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一
博士論文寫《個性主義與中國文學現(xiàn)代化》,從王學左派尋找梳理思想資源,對李贄的生平和思想下過一些功夫。但時日既久,雜事殊多,卓吾先生便漸漸遠去,面目模糊,只留下“童心說”,“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等些許常識。不料,在泉州小巷,和卓吾先生不期而遇。
李贄故居,位于泉州市鯉城區(qū)南門萬壽路,天下路名,重復不少,如解放路、人民路等,許多城市都有。我在北京也住萬壽路,以為前清皇家講究,別地沒有的,在泉州卻“又見故里”。想想,其實泉州的萬壽路更加實至名歸,肉身有涯,思想無限,皇權(quán)已逝,真理永存,這小小院落承載的,是傳于遠方、垂于后世的不滅光焰,是四百多年前現(xiàn)代思想的先聲。
門極小,與周邊環(huán)境無二,即使有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李贄故居”門匾指引,匆匆而過的人,還是很有可能會忽略這座1985 年即成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先賢舊宅。趙樸老的字溫柔敦厚、舒展嫻雅,真有佛家清修之后的氣象,我以為,題牌寫匾,當代第一人??赡苡腥艘詾?,李贄為儒,趙樸初歸佛,仿佛門派不合。其實不然,常言儒釋道交融,并非天然合一,而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其中陽明心學在引釋入儒上起了關(guān)鍵作用。而李贄,正在這一支上生長出來。
王陽明對于理學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新教之于天主教。理學自周敦頤發(fā)端,經(jīng)“二程”即程頤、程顥發(fā)展完善,及朱熹集大成。既是學術(shù)體系,又上升為國家之意識形態(tài),其理論及實踐特點,大要有二:學理上,將“天理”與“人欲”對立,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實踐上,將“讀圣賢書”與“俗務(wù)”對立,以“讀書明理”為上,輕視具體事務(wù),無論是日常事務(wù)還是現(xiàn)實的建功立業(yè)。至明代,科舉以八股取士,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標準,進一步強化了理學的一統(tǒng)地位。
心學之始,乃在南宋陸九淵。朱熹與陸九淵、陸九齡兄弟在信州,也就是今天江西上饒的鵝湖鎮(zhèn)舉行“鵝湖之會”,召集人呂祖謙本來想彌合分歧,“合而為一”,結(jié)果論辯三天,不歡而散。論辯中,陸氏兄弟略占上風,但程朱理學的權(quán)威地位,未受撼動。心學之盛,尚待三百余年之后的王陽明。當然,還有一場“鵝湖之會”,是辛棄疾與陳亮,比這場晚了13 年,是文學家之間的聚會。沒有意見相左,只有意氣相投,雖抗金復國之志未酬,悲歌慷慨,然相見恨晚,反復唱和,留下了《破陣子·為陳同甫壯歌以寄之》等千古名篇,“沙場秋點兵”的家國情懷垂于百世。兩場“鵝湖之會”,在中國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生動地反映了哲學家與文學家的不同。哲學家重理性、文學家重感性,哲學家重識見、文學家重情感,哲學家重分野、文學重唱和,哲學家重門派、文學家重流派,哲學家重風范、文學家重風格。
二
李贄先祖唐時自河南固始遷泉州避禍,然數(shù)百年后“元季兵餉費多,糧銀推迫,一人焉能特持,又兼幼孤,常在外媽之家,是以變名而入外媽之林姓”。常言曰福建“陳林半天下”,《紅樓夢》里,林黛玉就是福建人。改姓,又是為了避禍。福建林姓人多勢大,外來之人可以得到護佑。改變的,不僅是姓,還有生產(chǎn)生活方式。改姓至載贄,共七代。祖業(yè)相傳,從事海外貿(mào)易。古名刺桐的泉州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2021 年7 月25 日,第44 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mào)中心”,作為文化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用22 處遺址,雄辯地見證了這個延續(xù)數(shù)百年的世界第一大港,全國唯一的全域歷史文化遺跡城市往日的風云繁華。
海上絲綢之路數(shù)條,載贄祖輩選擇的,是向西到波斯的路線。訪問伊朗時,在伊朗國家博物館里,看到許多元青花,深為驚艷。更驚艷的,是在德黑蘭街上店中,見到錯彩鏤金的大碗和大盤。同行中,有位陶瓷專家,鑒之為真,立即買下。其他資金足者,效之,不時賣出三套。然同樣者仍有,似乎源源不斷。其他店中,也所見甚多。陶瓷專家說,這是明清時代的外銷品,國內(nèi)幾乎沒有。想想也是,只看器物尺寸,便知是放大塊手把肉和奶茶的,與中國精巧細致的瓷器截然兩樣??梢姡钯椛畹臅r代,中國的對外貿(mào)易已是量身定制,具有顯著的自覺意識,深刻了解客戶的文化心理和現(xiàn)實需求。二世祖林弩“洪武十七年,奉命發(fā)航西洋忽魯謨斯(伊朗古代港口)”,并且“遂從其教,受戒于清凈寺教門……就娶色目婢婦人于家”。
初見清凈寺,眼前一震,熟悉的氣息迎面而來。講解員問,哪位老師到過伊朗伊斯法罕清真大寺?我回答,我去過。同行者多驚訝。我說,2011 年,隨全國人大代表團訪問伊朗,參觀過這座已名為伊瑪目·霍梅尼清真寺的著名建筑。高聳的穹頂和內(nèi)外通體的藍色磚,令人仿佛置身沙漠的星空。正參觀得興致勃勃,突然來通知,時任伊朗總統(tǒng)的內(nèi)賈德要會見中方代表團主要成員。于是,立即啟程返回德黑蘭,未及盡興。不料,十年后在泉州“重逢”,而且,清凈寺修建于南宋紹興元年,即公元1131 年,比伊斯法罕清真大寺早了近500 年。因此,不是清凈寺似伊斯法罕清真大寺,而是伊斯法罕清真大寺取法清凈寺。
寺中壁上有“敕諭”,明成祖朱棣頒發(fā)的,其文曰“所在官員軍民一應(yīng)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違……以罪罪之”。朱棣的皇帝寶座得的不光彩,但確是雄才偉略之人。遷都北京,親在邊防以御蒙古,又遣鄭和下西洋,溝通中國與世界。對外來文化宗教尊重包容,自漢而起的朝貢體系,到明朝達到頂峰。永樂元年,日本遣使入貢,成祖厚禮之,賞賜頗豐,且對貢使違反禁令私帶刀槍視而不見,表示“勿拘法禁”,還讓官府出錢買下。永樂二年,琉球山南王貢使在景德鎮(zhèn)購買瓷器,被當場抓獲,明成祖諭旨“遠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朝廷于遠人當懷之,此不足罪”。對內(nèi)“以罪罪之”,對外“此不足罪”,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
正由于此,外來之人日益增多,且在泉州等沿海之地安居樂業(yè)。清凈寺中,大禮拜堂穹頂已因地震坍塌,就地埋入土中,四壁與石柱依然屹立,護佑著青青芳草,如波斯地毯般,仿佛還在回憶昔日虔誠誦經(jīng)的盛況。旁邊有望月臺,是齋月里阿訇登臨望月,決定開齋日期的地方。一代代穆斯林在這里安居樂業(yè),伊斯蘭文化同時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著影響。
三
我們研究中國外來文化史,對佛教、基督教的影響著力殊多,成果豐富,伊斯蘭文化的作用卻為人所知較少,只有“阿拉伯數(shù)字”,還強調(diào)是印度人發(fā)明的。這當然和穆斯林“自傳其教”,相當封閉有關(guān),但伊斯蘭文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依然不可忽視,最重要的,是沖擊了“重農(nóng)抑商”思想。唐代伊斯蘭教初入中國之時,其經(jīng)商所取得的財富,便使“唐人想見穆斯林商人之富而想見其人,因想見其人而想見其教”。逮于明朝,特別是嘉靖萬歷之后,經(jīng)濟發(fā)展、商業(yè)繁榮、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對這一社會變遷的思想反映,特別是成體系的闡述,便需得天時地利人和者,于是,落到了李贄肩上。
載贄十二歲,作《老農(nóng)老圃論》,揚樊遲問稼而抑孔子。一人有此新見,在程朱理學一統(tǒng)之時,本已不易,更新奇的是“論成,遂為同學所稱。眾謂:白齋公有子矣”。一篇“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少年習作,非但沒有被打壓,反而廣為點贊,說明當時泉州雖為朱熹閩學之地,然民間卻已萌發(fā)出新思想的嫩芽。
載贄少時,家族依然營商,然已無祖上跨國貿(mào)易之富,僅以在當?shù)亻_店鋪求得溫飽。于是,載贄父林白齋即棄商讀書,考中秀才,以教塾為業(yè)。載贄少即顯才,更勝其父,嘉靖三十一年(1552),26 歲的林載贄中舉。中舉后,發(fā)生一個重要改變,改了姓,由林歸李,回到家族本來的姓氏。但換姓未更名,包括字號,林載贄變?yōu)槔钶d贄。但李卓吾不是林卓吾,卓吾乃李贄成名后自取的號,意為卓越吾生,自警自勵追求學問識見的卓然不群。李贄為何歸姓,其著作及前人傳記中未有明言,我推測,是李贄對于儒學傳統(tǒng),包括其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傳承的自覺回歸。因為李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自非林氏可比。我曾兩次到甘肅定西市隴西縣李家祖祠瞻仰,李氏十二支,以東南一支族譜最為詳盡,李贄一族,也入《隴西李氏族譜》記載。
李贄思想之產(chǎn)生,有天時,明中葉后資本主義萌芽;有地利,泉州商業(yè)發(fā)達;有人和,李贄祖上國際貿(mào)易的眼界,以及伊斯蘭文化的不自覺浸潤。然而,也有違和,甚至大不和之現(xiàn)象。那就是,李贄于家道衰落之際中舉,又多子女,家庭家族之累,讓他深知“穿衣吃飯”之不易。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李贄歸宗,讀書以求出仕。然其出仕目的,并非如宋明理學所提倡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更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他有著家族的生活負擔,也有商人之家的現(xiàn)實。
遺憾的是,以官謀生之道,李贄走得不僅不順,反而異常艱難。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其實不然,中國古代,特別是明代,官員俸祿很低,可以說,沒有“灰色收入”都不足以養(yǎng)家。李贄宦海浮沉,先后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北京禮部司務(wù)、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所得收入一直難以支撐自己小家庭和大家族的花費,尤其遇到為祖父、父親送葬這樣的大事,更加入不敷出。南京任職期間,因城市花費巨大,只好將妻子和三個女兒留在輝縣,買田數(shù)畝度日。正遇災(zāi)年,二女、三女竟然餓死。杜甫小兒子餓死,憤而留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千年之后,這一幕再次載入中國文化史。李贄與妻共育四男三女,然只有長女成年,七喪其六,男丁全無,在為人父者心中,當是多大的痛!也許,唯有巨大的悲痛一次次撞擊心靈,才能誕生出深刻的思想。當然,“餓殍遍野”之事,歷來不鮮見。
一直到云南姚安知府任上,情況才好點。姚安處彝族地區(qū),直到2018 年才摘了貧困縣帽子。李贄在任期間,頗多善政,民評極佳。萬歷五年(1577 年)修建的漣廣橋,至今猶存,已更名李贄橋,記載著這位雖在姚安僅三年,卻與之緊密相連的靈魂。
離任時士民“攀轅牽衣”不令其去,只好夜里乘小船離開??梢哉f,李贄肯定不是貪官,離別時身無他物,唯圖書幾冊,自稱“無價之寶”。然畢竟掌了實權(quán),經(jīng)濟狀況大有好轉(zhuǎn)。所以,海瑞做了兩任知縣,卻兩袖清風,才為當時和后世稱頌。而且,知府是四品,依明制,四品以上,致仕后仍可以拿到與在職時相同的俸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百分之百退休金。李贄很有意思,也可以說復雜多面。為政盡力,造福一方,然心中卻另有二事。其一,收獲“鐵桿莊稼”,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基本經(jīng)濟問題;其二,精研學理、另出新知、傳播天下。
四
知姚安時,李贄便在縣城德豐寺創(chuàng)辦“三臺書院”,收徒講學。在寺院講學,是李贄傳播學術(shù)的一個特色,后來在湖北麻城芝佛院,索性落發(fā)。落發(fā)之因,個人解釋是因天熱頭癢。想想也是,古人頭發(fā)既長,不可能每天洗,湖北天熱,確不好過。但真實原因肯定不是這樣。作為一個自覺的思想者,特別是任姚安知府之后,多位上司,甚至包括他一直頂撞的上司,都真誠推薦提拔、多次慰留,然李贄去意已決。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謀生的任務(wù)已經(jīng)完成,五十歲之后,便是為自己的思想與學說而生存了。王國維自沉昆明湖時遺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是真的辭世而去。李贄則實現(xiàn)了鳳凰涅槃。因此,此后他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直至獄中自盡,始終不改其志,正如孔子自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落發(fā)的真實原因,在《與曾繼泉》中寫道:“其所以落發(fā)者,則因家中閑雜人等時時望我歸去,又時時不遠千里來迫我,以俗事強我,故我剃發(fā)以示不歸,俗事亦決然不肯與理也。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自我,故我遂為異端以成彼豎子之名。兼此數(shù)者,陡然去發(fā),非其心也?!贝送猓€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生存。明代寺院是不用生產(chǎn)勞動,吃信眾供養(yǎng)的。因此,愿當和尚者甚多,以致朝廷不得不嚴格限制度牒的發(fā)放,一張度牒,黑市價至數(shù)十金。李贄把所有的退休金都給了家人,自己無固定收入,只有依人門戶,受人供養(yǎng)。孔子授徒,要收束脩即學費,而且費用不菲。要知道,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七十者可以食肉”就是王道盛世了,幾條干肉,絕非人人可以承受的。但孔子并非如《論語》所記述的只講道德,而是傳授“孔門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連開車都教,非常實用。學成之后,“邇之事父,遐之事君”,可以在天子、諸侯、大夫的天下、國、家中找到工作??梢哉f,孔子的私學,是中國最早的公務(wù)員培訓班,類似于今天的MPA??鬃愚D(zhuǎn)型升級,使儒家由先前主持喪禮,“吃死人飯”的行業(yè),飛躍為立于朝堂,從事政務(wù)的行政人員。所以,孔子之學,乃道德與技能兩輪驅(qū)動、比翼齊飛的。有真本事、有真道德,方為君子,是謂文質(zhì)彬彬。如此,才能行大道、濟蒼生、扶邦國,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不然,不是變而為小人,就是敗于小人。
宋明理學,是只講心性,不易事功,甚至日益以“俗務(wù)”為恥。講學,也隨之由職業(yè)教育變而為修身教育,不收取任何費用。聽講者,也不以習得謀生技能為要,而在于心性開悟、道德提升。這一點上,與佛教相像。學者常言,中華文化儒釋道合一,休養(yǎng)方式的借鑒也應(yīng)作為重要證據(jù)。由此推斷,李贄的落發(fā),當有可心安理得地受供養(yǎng)的考慮。畢竟“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作為職業(yè)思想家的李贄,依然不脫商人思維,或者說,在李贄思想體系的深層,商人思維占據(jù)重要位置。
黃仁宇名著《萬歷十五年》最后一章為《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認為李贄倡導個性獨立,卻接受鄉(xiāng)紳官宦的生活資助,求取自由人格,在云南姚安知府任上又不拒絕各項“常例”和其他收入,不如同時期的海瑞清廉,思想和行為相矛盾。作者結(jié)論“李贄的悲觀不僅屬于個人,也屬于他所生活的時代。傳統(tǒng)的政治已經(jīng)凝固,類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藝復興的新生命無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孕育”。當讀時嘆為深刻,其實不過是“體制原罪論”的歷史版。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市委宣傳部輿情處工作時,看到各種文章,無論事實如何,最后均歸因于“體制問題”,便寫了篇輿情分析報告,提出了“體制原罪論”的概念。文藝復興時期的大藝術(shù)家,都是美第奇家族供養(yǎng)的,以致有研究認為,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文藝復興的成就。新舊交替時期,新的萌芽從舊的土壤里生長出來,必然受到舊的滋養(yǎng),既是養(yǎng)分,也是束縛,比李贄又晚數(shù)百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諸君,依然如斯。
五
李贄離開姚安,并未如絕大多數(shù)致仕官員一樣,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并且即使在感情甚篤、少年成親的妻子黃宜人病逝,自己在外處境艱難時,依然選擇不回鄉(xiāng)。有學者解釋,因泉州是朱熹創(chuàng)立的閩學之重鎮(zhèn),返鄉(xiāng)不易其思想傳播。我以為,這只是表面,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不愿再因家庭家族之事干擾自己的向?qū)W之路。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前半生該盡的責任和義務(wù),我都盡完了,要為自己活了。其二,更本質(zhì)的,是李贄對于“天理人倫”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以此為基礎(chǔ),構(gòu)建起自己的思想體系。
傳統(tǒng)儒家以家族為本位,首重親情,以孝為人倫之首,道德根基。兩漢四百余載,以孝治天下,皇帝廟號,都必帶“孝”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為漢學、宋學等儒學傳統(tǒng)奠基,又以“舉孝廉”做官治國,孝之地位,無人可及。不孝,可處極刑,大儒孔融即喪命于“不孝”的言論。因此,父子關(guān)系,也即家族和家庭血緣關(guān)系是人倫之本,也是構(gòu)成社會關(guān)系的基礎(chǔ)。我們在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看到,想一起干事的,首先要結(jié)拜?!把缣覉@豪杰三結(jié)義”“俱以兄弟相稱”,因為唯有建立“擬血緣”關(guān)系,方才穩(wěn)固。而李贄思想流傳之后,萬歷二十年出版的《西游記》里,就幾乎沒有結(jié)拜這回事了,雖然說了句孫悟空和牛魔王五百年前結(jié)為兄弟,但實筆一點未落。師徒四人,即使三位徒弟,也是師兄師弟相稱,是一種工作關(guān)系,而非家庭關(guān)系?!都t樓夢》里,結(jié)拜者已是薛蟠、柳湘蓮這樣的混混和浪子。
李贄主張“夫婦,人之始也。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有兄弟然后有上下。夫婦正,然后萬事無不出于正。夫婦之為物始也如此。極而言之,天地一夫婦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萬物。然則天下萬物皆生于兩,不生于一,明矣。而又謂一能生二,迎能生氣,太極能生兩儀,何歟?夫厥初生人,惟是陰陽二氣,男女二命”,這篇《夫婦論因畜有感》僅百余字,卻具有動搖根本的意義——將社會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由血緣關(guān)系變而為社會關(guān)系。正是這一點上,李贄超越了王學,包括王學左派的先賢和同道。夫婦關(guān)系是社會關(guān)系與家庭關(guān)系的混合體,然根本上是社會關(guān)系,可以建立,也可以解除,可以是人間最親近的人,也可以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因此,以夫婦為人倫之本,包括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關(guān)注重點由大家族轉(zhuǎn)而為小家庭。李贄棄官從儒,走科舉之路,最初是為“重振家聲”,立足家族利益考量的,然而家族的沉重責任既使他不堪重負,又反思覺醒。在深層,祖上跨國營商的經(jīng)歷和伊斯蘭血脈,讓李贄比王陽明及其后王艮、顏鈞、何心隱等,更具根本性的革命意義。用今天的話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這樣的觀念,在李贄那里已經(jīng)萌芽。其二,預示著脫離家族血緣譜系,將自己系于更不穩(wěn)定的關(guān)系之上。這與他中舉后復歸祖姓,已天壤之別。
而且,李贄以天地為夫婦,以夫婦之關(guān)系來解釋世間更廣大而根本的東西,反對“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不僅對于儒家學說,擴而為之,至于道家,李贄同樣質(zhì)疑。甘肅天水被稱作“羲里媧鄉(xiāng)”,伏羲女媧兄妹從南北二山各滾下半扇磨盤,渭河中相遇,合而為一,龍馬負之而出,天作之合,兄妹成婚。河邊北山上有洞,名龍馬洞,伏羲女媧成婚之所也,直到今天,結(jié)婚依然叫“入洞房”??上堮R洞至今未開發(fā),在高速公路旁,日夜聽見東去西來的車聲,不知兩位文明始祖是否失眠?這個故事,看似民間傳說,卻形象地闡明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家哲學根本。李贄歸宗,應(yīng)對隴西典故做過研究。因此,“異端之尤”之稱號,于李贄,實至名歸。李贄思想,不限于倫理哲學,而上升到認識論、世界觀、方法論的根本層面。
六
比夫婦更令李贄重視,也更具根本意義的,是友誼。巴金說“我是靠友情才活到現(xiàn)在的”,李贄早已“以友朋為性命”“專以良友為生,故有之則樂,舍之則憂,甚者馳神于數(shù)千里之外”。巴金有稿費收入,而且“靠著稿費過著較富裕的生活”,上世紀50 年代就每月付一百多元租住上海武康路的花園洋房。李贄雖然著述勤奮,刊出《焚書》《續(xù)焚書》《藏書》《續(xù)藏書》等著作,并評點《西廂記》《水滸傳》等小說,且一時大賣,以致偽托之作甚多,但沒看到李贄因此有稿費或版稅收入的記載。李贄對友誼的崇尚,在現(xiàn)實層面,是保障生活來源,而且還要過得體面,畢竟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四品官員致仕;理念層面,則在探求新的社會關(guān)系。李贄為何有此自覺,還可從其祖上跨國貿(mào)易經(jīng)歷中尋找。漂洋過海,離開了家庭、家族、故土,走過漫漫長途,面臨無數(shù)風險,隨時可能有性命之虞,同行者之間的友誼便空前重要了。英國將罪犯流放澳大利亞,流放者形成了一種觀念,mateship,可以翻譯成“義氣”,也可譯為“友誼”,至今依然是澳大利亞的國家價值觀。
李贄離開姚安,到湖北黃安麻城耿定向、耿定理家,教耿家子弟讀書。但李贄與其父不同,不只為了謀生,根本上,是與耿氏兄弟相與問學,共同探究學問。因此,李贄與耿定向、耿定理,并非東家與西賓的關(guān)系,而是平等交流的向?qū)W同道。他們友情的根本,是學問,是“道問學”,所以,當觀點不一致時,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還翻出了驚濤駭浪。李贄以“二”而非“一”為邏輯起點,用之于社會關(guān)系,便是平等、尊重。
李贄與耿定向的論爭,持續(xù)時間之長、言辭之激烈、波及人士之廣,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是少見的。這場爭論,直接導致李贄搬出耿家,兩人幾近絕交。耿李之爭,其中當然不乏意氣用事,但二人都是成熟的學者,絕非罵街的潑婦,正如李贄在麻城被驅(qū)逐,事實并非耿定向所為。因此,學理之爭才是根本。爭論之要,乃在耿定向以“扶世立教”為己任,主張“以先知覺后知”,以圣人之道教化人心?!跋戎币辉~,大家都不陌生,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就稱作“先知”,這一點上,李贄和他所尊奉的宗教也不一致。李贄為官時,每個崗位都與人“相忤”,搞不好人際關(guān)系。當然是性格原因,但“不與人同”的性格,或許在官場難以如意,卻為別出新見、另覓新知提供了寶貴支持。
李贄恰恰最反對高臺教化,雖然他開壇講學,門人眾多,甚至不乏女性,然李贄最核心觀點乃“童心說”?!胺蛲恼?,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心”與“真心”,構(gòu)成了李贄與王學一門其他學者的區(qū)分。陽明“心學”,其名稱從釋、道借來,首在“致良知”。陽明四句教云“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所謂良知,即指沒有私心惡念之心,“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王陽明逝世前“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雖史載“微哂”,有自嘲或無奈的感覺,但與數(shù)百年后弘一法師圓寂時寫下的“悲欣交集”一樣,都是得了大覺悟的。泰州學派承陽明而與百姓更相趨近,主張“百姓日用即道”,但只有到了李贄提出“童心說”,才有了革命性的飛躍。
《童心說》中,李贄用了“障眼法”,將童心等同于陽明心學的真心,也即良知,而后解釋為“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叭酥跣员旧啤保€是“人之初性本惡”,自孟子荀子以來,爭論不休。李贄超越善惡之論,以“本心”釋“童心”。那么,什么是“本心”呢?直言之,即私心也,“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上溯可知,私心即童心即真心,李贄以此為基點,根本上超越了王學左派。私心,非自私自利之心,而是個體之心,李贄之最重要者,在于對個體的本質(zhì)發(fā)現(xiàn)。人之存于世,首先作為獨立的人存在,而非家族鏈條中的一環(huán)節(jié)。提倡“人的文學”,對人的發(fā)現(xiàn),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成果,這種萌芽在李贄那里已經(jīng)存在了。
通常共識,晚明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與經(jīng)濟形態(tài)相伴隨的,是思想領(lǐng)域的發(fā)現(xiàn)。晚明思想界異?;钴S,王學即分化為左派、右派,還有東林黨等,但只有李贄,方才觸及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根本,即“經(jīng)濟人假設(shè)”,公開主張人唯有立足自身利益,方可作出正確的選擇,采取適合的行為。因此,李贄的倫理邏輯是,“個體——夫婦——父子——兄弟——上下……”理論運用于實際,便提出“天盡世道以交”,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guān)系、商業(yè)交易合乎天理;主張“不言理財者,決不能平治天下”。
提倡男女平等,是許多人關(guān)注的李贄思想亮點,而李贄被東林黨人給事中張問達疏劾,最終御批下獄而死,“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講法”,也是重要原因。男女之事,歷來抓眼球,古今一也。李贄的男女平等思想,包括向女子講學、贊成寡婦再嫁、主張“夫婦之際,恩情尤甚”,以夫婦二人感情,而非“父母之命”、家族利益為婚姻根本,放在今天,也是先進的。贊嘆同時,考察當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可知,晚明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在一個行業(yè)體現(xiàn)得最為充分,那就是紡織業(yè)。曹雪芹祖輩任江寧織造,積累巨大財富,其背景正在于此。而紡織業(yè)的勞動主體,當然在婦女。因此,婦女已不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不只承擔家庭責任,而且成為社會生產(chǎn)的活躍因素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中說“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钍敢陨渌姆?,見有長短,不待言也”,晚明時期,部分地區(qū)行業(yè)生產(chǎn)方式的“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已有許多婦女走出家門,或者即使在家,也成為社會化大生產(chǎn)、商品交易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與先前大不相同了。這一點,被李贄敏銳地把握到,并從理論上論述之。商人家族的文化積淀,和伊斯蘭文明的開放,使李贄在一眾思想家中走到了時代最前沿。
七
對李贄友誼觀打擊最大的,是他和焦竑的交往。焦竑與李贄同屬泰州學派,學問極佳,是當時著名學者、藏書家、目錄學家、出版家。雖是耿定向?qū)W生,但在耿李之爭中采取中立態(tài)度,并未如其他耿門弟子般對李贄橫加攻擊,性格溫良,與李贄構(gòu)成互補。因此,李贄一直將焦竑視為知己,每到艱難處,便想與焦竑在一起。萬歷十七年(1589)焦竑高中狀元,李贄無比高興,隨即想北上京師,與焦竑切磋學問。之前幾次,因焦竑和自己經(jīng)濟狀況所限,相聚都很短暫,現(xiàn)在情況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李贄興沖沖地給焦狀元寫信,“立計就兄”“早晚不離左右請教”。為此,李贄重新蓄了發(fā)。中國古代,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絕不像現(xiàn)在理發(fā)這么簡單。而現(xiàn)代男子之所以短發(fā),蓋因工業(yè)革命后,長發(fā)容易巻入機器,造成事故,故而剪短。
然而,焦竑卻托人捎話“新近登科,身心俱不得閑”。李贄被深深地驚到了,他所吃驚的,不是“一闊臉就變”的世態(tài)炎涼,以他的絕頂聰明和大半生“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早已心知肚明。他所不理解的,是學問與自己如此相近的焦竑,居然也不理解真正的友誼,于是“則我決不可往也無疑也”。
但李贄還是到了京師,不就焦竑,而住在焦狀元同年進士馬經(jīng)綸家。七十五歲的他,身體日益衰弱,感覺來日無多,于是寫下遺言,極為詳細地交代了后事。意欲在友人家中,死于斯、葬于斯,“我生時不著親人相隨,沒后亦不待親人看守,此理易明?!薄按死硪酌鳌彼淖?,著實重要!遺言是寫給跟他從湖北來到京郊通州的隨從的,可以說都是多年相伴左右的資深學生,如孔子身邊的曾參、子路一般,對李贄思想了解深刻,自然知道他棄絕家庭的堅定意志和理論原因。那就是,他要最徹底地與傳統(tǒng)家族制度決裂,由家族人變而為社會人。數(shù)百年后,五四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出離家族”“離開家庭”成為思想界文學界之先鋒與共識。魯迅、胡適等文化界領(lǐng)袖共議《娜拉》,巴金用“激流三部曲”刻畫了《家》《春》《秋》,曹禺寫了《北京人》,殊不知,李贄早已用生命表達了這種反叛。
李贄在《與周友山》中說“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禍”。果然,禍事來了。
萬歷三十年(1602)二三月間,病中的古稀老翁李贄,被從寄居的馬經(jīng)綸家?guī)ё?,投入監(jiān)獄。事因眾所周知,東林黨人、給事中張問達上疏,向皇帝告李贄的狀,思想、道德方面揭批一通后,特意指出“近聞贄且移到通州,通州距都下僅四十里,倘一入都門,招致蠱惑,又為麻城之續(xù)”。數(shù)十年不上朝,似乎百事不問的萬歷帝立馬緊張了,“便令廠衛(wèi)五城嚴拿治罪”,處理結(jié)果比張問達奏請的“檄行通州地方官,將李贄解發(fā)原籍治罪”要嚴重。
通常認為,東林黨是晚明市民社會的代言人,就其思想傾向,應(yīng)與李贄相一致,為何日后的東林黨領(lǐng)袖張問達會一改向所從來的君子姿態(tài),以羅織、假設(shè)、誣陷等手段和一位行將就木的老翁過不去呢?正如耿李之爭非個人意氣,張問達之攻擊李贄,同樣非私怨。在現(xiàn)實性上,東林黨是江南富裕階層的代言人,張問達曾上疏“陳礦稅之害”“請亟罷天下礦稅”,其實是維護了礦主利益,而削弱國家財力。相比農(nóng)業(yè),開礦的利潤肯定要高很多。今天,國家早已取消了農(nóng)業(yè)稅,能源資源行業(yè)上繳的稅金,卻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依托。取微利行業(yè)之什一,卻免暴利行業(yè)之稅賦,本身就不合理,但東林黨人卻言之鑿鑿,并且鼓動百姓與礦監(jiān)武裝斗爭。而李贄,雖依朋友過活,卻不依附任一利益集團,純粹是在觀察、思考并通過自身實踐尋求新知和真理。李贄之思想,當時已傳播海內(nèi),影響巨大,“登壇說法,傾動大江南北”“為人所推,舉國趨之如狂”,如此,則東林黨的聲音主張,將被淹沒,因此,張問達奏請把李贄押回原籍,畢竟泉州離北京、離江南都很遙遠,李贄就會被“邊緣化”。
八
李贄進了監(jiān)獄,身體反而一日好于一日,還多有詩作,如“紅日滿窗猶未起,紛紛睡夢為知己。自思懶散老何成,照舊觀書候圣旨”。圣旨真的來了,押解回原籍!
李贄后半生,為學為人,都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脫離傳統(tǒng)宗族,現(xiàn)在卻又要被押回原籍。他自語“我年七十有六,死耳,何以歸為?”別人寧死不屈,李贄寧死不歸。
果然,三月十五日,李贄請獄卒叫侍者來為其剃發(fā)。侍者取出剃刀,李贄說要看看是否鋒利。侍者遞刀于他,轉(zhuǎn)身取毛巾。一瞬間,李贄手握剃刀,從脖子下一劃而過,血立即噴了出來。但未立即死去,一直到了第二天深夜,才血盡而逝。臨死,李贄留詩“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赴黃泉”。他的“元”是什么呢?就是對傳統(tǒng)宗族制度的反叛,對新的社會關(guān)系、人格基點的理論探求與實踐追尋。
魯迅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樣》,說只有兩條路,要么墮落,要么回來?!俺鲎摺獨w來”模式,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母題。當然,歸來者都是懦夫而非勇士,或者歸來即是死亡,如子君,《北京人》里的曾文清。數(shù)百年前,李贄以生命為這一母題做了闡釋。李贄沒有死于災(zāi)荒、沒有死于政治斗爭、沒有死于顛沛流離、沒有死于皇家律法,也沒有死于謾罵攻訐,而死于對回家的恐懼,這一死法,放在古今中外歷史上,都是神奇少有的。
李贄墓現(xiàn)在北京通州區(qū)西海子公園燃燈塔西側(cè),兩度遷移后到現(xiàn)址。墓簡陋清寂,墓前有碑,焦竑書“李卓吾先生墓”。入獄前即鄭重留下的遺言中,李贄說“可托焦漪園書之,想彼亦必無吝”,可見,李贄對他與焦竑的友誼還是堅信的。正如嵇康寫下洋洋《與山巨源絕交書》,臨死卻信心滿滿地給兩個兒子說“巨源在,汝不孤矣”。包括他和耿定向最終重歸于好,相抱大哭,相互叩首也謝昔年不敬。李贄沒有辜負友誼,友誼也沒有辜負李贄。而他與發(fā)妻黃宜人一生坎坷,兩情相依,雖無子嗣,然李贄堅決不納妾,實踐了以感情和責任為基礎(chǔ)的婚姻??梢哉f,在夫婦、朋友等新社會關(guān)系探尋上,李贄是成功的,理論與實踐達到了統(tǒng)一。
李贄遺言寫得非常詳細,墓怎么挖、怎么遮蓋遺體、墓中怎么陳設(shè)、什么時間出殯等都交代得非常具體,但整個儀式,缺少了件最重要的東西——棺材。因為李贄交代的是穆斯林的喪葬儀式,他知道漢族弟子朋友不懂,必須一一寫明白。李贄不回故鄉(xiāng),但回到自己的精神原鄉(xiāng),那就是,讓他比同時代其他學者、思想者更加深刻、探索得更遠的文化基因,而這又與泉州是分不開的。李贄雖寧死不回鄉(xiāng),我們尋求卓吾先生根脈,還得從泉州萬壽路的小小宅院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