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頌揚
1.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9;2.浙江玉海律師事務所,浙江 瑞安 325200
所謂“職業(yè)打假人”是指以營利為目的,利用商品超過食用期效、不規(guī)范使用標簽等非輕微瑕疵問題故意大量買入產品,然后通過舉報或訴訟向商家牟取財物的人[1]。首先需要探究的是“職業(yè)打假人”相對普通消費者的根本區(qū)別,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之規(guī)定,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guī)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guī)保護。可見,“職業(yè)打假人”之于普通消費者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是否是為了生活消費的目的而進行購買、使用或接受服務。
現(xiàn)實中,真正的消費者與“職業(yè)打假人”的界限較為模糊,法院在實務判例中會根據一系列的證據來定性該訴訟當事人是否屬于“職業(yè)打假人”,根據當事人性質結合相關證據材料作出最終判決。但筆者查詢相關判例發(fā)現(xiàn),對于不同所謂“職業(yè)打假人”的訴訟案件,不同法院會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決。究其根本,一是法律沒有專門的法條去定性“職業(yè)打假人”抑或是很難真正去定性,二是社會大眾對于“職業(yè)打假人”的態(tài)度不盡相同。
“職業(yè)打假人”不同于一般的消費者,往往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對商品標簽、質量有很強的敏感性,對進行法律維權有非常強烈的意愿,維權的成功率相對一般消費者高出許多。從積極方面來看,政府通過市場監(jiān)管局來處理市場相關違法行為存在流程繁雜、證據收集困難、人手不足等諸多問題,大量“職業(yè)打假人”的存在可以威懾生產商與經營商規(guī)范經營[2]。從經濟法角度分析,“職業(yè)打假人”在維權過程中維護其個人利益的同時也維護了普通消費者的公共利益。為一般消費者提供了維權的示范文本,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假冒偽劣產品大量入市。從消極方面來看,知假買假打假是“職業(yè)打假人”的手段,其目的基本是為了獲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食品、藥品法規(guī)定的杠桿賠償而重復、大量去購買假冒偽劣或標簽不完整的商品,而后提起大量投訴與訴訟。商家明知自己理虧的情況下,大部分為了規(guī)避3 倍乃至10 倍的賠償,選擇私下和解,從而滿足其營利目的,而非為生活需要進行消費[2]。至此,“職業(yè)打假人”成為了令經營者與生產者痛恨、市場管理局頭痛、人民法院訴累的一個群體,但因其未損害一般消費者的利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消費者的公共利益被部分大眾所認可。這就是目前“職業(yè)打假人”的現(xiàn)狀,評價褒貶不一,定性懸而未決。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以下簡稱《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3.《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三款;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條等。
首先,探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之規(guī)定,立法的根本目的與宗旨是保護真正的消費者。那么很明顯如果是以牟利為目的,有組織地多次購買商品,短期內接連提起投訴或訴訟,則符合“職業(yè)打假人”的基礎特質,不應當算作消費者,不受本法保護;其次,本法第五十五條提到經營者的欺詐行為,利用經營者的信息傾斜優(yōu)勢來欺騙消費者。但知假是“職業(yè)打假人”的大前提,而非基于被經營者欺騙才選擇購買,基于此有些專家指出“職業(yè)打假人”不符合消法規(guī)定的消費者,不能適用懲罰性賠償機制;再次,由于食品、藥品相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是關乎生命健康的大事,如果在這些行業(yè)中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的產品,一旦發(fā)生問題將成為社會性的大事。所以立法時有別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定的3 倍賠償金,增加為10 倍價款的賠償金;最后,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條之規(guī)定,舍去了實務判例中須探究消費者是否知假買假的判斷,這也是食品、藥品行業(yè)成為知假買假打假“重災區(qū)”的原因。
可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懲罰性賠償機制的設置也是為此。因為食品藥品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更是提高到價款的10 倍進行賠付,且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經營者以知假買假為由進行抗辯,以此來約束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商更加規(guī)范地進行生產銷售?!蹲罡呷嗣穹ㄔ恨k公廳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990 號建議的答復意見》中明確表示“考慮在賒購食品、藥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職業(yè)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梢?,最高人民法院對于“職業(yè)打假人”態(tài)度是傾向于否定的,但并未完全出臺法律直接禁止。
1.智某某訴A 藥房產品責任糾紛一案①浙0381 民初5387 號民事判決書.2019 年。
2018 年1 月20 日,原告至被告A 藥房購買單價為288 元的Q 品牌參茸膠囊3 盒(附送1 盒),合計864 元,被告向原告開具了一份收款收據,該產品的外包裝顯示生產日期為2017 年9 月6 日,有效期至2019 年9 月5 日。經查詢其批準日期:2009 年5 月20 日,有效期至2014 年5 月19 日。法院首先認定了被告銷售批準文號已經過期的保健食品的違法行為。其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條和第十五條,判令被告退一賠十。最后,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法院在事實認定中寫到:“近年來,原告智某某從事食品、藥品等職業(yè)打假活動。”可見,雖然明知其是“職業(yè)打假人”,法院依然支持了其部分訴求。
2.紹某某訴B 土特產經營部產品責任糾紛一案②渝0117 民初7217 號民事裁定書.2021 年。
2021 年7 月,原告紹某某以團購的名義向被告B 土特產經營部訂購了150 份扣肉,總價約4500元。9 月份,原告以被告所出售的150 份扣碗類熟肉產品沒有生產日期、質量合格證、生產廠家等信息,屬于“三無產品”,要求按貨款10 倍價格賠償。法院一審以“B 土特產經營部”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等相關規(guī)定,案涉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判令被告退一賠十。被告提起上訴后,二審維持原判。因本案目前還在被告申請再審期間,故裁判文書網僅上傳(2021)渝0117 民初7217 號一審裁定書。
筆者通過搜索裁判文書網關于原告紹某某的訴訟案件發(fā)現(xiàn),其通過購買貨物之后再提起訴訟案件有八個,足以認定其“職業(yè)打假人”身份。
1.韓某某訴C 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③京02 民終10994 號民事判決書.2021 年。
2020 年10 月18 日及20 日,原告韓某某共在被告C 公司處購買外包裝盒標注有“貴州M 品牌酒”的酒水4 箱(每箱6 瓶、每瓶500 毫升),單價為16800 元/箱,韓某某通過刷卡方式向C 公司支付貨款共計67200 元。2021 年3 月17 日,經貴州M 公司鑒定,鑒定結果為案涉M 品牌酒非其公司生產,屬于假酒。一審法院再查中發(fā)現(xiàn)韓某某于2016 年至2021 年間先后在全國各地法院提起30余起相關訴訟,其中以M 品牌酒為涉案物品提起的訴訟為主。首先,一審法院認定了涉案酒水違反食品質量標準,判令被告退還貨款;其次,以原告韓某某以營利為目的,多地且多次提起訴訟,要挾巨額賠償,否定了其消費者身份;最后,駁回其10倍賠償?shù)脑V求。原告提出上訴,二審維持原判。
2.張某某訴D 食品店買賣合同糾紛一案①豫11 民終812 號民事判決書.2021 年。
2019 年10 月22 日原告張某某從被告D 食品店開的淘寶店鋪購買X 品牌骨痛王200 盒,原告張某某支付了貨款3560 元。原告張某某陳述包裝所標明的廠家已經注銷,且在相關政府官網上查不到產品許可證號,故屬于假冒偽劣商品。原告主張其因日常生活需要購買,要求被告退一賠十。首先,一審法院認定了經營者涉嫌假冒的違法行為并向相關執(zhí)法機關移交線索材料;其次,法院查明:原告以商品質量問題提起的10 倍賠償?shù)脑V訟有多起。因而否定了原告消費者的身份。最后,判令被告退還貨款,駁回原告10 倍賠償金訴求。原告上訴后,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1.臧某某敲詐勒索罪一案②海刑初字第738 號刑事判決書.2003 年。
此案為全國首例“職業(yè)打假人”被判敲詐勒索罪。2002 年3 月,被告人臧某某在山東青島市購買了“Z 品牌”補腎丸,認為該藥為假藥,后陸續(xù)在媒體進行發(fā)酵。同年3 月底,找到保健品廠駐青島辦事處銷售代表崔某某,經協(xié)商支付其8 萬元人民幣。2022 年4 月5 日,以相同方式向該廠副廠長寧某某索要10000 元人民幣。同年4 月18 日,以避免文章繼續(xù)向媒體曝光為要挾,迫使寧某某同意以人民幣35000 元的價格購買被告人存有文章的電腦(經鑒定價值為人民幣7500 元)。2002 年7月22 日,山東省藥監(jiān)局認定“Z 品牌”補腎丸為假藥。法院認定:首先,被告人臧某某發(fā)現(xiàn)假藥并向藥品監(jiān)管部門舉報及向媒體反映的行為屬正當合法;其次,基于買賣合同關系,索賠并無不當;再次,要求以35000 元購買價值7500 元的電腦,該目的明顯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為明顯具有要挾的性質,已構成敲詐勒索罪;最后,法院判處被告人臧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2.天津“職業(yè)打假人”改判案③津01 刑終78 號刑事判決書.2020 年。
2019 年5 月31 日,劉某、曹某、李某、孟某4 人利用知假買假打假的方式向超市索賠,經超市舉報,天津警方以涉嫌犯敲詐勒索罪將4 人刑事拘留。案件經天津市西青區(qū)檢察院以劉某、曹某、李某、孟某涉嫌敲詐勒索罪,向天津西青區(qū)法院提起公訴。2019 年11 月15 日,西青區(qū)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法院認定:首先,劉某、曹某、李某、孟某4 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有多次勒索他人財物的行為,且數(shù)額較大,其行為均已構成敲詐勒索罪,分別判處十八個月至六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其次,判決4 人退賠索賠款,并處10000 至50000 元不等的罰金。一審宣判后,孟某等人隨后提出上訴。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二審認定:4 人行為雖有不當,但不符合敲詐勒索罪的犯罪構成,不能認定為犯罪。最終,二審法院改判劉某、曹某、李某、孟某4 人無罪。
從1993 年國家頒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開始,由于特定時期特殊的市場環(huán)境涌現(xiàn)了一大批的“職業(yè)打假人”[3]。時至今日,“職業(yè)打假人”依舊活躍。其原因是法律對“職業(yè)打假人”并未絕對禁止,各地的判例也不盡相同,“職業(yè)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消費者群體的公共利益,給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生產經營者以威懾,但長期知假買假打假重復提起訴訟,給法院造成了負累,更有甚者因為打假涉嫌敲詐勒索罪鋃鐺入獄,給社會造成了不安的影響[2]。在此,建議司法部門完善立法、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公布最高院指導案例,確定“職業(yè)打假人”的法律定性。最后,筆者呼吁不能僅將消費者保護止于“3· 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當日,而是應當加大相關執(zhí)法部門日常的執(zhí)法力度,同時向消費者、經營者進行食品、藥品等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提高消費者維權意識,提高生產經營者遵守法律法規(guī)進行制造與銷售的意識,失去生存土壤才能讓“職業(yè)打假人”真正退出歷史舞臺,實現(xiàn)《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立法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