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禹
晉國大夫趙盾并未殺害靈公,《春秋》卻加弒君之罪于其身。在其昆弟趙穿將靈公殺害后,趙盾未盡其忠而討伐弒君者?!洞呵铩芬浴凹訌s”之辭歸罪趙盾,是要正君臣大義,明尊卑之序,譴責趙盾只曉得君臣之“文”而漠視君臣之“質(zhì)”,是對“尊尊”之義的闡釋。然而在《公羊傳》的敘事語境中,借著經(jīng)文“復見”趙盾引申出“君君、臣臣”之義,趙盾成為仁道的代表而受到車右、甲士以及百姓的保護,靈公因亂殺膳宰、嬉戲群臣則成為受貶責的對象,敬賢人、貶惡君而從道的思想躍然紙上。由此,經(jīng)、傳的不同價值取向則突顯出“從君”與“從道”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在漢朝皇權專制不斷強化的情況下,“從君”作為行道的必要條件被確定下來。迫于政治形勢,公羊?qū)W家并未認可趙穿弒君的行為,而是希望借助教育與進諫兩種方式來平衡君道關系,實現(xiàn)其“得君行道”的政治愿景。
《春秋》; 公羊?qū)W; 趙盾弒君; 從道; 從君
B222A009211
春秋世亂義廢,人心不古,“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①??鬃討峙轮T夏中國政治衰微、禮樂崩壞,因此編《春秋》,以“撥亂世反之正”為目的,以魯國史書為本而予之刪削,以“素王”之位行褒貶賞罰之權,借史事明大義,上以三王之道為綱,下以人事之紀為目。司馬遷稱《春秋》大義乃“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②,此皆公羊?qū)W尊道統(tǒng)以正政統(tǒng)之旨。宣公二年,《春秋》書“趙盾弒君”,后世史家將之奉為“秉筆直書”③的圭臬,也有學者將信史追求上升為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優(yōu)良品質(zhì)④。然而,從公羊?qū)W角度而言,《春秋》書弒君是為了記錄亂臣賊子之罪惡,通過以論帶史、以文帶史來彰顯“尊尊”大義。宣公六年,公羊經(jīng)文“復見”趙盾,雖然澄清了趙盾并非弒君者,但是并未赦免其罪,依舊是突出“從君”之義;而傳文卻通過對趙盾賢能形象的細致刻畫明指晉靈公“無道”,將義理引向貶惡君、敬賢人而從道。因此,需要對經(jīng)、傳中所表現(xiàn)出的“從道”與“從君”的不同傾向作出區(qū)分。對于趙盾之事,學界研究多以史家敘事為主,如劉家和、湯大民、王青、陳其泰的研究⑤,少有以經(jīng)明義,因而缺乏對《春秋》書法旨意的深度挖掘。本文擬就趙盾弒君的史實與經(jīng)法之別作出認真辨析,從晉國史家董狐記事入手,指明弒君之事并非趙盾主謀。依照公羊書法、辭法對孔子書其弒君的原因進行梳理與闡發(fā),分析其中所蘊涵的“從道”與“從君”的緊張關系。
張 禹:論公羊家“從道”與“從君”的思想張力
一、 董狐記“趙盾弒君”是否“直書其事”?
宣公二年,《春秋》經(jīng)曰:“秋,九月,乙丑,晉趙盾弒其君夷獔?!薄竞闃I(yè)、聶崇岐、李書春等編纂:《春秋經(jīng)傳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80頁。(以下所引《春秋》經(jīng)、傳文均出自此書)】夷獔,《左傳》《穀梁傳》作“夷皋”,《公羊傳》作“夷獔”。三傳所記,經(jīng)文差別甚微,僅僅在于晉靈公夷獔之名。趙盾,晉國卿大夫,靈公時曾一度全面執(zhí)掌國政與軍權。弒君事件發(fā)生是因靈公“不君”,其殺膳宰,以丸彈眾臣,見大家躲避而樂,且“厚斂以雕墻”(《左傳·宣公六年》)。趙盾雖然多次勸誡,但是靈公執(zhí)意不聽,并且派人殺害趙盾。事未遂,靈公欲借邀趙盾一同進餐殺之而又未成。趙盾出逃,其昆弟趙穿“緣民眾不說”弒殺靈公,晉國董狐書曰:“晉趙盾弒其君夷獔?!保ā豆騻鳌ば辍罚┮嗉?,實際殺靈公的兇手是趙穿,而史臣將首罪加之趙盾,孔子著《春秋》顯然吸收了董狐的說法。由于趙穿在趙盾出逃之后弒君,趙盾必然難以擺脫“同罪”的嫌疑。這里可能涉及的問題是:《春秋》將趙盾視作“弒君者”,是否便能指明趙盾為此次事件的“主謀”?
若從信史角度而言,則趙盾可能是弒君的幕后指使,歷來學者多主其說。呂祖謙在《東萊博議》中指出,趙盾想在靈公被弒后“竊國”,因此指使趙穿弒君而自己出逃,并且認為董狐“直書其事”符合孔子“正法而治”。【呂祖謙撰,希政民注:《東萊博議》,陜西出版社,1991年,第586頁。】但是,趙盾指使趙穿之論,現(xiàn)有傳世史料以及出土文獻均未能證實。以趙盾出奔后靈公被弒推測出“弒君之由,實起于盾”,此論缺乏足夠的因果聯(lián)系。臣子如果人身受到威脅,以出奔的方式守護自己的生命本在情理之中。在趙盾出奔后,趙穿為維護家族既得利益而殺靈公,亦有可能?!旧蜷L云指出:“從晉國歷史發(fā)展總的進程看,趙盾(包括其家族)與靈公的沖突,實反映了晉國公室與作為晉國新生力量的異姓貴族之間的矛盾。趙氏作為異姓勢力的代表,越來越占據(jù)著政治舞臺中心的位置,并且也得到晉國社會與民眾的普遍支持?!眳⒁娚蜷L云、魏建震、白國紅等:《趙國史稿》,中華書局,2000年,第68頁?!恳虼耍w盾出奔自有其合理性,不當成為“主謀”說的依據(jù)。呂本中《春秋集解》以“族人弒君而盾反不討”以及“與之(趙穿)并立于朝”兩條罪狀來指控趙盾“陰弒其君而陽逃其跡”。【呂本中:《呂氏春秋集解》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0冊,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82頁?!咳欢?,趙盾不討伐趙穿自有其考量依據(jù):一者,從“親親”角度講,兄弟是封建制度下家族倫理以至國家利益的直接維護者,“以藩屏周”的諸侯大部分為姬姓同族兄弟。趙盾包庇其昆弟,從情理與宗法上合乎人倫道德。二者,趙穿為晉襄公的女婿,即靈公的同族姐夫或妹夫,與晉國公室有姻親關系。因此,趙盾必須顧及血緣之情、宗族利益與政治前途而寬恕趙穿。顧炎武“穿之弒,盾之主也”【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欒保群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43頁?!康挠^點明確以“董狐之直筆”之由將“趙盾弒君”視為史官直書的事實,此說應當承繼劉知幾所謂“書法不隱”“直書其事”【劉知幾著,浦起龍通釋:《史通通釋》,王煦華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9頁?!俊5?,董狐“直筆”是有所隱諱的,其隱去了靈公之惡行,亦隱去了實際弒君者趙穿,并非后世所謂絕對的“秉筆直書”“善惡必書”。毛奇齡以趙盾、趙穿為“同謀”,主要理由是趙盾“為穿受惡”【毛奇齡:《春秋毛氏傳》卷二十,《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18頁?!?,即自愿承受“弒君者”的罪名。實則是由于趙盾在接受趙穿的邀請后回朝,之后姑息其昆弟并未懲罰,故在客觀層面形成了趙盾為趙穿受惡的局面,但這并不能說明二人是“同謀”??鬃觾H僅是以“弒君”之罪責備趙盾,而不是認為趙盾就是幕后主使。
趙盾是否為弒君之主謀,《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并無直接交代?!蹲髠鳌穼②w盾之罪歸為以正卿之位而“亡不越竟,反不討賊”,則趙盾非為弒君者,之所以將弒君之罪加之趙盾,實際是因其出奔未斷君臣之義,歸國又未誅討弒君者趙穿。《穀梁傳》與《左傳》相表里,進一步申論臣子之責,指出靈公被弒乃“過在下也”,故將弒君之罪歸于趙盾,是為彰明“忠臣”之義(《穀梁傳·宣公二年》)?!豆騻鳌穭t言之更確,以“加弒”辭法指責趙盾之過在“復國不討賊”(《公羊傳·宣公六年》)。公羊?qū)W大家董仲舒從“原心定罪”角度指出,“案盾事而觀其心,愿而不刑,合而信之,非篡弒之鄰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聚珍版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頁。(以下引此書,皆文內(nèi)夾注)】,認為趙盾本無弒君之志,亦非實際弒君者,佐證了《公羊傳》對趙盾的“加弒”。龔自珍亦指出:“書晉趙盾弒其君夷獔,是擬死。復見趙盾,是恩原之?!洞呵铩分?,聞有君弒,大臣不討賊者,擬之死。俄而《春秋》聞之,聞其數(shù)諫,無有弒志,乃原之?!薄君徸哉洌骸洱徸哉淙罚跖逭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頁。】因趙盾未討賊當以死罪論處,而后又見趙盾并無弒君之心故原其心、明其情。因此,從現(xiàn)存闡釋《春秋》的三傳來看,均未能說明趙盾為幕后指使。既然趙盾與趙穿并非同謀,那么董狐所記則不能稱為“直書其事”或者“秉筆直書”。清代經(jīng)史學家馬骕曾懷疑此事,指出:“居乎數(shù)千載之下,其事不可見也,趙盾之獄亦難言矣。弒君之賊,明書于經(jīng),而《傳》謂趙穿何居?”又認為,趙盾對于先都、箕鄭父之政敵亦以私怨而除之,而若董狐直書其弒君,趙盾必然不會輕易饒恕,故趙盾為幕后指使則“必無其事”,“而趙盾弒其君,斷為孔子書法也”?!抉R骕:《左傳事緯》,徐連城校點,齊魯書社,1992年,第145頁?!?/p>
況且,若從趙盾的政治功過和行為品信而言,將弒君之名加之趙盾,則趙盾在史書中的地位便與“弒君者”同罪,以道德之“法”使得趙盾背上“弒君者”的罪名,如此則與其對晉國的貢獻并不相合。在史書中,趙盾雖然有“專政者”的貶責,但亦有“良大夫”的美譽。在立新君問題上,晉襄公去世后,儲君的處置使得趙盾頗具擅權專政的惡名。趙盾本欲立居秦的公子雍,便主動派人殺害公子樂(《左傳·文公六年》),但是后在靈公母親的迫使下不得已而立靈公。【《清華簡·系年》曰:“襄夫人聞之,抱靈公以號于廷曰:‘死人何罪?生人何辜?舍其君子弗立,而召人于外,而焉將寘此子也?大夫閔,乃皆背之曰:‘我莫命招之。乃立靈公?!膘`公母親抱著晉靈公號哭于大夫議事之廷,稱:襄公有何罪?其子靈公又有何罪?現(xiàn)在去秦召其他公子,將置靈公于何處?包括趙盾在內(nèi)的眾大夫皆有憐憫之心,因此終立靈公。參見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11年,第157頁?!繌内w盾在晉國所作的貢獻而言,總體是功大于過。在其執(zhí)掌晉國國政期間,對國內(nèi)實行“制事典,正法罪,辟獄刑,董逋逃,由質(zhì)要,治舊洿,本秩禮,續(xù)常職,出滯淹”(《左傳·文公六年》)。一系列整頓國內(nèi)舊政的措施,如治理法律與刑獄、重申禮儀秩序、舉賢才、修廢官等,無疑對穩(wěn)定晉國內(nèi)部政治、社會形勢、經(jīng)濟正常運作有著重大作用?!旧蜷L云、魏建震、白國紅等:《趙國史稿》,中華書局,2000年,第62頁。 】這位功過兼有甚至功大于過的晉國重卿,在董狐的筆下赫然成為弒君的直接承擔者,顯然這樣的評價有失公允。
從趙盾的為人品行而言,“弒君”之罪亦難以成立?!秶Z·宋人弒昭公》記載了趙盾與靈公商討關于討伐宋國弒君者的故事。宋國君被弒,作為當時盟主的晉國有責任去討伐弒君之賊。而靈公以“非晉國之急也”欲推卸責任,趙盾以天地之道比擬君臣之德進諫,稱“今宋人弒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則也,天必誅焉”。況且晉作為盟主,當有責任去維護諸夏中國內(nèi)部的安定局面。趙盾進一步指出,弒君者擅自破壞君臣政治秩序,罪大惡深,因此即便國內(nèi)有“大疫”,亦要出軍討伐,并且“伐備鐘鼓”【徐元誥:《國語集解》,王樹民、沈長云點校,中華書局,2002年,第379頁?!浚钪T侯國皆聽聞其罪,以聲討之。從趙盾對宋國弒君事件的分析、態(tài)度和行為上來看,其為人明理尊德,處處維護霸主權威,對君主以禮相待,尤其強調(diào)弒君必須受到懲罰,則趙盾自當曉得弒君于臣子而言乃罪大惡極之行為。盡管此次討伐最終未成,但趙盾深諳臣之大義,明上下尊卑,斷不可能指使趙穿弒君。
如此而言,“直書”當是指有所側重的歷史敘事,呂祖謙等人以《春秋》為“信史”來推測趙盾為主謀的做法是對“信史”的誤解?!洞呵铩分靶攀贰笔墙铓v史事實來凸顯孔子的王道正義,并非皆以《春秋》之所記為歷史事實。趙盾出逃未越境,回朝又未討賊,是《春秋》所依憑的歷史事實。在立足此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孔子通過加弒君之罪于趙盾來凸顯王義。但顯然將趙盾與“弒君者”同罪并不合理,如何處理這樣的沖突,這便涉及“從君”與“從道”的張力問題。
二、 《春秋》“加弒”以“尊尊”
春秋世道衰微,王綱解紐,其根源便是天子權力下移。臣下不尊君上,子不思父之恩,導致臣子無禮作亂而弒殺其君父,不僅有“弒君三十六”的政治亂象,更有“亡國五十二”的悲慘現(xiàn)象。因此,弒君之事被《春秋》一一記錄,正是借譏貶惡臣而凸顯“尊尊”之義。在孔子的時代,之所以強調(diào)對君王權力的遵從、對君臣政治秩序的維護,一方面與君王前輩通過“篳路藍縷般艱苦創(chuàng)業(yè),贏得了江山”有關。余治平指出,“臣必須事君的一個生存原因不應該被忽略,即君上有權勢,可以調(diào)遣、操縱和役使包括所有人在內(nèi)的天下所有可以支配的資源”【余治平:《忠恕而仁:儒家盡己推己、將心比心的態(tài)度、觀念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8頁?!俊R虼?,臣下侍奉君上是一種迫于生計的不得已。另一方面,儒家必須依靠君主來實現(xiàn)對仁道的踐行、擴展和弘揚,因此“從君”作為儒家政治實踐的重要途徑必須加以重視。孔子的思想因由“先王”之道“陶融以成”,故其一生的行為態(tài)度和政治實踐,正如蕭公權所謂“頗致力于明權位,抑僭移,重人倫諸端”【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60頁?!?。趙盾雖未親弒晉靈公,但不能免除其“未討賊”而縱容弒君者之罪,因此孔子繼承董狐書法,將“弒君”之罪加于趙盾,試圖通過《春秋》辭法來矯正臣下之誤行,其所要凸顯的義理便是臣子對君上權威的尊重與服從。
《春秋》特重弒君之罪,臣子犯上作亂致使君上亡故,則著其為弒君?!洞呵铩穼俎o,分別“殺”與“弒”,凡書“弒”者,特指下對上的侵犯與叛亂,其結果為君主被侵害至死。陸德明《春秋公羊音義》云:“弒字從式,殺(殺)字從殳,不同。君父言弒,積漸之名也;臣子云殺,卑賤之意也?!薄娟懙旅鳎骸督?jīng)典釋文》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201頁?!俊笆健?,許慎《說文》訓解為“法也”,即法式?!驹S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附音序、筆畫檢字)》,中華書局,2013年,第95頁上?!烤贾刃蛞跃鸪急盀楣潭ǚㄊ剑鹘y(tǒng)御臣下以治理邦國,若臣子以下犯上而僭越君權,甚而將君主殺害,則是非法亂國之行為,因此言“弒”而不言“殺”?!凹訌s”之辭,即臣子因未盡心照顧君上或處理政事不當而導致君主身亡,本無弒君之心,卻被加“弒君”的罪名?!洞呵铩分斜患訌s君之罪者如許國世子許止。昭公十九年,經(jīng)文記曰:“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弒其君買?!薄洞呵铩窌聲?,詳記許止未嘗藥而藥殺其父,責其未盡到為人子的孝心?!抖Y記·曲禮下》曰:“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薄距嵭ⅲ追f達疏:《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庇洝肪砦澹螒c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5)影印本,藝文印書館,2013年,第96頁上?!砍枷轮劣诰福敓o所不慎,而當其父患有疾病之時,進藥則更須敬慎至極,誤則有弒君殺父的風險。因此,許止未嘗藥而致其君父身亡,《春秋》便“加弒”于許止,《公羊傳》曰:“譏子道之不盡也?!?/p>
趙盾因出逃而未斷君臣之義,歸國又未討伐弒君者,因此《春秋》亦加弒君之罪于其身,以明“尊尊”之義。臣子為君父討賊,本為天經(jīng)地義之事,趙盾之所以被加弒,乃是因其“不討賊”(《公羊傳·宣公六年》)。公羊先師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保ā豆騻鳌る[公十一年》)君臣關系以下對上的遵從與保護為尚,若國君被弒,臣子當為君討賊,以履行臣子“對君的道德責任”【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91頁?!?。若不討賊,則君臣關系斷絕,而臣子則被剝奪政治權利,不再有資格繼續(xù)享有治政之權,被視為非邦國之臣,《公羊傳》所謂“不系乎臣子”。趙盾作為晉靈公之執(zhí)政重卿,在靈公被弒后歸國不僅未討伐趙穿,反而重用趙穿迎接新君,故《春秋》以“加弒”之辭貶其未履行臣子的職權?!蹲髠鳌吩谮w盾“不討賊”之罪外,又加“亡不越竟”,即逃亡而未出境。杜預曰:“越竟,則君臣之義絕,可以不討賊?!薄径蓬A注,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左傳注疏附??庇洝肪矶?,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6)影印本,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365頁下?!烤贾x,出境而永不復回,則斷仕君之道,如微子啟因不愿與紂王同流合污而選擇離朝隱遁、不復回朝。然而趙盾在被晉靈公追殺之時未越晉國邊境,依舊停留在晉國內(nèi)部,則說明君臣關系未絕,未絕則其君被弒,當有討賊之責。吳根友認為,《春秋》是根據(jù)“孔子理想中的禮制文化原則來評判春秋時期諸侯國的國君、大夫等人的政治行動的合法性”【吳根友:《政治哲學新論》,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年,第27頁?!浚赃_到使“亂臣賊子懼”的懲罰效果?!洞呵铩贰凹訌s”于趙盾便是要匡正君臣大義,其作為臣子的“合法性”當受到君臣“道義”的規(guī)范和限制。
《春秋》不唯通過“加弒”之辭指責趙盾,還通過不書晉靈公之葬而從側面來記趙盾之罪?!熬龔s,賊不討,不書葬”(《公羊傳》),即:弒君者若不被討伐,則不書被弒君主之葬。如魯隱公被弒,《春秋》記其卒,未記其葬,是因弒君者公子翚與魯桓公皆未被討伐,故以此貶責魯國臣子不討賊之罪。而衛(wèi)桓公、齊襄公皆被弒卻書葬,因弒君者州吁、公孫無知皆被殺,故書被弒君者之葬。段熙仲稱:“州吁、無知討,而桓公、襄公書葬,討賊矣故書葬?!薄径挝踔伲骸洞呵锕?qū)W講疏》,魯同群點校,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81頁。】晉靈公被弒,未書其葬正是譴責身為晉國重卿的趙盾并未承擔起守君護國的重任。胡安國《春秋胡氏傳》曰:“不書葬,示臣子于君父,有討賊、復仇之義,非圣人莫能修,謂此類也。夫賊不討、仇不復而不書葬,則服不除,寢苫枕戈,無時而終事也。”【胡安國:《春秋胡氏傳》,錢偉彊點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7頁?!坎粫鴷x靈公之葬,是時刻提醒臣子:若君父被弒,則有討賊、復仇之義。賊不討,則不書葬,不除孝服,寢不安眠,應時時刻刻思慮為君討賊。周朝重禮,對于喪葬之法有具體而詳實的規(guī)定。諸侯薨,須訃告天子以及同盟諸侯,二者則須派遣大夫參加會葬。而且諸侯葬禮,對于墓制規(guī)格、棺槨以及隨葬品均有嚴格限制,晉靈公作為大國諸侯去世,其葬禮勢必更加隆重??鬃訁s特意不書靈公之葬,仿若晉國臣子未曾對此有所準備,何休所謂“君喪無所系也”。其實質(zhì)是通過不書“葬”來貶責晉國趙盾,強調(diào)臣子當敬重其君。此外,《春秋》亦未記靈公繼任者成公之葬。晉成公黑臀死后,只錄其卒不記其葬,依照何休“不書葬,篡也”【何休解詁,徐彥疏:《重刊宋本公羊注疏附??庇洝肪硎?,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7)影印本,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197頁上?!恐摚瑒t將趙盾立黑臀之事視作篡位。既然為篡,則趙盾所擁立的新主亦不具備合法性。
孔子承晉國董狐所書,并書日書月,即將弒君之事詳細記入經(jīng)文,用以懲戒臣子。此在《春秋》辭例上屬于“誅辭”【段熙仲將“篡、賊、畔、殘”歸入“誅例”,“趙盾弒君”之事屬于大夫弒君類,以“亂成賊子”之罪歸入“賊”類。參見段熙仲:《春秋公羊?qū)W講疏》,魯同群點校,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78-380頁?!浚磸霓o義上誅殺有罪之臣子。在《春秋》“刺、譏、貶、誅、絕”例中,貶責程度較重。國君被弒,《春秋》不系乎實際弒君者趙穿而歸罪于趙盾,以對權臣的“加弒”來彰顯孔子對君王權威的敬重。顯然,作為趙盾之昆弟的趙穿不足以承擔全部弒君之責,趙盾身為晉靈公的重要輔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爸摇钡伦鳛榇呵飼r期“公臣事諸侯之常道”是被普遍認可的政治倫理規(guī)范【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文津出版社,1991年,第117頁?!?,雖然趙盾在靈公殺膳宰后進諫以勸其改過,但此僅僅為公臣基本義務。除此之外,作為晉國重卿,趙盾更應當盡到“正國”與“安人”的作用,而趙盾既在未洗脫“弒君”嫌疑的情況下歸國,又在未討伐趙穿的境遇中繼續(xù)居大夫之職位,不僅對晉國經(jīng)歷弒君之后的政治亂象未加整治,更未安頓君亡后的晉國人心。況且,趙盾作為趙穿的長兄自有嫌疑,此嫌疑不除,恐會導致后代以之為借口而弒君。【高閌稱,若讓經(jīng)文按照實際情況書“趙穿弒君”,或許會令那些“陰使人弒其君者”免罪。況且,趙盾讓趙穿迎接晉成公,則更有同罪之嫌疑。因此,圣人“正趙盾之罪”,以戒除“后世專權壞奸之臣”。參見高閌:《春秋集注》卷二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51冊,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25頁?!?/p>
“加弒”于趙盾,是對君主政權的維護。《公羊傳》有“國君一體”的政治原則,其將君主的榮辱與國家的命運相掛鉤,即將政權與國體系于國君,“政權寄于世襲之國君,則政權所在國體所在,國君所在亦即國體所在”【牟宗三:《政道與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第十冊,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9頁?!?。因此,公羊?qū)W不僅認可臣子當為國君復仇,更提倡百世猶可復,這正是在“從君”政治倫理限制下對國體、政體的守護。趙盾對弒君者趙穿不加以懲處而重用的做法是對晉國政體、國體正當性的蔑視??鬃印把孕忻恐乱庥谧鹬苁?,敬主君,折貴族之奢僭,抑臣下之篡竊”【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64頁?!?,因此,《春秋》通過“書葬”之法、“加弒”之辭貶責趙盾未盡討賊之責,是正君臣大義【董仲舒認為,之所以對趙盾“加弒”而不加弒君之罪于在場之臣子,乃是貶責作為賢臣、重卿的趙盾,“因之所賢而加之大惡”,并“系之重責”,因其未盡臣子之責而“加弒”,欲令他曉明“君臣之大義”對于政治秩序的重要作用。參見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4頁?!俊⒚髯鸨爸虻谋匾襟E,是儒者在封建制之下對權力遵從義理的首要闡明。
三、 《公羊傳》敬賢人、貶惡君以從道
儒家對于君臣關系的態(tài)度不同于法家單方面主張君對臣的統(tǒng)御,而是向來強調(diào)君臣雙方的職權和責任。臣子當以忠誠、敬重、謹慎的態(tài)度對待君上,而君主當以信義、尊重、崇禮的態(tài)度對待臣子??鬃佑醒?,“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即君要以禮義之道使臣,臣要以忠敬之心事上。并且,孔子以“君君、臣臣”來凸顯君臣關系的雙向性。孟子將此解釋為“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孟子·離婁上》)。荀子提出,社稷之臣當在君主不作為、不行仁政、圖己之利而暴虐無道之時勇于以積極的心態(tài)為家國之利益而努力。臣子或極力勸諫,或以死相爭,或協(xié)同矯君,或抗命而安國,【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九,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247頁。】均凸顯了賢人“從道不從君”的政治原則。正如余治平所指出的,“從道不從君”在“儒家的道德生活與政治實踐中始終居于最高、最耀眼的地位,或者包括君使臣、臣事君在內(nèi)的一切倫理規(guī)范與政治原則無一例外地都在仁義大道的支配之下”。【余治平:《忠恕而仁:儒家盡己推己、將心比心的態(tài)度、觀念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5頁?!繒x靈公無道而亂政,趙盾多次勸誡卻惹禍上身,落得被追殺的地步?!豆騻鳌方琛洞呵铩贰皬鸵姟鞭o法,巧妙地將靈公惡行與趙盾賢能表現(xiàn)出來,將義理引向“從道”而非“從君”。
《春秋》中君主被弒,若其當罪之臣未得懲戒,則此臣不再復見于經(jīng)文,此即“復見”書法。此書法是孔子實現(xiàn)“討大夫”的關鍵方法??讖V森指出,《春秋》以假托為王者行事,“見誅賞之法”,故弒君者若有幸免于被誅,則經(jīng)皆“絕正之”,使不得以他事復見其名,仿若已被正刑,其人也許能逃脫時王之法律,但必被“《春秋》之王法”所討?!究讖V森:《春秋公羊經(jīng)傳通義》卷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3頁?!俊洞呵铩方?jīng)文完全符合“復見”書法的有三例,即宋督弒其君、鄭歸生弒其君以及齊崔杼弒其君。此三者均為弒君之賊,《春秋》經(jīng)文于書其弒君之后再無見其名出現(xiàn),以《春秋》之書法絕其名。若弒君者被殺,《春秋》特記其名,當不屬于此“復見”之正例。然而,經(jīng)文于魯宣公二年記“趙盾弒君”后,卻又于宣公六年記趙盾之名,而且此記并非趙盾之死。宣公六年,《春秋》曰:“春,晉趙盾、衛(wèi)孫免侵陳?!薄豆騻鳌芬浴皬鸵姟睘閺s君之正例,設問道:“趙盾弒君,此其復見何?”隨后便解其緣由曰:“親弒君者,趙穿也。親弒君者趙穿,則曷為加之趙盾?不討賊也?!薄豆騻鳌窊暮笕藢w盾有所誤解,故特設問以著明實際弒君者為趙穿。就此而言,《春秋》對趙盾的“復見”有著替其澄清冤屈的意味。
從《公羊傳》對晉靈公與趙盾的君臣關系記載來看,其將趙盾的賢能與晉靈公的不君對比表現(xiàn)了出來。傳文對于“趙盾弒君”事件作了具體而微的情況描述,以此來彰顯趙盾賢能而不當被誅,為賢臣守護仁道開路,晉靈公則屬于不稱其位之昏君,故當貶責而不從。由此,公羊?qū)W的價值取向由“從君”走向“從道”?!豆騻鳌穼τ谮w盾復國之事設問道:
趙盾之復國奈何?靈公為無道,使諸大夫皆內(nèi)朝,然后處乎臺上,引彈而彈之,己趨而辟丸,是樂而已矣。趙盾已朝而出,與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自閨而出者,趙盾曰:“彼何也?夫畚曷為出乎閨?”呼之不至,曰:“子大夫也,欲視之,則就而視之。”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摮而殺之,支解,將使我棄之?!保ā豆騻鳌ば辍罚?/p>
此中透露出晉靈公“無道”的三條罪責:其一,使諸大夫皆內(nèi)朝,違背《春秋》禮法。何休《解詁》曰:“禮,公族朝于內(nèi)朝,親親也。雖有富貴者,以齒,明父子也。外朝以官,體異姓也?!薄竞涡萁庠b,徐彥疏:《重刊宋本公羊注疏附??庇洝肪硎?,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7)影印本,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192頁上?!績?nèi)外朝制度,用以區(qū)別同姓與異姓。公族以內(nèi)朝議事,以親親為排序原則,即便有爵高厚祿之人,亦以年齡為別。而外朝議事,為體恤異姓,則以官之大小別尊卑,不再以年齡為序。因此,依禮內(nèi)外朝議事當有所差別,晉靈公使諸大夫皆內(nèi)朝,顯然不合《春秋》禮法。諸大夫不可能皆為姬姓,異姓處內(nèi)朝議事,當屬失禮違制。其二,晉靈公從臺上彈人,自取其樂,不合為君之道。身為一國之君,尊嚴甚重,當顧國之大體而整肅朝廷,不當輕易以嬉戲為樂,且大庭廣眾之下以丸彈卿大夫,是對國之棟梁的蔑視。靈公不自尊,又不以愛人為尚,貶己辱臣,非能正其位。其三,膳宰燒熊掌不熟,罪不至死,而晉靈公擅自殺人,不以仁義治國。董仲舒曰:“晉靈公殺膳宰以淑飲食,彈大夫以娛其意,非不厚自愛也,然而不得為淑人者,不愛人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と柿x法》)因此,《公羊傳》“無道”之辭以《春秋》禮法、重賢思想以及仁義之道作為原則來貶責靈公不君的行為,彰顯了公羊家對靈公的不從之心。
趙盾之賢,不論《公羊傳》還是《左傳》皆有明確而詳實的記錄。《左傳》記載:在晉靈公殺膳宰之后,趙盾在晉國大夫士季三次進諫無果后再次面諫靈公,以“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以及《詩經(jīng)》“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來勸靈公改其過而“固社稷”(《左傳·宣公二年》)。在靈公“猶不改”的情況之下,趙盾“驟諫”,亦即更加迫切、急切地進諫,卻引來靈公派遣殺手刺殺趙盾的結果。對于此事,《公羊傳》詳細記錄了殺手所見趙盾居住、生活的簡樸。殺手見居國之正卿位的趙盾僅食魚飧【飧,簡單、粗糙飯食?!队衿吩唬骸八惋堃病保磁蒿?。參見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卷九,呂浩校點,中華書局,2019年,第324頁?!?,其家之大門、閨門、堂下皆無仆人,見其儉省異常(《公羊傳·宣公六年》)。據(jù)《左傳》所記,靈公派遣的殺手進入趙盾之門后,見到趙盾“盛服將朝”,但因時間尚早,故趙盾“坐而假寐”。殺手嘆其“不忘恭敬,民之主也”,稱許趙盾敬君愛民,以致殺手寧愿自殺也不愿傷害國之賢臣,這從側面體現(xiàn)出了趙盾敬重君上和恪守職位的品質(zhì)?!豆騻鳌酚钟涊d道:靈公在殺趙盾無果后,邀請趙盾一同進餐,欲埋伏甲士殺之,但趙盾分別受到其車右祁彌明、桑下餓人的保護,且在逃離國門之時“眾無留之者”,終于擺脫靈公的追殺?!豆騻鳌吠ㄟ^趙盾被追殺的故事將其背后的義理凸顯出來:趙盾作為晉國賢能之士,在受到靈公迫害之時處處恩得車右、軍士以及百姓的保護與寬宥而保住性命,趙盾在此已成為“道義”的代表而備受推崇;而靈公則成為貶責的對象,無道不君,作為君主卻無力殺死一名大臣,可見其失民心之久。借此對比,《公羊傳》彰顯出尊賢愛民的治政之道。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曾將“尊尊”“親親”以及“賢賢”三者視作周朝“治天下之通義”【王國維:《觀堂集林》,中華書局,1959年,第472頁?!?,如果將“親親”“尊尊”看作對于政權繼承原則的規(guī)定,那么“賢賢”則是相對于治權而言。牟宗三將政權之道稱作“政道”【牟宗三:《政道與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第十冊,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9頁?!?,據(jù)此,“賢賢”思想則屬于“治道”。《春秋》及《公羊傳》皆承繼周朝“賢賢”的思想,認可賢人在治理國家之時的重要作用,此契合儒家所推崇的賢能政治,即將治權交由賢者的政治治理模式?!豆騻鳌窂娜实赖慕嵌缺Wo趙盾正是傳達出儒家“賢賢”的治道思想。董仲舒便認為趙盾為賢者,但在他眼中,趙盾之賢似乎在晉靈公被弒事情上并沒有完全體現(xiàn)出來,《春秋繁露·玉杯》稱趙盾雖賢而“不遂于理”。在此意義上,公羊家不僅要求賢者展現(xiàn)自己應有的高尚德行,而且要求賢者通達事理、明曉大義。趙盾雖為賢者,卻未替靈公討賊,則其自身依然要受到儒家對于臣子賢道要求的限制。由此而言,敬賢而“從道”是儒家對賢人治國的推許,其中不僅有禮法方面的規(guī)定,要求賢人在德性修養(yǎng)上守善合禮,更有方向性的道義堅守,需要“循乎一般規(guī)范或普遍之道”【楊國榮:《賢能政治:意義與限度》,《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第22-26頁。】。
綜上,《春秋》“書葬”書法以及“加弒”之辭是對于趙盾不討賊的貶責,是彰顯尊君大義。而“復見”書法以及《公羊傳》對于趙盾僥幸逃脫晉靈公追殺的敘述,又成功地將公羊?qū)W重賢從道、崇德體民的思想表現(xiàn)出來?!斗Y梁傳》于成公十八年有“稱國以弒其君,君惡甚”之論,然而在宣公二年經(jīng)文“晉”之后加“趙盾”之名,則是屬于“稱臣以弒,罪在臣下”【范寧集解,楊士勛疏:《重刊宋本穀梁注疏附??庇洝肪硎螒c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7)影印本,藝文印書館,2014年,第116頁下。】。宣公四年《左傳》亦有“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之例,孔子對趙盾弒君之事,不僅書被弒君靈公“夷獔”之名以責君上無道,還書臣“趙盾”之名以貶臣下之不義。任劍濤指出,政治運作的順利進行,“必須嚴格政治層級安排,但又要建構起見賢使能的政治格局”【任劍濤:《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9頁?!俊!洞呵铩芳訌s君之罪于趙盾便是對君臣尊卑層級秩序的明確,而公羊?qū)W對趙盾之賢的展現(xiàn)則是對賢能政治中仁義之道的追求。因此,“從道”與“從君”的關系在此呈現(xiàn)出一定的張力:一方面,要尊其時君而端正君臣政治秩序,貶斥喪失君臣之實質(zhì)而只尚君臣之文;另一方面,又要在其君不道、不德之時,通過敬賢從道而貶抑其君。但是,“從君”必然會一定程度上削弱“從道”的分量,尊君會在“勢”上壓制道義的作用,而“從道”更是欲通過仁義譴責君主,會嚴重影響“從君”之義。如何處理二者的沖突,成為漢代公羊?qū)W家面臨的政治難題。
四、 “得君行道”:公羊家平衡君道關系的努力
對于晉靈公之惡,《公羊傳》已然通過其對賢者趙盾的追殺、嬉戲大夫及亂殺膳宰等故事表現(xiàn)出來。趙穿“緣民眾不說”而弒靈公的行為,除卻其自身對于君上的不尊,更是借著民眾對于君上的痛恨才如此順利。但是,儒家“從道不從君”的政治原則并沒有將弒君作為其中之義,荀子在論及“臣道”之時所提及的“社稷之臣”“正義之臣”【王先謙:《荀子集解》卷九,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250頁?!?,其手段是矯君之惡而非犯上弒君。由此而論,公羊家雖然依從仁道而貶責君主,但卻并未提出靈公當殺。在漢朝皇權專制時代,“從君”作為儒者必須遵守的義理前提被確定下來,而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如何通過道義引導君主,此種方式可用“得君行道”【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崇文書局,2018年,第1197頁?!縼砀爬?。
“得君行道”即儒者在進入權力體制內(nèi)部之后,以儒家德治思想引導君主,使其走向向善為民、尊賢重道的仁政之路。其概念本源自先秦孔、孟通過“干君”的方式游走于諸侯列國的行為,他們期待諸侯國能吸納并接受自己的思想進而落實為國家的施政策略,其實質(zhì)是欲通過儒學所形成的道統(tǒng)來影響政統(tǒng)。費孝通認為,道統(tǒng)觀念的形成,是因為社會上出現(xiàn)的一種具有傳統(tǒng)威望卻喪失權力的新人物,他們?yōu)榱司S護自己的經(jīng)濟利益,“主張用文字構成理論,對政治發(fā)生影響”,“通過道統(tǒng)來駕馭或影響皇權”,【費孝通、吳晗:《皇權與紳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32頁?!看酥斜厝灰媾R如何處理君與道的關系問題???、孟將實現(xiàn)仁道放在君子入仕為官最為重要的位置之上,堅持道統(tǒng)的純正性,認為若邦國無道,其君不行仁政而暴虐百姓,則君子可以選擇不合作,甚而“卷而懷之”。但不幸的是,孔、孟二人的理想并沒有順利實現(xiàn),高唱仁義道德縱然應當是儒者終身孜孜矻矻、行而不輟地堅守的理想,但此種相對自由的“從道”風氣并未被殘酷的現(xiàn)實政治所接受,以道制君的條件太過苛刻亦導致多數(shù)君主并不愿意接納。與孔、孟不同,荀子似乎在“從道”與“從君”間試圖尋求一種契合。為了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荀子認為必須借助君王之“勢”來推行仁道,甚而“倡言君權至上”。但是正如學者提出,借著無上君權來實現(xiàn)道義的方式會陷入“君對道的占有”,不僅“使君壟斷了對道的解釋權”,而且容易使道變成“為君自身一己的利益服務”。【東方朔:《荀子的“從道不從君”析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27-35頁?!壳貪h以降,皇權專制體制逐步建立并成形,于漢景帝時立于學官的公羊?qū)W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長起來,那么“得君”便成了公羊家實現(xiàn)儒家政治理想的唯一前提和有效途徑【余英時指出,“行道”之所以必須“得君”是由于傳統(tǒng)的權力結構使然?;实壅莆罩鴩业臋嗔?,如果改革不經(jīng)皇帝發(fā)動,任何改革都不可能開始。參見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年,第422頁?!俊6暗镁钡木唧w方式也轉向全面依靠皇權,不僅荀子思想中所面臨的理論困境在漢代成為現(xiàn)實,而且博士官職的設置使得經(jīng)學必須遵從帝王所倡導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由此,公羊家的“得君”更多是偏向從維護、改善以至改革體制角度入手,其中君與道的關系表現(xiàn)在臣子必須在遵從君王權勢的前提之下被動地以道義引導君主,而荀子所倡導的社稷之臣要以強力迫使君主“從道”的方法則不再可能。
從公羊家所處的政治境況與《公羊傳》本身的思想來看,趙穿弒君并不宜被大張旗鼓地認可。首先從時代背景來看,公羊家所面對的當下政治現(xiàn)實是景帝禁止黃生與轅固爭論湯、武是否受命之事,此問題直接涉及漢朝政權的正當性,因此景帝以“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為由罷黜了對類似問題的討論。身為景帝之時的公羊博士董仲舒,不可能未聽聞這場爭論,從董仲舒的著作中我們能看到他雖然贊同革命卻僅僅談改制【黃開國曾言:“熟知革命說的董仲舒在其著作中沒有革命一說,而只有改制之說。” 參見黃開國:《公羊?qū)W發(fā)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71頁?!俊R虼?,他并未明指靈公當殺,只是強調(diào)為君要“不失其群”(《春秋繁露·滅國上》),以及在靈公不仁而殺膳宰的分析上指出“仁之法在愛人”(《春秋繁露·仁義法》)。而處于東漢皇權膨脹時期的何休,在分析趙穿弒君之時甚至指出,“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說明在專制不斷強化的情況下,對于“弒君”之事當避而不談或者轉換為對于臣子單方面忠誠的要求。因此,公羊?qū)W不會明確宣稱對于“弒君”問題的贊同,這與其所處的政治氛圍有直接關系。其次,從《公羊傳》本身的思想來看,盡管傳文對靈公惡行的控訴似乎在指向一種對“弒君”行為的暗示,但是,傳文對靈公被殺并未以“殺”而依舊以“弒”言,則說明依然認可靈公的君主地位。此外,靈公雖然有惡,但其殺膳宰、嬉戲群臣和“厚斂以雕墻”(《左傳·宣公二年》)的行為并不足以使之達到被殺的地步。從行為結果來分析,靈公所造成的傷害是有限的,其無禮殺人更不足以與桀、紂之惡相較,甚至遠遠低于后者。顧頡剛曾經(jīng)指出:“儒家的宗旨主于舊有階級的維持,他們以為不是君主十分壞,壞的像桀、紂一樣,總是不該推翻的?!薄绢欘R剛:《漢代學術史略》,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40頁?!恳虼?,趙穿以“弒君”這種極端的做法結束君臣關系,顯然有“刑過其罪”之嫌。
既然靈公不當被殺,那么處理君與道的關系則走向了如何以道來引導君主的方向,這可以從對君主的教育和進諫兩方面來談。在春秋時期,嫡子在繼承君位之前,常常會由有資歷的大臣擔任教育工作,負責對未來繼體之君的人格品行、知識儲備、執(zhí)政能力等的培養(yǎng)。趙盾便是作為襄公的托孤大臣,承擔對靈公的教育和輔佐。襄公在臨死之前曾竭力囑咐趙盾:“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賜;不才,吾唯之子怨。”(《左傳·文公七年》)但是,趙盾不僅有負襄公所托,使得靈公如今“借其位勢,濟彼童心,至于殺人以為笑樂”,而且未能保護靈公被趙穿所弒。因此,趙盾在教育和保護靈公問題上應當承擔重大責任??讖V森指出,趙盾“奉襁褓之主,前后左右不慎其選,論教無術,陷之于惡”【孔廣森:《春秋公羊經(jīng)傳通義》卷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3頁?!?。董仲舒便特別重視教君化民的作用,他將教視作“政之本”(《春秋繁露·精華》),認為君主作為“民之心”可引領、醇化民眾,所謂“君之所好,民必從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因此,對君主的教育甚為關鍵,如果君主“貴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于上”(《春秋繁露·為人者天》),那么居下位的民眾便會順從而行善。如果站在公羊家的角度來分析,本來可以在教育靈公之時通過道義引導君主,在其成長的路上樹立一種向善為民的為政之法,在惡行未造成影響之前進行遏止。但是,趙盾不僅未能夠盡心盡力地教導靈公,身為賢人有負為君之師,甚至作為托孤之臣卻連保護靈公都未做到。因此,教育君主作為實現(xiàn)“行道”較為有效的方法,在趙盾身上并未被踐行。
以道引導君主的另一種方法,即是進諫。進諫是臣子實現(xiàn)矯正君主之過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方式不當,不僅起不到勸誡君主向善的效果,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豆騻鳌吩谡撌鲒w盾進諫靈公之時,似乎對于趙盾的方式有所指責。在靈公殺膳宰之后,趙盾“趨而入”。靈公望見趙盾后“愬而再拜”,即表現(xiàn)出驚恐的樣子,而且在趙盾未行禮之前便主動向趙盾答拜。趙盾走后,靈公心有所愧,因此欲殺趙盾。趙盾作為晉國執(zhí)政卿性格較為剛強,與其父趙衰被人視作“冬日之日”相比,趙盾則是“夏日之日”(《左傳·文公七年》)。夏天的太陽熾熱而焦灼,趙盾以一種較為強烈的、激進的、逼迫式的做法進諫亦使得靈公懼怕而反感,進而表現(xiàn)出其對于趙盾近乎“專權”行為的不滿。董仲舒曾言:“《春秋》之義,臣有惡,擅名美。故忠臣不諫,欲其由君出也。”(《春秋繁露·竹林》)對于君主的勸誡當讓君主自己說出,不應當由臣子提出,以避免臣下擅取能諫之美名而陷君于不義。除此之外,向君進言亦當“微諫納善,防滅其惡”(《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即隱微、謹慎地提出意見,以制止君主的過失。趙盾雖然恪守其職責,“不忘恭敬”,但強行進諫,使得靈公在大臣面前失掉君主的威嚴,君尊臣卑的次序似乎被顛倒了過來。趙穿借著趙盾之“勢”而殺害靈公的行為,不得不說亦與趙盾對君主不尊有密切關系。
綜上之論可歸納為如下兩點:首先,公羊家眼中的“得君”認可靈公地位的合法性,故趙穿不當貿(mào)然弒君;其次,在尊重君主之位的前提之下,“行道”的方法表現(xiàn)在先以教育預防君主之惡的形成和發(fā)展,再輔以進諫來引導、促使君主改善其行,借著君主在政治生活中所占據(jù)的核心地位來引君崇德,進而以君主之尊位來端正天下之民,所謂“加憂于天下之憂”“除天下所患”(《春秋繁露·符瑞》)。蔣慶《公羊?qū)W引論》提出:“公羊?qū)W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批判儒學,批判性才是公羊?qū)W的根本精神?!薄臼Y慶:《公羊?qū)W引論——儒家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9頁?!康?,公羊家的批判并不意味著反對正統(tǒng),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勸誡君主從善戒惡,在得其君的基礎上踐行儒家之道。
五、 結 語
“趙盾弒君”歷代難解,正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從君”與“從道”的張力?!洞呵铩吠ㄟ^“加弒”之辭、書葬之法和誅殺辭例貶責趙盾不能為君討賊,是對封建制之下臣子敬重君上法則的闡明。然而《公羊傳》通過詳細地敘述趙盾被靈公追殺之事,將趙盾的賢能與靈公的惡行對比表現(xiàn)出來,從儒家“君君、臣臣”的雙向性角度強調(diào)君主若不自尊,又加害于臣,則臣子可恪守道義而矯正其君,“從道不從君”的政治原則被再次高舉。如此,則“從君”是《春秋》對趙盾“加弒”的主要目的,而“從道”卻成為《公羊傳》著重推許的政治價值,其中所蘊含的矛盾在漢代經(jīng)學昌盛的時代并未得到解決。隨著漢朝皇權專制的不斷加強,“從君”作為儒者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前提被確定下來,只有通過“得其君”才能實現(xiàn)“從道”。然而公羊家并未在皇權面前低頭,而是積極地倡導通過教育與進諫來引導君主崇德向善,進而實現(xiàn)儒家的仁義之道。
但是,儒家對于君主時時保持著一種既近既遠、既愛既恨的復雜的政治情感,可謂“愛而不阿諛,順而不盲從,犯而不欺,怨而不恨”【劉澤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反思》,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204頁?!浚阂环矫嬉試栏竦摹翱思簭投Y”的道德條律要求自我,成己而成人,因此希圖通過“推己及人”達成對于君主的正面且積極的引導;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正視自己“士人”的身份,而在日常處理與君主關系時表現(xiàn)出“鞠躬如也”“踧踖如也”以至在君主面前“屏氣似不息”的恭敬狀態(tài)。因此,“得君行道”成為儒家不得已的一種權宜之計。在獨尊王權以及不斷強化專制的境況下,此種方式的結局亦有兩種方向的發(fā)展:一者在以道義矯君之惡失敗后,儒者因不愿同專制統(tǒng)治同流合污而走向歸隱或稱病“致仕”,如董仲舒在兩相驕王后“恐久獲罪”而“疾免居家”【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一,中華書局,1959年,第3128頁?!浚灰徽咴凇白鹱稹钡拇蟮乐稀霸阶咴竭h”,為官者逐步偏離儒者本有的仁政之理想,以阿諛奉承、蠅營狗茍之手段獲得君上的認可而違背大道之義,如公孫弘“希世用事”,以至最后“位至公卿”【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卷五十六,中華書局,1962年,第2525頁?!?。二者均因受制于君王的實際權力,導致最終“行道”的實際效力大打折扣,這亦是作為知識分子的儒家依靠君權的弊端所在。徐復觀指出,儒家“總是居于統(tǒng)治者的地位以求解決政治問題”,而“很少以被統(tǒng)治者的地位去規(guī)定統(tǒng)治者的政治行動”?!拘鞆陀^:《學術與政治之間》,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53頁?!俊暗镁奔词钦驹诮y(tǒng)治者的地位,雖然有“民本”思想,但依舊未站在人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借著對君主德性的規(guī)范來“行道”必然有其自身的限度。
An Analysis of the Tension between Following the Confucian Way and
Obeying the King: Centered on the Theory of Zhao Duns
Regicide in Gongyang Zhuan
ZHANG Yu
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cademy for Dong Zhongshu,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The officer Zhao Dun from the Jin State did not kill Duke Ling, but he was charged with the crime of killing the monarch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Zhao Dun, as the most important minister of the Jin State, after his cousin Zhao Chuan killed Duke Ling, did not show his loyalty and attacked those who killed the monarch.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blamed Zhao Dun for killing the monarch to uphold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king and to clarify the order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minister. In Gongyang Zhuans narrative context, however, Zhao Dun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benevolence and was protected by all parties while the monarch was blamed for arbitrary killing and being unmindful of government affairs. The thought of respecting the virtuous man and disparaging the bad monarch was upheld. It reveals the inner tension between following the Confucian Way and obeying the monarch.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imperial autocracy in the Han Dynasty, “obeying the monarch” was establishe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practicing the Confucian Way. Forced by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Gongyang scholars did not approve of Zhao Chuans regicide, but sought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arch and Confucian Way by means of education and admonishment and to realize their political aspirations of guiding the king following the Confucian Way.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Gongyang; Zhao Duns regicide; following the Confucian Way; honoring the mon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