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瑋璞
(西南大學 文學院,重慶 400715)
清初李玉所作的傳奇《千忠戮》,又名《千鐘祿》《千忠錄》①,通過戲劇形式演繹明初“靖難之役”,并著重敘寫建文皇帝朱允炆出亡與還宮的全過程。在素材借鑒上,既有對正史的應用,也大量回應筆記小說中的演繹與藝術加工,并寄寓個人愛憎,形成了史筆為說、春秋為史的獨特小說化史筆。這種史筆得以形成的重要依托,則是明清易代后產(chǎn)生的更為客觀大膽又有一定時代性的異時代審視視角。這一視角允許作家在歷史與小說中取得微妙平衡,并充分注入自身的愛憎褒貶,形成了獨特的視角觀感。而實際上,無論是內(nèi)部情節(jié)的歷史演繹還是外部視角的易代依托,都服務于戲劇文本思想內(nèi)容的“寓言性”,其最終旨歸,都是對歷史天道的思考與對作家儒學文化理想構建的實現(xiàn)。
學界關于《千忠戮》的研究較為缺乏,相關研究只有張雨順《試論清代戲曲〈千忠錄〉的歷史書寫》、劉麗文《〈千忠戮〉對傳統(tǒng)歷史觀的突破》及李凱麗《2000年以來〈千忠錄〉的研究綜述》,基本都是從表面歷史敘事出發(fā)分析,缺乏對其來龍去脈的整體梳理與內(nèi)在思想意蘊探討[1-3]。本文在此研究基礎上,由小說化史筆的內(nèi)容情節(jié)書寫分析入手,討論該劇的劇情結構方法,并以“異時代審視”這一獨特敘述視角為主,分析其情節(jié)表現(xiàn)的視角依托,最終將內(nèi)部情節(jié)與外部視角統(tǒng)一,探討劇作根本的思想旨歸——儒學文化思考與理想構建。
王驥德《曲律·雜論上》云:“劇戲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4],謝肇淛《五雜俎》中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5],都強調了戲劇創(chuàng)作的虛實相生原則。作為一部歷史政治劇,《千忠戮》也高度遵循著這一創(chuàng)作要求,并用春秋筆法將個人褒貶取舍融入劇情創(chuàng)作中。
《千忠戮》情節(jié)書寫既非絕對意義上的客觀歷史,也非荒誕不經(jīng)的小說傳聞,而是儒學文化統(tǒng)攝下史家筆法與小說家筆法的有機調和,并處處體現(xiàn)儒學思維的書寫邏輯。這種書寫形式,既保證了作品的戲劇性,又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綱常與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
不同于崇尚“實錄”的史家,《千忠戮》既保持有一定的歷史性,更通過戲劇對材料的取舍和適度改編展現(xiàn)了儒學思維下的歷史真實觀。
在整體戲劇框架方面,《千忠戮》基本遵循歷史真實。正史對于建文帝下落的記載較模糊且自相矛盾,這為《千忠戮》的戲劇情節(jié)書寫提供了可能。早期《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言之鑿鑿建文帝“闔宮自焚”而死;后期《明史·恭閔帝本紀》卻自相矛盾,既說“出帝后尸于火中”,又補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最后論定竟為“帝不知所終”[6]。而《千忠戮》正巧妙利用這一疑點,融合二說,構造出朱允炆放火燒宮,皇后自焚而朱允炆由鬼門出逃的大背景,形成對歷史的呼應。在一些具體的情節(jié)乃至人物對話中,《千忠戮》也盡量依傍正史,張雨順即通過與《明史》的片段對比,發(fā)現(xiàn)了第八齣朱棣與方孝儒對話與正史極為相似的“貴實”特點[1]。
但作為一部戲劇而非完全的歷史著作,《千忠戮》更多的是對這一歷史的演繹和藝術加工,其中固然有部分原因是戲劇情節(jié)安排的需要,而更多地則是源于作者在儒家思想道德觀下,有意對歷史情節(jié)進行的改寫與評論。
中國的歷史書寫向來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有時不惜曲寫甚至改易歷史,以達到符合并抒發(fā)某種思想道德觀念的目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酚涊d了孔子“筆則筆,削則削”的“春秋筆法”,即依據(jù)一定的準則與個人理解,對歷史進行取舍。這種記述方法固然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但卻可以充分體現(xiàn)某一思想道德準則。朱自清認為“所謂微言大義,其實只是他們自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7],點明了“春秋筆法”實際上是思想哲學外化這一真正內(nèi)涵。
《千忠戮》以歷史劇形式呼應著儒家傳統(tǒng)的春秋筆法,通過材料的取舍、杜撰乃至改寫,體現(xiàn)獨特的儒家思想道德觀。其僅選取代表不同陣營的幾個人發(fā)生沖突,通過事跡的杜撰、移植和刪改,形成箭垛式敘事,完成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戲劇矛盾的發(fā)展。例如嚴震直這一形象,最終因為自覺背主求榮而放走建文帝并自刎,即被《曲??偰刻嵋放鸀椤按俗钍崱盵8],歷史上嚴震直“奉命山西,與云南風馬”[9],也必然不會出現(xiàn)擒獲建文、羞愧自刎的一系列情節(jié)。這種有意對歷史的改寫,實是作者為了彰顯儒家君臣大義的刻意安排。至于廣為流傳的《慘睹》一齣,更是通過藝術虛構,使各個矛盾集中爆發(fā),借由建文帝逃亡中的窺視視角展現(xiàn)了真實的“千忠戮”主題。通過對“靖難之役”中相關歷史的改寫以及建文帝流亡過程中情節(jié)的虛構,作者有意的以材料取舍與改寫的手法,完成了對儒家思想道德觀念的闡釋。
儒學思維的“春秋筆法”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以一字為褒貶”,在歷史客觀書寫中通過簡練的語言曲折地表露愛憎情懷。司馬遷的《史記》更為突出,在遵從歷史真實的前提下,通過“太史公曰”的議論,直接表達其主觀思想。而傳奇的代言體制也為作家藉人物之口抒發(fā)個人思想提供了可能,《千忠戮》便直接在第一齣副末《開場》和第二十五齣《團圓》中點明“描寫忠臣生氣莽”與“聊以續(xù)《離騷》”的創(chuàng)作主旨。此外,這一褒貶評判還借由代言體廣泛存在于文本中,如《慘睹》中“彌天怨氣沖千丈,張毒焰古來無兩”的揭露;《法場》中借陳瑛之口反諷自身“駕著一片假公濟私的言語,攛掇皇上殺了無數(shù)忠臣”;特別是《索命》一齣中,不僅安排洪武皇帝顯靈痛斥朱棣,甚至直接書寫其被冤鬼索命而亡。作者通過戲劇頭尾的現(xiàn)身說法,劇中情節(jié)安排與借人物之口的陟罰臧否,進行著主觀性鮮明的褒貶評價,展現(xiàn)著其背后的儒學文化思維。
《千忠戮》的作者有著明確的歷史書寫自覺,在戲劇結尾指出“休錯認野老無稽稗史荒”。因此,雖然該劇在創(chuàng)作中對筆記小說有所借鑒,但也有著明顯的取舍和改寫,遵從一定的真實性,有史筆意味,更處處體現(xiàn)著儒學思想對小說情節(jié)的指導。
《千忠戮》對于神仙道術以及怪力亂神的情節(jié)有一定取用,實際上是符合儒家傳統(tǒng)思維觀念的??鬃蛹从小熬垂砩穸h之”的說法,故而《千忠戮》對鬼神也保持著若即若離乃至利用的態(tài)度,由之構建了朱棣受冤鬼索命而死的情節(jié)。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對鬼神的定義可以視為“非人”,而“祖先顯靈”在古代儒家觀念中是為其所接受且信仰的。因此洪武皇帝斥責朱棣的情節(jié),無關鬼神。程濟的天文數(shù)術能力,也是符合儒家體系內(nèi)“天人感應”這一哲學認知的。這種對神怪道術的接受并不悖于儒家思想觀點,因此在《千忠戮》中有所保留,并具有補充與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
而對于筆記小說中占據(jù)大量篇幅的宮闈秘事,在《千忠戮》中則大幅度進行了刪減和改寫。如托名史仲彬的《致身錄》中“廷斥尹昌隆”[10]、《建文皇帝遺跡》中大量鋪敘的太祖與建文帝的舊事等,《千忠戮》都棄而不用。這固然有著集中戲劇矛盾的刪汰枝蔓的需要,但相關情節(jié)的取舍更符合儒家的倫理觀點。《春秋公羊傳·閔公元年》中就提及了孔子“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史書編纂原則[11],這也成為《千忠戮》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諸如《建文皇帝遺跡》中記載的“太祖皇帝時用人,狥其名而不求其實”“廷試進士……以貌不及胡廣,遂以廣易之”顯然屬于宮闈秘史,且有損于太祖與建文皇帝形象的塑造,故而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千忠戮》在創(chuàng)作中將其刪汰殆盡。而《致身錄》在記載建文皇帝有“勿殺叔父之諭”后出現(xiàn)了明顯的悔意,可惜“奈何已有是命,不可返也”。而《千忠戮》中不僅忽視了建文帝嗣后的悔之不及,還多次刻意強調其“勿殺叔父”的仁心,并以之成為朱棣不顧叔侄之情的一大罪狀。
通過春秋為史與史筆為說兩種書寫形態(tài),《千忠戮》在戲劇創(chuàng)作中成功的融合了正史與筆記小說兩種題材來源,并以適合儒學文化思想構建為準則,對其進行取舍改寫,形成了兼顧寫實與虛構又充分闡釋儒學道德觀的小說化史筆。
與作為內(nèi)部形態(tài)書寫的小說化史筆呼應,《千忠戮》的儒學文化精神闡釋需要有獨特的外部視角依托。而由于明清易代的完成,使劇作擁有了更為全面客觀且不受拘束的書寫視野,并蘊含易代興亡之感。由此形成獨特的異時代審視視角,允許了劇作在儒學精神指導下完成對歷史的質疑、打破、改寫與重構。
明清易代的政治巨變?yōu)樽骷业膭?chuàng)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易代代表著居于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皇權發(fā)生變革,對前代宮闈秘事的書寫更廣泛地獲得允許,而且脫離了最高權威的壓迫,作家的書寫可以摒棄“正史”與避諱,更客觀自由地表達自身的看法與觀點,甚至形成易代視野下對前代歷史舊有書寫的顛覆。
《千忠戮》的創(chuàng)作在服務于儒學精神闡釋的主觀目標下,借由易代的視角,對前代歷史進行了顛覆書寫。首先表現(xiàn)為對“靖難之役”的正義性乃至背后的正統(tǒng)觀的質疑與重新定義。對歷史書寫話語權的爭奪是維護統(tǒng)治正統(tǒng)性的重要基礎,《明史》記載,朱棣在登基后兩修太祖實錄,刪去了明太祖的過失以及建文朝臣對成祖的指斥,又歌頌“靖難”之功,這實際就是對話語權與正統(tǒng)性的掌控,以圖自解于天下后世?!肚е衣尽芬彩峭ㄟ^戲劇改寫歷史,顛覆正史的書寫以及朱棣的正統(tǒng)地位。這在第二十二齣《索命》中表現(xiàn)明顯,借由朱元璋的魂靈,對朱棣的奪位行為做出定性:
(小生)俺高皇帝是也,……因為我兒燕王,謀篡大位,傷殘骨肉,特赴邊關,不免督責他一番?!?小生)恨著你逞強梁,恨著你逞強梁!篡逆胡行戇,真?zhèn)€是吞噬乖張![12]
由此,作者在異時代不受皇權干預的視角下,通過有意的歷史改寫與虛構,直接顛覆了朱棣奪位行為的合法性。劉麗文也指出:“依據(jù)古禮,在皇位的繼承是否合法上,朱元璋是最權威的裁定者,所以作者讓朱元璋的靈魂親自出面,切責朱棣,明指他為‘篡逆’,無疑是給朱棣得國的合法與否一錘定音”[2]。
與對正統(tǒng)性的顛覆相配合,作者借由易代視角對兩代皇帝的形象與結局也進行了改寫與重新塑造。戲劇本身即有塑造典型人物的需求,更兼作者鮮明的主觀情感判定。因此,劇中的朱棣和朱允炆都有著扁平人物的形象特點。朱棣完全被塑造為一個殘暴陰狠且狼子野心的形象。自我承認所謂的“靖難”不過完全是“為封疆怎顧宗枝,保大位豈容魍魎”的個人野心,更在《奏朝 草詔》《慘睹》諸齣內(nèi)不遺余力地反復書寫朱棣濫殺無辜、苛政暴刑造成的“千忠戮”的悲慘情形,由此折射出其暴虐無度、殘殺忠良的暴君形象。而朱允炆則被塑造成一個仁慈而“并無失德”的好皇帝。他對待親人顧及同胞之情,要求“毋使朕負弒叔父之名”;對待臣子仁慈憐憫,“日夜戰(zhàn)兢兢,尊天法祖撫群黎”。完全顛覆了正史中對二人的形象書寫與定義。
借由異時代視角的自由與不受限制,作者為這兩位截然不同的皇帝,安排了看似報應不爽,實際是符合了作者自身道德理想的結局。作者直接將朱棣的結局安排為受冤鬼索命而死,這種看起來“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寫死皇帝的劇情,在明代的筆記小說中由于皇權壓迫是必然不會出現(xiàn)的。而易代視野下,前代的皇權被消解,作者可以完全遵循自己的道德理想自由安排。關于朱允炆的結局,作者也有意忽略了其暴死于宮中,只寫到后代皇帝將他迎回并尊奉為止。這些有意的取舍虛構,都體現(xiàn)著作者道德理想對文本的形塑作用。這種明顯的典型塑造與藝術虛構的手法,或許并不完全貼合史實,但正是作者在儒學精神的道德觀指導下,借由異時代的自由視角,對歷史進行的有意移植與取舍。
不同于前代筆記小說等單純對建文帝遺蹤的獵奇與玩索,該劇題名為《千忠戮》,其重點描繪的對象以及所要抒發(fā)的道德理想都是對易代背景下忠臣義士行為心態(tài)的探討與贊頌。其背后隱喻著明清易代造成的遺民情懷,由此形成充滿眷戀舊主心態(tài)的異時代視角。
為此,作者首先從異時代的全知視角入手,刻畫了形象鮮明的忠奸斗爭,并依自身道德價值體系進行了判定。面對大兵壓境、社稷傾覆的局面,建文帝的官僚隊伍中明顯出現(xiàn)了以方孝儒、史仲彬為主導的主戰(zhàn)與陳瑛為代表的主降兩個派別。而作者明顯傾向于誓死報國的主戰(zhàn)派,借史仲彬之口怒斥陳瑛“奸臣的,彝倫盡喪”,并最終為其安排了“戮他全家”的報應結局。
到了“靖難之役”后,對忠臣主戰(zhàn)的描寫則轉變?yōu)閷Α八绹钡耐瞥?、對“護主”的歌頌以及對“避世”的向往。宋明理學之后,傳統(tǒng)儒學被賦予了“忠臣不事二君王,烈女不嫁二夫郎”的思想特質。因此,面對國破家亡的易主局面,忠臣義士只有或死或奔兩種選擇。而《千忠戮》中為了強化斗爭與突出忠臣,只留下“死國”的唯一結局選擇。除了主動慷慨赴死的方孝儒、吳成學、牛景先乃至皇后等人,即使是“久不為官”的避世隱士型忠臣也難逃一死,最終反而激起其“山林隱甘學佯狂,俘囚往誓死翱翔”的忠烈。這固然是為了突出朱棣的濫殺,更是儒學思想下對于絕對忠義與死國的強調。建文帝流亡賦予了少數(shù)人另一種盡忠的方式,即扈從皇帝流亡,其中著重歌頌的即是始終不離不棄的程濟,在《打車》中,他不僅拼性命保護建文帝,并以其忠貞打動了兵士與嚴震直。即使其后皇帝歸宮,程濟也秉持著“不事二主”的信念毅然歸隱,卻還明確表示:“向日小弟不與方、黃同死,止圖輔佐君王;今大事不成,君已歸宮,弟之不死于君前,亦恐傷君之心耳”。可見,在作者價值體系中,面對亡國的局面最好且唯一的結局即是“死國”,即使有其他選擇,也不過是出于形勢所迫、退而求其次的結果。這種結合危亡時局下對忠奸斗爭的書寫判定以及對國破家亡后“死國”的絕對推崇,無疑具有強烈的明清易代影射意義。特別是對隱士猶難逃新朝毒手,進而激起忠烈抗爭的闡釋,明顯是對明清遺民心態(tài)的揭示、反思與前途擔憂。
此外,作者還在文本中書寫了人民對建文帝朝的眷戀與歸屬感。在《打車》一齣中,嚴震直身邊的兵士受到程濟的感化,認識到“我們那一個不是建文皇帝子民?那一個不吃建文皇帝的糧餉?今日倒幫向別個,拿他去送性命。天理何在?天理何在?還做什么人”。強烈的前代歸屬意識,這也無疑是作者遺民心態(tài)的自我反思,更寄托著作者希望借此喚醒百姓忠貞的美好儒學理想。
易代視野使作者可以更為大膽自由且不受外在因素干涉,以戲劇表達自身的理想觀念,通過有意改寫使歷史成為儒學精神闡釋的依托。而明清易代也賦予了作家強烈的遺民心態(tài),通過戲劇對忠臣義士的描寫,展現(xiàn)作家不事二主、忠貞前朝的儒學道德觀,并寄寓著作者試圖喚醒百姓忠貞的美好儒學理想。無論是易代視野還是遺民心態(tài),其中的儒學精神闡釋都需要依托于外部的異時代審視視角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小說化史筆與異時代審視分別作為內(nèi)部書寫形態(tài)與外部視角構成共同參與著文本寫作,但其都共同服務于儒學理想而非歷史真實,都是儒學理想構建的外在手段,而最終的戲劇思想旨歸,還是對儒家倫理與正統(tǒng)觀的藝術闡釋,乃至最后高層次的儒學理想社會構建。
《千忠戮》首先是對“仁義忠孝貞節(jié)”等一系列儒家傳統(tǒng)倫理觀的弘揚,也即是本劇的核心論題“千忠戮”。本劇塑造了一系列“盡仁盡義,全忠全孝”的人物:如建文帝不弒叔父的仁;方、黃諸大臣的死忠;程濟乃至其仆程忠夫婦的義;皇后不愿“怎俘囚,生招乖丑”而投火自盡的貞節(jié)等等,代表了儒家各類身份倫理觀。在典型化的善善惡惡的基礎上,作者更是運用戲劇的虛構性,為人物安排了善惡有報的結局。忠臣史仲彬、程濟骨肉團圓,而昏君朱棣因殘暴不仁最后為所殺的人厲鬼索命而死,賣主不忠的奸臣陳瑛最后被新皇帝屠戮全家。通過歷史演繹贊頌忠孝仁義等倫理要求并不惜運用神怪之事突出善惡因果報應,由此完成儒家理想的樹立與倫理觀的弘揚。
此外,《千忠戮》還試圖通過戲劇改寫演繹歷史的形式,完成對儒家正統(tǒng)觀的復歸與理想重構。儒學對于正統(tǒng)意識有著極為強烈的追求,因此《千忠戮》也試圖通過重寫這一段歷史,以使其重新符合儒家正統(tǒng)觀。明朝的皇位傳承從開始就是符合儒學要求的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并特別突出嫡長子繼承。因此朱棣的即位明顯是不合法的,但由于皇權的壓迫明代無人提及。清初產(chǎn)生的《千忠戮》終于擺脫這一束縛,明確為儒家正統(tǒng)觀張本。并運用顯靈的戲劇虛構,借由朱元璋之魂直斥朱棣“篡逆”。在《奏朝 草詔》一齣中也借由方孝儒的據(jù)理力爭表現(xiàn)出作者的正統(tǒng)繼承觀點:
(末)咳,寡人此來,欲法周公輔成王耳。
(外)如今成王安在?
(末)他已自焚,非寡人加害。
(外)成王既亡,何不立成王之子?
(末)國賴長君,他兒子幼小,豈能主持國事?
(外)何不立成王之弟?
……
(外)高皇帝平定天下,傳與東宮。東宮夭歿,傳與皇孫。誥命昭昭,祖制鑿鑿,豈容紊亂?[12]
不僅直指朱棣的僭越行為,也借此表明并宣揚了作者自身的儒家正統(tǒng)觀,以戲劇完成了對儒家理想下正統(tǒng)觀的復歸。但這一復歸也不得不向歷史妥協(xié)。雖然在《歸宮》一齣中新帝將朱允炆迎回并供養(yǎng),但也僅是復歸了叔侄之理,而皇位的正統(tǒng)性卻無法更易,只能通過朱允炆的主動放棄與承認新帝的合法地位,取得歷史真實與儒家理想的調和。據(jù)《建文皇帝遺跡》記載建文帝被奉養(yǎng)于諸王館中后“一夕暴卒,眾皆疑其遇毒也”,而為不防害正統(tǒng)觀的塑造與弘揚,《千忠戮》只能避免這一摧毀正統(tǒng)情節(jié)的書寫。
無論是為宣揚倫理還是復歸正統(tǒng),其中都有許多為完成儒學理想構建而刻意改寫史實的情節(jié)。這種理想化的安排雖然淡化了矛盾斗爭,未擺脫歷史律與道德律合一的觀念。但做為一部面向群眾、有一定教化意義的戲劇,這種結局的安排也正展現(xiàn)了作者所信奉的儒學理想價值體系,試圖通過符合儒學社會理想的歷史重構,達到弘揚儒學道德與“勸善”的思想旨歸。
《千忠戮》的創(chuàng)作有著明顯的政治歷史意味,作者試圖通過一定貼合真實的戲劇性虛構,重建一段符合儒學理想道德的歷史。這一目標的完成,需要作者依托儒學思想價值體系的指導,在文本書寫的內(nèi)容形態(tài)層面運用小說化史筆,結合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在文本外在視角層面充分利用異時代審視中客觀自由的全知視角,并結合自身感受,傳遞價值觀念。此外,作者的創(chuàng)作并非單純的滿足自身的儒學理想情懷,還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教化意義,試圖重構一段符合儒學理想的歷史,以之宣揚儒家倫理觀和正統(tǒng)觀,在搬演中輸出儒學理想,達到“勸善”的目的旨歸。
對其具體文本的分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于對該劇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創(chuàng)作者的考證,通過分析文本中強烈的儒學理想構建趨向,可見作者應是一位生活于明清之際、有一定隱秘的遺民情懷,且高度熟悉并信奉儒學理想價值體系的非仕宦者。
注釋:
①《千忠戮》的作者存在爭議,有李玉、徐子超、王吉武三家說,本文茲依從鄭振鐸考訂,又參見鄭志良《〈千忠錄〉作者考辨——兼與劉致中先生商榷》暫定為李玉,并盡量避免結合具體作者生平的論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