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卜施托克是近代德國第一個寫出引發(fā)廣泛轟動效應的作品的傳奇人物,也是第一個名揚海外的德國作家。他的作品既謳歌自然和情感,也謳歌上帝與祖國。在他的心中,宗教虔誠和愛國熱情不分軒輊。他帶著強烈民族情感創(chuàng)作的赫爾曼戲劇三部曲不僅把日耳曼時代的抗羅英雄赫爾曼變成了一個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通過赫爾曼其人其事描繪了他所理解、所想象的古代日耳曼人的政治和文化現(xiàn)實。三部曲所進行的文化構(gòu)建,不僅旨在推翻日耳曼野蠻論,而且力圖創(chuàng)造一個與希臘神話媲美的北歐神話世界。由此,克洛卜施托克成為“北方文藝復興”的一個主要推手,他讓盛行“南風”的18世紀德國文壇刮起一陣“北風”。作為一個嘗試講好德國故事的作家,克洛卜施托克是一個承上啟下、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他一面繼承了德國人文主義者的文化抗羅傳統(tǒng),一面為興盛于19世紀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和德意志國粹熱開了先河,德意志國粹派意欲構(gòu)建歐洲文明的第三極,也就是與兩希文化即希臘傳統(tǒng)和希伯來—基督教傳統(tǒng)比肩而立的日耳曼文化。
克洛卜施托克; 赫爾曼戰(zhàn)役; 文化構(gòu)建; 古代日耳曼文化; 第三極
I516.73A000111
一
弗里德里?!じ晏乩肌た寺宀肥┩锌耍‵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是德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
他是公認的近代德國文學第一人。他在1748年發(fā)表的宗教史詩《救世主》前三歌“產(chǎn)生了一部文學作品在德國人當中從未有過的強烈反響”①,首次讓文學成為全民關注的對象;他在1771年發(fā)表的頌歌體詩集風靡德國文壇,令一代文學青年競相捧讀。德國文學史之父格韋努斯形容他“像手持武器的帕拉斯·雅典娜一樣橫空出世”②。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和文藝評論家梅林不僅把他譽為德國文學“資格最老的經(jīng)典作家”和“第一個經(jīng)典作家”,而且盛贊他“白手起家,甚至創(chuàng)造了語言和韻腳”。③
他是德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藝術(shù)明星,其明星效應可謂空前絕后。在18世紀中后期,幾乎沒有一個德國作家不曾讀過他的作品。首先為他鼓掌歡呼的是他的提攜者和同盟者,如瑞士文學評論家博德默爾【在18世紀上半期,博德默爾和他的瑞士同胞布賴丁格爾聯(lián)袂對抗當時的德國文壇霸主、文學家和文藝理論家高特舍德,與之就德國文學應該師法英國還是法國、規(guī)則美學和想象美學孰優(yōu)孰劣等路線問題展開爭論。這一爭論構(gòu)成18世紀上半期德國文壇的重要事件。此外,由博德默爾翻譯成德文的《失樂園》對克洛卜施托克影響甚大?!浚缈l(fā)《救世主》前三歌的“不來梅撰稿人”【刊發(fā)《救世主》的雜志《理智和機智娛樂新論》的編輯部在不來梅?!俊T娙斯穸喽靼选毒仁乐鳌纷u為“一部真正偉大的荷馬式的史詩”【范大燦:《德國文學史》第二卷,譯林出版社,2006年,第123頁。】;博德默爾在詩中發(fā)現(xiàn)了“彌爾頓的精神”【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Briefe 1738—1750, hrsg. von Horst Gronemeyer, Walter de Gruyter, 1970, S. 204.】,“德國的彌爾頓”的美譽便不脛而走【柯勒律治在漢堡拜訪克洛卜施托克之后就驚嘆道:“A very German Milton indeed?。?!”(充滿德國氣質(zhì)的彌爾頓——作者注)參見Gunter E. Grimm, Frank Rainer Max (Hrsg.), Deutsche Dichter. Leben und Werke deutsch-sprachiger Autoren vom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 Philipp Reclam jun, 1995, S. 151?!?。其次,“魏瑪四杰”【“魏瑪四杰”指的是歌德、席勒、赫爾德和維蘭德?!吭踝x過他的書。歌德筆下的綠蒂和維特一聽到或者想起克洛卜施托克這個名字,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閘門”【歌德:《歌德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22頁?!?;
黃燎宇:傳奇人物克洛卜施托克和他的文化構(gòu)建
席勒自稱是“克洛卜施托克的奴隸”【⑨⑩B16B17Katrin Kohl,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Sammlung Metzler Band 325), Verlag J. B. Metzler, 2000, S. 147; S. Ⅸ, S. 129; S. 131; S. 153; S. 203.】,隨著貝多芬的音樂唱響世界的《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也有克洛卜施托克的一份功勞,因為來自希臘的頌歌體詩歌正是在這位“希臘人的徒弟”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之后才在德語文學中大放異彩的;赫爾德把克洛卜施托克譽為“開辟語言新時代的天才”,幾乎拿他與德語之父路德相提并論⑨;維蘭德不僅把《救世主》讀得“廢寢忘食、物我兩忘”⑩,而且試圖復制克氏的成功模式【克氏因頌揚救世主而成為“德國的彌爾頓”,年方十八的維蘭德也想通過頌揚造物主的長詩《物性論》變成“德國的盧克萊修”;克氏在1750年前往蘇黎世投奔博德默爾,維蘭德也在1752年效仿此舉?!俊T僬?,狂飆突進派都是“克粉”。舒巴特讀《救世主》的時候淚流滿面,渾身震顫,他還驚呼克洛卜施托克純屬“天使下凡”【Hermann Hettn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 Band I, Aufbau Verlag, 1979, S. 414. 舒巴特既是作曲家和管風琴家,又是學者、詩人。席勒劇本《強盜》的素材就來自他的論文《人類心靈史》,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則是以他的詩歌譜的曲?!???梢哉f,在“灑滿墨水”【席勒:《席勒文集·II 戲劇》,張玉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1頁?!亢汀盀M淚水”的18世紀【Klaus Garber, Ute Széll (Hrsg.), Das Projekt Empfindsamkeit und der Ursprung der Moderne. Richard Alewyns Sentimentalismusforschungen und ihr epochaler Kontext, Wilhelm Fink Verlag, 2005, S. 144.】,克洛卜施托克的作品就是一臺大型“眼淚收割機”。同屬狂飆一代的哥廷根林苑社,更是一個彪炳史冊的“克粉團”,他們是克氏思想的傳播者和踐行者。最后,幾乎屬于孫輩的浪漫派也對克洛卜施托克充滿好感。奧古斯特·施勒格爾滿懷深情地寫道,“克洛卜施托克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文學語言,他是令人敬仰的德國文學之父”【Hans-Georg Wern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Werk und Wirkung. Wissenschaftliche Konferenz der 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im Juli 1974, Akademie-Verlag, 1978, S. 217; Franz Munck,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Geschichte seines Lebens und seiner Schriften. 2. Aufl., Behr, 1900, S. 550.】;克萊斯特把《救世主》視為“出類拔萃的德國文學作品”B16;年方十七的荷爾德林以詩言志,把“克洛卜施托克式的偉大”和“品達式的翱翔”視為自己的藝術(shù)標桿B17。
克洛卜施托克其人其作還產(chǎn)生了巨大的明星效應。對于虔誠的基督徒,《救世主》是再好不過的修身讀物。在被《救世主》打動的基督徒中間,有人認為應將克洛卜施托克的母親視為圣母,有人把基督之死和《救世主》的問世視為基督教歷史上兩大事件,還有人聲稱,倘若沒有耶穌基督,克洛卜施托克就是基督徒的敬拜對象。Wirkungsgeschichte“, https://www.klopstock-ev.de/de/klopstock/wirkungsgeschichte.php, 2023-04-10.】另外,據(jù)歌德回憶,他父母家的一個商人朋友號稱一年只讀一個星期的書,而此人總是在復活節(jié)前一周正襟危坐地捧讀《救世主》?!靖璧拢骸对娕c真》(上),《歌德文集》第四卷,劉思慕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76頁?!坎粌H普通民眾,音樂家們也對克洛卜施托克十分景仰。巴洛克作曲家泰勒曼主動為《救世主》選段譜曲,這幾乎跟亨德爾的《彌賽亞》撞車【“救世主”和“彌賽亞”在德文中是同一個詞:der Messias。前者是意譯,后者是音譯?!浚回惗喾业睦蠋焹?nèi)弗認為,“不朽的克洛卜施托克”的頌歌應該被德國人永遠傳唱【Hans-Georg Wern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Werk und Wirkung. Wissenschaftliche Konferenz der Martin-Luther-Universitt Halle-Wittenberg im Juli 1974, Akademie-Verlag, 1978, S. 144. 】??寺宀肥┩锌送砟甓ň訚h堡之后,他的住所很快就成為文化地標,覲見者絡繹不絕。與此同時,他蜚聲海外。1792年8月26日,法國國民議會授予他“法蘭西榮譽公民”稱號;法國知名作家、德國文化的宣傳者斯達爾夫人在《論德國》中寫道:“倘若文學有圣人,克洛卜施托克就是第一圣人?!薄舅惯_爾夫人:《論德國》,丁世忠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第17頁?!坑艘曹Q身朝拜他的行列,如海軍名將納爾遜勛爵和名揚歐洲的交際花漢密爾頓夫人,如浪漫詩人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此外,克洛卜施托克死后的輝煌也不可不提:他是第一個享受國葬待遇的德國詩人,其葬禮之隆重可謂空前絕后(除了后來的瓦格納)【在克洛卜施托克的出殯之日,漢堡城的六座久負盛名的路德宗大教堂鐘聲齊鳴,停泊在漢堡港的輪船汽笛長鳴,包括漢堡和阿爾托納市政當局、外國使團及教會人士在內(nèi)的各界名人乘坐126輛馬車跟在靈柩后面款款前行,靈柩由100名榮譽警衛(wèi)環(huán)護,走在最前列的是手持元帥權(quán)杖的軍官和手捧鮮花的少女,沿途肅立的市民近五萬之眾。參見Franz Munck,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Geschichte seines Lebens und seiner Schriften. 2. Aufl., Behr, 1900, S. 549?!浚宜拿趾桶肷硭芟穹謩e進入了新教教會年歷(他的忌日即3月14日被確立為他的紀念日)和名為瓦爾哈拉神殿的德意志先賢祠。
大凡傳奇,均有夸張不實之處??胺Q近代德語文學之父的克洛卜施托克,在有生之年就遭遇了堪稱德國文學批評之父的萊辛所預言的命運:吹捧者多,捧讀者少?!綟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Klopstocks Werke in einem Band, ausgewhlt und eingeleitet von Karl-Heinz Hahn, Aufbau-Verlag, 1979, S. V.】進入18世紀80年代后,他就不再是德國文壇的風云人物。他陷入了熱鬧中的寂寞,也永遠地成了小眾作家【他的后世讀者中間有幾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如現(xiàn)代詩圣斯特凡·格奧爾格,如大師級學者恩斯特·貝爾特拉姆和弗里德里?!へ暤罓柗?,如戰(zhàn)后德國的文學怪杰阿諾·施密特。】。導致其“速朽”的因素有多種,但主要在于德國的思想和文化在18世紀后半期的快速發(fā)展和嬗變。簡言之,萊茵后浪推前浪。
二
克洛卜施托克是虔誠的基督徒,而且虔誠到憐憫荷馬和維吉爾的地步。年僅21歲的他在赫赫有名的普福達中學【該中學位于德國中部小鎮(zhèn)瑙姆堡,由薩克森公爵在1543年創(chuàng)建。這里人才輩出,幾乎和大名鼎鼎的圖賓根神學院一樣神奇。如果說圖賓根神學院與開普勒、荷爾德林、謝林、黑格爾等一系列響亮的名字緊密相連,普福達中學就因為另外一串名字名揚四方。除了詩人克洛卜施托克,哲學家費希特和尼采、歷史學家蘭克、德意志第二帝國總理霍爾維格都是這里的畢業(yè)生?!堪l(fā)表畢業(yè)演講時就指出,荷馬和維吉爾因為生活在異教時代、因為缺乏基督教信仰而“功虧一簣”?!綡ermann Hettn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 Band I, Aufbau Verlag, 1979, S. 411. 】在他看來,沒有基督教信仰,就不可能抵達最高的藝術(shù)境界。于是他很快把目光投向彌爾頓的《失樂園》(Das verlorene Paradies),按照“你寫原罪、我寫救贖”的思路創(chuàng)作了《救世主》(Messias),于1773年才最終完成。除此之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由《亞當之死》(Der Tod Adams, ein Trauerspiel, 1757)、《所羅門》(Salomo, ein Trauerspiel, 1764)、《大衛(wèi)》(David, ein Trauerspiel, 1772)組成的《圣經(jīng)》戲劇三部曲以及宗教頌歌?!吧袷懽鳌睅缀踟灤┝怂簧膭?chuàng)作。如是觀之,他死后被新教教會永久紀念并以“Der heilige Snger”(神圣的歌手)的身份進入瓦爾哈拉可謂實至名歸。與此同時,克洛卜施托克又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他有著異常強烈的民族意識。他自小就為德國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地位擔憂,有著鴻鵠之志。他就讀于赫赫有名的普福達中學,并在畢業(yè)演講中指出:“歐洲的每一個民族都應擁有一個可以讓民眾引以為豪的敘事詩人;我們卻對這種榮譽無動于衷。”【Arno Schmidt, Bargfelder Ausgabe. Werkgruppe II. Dialoge. Band 1, Eine Edition der Arno Schmidt Stiftung im Haffmans Verlag, 1990, S. 362.】他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我們必須實打?qū)嵉亍⒈仨毻ㄟ^一部偉大的不朽之作證明自己的本事?!薄綤urt Bttcher, Hans Jürgen Geerdts, Kurz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Von einem Autorenkollektiv, Volk und Wissen, 1983, S. 215.】三年之后他拿出了一部證明自己的作品。
在克洛卜施托克的心中,帶有“英特納雄耐爾”特征的宗教情感與帶有“納雄耐爾”特征的民族情感始終平分秋色、水乳交融。他的“神圣寫作”從不妨礙他的“愛國寫作”。他的愛國作品也數(shù)量可觀,如民族史詩赫爾曼戲劇三部曲(1769—1787年),如謳歌北歐文化和德意志歷史偉人的諸多頌歌,如堪稱神圣羅馬帝國文化發(fā)展綱要的《德意志學者共和國》(Die deutsche Gelehrtenrepublik, 1774)。即便是《救世主》,也有“二合一”的特征。一方面,這部宗教史詩是在與一部民族史詩的競爭中偶然勝出的,因為克洛卜施托克原本打算以安息在他的家鄉(xiāng)奎德林堡的國王亨利一世為主人公創(chuàng)作一部民族史詩,后來經(jīng)過一番考量才決定先謳歌“人類的祖國”即基督宗教。另一方面,這部作品幫助他實現(xiàn)了為國爭光的世俗目標,因為它向世人表明:德國人不缺文學才華,德國可以出彌爾頓。
在講述“人類的祖國”的史詩發(fā)表20年后,克洛卜施托克完成了講述“我的祖國”的史詩。唯一的差別在于,現(xiàn)在是以民族英雄赫爾曼替代了民族英雄亨利一世。但無論赫爾曼還是亨利一世,都是重要得不能再重要的德意志歷史人物:亨利一世是千年德意志歷史的開啟者【德意志第一帝國的建國元年,若以亨利一世當選東法蘭克國王為標志,是公元919年;若以“捕鳥者”亨利與西法蘭克國王“糊涂者”查理在萊茵河河心的歷史性會晤為標志,是公元921年;若以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大帝在羅馬接受教皇加冕為標志,則是公元962年。盡管亨利一世是第二位與查理大帝家族沒有血緣的東法蘭克國王,然而,由于前一任國王康拉德非常弱勢且在位僅七年,而亨利一世有強勢的政治領導力和開疆拓土的赫赫武功,所以是亨利一世享有開國君主的地位?!?,赫爾曼則是德意志歷史的延長者和改寫者。赫爾曼不僅讓德意志歷史延長了一千年,而且給德意志歷史打上了深深的抗羅烙?。汗糯腥斩朔纯沽_馬人的侵略和統(tǒng)治;中世紀的德意志人則不得不與干涉德意志事務的羅馬教皇進行斗爭;現(xiàn)代以來,以英、法為代表的羅馬化西方又站到了德國的對立面?!具@類敘事在一戰(zhàn)期間可謂甚囂塵上。托馬斯·曼在《一個不問政治者的看法》中就列舉了支撐這一敘事的幾大歷史事件:赫爾曼戰(zhàn)役、中世紀的政教之爭、路德的宗教改革、1813年的抗法戰(zhàn)爭、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1914年德國與羅馬化西方的大決戰(zhàn)。參見Thomas Mann, Nachtrge. Gesammelte Werke in dreizehn Bnden. Band XII,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0, S. 52?!?/p>
誰是赫爾曼?他是古日耳曼時代切魯西部落的首領。他的名字與條頓堡森林戰(zhàn)役緊密相連。公元9年,赫爾曼率領日耳曼部落聯(lián)軍在條頓堡森林一帶【條頓堡森林橫跨如今聯(lián)邦德國的北威州和下薩克森州。1838年開工、1875年落成的赫爾曼紀念碑矗立在北威州東北部的代特莫爾特市森林公園內(nèi)的一個高地,后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則支持有關昔日戰(zhàn)場在下薩克森州隸屬布拉姆舍市的卡爾克里澤鎮(zhèn)的推斷?!繉α_馬軍隊發(fā)動襲擊,一舉消滅了羅馬統(tǒng)帥瓦魯斯所率領的約25 000人的三個軍團,瓦魯斯本人自刎。羅馬帝國由此損失了十分之一的精銳兵力。條頓堡森林大捷是歐洲歷史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它不僅挫敗了羅馬人征服和統(tǒng)治日耳曼地區(qū)的計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羅馬帝國的版圖。據(jù)說,為瓦魯斯的失利痛心疾首的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之所以在遺囑中將羅馬帝國的疆域劃定為“西至大西洋邊;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東至幼法拉底河;南邊則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帶”,就是因為考慮到“日耳曼的大片森林和沼澤地帶住滿了一個寧死也不愿喪失自由的強悍的野蠻民族”?!緪鄣氯A·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上冊,黃伊思、黃雨石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20頁?!?/p>
赫爾曼的故事源于古羅馬史學家的著述。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和《編年史》是克洛卜施托克的主要參考文獻。他寫赫爾曼戲劇三部曲始于一個非常樸素的愿望:用德語并以文學的形式撰寫一部德國古代史。他不僅為古代日耳曼人沒有留下任何的歷史記載深感遺憾,而且對有關德國古代史的著作幾乎全是用拉丁文撰寫大為不滿。他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大白話:“用德語說不出來的事情,就不是真事?!薄綠esa von Essen, Hermannsschlachten. Germanen- und Rmerbilder in der Literatur des 18. und des 19. Jahrhunderts, Wallstein Verlag, 1998, S. 138.】也就是說,他寫赫爾曼戲劇三部曲,主要是為了完成用德文修史這一歷史重任。通過赫爾曼三部曲,他既要講述德意志民族的偉大和苦難,也要展示德意志文化的悠久和燦爛。
三部曲的第一部是《赫爾曼戰(zhàn)役》(1769),講述條頓堡森林大捷;第二部題為《赫爾曼和長老們》(1784),講述公元16年羅馬名將小日耳曼尼庫斯率軍前來討伐之際,日耳曼部落長老是如何商議對策、如何因為否定赫爾曼的叢林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策略而導致部落聯(lián)軍一敗涂地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是《赫爾曼之死》(1787),講述赫爾曼如何死于日耳曼人的內(nèi)部紛爭。由此,三部曲一方面完成了政治敘事,把日耳曼人對獨立自主和聯(lián)邦制(而非集權(quán)制)的熱愛、日耳曼部落內(nèi)部抗羅派與歸羅派雜然并陳、赫爾曼與馬博德的兩霸相爭等史實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另一方面,三部曲致力于文化敘事,細致地刻畫了古代日耳曼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創(chuàng)造。
我們所關注的,是三部曲的文化敘事,撮要如下:
首先,日耳曼人是一個民風淳樸的漁獵和農(nóng)耕民族。他們熟悉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過著天人合一的生活,所以他們豐衣足食,其樂融融,徜徉于山水之間。他們敬神,但用不著修建石頭神廟,因為一棵橡樹或者一塊巨石就可以成為他們的祭祀場所。他們甚至有一種幕天席地的灑脫——他們在野外誕生,也在野外獲得永生。赫爾曼就降生在一塊巨大的石頭上面,那是發(fā)源于山頂?shù)男∠鹘?jīng)的第二塊石頭。赫爾曼的父親西格馬戰(zhàn)死之后,切魯西人就把他的遺體安放在新砍伐的冷杉樹枝上面,他的靈魂在熊熊烈火中升天,他的遺骸則葬在高大挺拔的橡樹底下。日耳曼在條頓堡森林戰(zhàn)役繳獲的最大戰(zhàn)利品——羅馬軍團的金色鷹旗也懸掛在橡樹上面。日耳曼人對森林情有獨鐘,因為森林不僅是給他們提供牛奶和狍子肉的衣食父母,還是他們的吉祥物和保護神。他們在條頓堡森林戰(zhàn)役大獲全勝,森林是其制勝的關鍵因素。
其次,日耳曼人是一個健康豪邁、孔武有力的民族,與驕奢淫逸、文明過度的羅馬人形成鮮明對比。日耳曼人騎馬從來不用馬鞍,因馬鞍只適合嬌貴的羅馬人,戰(zhàn)士們渴了,就摘下頭盔去溪流邊上舀水喝。日耳曼人打獵,首選目標是體型龐大、性格兇猛的野牛,羅馬人打獵則專挑溫順的狍子或者鳥類?!綧ark Emanuel Amtsttt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 Band 1: Text, Walter de Gruyter, 2009, S. 204.】豪邁的日耳曼人總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他們的酒量和酒膽同樣驚人,動輒端起碩大的牛角酒盅【在當今德國,冠名為“奧丁”的一升裝奧丁牌牛角酒盅依然是廣受歡迎的旅游紀念品?!垦霾弊雍雀?,羅馬人喜歡的酒具則是小巧玲瓏的杯碟。日耳曼人端起酒盅的時候總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氣魄?,斘魅耸最I卡特瓦爾德和已經(jīng)羅馬化的弗拉維烏斯干杯之前就告訴對方:喝下這口酒,你我中間肯定有一人要換個地點喝下一口酒,要么在我們的瓦爾哈拉,要么在你們的伊利希翁?!綧ark Emanuel Amtsttt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 Band 1: Text, Walter de Gruyter, 2009, S. 238. 此處“伊利希翁”是Elysium的音譯,其意譯為“福地,極樂世界”。席勒的《歡樂頌》開篇就是“Freude, schner Gtterfunken/Tochter aus Elysium!”嚴寶瑜先生很貼切地將其譯為“歡樂,你是眾神發(fā)出的火花/你是來自極樂世界的女兒”。Elysium源于希臘語,在希漢詞典中被譯為“長樂平原”(羅念生、水建馥編:《古希臘語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370頁)。筆者認為,該詞音譯為“伊利希翁”才能與“瓦爾哈拉”相映成趣。】
再者,日耳曼人不僅質(zhì)樸豪邁,而且有情有義。他們彼此間充滿了友情、親情和柔情,所以他們講義氣,講究共患難、同生死。西格馬在戰(zhàn)場上身負重傷,他的朋友霍斯特當即就要沖向戰(zhàn)場報仇雪恨。同樣感人的是,西格馬請周圍的人別把他的事情告訴赫爾曼,因為他不希望即將舉行的慶功宴受到影響。聞訊趕來的赫爾曼則向父親深情地告白,“你是天底下最好的父親”【②③④⑤⑥⑦⑧Mark Emanuel Amtsttt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 Band 1: Text, Walter de Gruyter, 2009, S. 125; S. 24; S. 70; S. 71; S. 80; S. 306-309; S. 262; S. 262.】,同時宣布取消慶功宴。赫爾曼的妻子圖斯內(nèi)爾達不僅重感情、重大義,而且在赫爾曼的噩耗傳來那一刻倒地身亡,踐行了與赫爾曼以死相伴的誓言。
作為一則文化敘事,赫爾曼三部曲的最大亮點在于它嘗試顛覆日耳曼野蠻論?!逗諣柭鼞?zhàn)役》的開篇就是一場巧妙安排的文化博覽會。這里既有“熱鬧”,又有“門道”。所謂熱鬧,是指戰(zhàn)場的廝殺。我們看到,在這場發(fā)生在山谷里的廝殺中,日耳曼人和羅馬人全都表現(xiàn)英勇,也受到各自的神靈的護佑,所以殺到第三天也依然不分勝負。德魯伊祭師長布倫諾總結(jié)說:“日耳曼戰(zhàn)神沃旦讓羅馬人紛紛血濺沙場,羅馬戰(zhàn)神朱庇特則讓德意志人接二連三地拋灑熱血?!雹谒^門道,是指劇本的敘事方式。因為劇本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場的戰(zhàn)況,戰(zhàn)場上發(fā)生的事情都是由劇中的觀戰(zhàn)者轉(zhuǎn)述的。觀戰(zhàn)者站在位于山坡高處的一尊石頭祭壇的四周,他們一邊觀戰(zhàn),一邊描述和評論戰(zhàn)況。他們的描述和評論還時不時地化為一陣又一陣排山倒海的歌聲和吶喊聲,為奮力拼殺的日耳曼人打氣助威。他們給讀者帶來的是一場“實況轉(zhuǎn)播”。這些“轉(zhuǎn)播人員”卻不是等閑之輩。這里面有赫爾曼的老父親、切魯西部落首領西格馬和他的副官,有祭師長布倫諾和他的德魯伊祭師團隊(Druide),還有由維爾多馬率領的巴爾德歌隊(Barde)。他們不是閑來無事的旁觀者,而是身兼數(shù)職的職業(yè)旁觀者。他們既是敘事者又是評論者,同時還要唱歌、吶喊,有時還需要占卜算卦。這些非同尋常的旁觀者由日耳曼人的巴爾德歌隊和德魯伊祭師團隊組成,前者聽從歌隊隊長維爾多馬指揮,后者以德魯伊大祭師布倫諾為核心。德魯伊祭師團和巴爾德歌隊就是古代日耳曼社會的知識和文化階層的代表。他們往往身兼占卜、司法、文藝、記事、教育、評論等多種職能,他們是書記官、評論員,也是文工團、拉拉隊。因此,他們不僅跟隨戰(zhàn)士奔赴前線,還出現(xiàn)在日耳曼人幾乎所有的公共活動當中。人們需要通過巴爾德歌隊的歌聲謳歌神靈、贊美君主、鼓舞士氣、講述歷史、記錄現(xiàn)實、評論時事等。當條頓堡森林戰(zhàn)役進入白熱化的時候,歌隊把參戰(zhàn)的22個日耳曼部落一一呼喚:“切魯西人!卡狄人!馬爾西人!森農(nóng)人……”③由此,歌手們不僅唱出了日耳曼人的精誠團結(jié)、眾志成城,而且用歌聲宣告了“人口普查”的結(jié)果,讓讀者知道昔日的日耳曼地區(qū)有多少部落、有哪些部落。當然,歌手們也通過不時的呼喚讓鮮為人知的北歐神祇的名字回響在人們的耳畔:沃旦(Wotan)、托爾(Thor)、溫戈爾夫(Wingolf)、德意志人的男女先祖德意斯孔(Thuiskon)和赫塔(Hertha)等。此外,作為時事評論員的歌手們用歌聲揚善懲惡——他們詛咒背叛同胞、與羅馬人結(jié)盟的部落:“讓死亡的厄運降臨羅馬的奴隸/烏比人!”④他們贊美壯烈犧牲的西格馬:“你是那棵最粗壯、最枝繁葉茂的橡樹/你矗立在森林的最深處!/你是那棵最高大、最古老、最神圣的橡樹/啊,祖國!”⑤當獲釋的圖斯內(nèi)爾達從羅馬歸來時,歌隊描繪了切魯西人如何歡呼雀躍,以及人們的喜悅?cè)绾胃袆犹斓厝f物:獵人看見狍子在山崗和草地歡快地起跳,走失的羊兒和牧羊女失而復得;漁夫發(fā)現(xiàn)溪流再現(xiàn)魚兒水中游的美景,愉快地把漁網(wǎng)撒進水中;等等。⑥德魯伊祭師長同樣是一個耀眼的存在。他德高望重,氣度非凡,連前來逮捕他的羅馬軍團的百夫長都不得不感嘆“這個野蠻人令人起敬”⑦,日耳曼裔的羅馬士兵根本不敢給他上鐐銬。祭師長也不負眾望地對羅馬人道出了日耳曼人的最強音:“請轉(zhuǎn)告凱奇和日耳曼尼庫斯:你們可以戰(zhàn)勝我們,但是你們永遠無法將德國征服?!雹?/p>
《赫爾曼戰(zhàn)役》的德文標題為Hermanns Schlacht, ein Bardiet für die Schaubühne,意思是:赫爾曼戰(zhàn)役,一部巴爾德舞臺詩?。ɑ蚝喎Q“一部巴氏劇”)。Bardiet即“巴氏劇”,是以Barde(音譯為“巴爾德歌手”,按照克氏的理解可意譯為“日耳曼歌手”)為詞根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個新詞。這一發(fā)明創(chuàng)造充分體現(xiàn)了克洛卜施托克的良苦用心。一方面,他想告訴世人:德意志人的先祖即古代日耳曼人雖然沒有留下歷史文獻,但這并不說明他們沒有文化活動和文化創(chuàng)造,巴爾德歌隊的存在就足以反駁日耳曼野蠻論;另一方面,他想讓古老的巴爾德歌隊文化獲得新生,從而掀起一場日耳曼或者說北方的文藝復興。為此,他以身作則,開風氣之先,把他的《赫爾曼戰(zhàn)役》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寫成一部“巴氏劇”。他不僅讓巴爾德歌隊成為劇中人物和劇中話題,而且努力模仿他所理解的巴爾德藝術(shù)創(chuàng)作,制造一種仿古藝術(shù)氛圍。于是,《赫爾曼戰(zhàn)役》的開篇就出現(xiàn)了上述的“實況轉(zhuǎn)播”場面和“實況轉(zhuǎn)播”團隊。然而,這個場面是克洛卜施托克的心靈之眼所看到的古代日耳曼人的藝術(shù)盛況,這個團隊是克洛卜施托克的心靈之眼所看到的古代日耳曼的文化精英團隊。事實上,日耳曼人的歷史上既沒有巴爾德歌隊,也沒有德魯伊祭師團。這二者都屬于凱爾特文化【德文的《杜登外來語大詞典》對Barde和Druide的解釋分別為“中世紀的凱爾特詩人和歌手”和“異教時代的凱爾特祭師”,同時注明前者來自拉丁語和法語,后者來自拉丁語和高盧語。參見Duden. Das groe Fremdwrterbuch. Herkunft und Bedeutung der Fremdwrter, Dudenverlag, 2003, S. 183, S. 363。另外,權(quán)威的英漢詞典對Barde的釋義是“凱爾特族的游吟詩人”。參見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詞典》(縮印本),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年,第129頁?!?。凱爾特人是凱爾特人【凱爾特人的原始居住地在中歐的西南部地區(qū),即如今的法國北部、瑞士及德國的西南部。】,日耳曼人是日耳曼人。凱爾特人雖然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同屬羅馬人眼里的歐洲蠻族,但凱爾特人因為高度羅馬化而在文化上遠超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換言之,是克洛卜施托克將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混為一談,由此無中生有地為日耳曼人創(chuàng)造出一個身兼數(shù)職的文藝隊伍??寺宀肥┩锌巳绱俗呋鹑肽?,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對塔西佗的拉丁文抄本的誤讀:塔西佗用baritus/barritus即大象的吼聲來描述日耳曼武士的怒吼聲【中譯本將barritus音譯為“拔力吐”,似乎同時兼顧了音、形、義,因為這原本就是日耳曼武士用來自我壯膽的象聲詞。參見塔西佗:《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以下簡稱《日耳曼尼亞志》),馬雍、傅正元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47頁?!浚寺宀肥┩锌藚s將其理解為barditus,并由此認定Barden即巴爾德歌隊現(xiàn)身戰(zhàn)場為戰(zhàn)士們歌唱和吶喊?!綧eisterwerke deutscher Literaturkritik, Band 1, 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Hans Mayer,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78, S. 846. 值得注意的是,《杜登外來語大詞典》對barditus的釋義是“日耳曼人在戰(zhàn)場的嗷嗷嚎叫”。參見Duden, Das groe Fremdwrterbuch, Dudenverlag, 2003, S. 183?!康诙?,克洛卜施托克受到席卷歐洲的莪相熱的誤導。1760年,蘇格蘭人詹姆斯·麥克菲森出版了《莪相作品集》,在整個歐洲引起一股民間文學熱和北歐文學熱。莪相是蘇格蘭民間傳說人物,據(jù)說生活在公元3世紀,是一位盲人說唱詩人。在克洛卜施托克眼里,莪相就是北方的荷馬,是建立北方文化自信的理想人物。殊不知這本《莪相作品集》是一部偽作,麥克菲森聲稱,從蓋爾語翻譯過來的莪相詩歌實際上都是他本人撰寫的。有趣的是,人們不僅喜歡這些詩歌,而且相信這是莪相原作。當假托的莪相詩歌風靡德國之時,歌德中了招,所以他的文學替身維特甚至討厭別人問“你喜不喜歡莪相”,因為“喜歡”所表達的情感太淺??;【歌德:《歌德文集》第六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34頁。】赫爾德也中了招,盡管他是發(fā)掘和研究民歌的第一人。更有趣的是,赫爾德在聽到質(zhì)疑麥克菲森造假的聲音后依然堅稱“這不可能是麥克菲森寫的!這種東西我們這個世紀寫不出來!”【Meisterwerke deutscher Literaturkritik, Band 1, herausgegeben und eingeleitet von Hans Mayer,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78, S. 248.】德國人之所以如此喜歡“莪相詩歌”,一是因為他們喜歡雄渾和神秘、質(zhì)樸和憂傷,二是因為莪相被當作日耳曼人,他們自然有一種同文同種的親切感??寺宀肥┩锌松踔廉a(chǎn)生了與英國人爭奪莪相“國籍”的想法,所以他寫了一首題為《合理要求》(Gerechter Anspruch, 1775)的詩歌:“他們的子孫,居住在蘇格蘭山區(qū)/他們是羅馬人未能征服的喀里多人/是德意志的后裔。所以,我們也是/歌手和戰(zhàn)士莪相的傳人/莪相屬于德意志,而非英格蘭?!薄綟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Epigramme. Text und Apparat, hrsg. von Klaus Hurlebusch, Walter de Gruyter, 1982. S. 14f. 】 克洛卜施托克走火入魔的第三個原因是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的文化風向。1751年,他接受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五世【克洛卜施托克不是唯一受到丹麥王室資助的德國作家。在他之前有J. E. 施勒格爾,在他之后有席勒和黑貝爾?!刻峁┑男劫?,前往哥本哈根潛心創(chuàng)作《救世主》。這一去就是20年。18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哥本哈根不僅是一個文人薈萃之地,而且是一個“制造北歐神話的權(quán)威作坊”【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一本最危險的書——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從羅馬帝國到第三帝國》(以下簡稱《一本最危險的書》),荊騰譯,焦崇偉校,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73頁?!俊@里有一個熱心構(gòu)建北歐古代文化的文人圈。這個圈子里有來自瑞士法語區(qū)的宮廷學者馬利特,他的《丹麥史導論》(1755)堪稱北歐文化寶典,在他的筆下,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德意志人和斯堪的納維亞人屬于同文同種。這里還有德國作家蓋爾斯滕貝格,他所主辦的雜志《關于奇特的文學現(xiàn)象的通信》(1766—1770)是宣傳和討論丹麥古代民歌、北歐史詩和北歐神話傳說的陣地,他寫的《一位北歐游吟詩人的詩》(1766)則成了一部引領時代潮流的作品。這部作品對克洛卜施托克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綡ermann Hettn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 Band I, Aufbau Verlag, 1979, S. 84.】《赫爾曼戰(zhàn)役》也是克洛卜施托克客居哥本哈根期間創(chuàng)作的。
三
赫爾曼戲劇三部曲,尤其是《赫爾曼戰(zhàn)役》出版后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作家格萊姆讀完之后不僅直呼“我的神圣的克洛卜施托克”,而且感嘆說“啊,如果我是皇帝,我就不惜拿出打一場伯羅奔尼撒戰(zhàn)役的錢,把這部巴氏劇搬上舞臺”【⑤⑦⑧Mark Emanuel Amtsttt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 Band 2: Apparat, Walter de Gruyter, 2018, S. 142; S. 221; S. 353; S. 370.】;黑森-洪堡封邦伯爵弗里德里希五世讀完劇本后專程前往德特莫爾特,站在高坡“呼吸德意志的空氣”,其建造赫爾曼紀念碑的想法也油然而生⑤;作曲家格魯克騎士摩拳擦掌,在神羅皇帝約瑟夫二世面前哼唱自己為《赫爾曼戰(zhàn)役》打好的歌劇腹稿,無奈他年事已高Mark Emanuel Amtsttter (Hrsg.), 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Hermann-Dramen. Band 2: Apparat, Walter de Gruyter, 2018, S. 185. 值得一提的是,《赫爾曼戰(zhàn)役》在獻辭頁赫然寫上了“An den Kaiser”(獻給皇帝,即約瑟夫二世),并附上了一篇熱情洋溢的獻辭?!?;出版商、翻譯家、記者克拉默在《赫爾曼戰(zhàn)役》的法文版譯序中把克洛卜施托克稱為“德國的莪相”⑦;舒巴特在《祖國紀事報》上把克洛卜施托克和蓋爾斯滕貝格譽為“德國文學星空中的兩顆巨星”⑧;等等。克洛卜施托克的赫爾曼三部曲取得如此反響,自然是因為他塑造了一位令人景仰、令人唏噓的民族英雄,同時勾勒出一幅畫面喜人、栩栩如生的日耳曼風情畫,從而把“誰不夸咱家鄉(xiāng)好”的祖國敘事傳統(tǒng)帶上了一個新臺階。
在德國,“誰不夸咱家鄉(xiāng)好”的敘事傳統(tǒng)始于15世紀,人文主義是其發(fā)端。15世紀既是德意志人文主義興起的世紀,又是德意志民族意識覺醒的世紀,而人文主義者就是最早的民族主義者。德意志民族意識覺醒的一大標志就是國號的變化:1471年,在雷根斯堡召開的帝國會議上,人們史無前例地為“神圣羅馬帝國”添加了“德意志民族”這一限定詞。Dieter Langewiesche, Nation, Nationalismus, Nationalstaat in Deutschland und Europa, C.H. Beck Verlag, 2000, S. 29.】隨之而來的是南北民族矛盾的加劇。神圣羅馬帝國原本是一個囊括了意大利中北部地區(qū)的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1356年頒布的《黃金詔書》(即神圣羅馬帝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德意志君主應該掌握四種語言:拉丁語、德語、意大利語和捷克語。參見約翰內(nèi)斯·弗里德:《中世紀:歷史與文化》,李文丹、謝娟譯,九州出版社,2020年,第370頁。】,由帝國皇帝與羅馬教皇聯(lián)手對其進行雙劍統(tǒng)治,所以南北聯(lián)系十分密切。不僅帝國皇帝連同其軍隊需要頻頻南下【神圣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奧托大帝的兒子奧拓二世(955—983)就死在羅馬、葬在羅馬;巴巴羅薩的孫兒、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在位38年,在北方只待了9年,其余時間都在意大利。參見Manfred Scheuch, Historischer Atlas Deutschland. Vom Frankenreich bis zur Wiedervereinigung, Verlagsgruppe Weltbild, 1997, S. 26, S. 32。】,教會和文化人士也不斷地在南北之間穿梭。而后,隨著民族意識的加強,南北雙方都熱衷于地域攻擊,同時喜歡自吹自擂。意大利人早就滿腹怨氣,他們覺得自己創(chuàng)造并守護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但卻長期受到卑劣的北方蠻族的統(tǒng)治、壓迫和侵害。薄伽丘斥責日耳曼人“天生奸詐”【③⑤⑨⑩Caspar Hirschi, Wettkampf der Nationen. Konstruktionen einer deutschen Ehrgemeinschaft an der Wende vom Mittelalter zur Neuzeit, Wallstein Verlag, 2005, S. 246; S. 245; S. 249; S. 255; S. 152-154.】;彼得拉克不僅把“當權(quán)者來自萊茵河”視為羅馬人的一大悲哀【約翰內(nèi)斯·弗里德:《中世紀:歷史與文化》,李文丹、謝娟譯,九州出版社,2020年,第364頁。】,而且把阿爾卑斯山脈稱為抵御“德國盜匪”的天然屏障③。的確,綽號為“巴巴羅薩”的腓特烈一世的所作所為早已罄竹難書。巴巴羅薩意為紅胡子,紅色胡子就是血染的風采,但這是意大利人的血;巴巴羅薩還從米蘭大教堂搶走了珍貴無比的東方三圣王的圣髑,這件寶物催生了科隆大教堂并成為其鎮(zhèn)宅之寶。德意志人則認為意大利是其不幸的根源,因為羅馬教廷和羅馬法都是“來自羅馬的枷鎖”【⑦⑧B12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一本最危險的書》,荊騰譯,焦崇偉校,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02頁;第134頁;第111頁;第107頁?!?。他們一面歷陳意大利人的各種道德污點,如“無信仰、不道德、醉生夢死”等⑤,一面論證和謳歌德意志的優(yōu)越和偉大,從自然到人文,從現(xiàn)實到歷史,從風俗道德到技術(shù)發(fā)明,不管有聊無聊,他們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如德意志大地的富饒美麗,如德意志人的篤信虔誠,如德意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誰能比得過古登堡?)。
與意大利人隔空辯論,德意志人有其先天不足:一是他們無法改變兩希文明是自南向北、自西向東傳播的這一歷史事實;二是他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過于短暫765年才有了書寫的德文,是一冊拉丁語同義詞匯編。這一年也恰好是唐朝的永泰元年。這一年詩仙李白已經(jīng)離世,詩圣杜甫即將離世。】。情急之下,德意志人文主義者不惜胡編亂造,虛構(gòu)歷史。有的說德語有3 822年的歷史⑦;有的聲稱“德意志王國在特洛伊王國之前已經(jīng)存在了700年”⑧;有的則非常機智地跟希臘人攀親戚,首席人文主義者蔡爾提斯就說德魯伊祭師從高盧移民到德意志地區(qū),給德意志人帶來了高于羅馬文化的希臘文化和一神教。⑨一個因匿名撰寫《百章書》而被稱作“萊茵河上游的革命家”的人文主義者,不僅宣稱最早的語言是德語而非希伯來語,宣稱“亞當是一個德意志人”,還自圓其說地講述了拉丁語的起源:那是一個叫拉丁努斯的希臘人為德意志人的奴隸發(fā)明的語言,因為德意志人的奴隸來自四面八方,彼此交流十分困難……⑩就在德國的人文主義者為講好德國故事進行花式虛構(gòu)之時,他們遇上了雪中送炭的好事: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重見天日。這一歷史文本不僅使得德國人將自身歷史追溯至羅馬時代的日耳曼人,而且整體上勾勒出較為積極和正面的日耳曼人形象,如:血統(tǒng)純正;政治民主;民風淳樸,實行一夫一妻并且禁止弒嬰和節(jié)育;驍勇善戰(zhàn),在一場戰(zhàn)役中讓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羅馬軍隊遭受重創(chuàng)【塔西佗:《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馬雍、傅正元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48頁、第56-57頁、第52頁、第66頁?!?;等等。對有關活人獻祭這類日耳曼陋習的記載則被德意志人文主義者所屏蔽。B12無獨有偶,《日耳曼尼亞志》重見天日不久,塔西佗《編年史》的一份謄寫稿也重見天日?!度斩醽喼尽泛汀毒幠晔贰肥莾蓚€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歷史文本。如果說前者讓德國人擁有了一部光榮的古代歷史,后者就讓德國人見識了自己最早的民族英雄阿米尼烏斯即赫爾曼【是馬丁·路德把拉丁語的Arminius(阿米尼烏斯)變成德語的Hermann(赫爾曼)。參見赫爾曼·舍費爾:《100個物品中的德國歷史》(上),陳曉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32頁?!康墓适?。最早看見《編年史》的人文主義者胡騰(Ulrich von Hutten)很快用拉丁文撰寫了一部題為《阿米尼烏斯》(Arminius, 1519)的對話集,讓阿米尼烏斯與漢尼拔和亞歷山大大帝等歷史人物比肩而立。胡騰開啟了赫爾曼敘事傳統(tǒng)。截至18世紀中葉,已有巴洛克作家羅恩施坦(Daniel Caspar von Lohenstein)長達三千多頁的小說《寬宏大量的將領阿米尼烏斯或者赫爾曼》(Gromütiger Feldherr Arminius oder Hermann, 1689—1690)【小說的標題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其長度令今人無法想象。詳見安書祉:《德國文學史》第一卷,范大燦主編,譯林出版社,2006年,第289頁?!亢蚃.E.施勒格爾的五幕劇《赫爾曼》(Hermann, Ein Trauerspiel, 1749)等作品問世。18世紀中葉后,關于赫爾曼敘事的作品可謂洋洋大觀。在隨后的一百年里,德國涌現(xiàn)了200多種以赫爾曼為題材的歌劇和文學作品。【⑥⑦Gesa von Essen, Hermannsschlachten. Germanen- und Rmerbilder in der Literatur des 18. und des 19. Jahrhunderts, Wallstein Verlag, 1998, S. 8; S. 128; S. 126.】
四
承上啟下的赫爾曼戲劇三部曲很快讓德國文化界刮起一股強勁的“北風”,讓人們迷上了北方文化和北國風光。于是,人們開始呼喚和敬拜北方的神祇,拿剛剛誕生的北方神祇和古已有之的希臘、羅馬諸神分庭抗禮:你有朱庇特,我有沃旦;你有馬爾斯,我有托爾;你有繆斯,我有布拉吉;你有伊利希翁,我有瓦爾哈拉;等等。在這場文化復古運動中,克洛卜施托克本人更是一馬當先。為了讓北方的神祇廣為人知,他不惜改動自己的詩歌名稱,把《溜冰》(1771年)改為《蒂阿弗的藝術(shù)》(Die Kunst Tialfs),把《朋友頌》改為《溫戈爾夫》(Wingolf)?!綡ermann Hettne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im achtzehnten Jahrhundert. Band I, Aufbau Verlag, 1979, S. 425. 蒂阿弗(Tialf)是北歐神話中雷神托爾的仆人,以健步如飛著稱,溫戈爾夫(Wingolf)則是瓦爾哈拉里面的聚義廳?!扛缤⒏衷放筛羌娂娊o自己取古樸的北歐名字?!劲芊洞鬆N:《德國文學史》第二卷,譯林出版社,2006年,第276頁;第103頁?!克麄兯憩F(xiàn)的文化自信與昔日的人文主義者相映成趣,因為后者無論如何歌唱祖國也沒法謳歌自己的母語。他們覺得德語太“丑陋”④,所以紛紛給自己取“洋名字”。路德的戰(zhàn)友梅蘭希頓(Philipp Melanchthon),原名施瓦茨艾爾德(Schwarzerdt)即黑土地,而梅蘭希頓(Melanchthon)是希臘語的黑土地;蔡爾提斯(Conrad Celtis)本名比克爾(Pickel),意思是鶴嘴鋤,蔡爾提斯(Celtis)則是拉丁語的鶴嘴鋤;等等。【克里斯托夫·B.克里布斯:《一本最危險的書》,荊騰譯,焦崇偉校,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104頁。值得一提的是,奧迪汽車這一品名就是創(chuàng)始人奧古斯特·霍希 (August Horch)將其姓氏拉丁化的結(jié)果,因為德語中“horch”和拉丁語的“audi”是同一個意思——“你聽”?!看送?,克洛卜施托克也是森林尤其是橡樹崇拜的“始作俑者”。不僅赫爾曼三部曲講述了森林對日耳曼人的巨大意義,他的詩歌也頻頻譜寫森林禮贊。他深信自然與文化之間存在有機聯(lián)系,所以他認為,羅馬人用橡樹葉裝飾其公民桂冠屬于“不知天高地厚”。⑥哥廷根林苑派不僅得名于他的詩歌《山丘和林苑》(Der Hügel und der Hain, 1767),而且在開《赫爾曼戰(zhàn)役》朗誦會的時候特意在橡樹樹冠下聚集。⑦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股北方熱中誕生的森林崇拜對德意志民族心理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從19世紀的浪漫派和國粹派到20世紀的納粹德國和聯(lián)邦德國,森林和橡樹永遠都牽動著德國人的心。納粹德國的一座集中營名為“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意思是“櫸樹林”,納粹德國占領波蘭后讓大片土地退耕還林;在聯(lián)邦德國,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森林死亡”的傳聞造成了全民恐慌Frank Biess, Republik der Angst. Eine andere Geschichte der Bundesrepublik, Rowohlt, 2019, S. 213f. 】,此前則發(fā)生過左派人士因為仇恨“德意志國粹運動和軍國主義”而故意毀壞橡樹的事件【Johannes Zechner, Der deutsche Wald. Eine Ideengeschichte 1800—1945, Philipp von Zabern, 2016, S. 213, S. 11. 】。
不過,由克洛卜施托克和蓋爾斯滕貝格掀起的這股“北風”并未成為德國文學和文化界的主流。這一方面是因為在18世紀的歐洲大陸法國享有絕對的文化霸權(quán),從柏林到華沙再到莫斯科,從王公貴族到學者教授,都在說法國話、讀法國書,法語和拉丁語是學術(shù)刊物通用語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是名氣最大的精法人士,他連德語都不屑于說,更不屑于寫;長期主宰德國文壇的高特舍德幾乎是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言人。另一方面,18世紀后期德國文壇的主流是世界主義,言必稱希臘、羅馬。赫爾德是文化相對主義者,對“東南西北風”一視同仁;維蘭德是樂見世界大同的啟蒙文學家,深信文學的發(fā)展更多的是依靠橫向交融而非縱向繼承;席勒是“一個書寫全球化的作家”【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德意志理想主義的誕生——席勒傳》,毛明超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第666頁?!?;歌德既是“世界文學”的倡導者,又是知名的“意粉”——他深愛意大利的天空、檸檬樹和古代文化遺址,所以他拒絕“把沃登代替朱庇特、以托爾來代替瑪爾斯”【歌德:《詩與真》(下),《歌德文集》第五卷,劉思慕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第566頁?!?。凡此種種,都是克洛卜施托克在詩歌《崇洋媚外》(berschtzung der Auslnder, 1780)【④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Klopstocks Werke in einem Band, ausgewhlt und eingeleitet von Karl-Heinz Hahn, Aufbau-Verlag, 1979, S. 84; S. 3. 】中的抨擊對象,但他無力扭轉(zhuǎn)“南風”壓倒“北風”的文化現(xiàn)實。
克洛卜施托克不僅有堪稱孤本的明星效應,他還有令人唏噓的民族競爭意識。從希臘、羅馬到英國和法國,都是他眼里的文化競爭對象?!颈M管對彌爾頓、揚、理查森等英國作家充滿敬意,但他依然在詩歌《我們與他們》(Wir und sie)中聲稱一個亨德爾就讓“我們”(德國人)超越了“他們”(英國人)。參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Klopstocks Werke in einem Band, ausgewhlt und eingeleitet von Karl-Heinz Hahn, Aufbau-Verlag, 1979, S. 61?!克乃枷胧瞧H的,因為他似乎忘記了德國人早已成為兩希文化的模范生,兩希文化已化為德國人的文化血脈,他本人也不例外。他曾自稱是“希臘人的徒弟”④,他的拉丁文幾乎達到母語的水準【他的許多書信是用拉丁文寫的,他那篇載入史冊的中學畢業(yè)演講稿也是用的拉丁語?!?。他的思想也是超前的,因為在他身后的19世紀,德意志民族主義和國粹運動才蓬勃興起,重繪歐洲文化歷史版圖,把北歐古代文化構(gòu)建為與兩希文明比肩而立的第三極成為德國文化乃至德國政治的主流。不過,這是后話了。
Klopstock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is Hermannsdramen
HUANG Liao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lopstock was the first legendary author in modern Germany, who achieved a high reput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hose works created a widespread sensation. His works celebrated both nature and emotions, as well as God and the Fatherland. In his heart, religious piety and patriotic fervor were indistinguishable. His Hermannsdramen, a trilogy of plays written with strong national emotions, not only transformed Hermann, the Germanic hero who fought against the Roman Empire, into a vivid literary figure, but also portraye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lity of the ancient Germanic people as he understood and imagined through Hermanns characterizati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undertaken by the trilogy aimed not only to overthrow the theory, that the ancient Germanic culture was barbaric and savage, but also sought to create a Nordic mythological world comparable to that of Greek mythology. In this way, Klopstock became a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Northern Renaissance”, and brought a “northern wind” to the German literary circles of the 18th century, where the “southern wind” prevailed. As a German writer who tried to tell German stories well, Klopstock was a historical figure bridg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with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one hand, he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German humanists who resisted Roman culture,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pioneered German nationalism and the German nationalist fever (Deutschtümelei) that flourished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latter went even further, intending to build a third pole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a Germanic culture that would stand shoulder to shoulder with the Greek and Hebrew-Christian traditions.
Klopstock; Hermanns Battl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cient Germanic culture; third 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