁語;而拉丁語的基本語序是SOV語序,在古典拉丁語的陳述句中,SOV語序結構至少占到65%[2]。國內(nèi)學者一般認為法語語序演變過程是從拉丁語的SOV語序直接演變?yōu)槿缃竦腟VO語序,如劉丹青[3]在比較上古漢語和法語時,就將現(xiàn)代法語中代詞賓語前置在動詞前歸結于拉丁語的SOV語序。事實上,法語語序演變過程并不如此。在9世紀中葉時,法語的基本語序已是V2型語序,在法語現(xiàn)存最早的文字記錄《斯特拉斯堡誓言》(842年)中SOV語序就已經(jīng)很少見了。
Coultre[4]最早提出這一階段的法語基本語序是動詞居中的V2型語序①,其后眾多學者都支持和豐富了這一觀點[5-9]61-65。在V2結構中,句首位置是由一個信息層面的要素占據(jù)的:如果是一個新信息,那就是焦點;如果是一個已知的背景信息,那就是話題[10]。動詞前位置具有焦點和話題雙重功能是V2結構語言的典型特征,本文用XT/F來表示。
例1 En le cambre???? entre??? Aucassins??? (Aucassin et Nicolette, 12世紀)
Dans la chambreentreAucassin
在房間里進入Aucassin
Aucassin 進入了房間。
在例1中XT/F為“在房間里”,動詞“進入”位于句子中間,主語位于動詞右側。
曲 辰:上古及中古前期法語和漢語語序研究及對比初探
關于法語這一階段的V2語序結構,需要厘清一個問題:法語V2語序中,當S和O同時占據(jù)XT/F的時候,可能出現(xiàn)的S第一位置O第二位置V語序結構和拉丁語的SOV基本語序之間存在本質差異。
首先,V2語序結構中的S第一位置和O第二位置充當?shù)氖窃掝}或焦點,而SOV語序中S和O的性質是句法上的主語和賓語。Marchello-Nizia[11]明確提出,V2語序結構中第1個成分是話題,第2個成分是焦點。這符合Haiman[12]提出的“信息流方向原則”這條象似性語序動因原則:在一句話中作為話題的舊信息應前置于作為焦點的新信息。而新舊信息則可以體現(xiàn)在有定性等級的不同上,舊信息的有定性等級高,新信息的有定性等級低。在徐烈炯和Croft提出的有定性等級的研究基礎上,曲辰[13]25-28對有定性的前置傾向等級進行了總結:類指、定指<特指<非特指<無指。
例2 A voz Franceis? un cunseill?? en presistes?? (Chanson de Roland, 11世紀末)
à vos Fran?ais(間接賓語)un conseil(直接賓語)avez pris(第二人稱單數(shù)敬稱動詞變位)
向您的法國國民一個建議采納
(您)采納了您的法國國民的一個建議。
例2中間接賓語“向您的法國國民”是定指,而直接賓語“一個建議”是非特指,定指部分作為話題前置于非特指的焦點部分。
例3 Li quens Rollant? Gaulter de lHum?? apelet? (Chanson de Roland, 11世紀末)
Le comte RolandGauthier de lHommeinterpelle
Roland伯爵部下Gauthier詢問
Roland伯爵詢問部下Gauthier。
因此,例3中,“Roland伯爵”應是充當話題的ST,表達的是舊信息,而“部下Gauthier”則是充當焦點的OF,表達的是新信息。因此,STOFV語序結構和拉丁語的SOV語序結構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STOFV語序結構在這一階段的法語中的文本頻率是非常低的。根據(jù)Marchello-Nizia[11]對11世紀末的Chanson de Roland(《羅蘭之歌》)的統(tǒng)計顯示,在動詞前出現(xiàn)兩個以上成分(包括主語、賓語、表語)的文本頻率只有2%左右,同拉丁語基本語序SOV的文本頻率相距甚遠。從文本頻率的角度來看,STOFV并不是法語這一階段的基本語序。
(二) 13—15世紀的法語基本語序演變
法語基本語序在13—15世紀經(jīng)歷了從V2型語序向SVO語序的轉變,這個過程是分為兩個階段來完成的[14]。
第一個階段是13世紀,賓語O的位置固定在了動詞后。在10世紀末的Passion de Clermont文本殘本中,有6個帶有賓語O的句子,3個前置于動詞,3個后置于動詞[15]。根據(jù)Marchello-Nizia[11]對11世紀末的Chanson de Roland和13世紀末的La Queste del saint Graal的統(tǒng)計顯示,在11世紀末的時候,賓語O位于動詞后的文本頻率是65%,到了13世紀末的時候文本頻率上升到了97%,同時,O位于動詞前占據(jù)XT/F的文本頻率從11世紀末的24%下降到了3%。賓語O固定在動詞后是法語V2型語序向SVO語序轉變的觸發(fā)點[15]。賓語O的位置固定在動詞后這一語序轉變的原因有二。
首先,這和法語形態(tài)變化有著直接關系。拉丁語中名詞共有主格、屬格、與格、賓格(cas accusatif)、奪格和呼格這六種變格,但是在上古法語階段,大部分的格都慢慢消失了,只剩下了主格和后置成分格(cas régime,其涵蓋了原先的賓格、與格、奪格等)[15]。形態(tài)標記格的消失使得在理解較為靈活的V2型語言時造成了困難,特別是賓格的消失導致對XT/F位置的成分性質判斷造成困難。在形態(tài)手段缺乏的情況下,就需要借助句法手段。因此,賓語O的位置就逐漸固定在了動詞后。而之所以賓語O的位置先于主語S固定下來,是因為在這一階段法語中仍然保留了主格,對于主語的理解相對容易,主語位置也就相對自由。
其次,根據(jù)Haiman[12]提出的“語義靠近原則”這條象似性語序動因原則,以及劉丹青[16]在此基礎上提出的“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得出:與兩個語言成分都相關的語言單位的最理想位置就是位于這兩個成分中間,只有位于這兩個成分中間才能和這兩個成分都靠近。在S不是焦點或話題的V2語序結構中,當O不占據(jù)XT/F位置時,主語作為和動詞、賓語都直接發(fā)生關系的語言單位,位于兩者之間是最理想的,即VSO語序片段;當O占據(jù)XT/F位置時,動詞作為和主語、賓語都直接發(fā)生關系的語言單位,位于兩者之間是最理想的,即OT/FVS語序片段。在S充當話題或焦點的V2語序結構中,動詞作為和主語、賓語都直接發(fā)生關系的語言單位,位于兩者之間是最理想的,即ST/FVO語序片段。又根據(jù)“時間線形優(yōu)勢原則”,得出:由于人類在認知心理上有共同的地方,在語言表達上自然有依照邏輯思考的順序和事物發(fā)生的先后將語義單位排列出來的傾向[17]。在人類的認知中,S先于O出現(xiàn),因此S一般位于O前。Dryer對1 376種語言的統(tǒng)計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18],根據(jù)統(tǒng)計,S位于O前的語言有1 147個,S位于O后的語言卻只有40個。因此,在VSO、OT/FVS、ST/FVO語序片段中VSO和ST/FVO應更為常見,即XT/FV(S)O和ST/FVOX語序更為常見。Marchello-Nizia[9]51-58[11]所做的量化統(tǒng)計也支持了上述觀點。
例4 Puis? lui???? torna?? Fortune? le dos(Chanson de Roland, 11世紀末)
puislui(間接賓語)a tournéFortunele dos(直接賓語)
接著Ta轉幸運女神(定冠詞)背
接著,幸運女神轉過身背對著Ta(幸運女神背棄了Ta)。
例5 Li rois? apele?? un escuier? (Chanson de Roland, 11世紀末)
le roisappelleun chevalier
國王召喚一名騎士
國王召喚一名騎士。
例4中主語“幸運女神”緊挨在動詞“轉”的右側,在動詞“轉”和賓語“背”之間;例5中主語“國王”占據(jù)XT/F位置,緊挨在動詞“召喚”左側,而賓語“一名騎士”緊挨在動詞的右側。XT/FV(S)O和ST/FVOX語序中賓語O都位于動詞右側。因此,當賓語需要通過句法手段確定其性質的時候,最理想的位置就是固定在動詞右側。
第二個階段是14—15世紀,主語S固定在了動詞前,話題位置固定在了句首位置。根據(jù)Marchello-Nizia[11]對11世紀末的Chanson de Roland和13世紀末的La Queste del saint Graal的統(tǒng)計顯示,在11世紀末的時候S位于動詞前的文本頻率為23%,在13世紀末的時候文本頻率為43%。也就是說,在14世紀之前,S在動詞前的位置仍然不占優(yōu)勢。根據(jù)Srés和Marchello-Nizia[15]的研究,S固定在動詞前是在14世紀完成的,之所以有這樣的語序演變原因有二。
首先,當13世紀賓語O的優(yōu)勢位置固定在動詞后時,就形成了VO語序結構,而VO語序的自然焦點位于句末[19],因此原本在XT/F位置上的自然焦點在和諧原則的驅動下移動到了句末,XT/F位置就單獨留給了話題。伴隨著話題獨占句首位置,眾多話題標記開始大量使用,包括在13世紀前后出現(xiàn)的“de, que, pour, quant à, quant est de”(關于……)、14世紀中期開始出現(xiàn)的重讀人稱代詞、13世紀后開始大量使用的話題復指成分[14]。話題標記的產(chǎn)生使得理解同時出現(xiàn)在動詞前的話題和主語變得容易起來。這最終促使主語S固定在了動詞前,形成了法語TSVO的基本語序,從15世紀開始延續(xù)至今。
其次,根據(jù)“語義靠近原則”“聯(lián)系項居中原則”“時間線形優(yōu)勢原則”,對于VO語序而言,主語位于動詞前是最理想的位置。Dryer對1 376種語言的統(tǒng)計顯示,當賓語O位于動詞右側時,S位于動詞前的語言有488個,S位于動詞后的語言只有120個。
二、 上古及中古前期漢語語序演變
漢語史分期一直都是國內(nèi)學者研究的重點。本文以王力[20]漢語史分期為基礎,結合郭錫良[21]將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從上古漢語中切分出去的觀點,又結合周祖謨[22]將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北宋切分開來的觀點,將漢語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先秦至3世紀的上古漢語時期;第二個階段是4世紀至12世紀的中古漢語階段,包括了南北朝時期的中古漢語前階段;第三個階段是13世紀至20世紀五四運動的近代漢語階段;第四個階段就是其后的現(xiàn)代漢語階段。本文主要討論先秦至南北朝時期的漢語語序變化,即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前階段。
在漢語語序演變研究方面,VO/OV基本語序之爭最為著名。黎天睦、黃正德、孫朝奮和Givón、曹聰孫認為現(xiàn)代漢語是VO語言;戴浩一認為現(xiàn)代漢語是OV語言;金立鑫認為現(xiàn)代漢語是VO/OV混合型語言。但是,對于上古及中古前期漢語基本語序的認識還是比較一致的,如李訥和Thompson就認為古代漢語是VO語言,現(xiàn)代漢語是OV語言。爭論焦點集中在這一時期的漢語中有很多非SVO語序句,如劉丹青[3]就認為先秦漢語是一種非嚴格的SVO型語言。鑒于此,本文不再贅述上古及中古前期漢語的SVO基本語序,而集中討論違反這一語序規(guī)則的若干典型情況。
(一) 上古及中古前期漢語中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呂叔湘[28]等學者認為,在只有受事的句子中,要是受事詞位于動詞前,也算是主語,稱之為“受事主語”。本文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我們從跨語言的角度出發(fā),發(fā)現(xiàn)如例2中,雖然只有受事,但是因為“en presistes”是第二人稱單數(shù)敬稱動詞變位,標引了未出現(xiàn)的主語“您”,將“un cunseill”稱為“受事主語”是不合適的。當然,本文也承認當動詞是作格動詞的時候,主格S和賓格O共用一個標記,施格A單用一個標記,這個時候具有通格標記的受事也可以稱之為“受事主語”。另外,袁健惠[29]16將所有前置的受事都稱為“受事話題”,但事實上這類結構中很多受事并不充當話題成分(下文詳述)。本文從語義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主語原型為施事,賓語原型為受事,為了方便敘述,統(tǒng)一將位于動詞前的受事稱為“前置賓語”?!?/p>
王力[23]245提出,在上古漢語里有一些特殊的情況,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這種結構的條件是:這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代詞。本文不同意王力把賓語前置的條件僅設定為代詞賓語,但是代詞賓語確實是先秦漢語中前置的主要類型,特別是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
第一,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馬建忠[24]最早指出:“詢問代字凡在賓次,必先其所賓,其不先者僅矣。此不易之例也?!表n曉光[25]就《詩經(jīng)》中的賓語位置做過分類調查,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共有20例,而后置的沒有,作介詞賓語前置的有19例,后置的也沒有。劉丹青[3]提出,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賓語在疑問句中一律前置(例外罕見)。
例6a 何為則民服?(《論語·為政》)
例6b 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八年》)
在例6中,“何”“孰”是疑問代詞賓語,前置于動詞“為”“謂”。
到了南北朝時期,疑問代詞賓語后置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王力[23]258提出,到了漢代,疑問代詞賓語后置的結構逐漸發(fā)展出來了,到了南北朝以后,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后置的發(fā)展已經(jīng)在口語中完成了。劉開驊[26]與王力的觀點有所差異,認為東漢、魏晉南北朝、隋時期,疑問代詞賓語的使用有了新的變化,后置賓語不斷地發(fā)展出來,用例逐漸增多,上古漢語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規(guī)律被進一步打破。不過,沒有證據(jù)表明疑問代詞賓語后置在這一時期最終完成,事實上這一時期漢語疑問代詞賓語呈現(xiàn)出前置與后置并存共用的格局。綜合來看,至少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至南北朝時期,疑問代詞賓語后置開始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
第二,先秦漢語中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有前置現(xiàn)象。楊伯峻和何樂士[27]指出,先秦漢語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與后置之比為 62∶38。劉丹青[3]也認為否定句的代詞賓語傾向于前置(但例外頗多)。但是周光午[30]持不同意見,他經(jīng)過對先秦16部作品的調查,找到了大量否定代詞賓語后置的資料。同樣,根據(jù)張赪[31]236的統(tǒng)計,先秦漢語階段,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在整個賓語前置句中的文本頻率為39%,如果不算否定助動詞,這一文本頻率是20%;根據(jù)袁健惠[29]32的統(tǒng)計顯示,否定代詞賓語句在賓語前置句中的文本頻率為27%(291句/1 092句)。綜合來看,我們只能說這一階段否定句的代詞賓語有前置現(xiàn)象。
例7a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
例7b 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孟子·滕文公上》)
例7c 我死,女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左傳·僖公七年》)
例7d 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國語·晉語》)
在例7中,代詞“己”“我”“女”“之”位于否定詞和動詞之間。
到了南北朝時期,否定句的前置代詞賓語大量減少。王力[23]258、楊伯峻和何樂士[27]等都認為,南北朝以后,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后置的發(fā)展已經(jīng)在口語中完成了。但是根據(jù)袁健惠[29]89的統(tǒng)計,南北朝漢語階段,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在整個賓語前置句中的文本頻率只是下降到了12%(19句/155句),至少在書面語中還未完成后置過程。
在大致梳理了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代詞賓語位置的情況之后,我們還需要厘清一個問題:前置的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在句法和語用層面上充當什么成分,其后置過程表明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蔣紹愚[32]等學者認為,這類帶有前置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的句子是話題-評論式受事前置句,簡單來說,就是將此類前置代詞看作了話題。馮勝利[33]等學者認為,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和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賓語前置”,否定句代詞賓語在句法上處于更外圍的位置。劉丹青[3]認為,這兩類前置代詞是高度語法化的焦點,構成了句法層面上的OV結構。Harris和Cambelle[34]認為,代詞作為附著成分傾向于出現(xiàn)在句子的第二個位置上。
第一,先來看前置疑問代詞賓語。
首先,相較于現(xiàn)代漢語,先秦漢語的疑問代詞前置的有定性等級要求是比較低的[13]126-127。
例8a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例8b *誰你喜歡?
例8c 哪個女孩你喜歡?
先秦漢語中,“誰”作為泛指疑問代詞,雖然有定性等級較低,但是仍然可以前置于動詞,如例8a。但現(xiàn)代漢語中“誰”卻不能前置于動詞作賓語,只有有定性等級更高的“哪個女孩”才可以前置于動詞,如例8b和8c。根據(jù)“信息流方向原則”這條象似性語序動因原則,話題作為舊信息,其有定性等級是較高的。因此,先秦漢語中的前置疑問代詞應不是話題。
其次,Greenberg[35]總結的語言類型共性12和6指出:
G12:陳述句中以VSO為優(yōu)勢語序的語言,其特指疑問句中總把疑問詞或疑問代詞放在句首。陳述句中以SOV為優(yōu)勢語序的語言,不會有這樣的安排。
G6:所有以VSO為優(yōu)勢語序的語言,都可以把SVO作為可能的或唯一的一種替代性基本語序。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VO為基本語序,甚至在SVO為基本語序的語言中,疑問代詞本身就有前置的傾向。根據(jù)Haiman[12]提出的“凸顯原則”這條象似性語序動因原則,得出:說話者將腦子里最凸顯的先說出來,先秦漢語中的前置疑問代詞是疑問焦點,屬于焦點凸顯。但是由于在先秦漢語中,這類疑問代詞前置蘊含于SVO語序,因此還是應該將SVO語序看作這一時期漢語的基本語序,不能就此認為先秦漢語是非嚴格的SVO型語言。
再次,南北朝時期疑問代詞賓語逐漸后置,說明這一時期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必要條件開始松動。根據(jù)Greenberg總結的語言類型共性12和6來看,最有可能的是這一時期漢語的基本語序SVO受到了干擾和挑戰(zhàn)。結合例8b和8c中現(xiàn)代漢語呈現(xiàn)出來的疑問代詞前置的特點,即疑問代詞前置除了受到焦點凸顯原則的支配,還更多地受到了“信息流方向原則”的約束,而信息流方向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新舊信息上,因此我們認為這一時期漢語SVO基本語序受到了話題語法化的影響。
第二,再來看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首先,Greenberg[35]總結的語言類型共性25指出:
G25:假如代詞賓語后置于動詞,那么名詞性賓語也同樣如此。
也就是說,代詞賓語自身就比名詞性賓語更傾向于前置。這條共性適用于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也適用于疑問代詞賓語。但是先秦漢語中的疑問代詞賓語還適用于共性12和6。所以在先秦時期,疑問代詞的前置傾向要遠高于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
其次,先秦漢語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都位于否定詞和動詞之間,其位置與處置式結構相類似,如7世紀后(唐代)出現(xiàn)的“把”字句。
例9a 子產(chǎn)相鄭伯以如晉,晉侯以我喪故,未之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例9b 你沒把蘋果吃了。
例9c 我飯沒吃。
例9d 飯,我沒吃。
處置式的來源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處置式的主要形成方式就是在前置受事句的前頭加“將”或“把”字,也有的學者認為處置式的來源是連動式>工具式>廣義處置式>狹義處置式>致使義處置式。本文不展開討論處置式的來源。但是,在STV結構中,否定副詞只能位于話題T和V之間,不能位于T之前,同時,STV結構基本上都可以轉換為TSV結構[36]33,如例9c和9d中“飯”都在否定詞前,分別可以作為次話題和主話題。而例9a和9b中,“之”和“蘋果”分別位于否定詞“未”“沒”與動詞之間,處在動詞的范域內(nèi),也不能做主次話題轉換。因此,漢語中否定句中前置代詞賓語和處置式的情況一樣,其性質并不是話題。
再次,如果我們把否定詞和前置代詞賓語看作一個整體,就可以發(fā)現(xiàn)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的前置是有標記的,即否定詞作為標記。VO型語序結構的自然焦點位于句末,在“凸顯原則”的驅動下,當需要突出否定信息的時候,這一類句子中的代詞賓語就前置并和否定詞結合成為句子的焦點。先秦漢語中否定句的代詞賓語前置是語用層面的問題。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先秦漢語的否定句中仍然存在大量未前置的代詞賓語,也就是說,當說話人不將否定信息作為較難預測的、較重要的、更希望聽話人注意的信息時,代詞賓語就不需要前置在動詞前。
另外,到了南北朝時期,否定句的前置代詞賓語大量減少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義處置式已出現(xiàn),狹義處置式也開始萌芽[37],處置式的使用部分取代了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凸顯功能;二是因為代詞大多是典型的舊信息,具有很高的有定性等級,更適合充當話題。南北朝時期否定句中前置代詞賓語大量減少應和漢語的話題逐步語法化有著密切的關系,代詞開始更多地充當話題成分。
(二) 上古及中古前期漢語中前置名詞賓語的代詞復指
先秦漢語中,當名詞賓語前置時,動詞后可以使用代詞復指前置名詞賓語。根據(jù)張赪[31]225的統(tǒng)計,先秦漢語中帶有復指賓語的句子在整個賓語前置句中的文本頻率為23%(55句/236句)。根據(jù)袁健惠[29]39的統(tǒng)計,先秦漢語中帶有復指賓語代詞“之”的句子在整個賓語前置句中的文本頻率為14%(154句/1 092句)。
例10a 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左傳·蹇叔哭師》)
例10b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例10c 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孟子·盡心上》)
在例10中,“之”作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師之所為”“仁義禮智”“百畝之田”。另外,通常在主語不出現(xiàn)的代詞復指句中,在前置賓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總是可以補出一個施動者主語[31]237。
例11a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保ā墩撜Z·子張》)
例11b 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國語·勾踐滅吳》)
在例11a中,“之”分別復指“可者”和“不可者”,句子中主語未出現(xiàn)。但是根據(jù)上下文的含義,我們可以得知這個句子的施動者是子夏,即句子可以補出主語“吾”。例11b也是如此。
到了南北朝時期,用代詞復指前置賓語的規(guī)則出現(xiàn)了松動,復指代詞的使用開始減少。根據(jù)張赪[31]259的統(tǒng)計,南北朝漢語階段,復指賓語句在前置賓語句中的文本頻率為10%(4句/42句);根據(jù)袁健惠[29]97的統(tǒng)計,南北朝漢語階段,帶有復指賓語代詞“之”的句子在前置賓語句中的文本頻率為12%(18句/155句)。對于幾個主要的復指代詞“諸、之、焉”來說,還存在一個先后衰亡的順序:“諸”在南北朝時期消失;“焉”在晚唐五代時期消失;“之”在清代消失[29]239-240。
在大致梳理了先秦至南北朝時期前置名詞賓語的代詞復指情況后,我們還需要厘清一個重要的問題:復指代詞使用的演變使得前置賓語在句法和語用的層面上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在先秦漢語中,前置賓語句中帶有復指代詞的句子具有兩個特點:第一,前置賓語傾向于位于句首位置;第二,前置賓語后有停頓(逗號)。這都是較為典型的話題標記,因此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將前置賓語認定為語用層面的話題,這樣的句子可以表示為T(S)VOpr語序結構。從先秦漢語到南北朝漢語的演變過程中,代詞復指的頻率開始下降,直至現(xiàn)代漢語中一個很低的水平。而話題優(yōu)先的語言中話題成分被復指的可能性要低于主語優(yōu)先的語言[13]122-123。這表明漢語經(jīng)歷了一個從主語優(yōu)先向話題優(yōu)先的轉變過程,先秦漢語中話題更多的是在語用層面上,而南北朝漢語中話題逐步語法化,開始進入句法層面,其重要表現(xiàn)就是代詞復指頻率的下降。
三、 上古及中古前期法語和漢語語序演變對比
(一) 語言組織原則上的對比
語言類型學認為,語言組織原則有兩種:第一種是信息原則,第二種是句法原則【以句法原則作為語言組織原則的語言應有兩大基本模式,除了主賓格模式外,還有施通格模式。如果把典型的主賓格模式語言稱為“主語優(yōu)先型語言”,那么典型的施通格語言就可以稱為“通格優(yōu)先型語言”。法語和漢語中都存在施通格模式,但都不是典型的施通格語言,本文不再展開討論。】。話題優(yōu)先型語言采用信息原則,主語優(yōu)先型語言采用句法原則[38]。在話題優(yōu)先型語言中,話題是結構中的基本成分而不是附加成分,是被植入句子的基本句法結構中的;而在主語優(yōu)先型語言中,話題成分只是臨時的語用需求而導致的語用性成分,不影響對句法結構的分析[36]30-31。話題原型是一個語用層面的概念,在任何語言中都存在,區(qū)別只在于是否被語法化以及語法化的高低程度。所謂某種語言中被語法化的話題,就是語用層面的話題成為該語言語法層面的內(nèi)容,話題從語用成分變成句法成分。
首先來看上古及中古前期的法語。Marchello-Nizia[39]、Combettes和Prévost[40]都曾指出需要從語用層面和句法層面之間的關系來看待上古及中古前期的法語語序演變。根據(jù)上文分析,上古法語是V2型語言,其XT/F部分并不是附加成分,而是屬于句子的基本句法結構。上古法語語序受到信息原則支配,是話題-評論(topique-commentaire)結構,亦稱為主題-述謂(thème-rhème)結構。V2語序呈現(xiàn)出來的STOFV結構和拉丁語的SOV語序結構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拉丁語是一種形態(tài)豐富的SOV型語言,是按照句法原則組織的語言。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上古法語并沒有在語序結構和語言組織原則上繼承拉丁語,而是采用了信息語言組織原則。
從13世紀開始,由于賓格形態(tài)標記的消失,以及在“語義靠近原則”“聯(lián)系項句中原則”“時間線性優(yōu)勢原則”的驅動下,賓語逐漸固定在了動詞后。從14世紀開始,隨著焦點在VO語序和諧的驅動下固定在動詞后,XT/F位置轉變?yōu)樵掝}T獨占,在話題標記的大量使用的條件下,主語S在“語義靠近原則”“聯(lián)系項句中原則”“時間線性優(yōu)勢原則”的驅動下固定在了動詞前,形成了法語延續(xù)至今的TSVO語序結構。在13世紀至15世紀這個階段,話題逐漸不再是句子的基本語法成分,而是帶有標記的話題語用成分。古法語時期的信息結構優(yōu)先向著中古法語時期的句法結構轉變,實際上這就是TSVO語序確立的過程,法語的語言組織原則又轉變?yōu)榱司浞ㄔ瓌t。
其次來看上古及中古前期的漢語。根據(jù)上文分析,先秦漢語的基本語序是SVO,雖然有疑問代詞賓語前置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但其性質都不是話題,而分別是疑問焦點和帶有否定標記的信息焦點,屬于焦點凸顯。其中疑問代詞賓語前置有一定程度的語法化,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則基本是語用驅動的。除了上文分析過的這兩種情況以外,先秦漢語中還有對舉句中對比焦點凸顯導致的賓語前置(如例12)、帶有詞匯焦點標記的賓語前置(如例13),以及部分作格動詞結構(如例14)。綜合來看,先秦漢語的上述各情況都不涉及語法化的話題成分,因此先秦漢語的語言組織原則仍然是句法原則。
例12 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孟子·離婁上》)
例13 唯亂門之無過。(《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例14 魯酒薄邯鄲圍。(《莊子·胠篋》)
本文認為在南北朝時期,漢語中疑問代詞賓語后置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否定句的前置代詞賓語大量減少,代詞復指前置賓語的規(guī)則出現(xiàn)松動,這三個語言變化確實顯示出漢語在南北朝時期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疑問代詞開始后置打破了SVO語序的和諧,并且疑問代詞前置的有定性等級條件升高,這都顯示出原有的SVO語序受到了干擾和挑戰(zhàn),疑問代詞前置更多地受到了“信息流方向原則”的約束(此原則與話題密切相關)。否定句的前置賓語大量減少的部分原因也是在“信息流方向原則”的約束下代詞更多地去充當了主話題。前置賓語句中復指代詞的使用頻次開始減少,顯示話題逐漸擺脫標記。綜合來看,南北朝時期漢語的話題語法化程度加深,正在從主語優(yōu)先型語言向話題優(yōu)先型語言轉變的,其語言組織原從句法原則開始向信息原則轉變。
綜上所述,從語言組織原則的角度出發(fā),上古及中古前期法語語言組織原則是從信息原則向句法原則轉變,而上古及中古前期漢語則正好相反,其語言組織原則是從句法原則向信息原則轉變。
(二) 語言接觸引起的語序演變對比
一種語言可能發(fā)生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語言內(nèi)部動力引起的變化,另一個是接觸引起的變化。如果兩個語言存在接觸,那么至少它們之間就會發(fā)生詞匯、語法范疇、語法手段、語法形式的借用(至少是單向借用),而最經(jīng)常擴散的特征可能是語序[41]。
在高盧-羅馬時期,法國地區(qū)主要使用以SOV語序為基本語序的拉丁語。但是隨著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于公元486年開始占領法國地區(qū)。日耳曼人帶來的V2型語言對原來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拉丁語形成了挑戰(zhàn)。最后的結果是在公元9世紀中葉,法語的基本語序已經(jīng)變成了V2語序。同樣,漢魏以后中國戰(zhàn)亂頻繁,匈奴、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開始進入中原,特別是南北朝時期,少數(shù)民族在中原地區(qū)建立了多個政權。這些北方少數(shù)民族多數(shù)使用以OV語序為基本語序的阿爾泰語系語言,這給漢語帶來了重大影響。
雖然上述階段的法語(或稱羅曼語)和漢語都受到了外來民族語言的影響,但是其語序演變的模式是不一樣的。法語經(jīng)歷了語序選擇的過程,即在拉丁語的SOV語序和日耳曼語的V2語序中,選擇了日耳曼語序[14]。漢語則是經(jīng)歷了語序創(chuàng)新的過程,并沒有直接選擇使用北方少數(shù)民族帶來的OV語序。根據(jù)Heine和Kuteva[42]的主張,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可以分為語法借用和語法復制。法語所經(jīng)歷的語序選擇過程是語法借用,主要顯示為特征的替代,而漢語所經(jīng)歷的語序創(chuàng)新過程是語法復制,即漢語仿照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語序結構而產(chǎn)生出一種新的語序結構,主要顯示為特征的增加。漢語之所以顯示出不同于法語的語言接觸特點,和語言使用者的態(tài)度有密切的關系。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相較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更為發(fā)達,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后基本都采用了漢化政策,譬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這就導致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語序不能替代,只能融入漢語語序中。在漢語中,這種融入所帶來的特征增加,表現(xiàn)為賓語作為高度語法化的話題前置于動詞前,從而在形式上復制了阿爾泰語系的OV結構,對漢語轉向話題優(yōu)先型語言起到了加速推動作用。
例15a 普通話:你,我沒看見。
例15b 普通話:*我你沒看見。
例15c 西北方言(如青海話):我你哈沒看見。
通過例15a和15b可以看出,“你”作為人稱代詞這類高定指性話題,必須要置于句首位置,即主話題位置,不能置于次話題位置。但是,通過例15c可以發(fā)現(xiàn),西北方言并不遵守這條話題規(guī)則,似乎更多地接近于OV語序結構,而不是話題結構。例15表現(xiàn)出來的西北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差異表明,北方少數(shù)民族帶來的語言接觸的影響是波形擴散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對西北方言的影響應最大。相較于官話或其他方言,西北方言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發(fā)生了語法借用。
四、 結 語
本文從語言類型學的角度出發(fā),就上古和中古前期法語和漢語的語序進行了研究和比較。通過對這兩種語言的語序變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法語從拉丁語的SOV語序演變?yōu)閂2型語序,并最終發(fā)展成為SVO語序。而先秦漢語的基本語序一直保持著SVO語序,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只不過是焦點凸顯;至南北朝時期,疑問代詞賓語逐漸后置,否定句中的前置代詞賓語大量減少,代詞復指使用規(guī)則開始松動,話題語法化程度不斷加深,漢語向話題優(yōu)先型轉變。從語言組織原則角度來看,上古及中古前期法語和漢語的語言組織原則的變化正好相反:法語是從信息原則向句法原則轉變;漢語是從句法原則向信息原則轉變。法語和漢語都曾受到語言接觸的影響,但由此引發(fā)的語序演變模式是不同的,法語更多的是語序選擇和語法借用,而漢語則是語序創(chuàng)新和語法復制。
MARCHELLO-NIZIA C. Le fran?ais en diachronie: douze siècles dévolution[M]. Paris: Edition Ophrys,1999: 27-34.
[2] ADAMS J N. A typological approach to Latin word order[J].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1976(81):70-99.
[3] 劉丹青. 先秦漢語語序特點的類型學觀照[J]. 語言研究,2004(1):38-40.
[4] LE COULTRE J. De lordre des mots dans Crestien de Troyes[D]. Dresden: B.G. Teubner,1875:17.
[5] SKARUP P. Les premières zones de la proposition en ancien fran?ais[J]. Revue Romane,1975(6):428-470.
[6] HARRIS M. The evolution of French syntax: a comparative approach[M]. London: Longman,1978:20-22.
[7] COMBETTES B, TOMASSONE R. Types de progression thématiques en moyen fran?ais[M]//NAIS H. De la plume doie à lordinateur: études de philologie et de linguistique. Nancy: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Nancy, 1985:67-86.
[8] BURIDANT C. Les résidus de lordre OV en ancien fran?ais et leur effacement en moyen fran?ais[J]. Romania,1987(108):20-65.
[9] MARCHELLO-NIZIA C. Lévolution du fran?ais[M]. Paris: Armand Colin,1995.
[10] COMBETTES B. Thématisation et topicalisation: leur rle respectif dans lévolution du fran?ais[M]// GUIMIER C. La thématisation dans les langues. Bern: Peter Lang,1999: 231-245.
[11] MARCHELLO-NIZIA C. Le décumul du “thème” dans lévolution du fran?ais[J]. Le fran?ais Moderne,2000 (1): 33-35.
[12] HAIMAN J. Natural syntax: iconicity and eros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237-238.
[13] 曲辰. 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法對比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14] 曲辰. 10—14世紀法語語序演變及動因[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95-103.
[15] SORES A, MARCHELLO-NIZIA C. Typologie diachronique: une nouvelle hypothèse pour le changement de type OV>VO[M]//LAZARD G, MOYSE-FAURIE C. Linguistique typologique. Villeneuve dAscq: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Septentrion, 2006, 270-271.
[16] 劉丹青. 語序類型學與介詞理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68-73.
[17] 李英哲. 漢語語序和數(shù)量在空間同事物中的分配[M]// 徐杰. 漢語研究的類型學視角.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35-46.
[18] DRYER M S. Chapter order of subject, object and verb[EB/OL]. [2022-10-01]. https://wals.info/chapter/81.
[19] KIM A H. Preverbal focusing and type XXIII languages[M]// HAMMOND M, MORAVCSIK E, WIRTH J R. Studies in syntactic typolog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8: 147-160.
[20] 王力. 漢語史稿(上)[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35.
[21] 郭錫良. 漢語史的分期問題[J]. 語文研究,2013(4):1-4.
[22] 周祖謨.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1.
[23] 王力. 漢語語法史[M]. 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
[24] 馬建忠. 馬氏文通[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71.
[25] 韓曉光.《詩經(jīng)》中的賓語位置考察[J]. 古漢語研究,1995(3):16-20.
[26] 劉開驊. 試論中古漢語疑問代詞賓語的句法位置[J].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1):172-178.
[27] 楊伯峻,何樂士. 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 修訂版.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790.
[28] 呂叔湘. 呂叔湘文集:第2卷[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66-478.
[29] 袁健惠. 漢語受事話題句歷史演變研究[M]. 上海:中西書局,2015.
[30] 周光午. 先秦否定句代詞賓語位置問題[M]//中國語文雜志社·語法論集:第三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190.
[31] 張赪.漢語語序的歷史發(fā)展[M].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10.
[32] 蔣紹愚. 受事主語句的發(fā)展與使役句到被動句的演變[M]// 高島嵰一,蔣紹愚. 意義與形式:古代漢語語法論文集,2004:329-342.
[33] 馮勝利. 漢語韻律句法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1-213.
[34] Harris A C, Campbell L. 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4.
[35] GREENBERG J H.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M]// GREENBERG J H. Universals of language. Cambridge: MIT Press, 1963:73-113.
[36] 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7] 吳福祥. 再論處置式的來源[J]. 語言研究,2003(3):1-14.
[38] LI C, THOMPSON S.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M]// LI C. Subject and topi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89.
[39] MARCHELLO-NIZIA C. Dislocations en ancien fran?ais: thématisation ou rhématisation?[J]. Cahiers de Praxématique,1998(30): 162-178.
[40] COMBETTES B, PREVOST S. Evolution des marqueurs de topicalisation[J]. Cahiers de Praxématique,2001(37): 103-124.
[41] 羅伯特·迪克森. 語言興衰論[M]. 朱曉農(nóng),嚴至誠,焦磊,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3-18.
[42] HEINE B, KUTEVA T. On 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ization[J]. Studies in Language,2003(3): 529-572.
A Study and 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Word Order
in Ancient and Early Middle French and Chinese
QU C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and compares the word order of French and Chinese in the Ancient and Early Middle Ag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ord order changes in these two languages, we observe that French evolved from the Latin-derived SOV word order to a V2 word order before eventually developing into the SVO word order. In contrast, Pre-Qin Chinese maintained the SVO word order,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degree of topicalization in Chinese deepened, leading to a shift towards a topic-prominent language. The changes in the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organization in Ancient and Early Middle French and Chinese we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Both languages were influenced by language contact, but the resulting patterns of word order evolution differed, with French being a grammatical borrowing while Chinese being a grammatical replication.
word order; ?topic-prominent; ?principles of linguistic organization; language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