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偉
技術哲學始終關注科技發(fā)展前沿,旨在為新技術現(xiàn)象提供哲學思考。哲學反思將幫助我們厘清事關科技爭論的深層原因。近些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應用的發(fā)展,網絡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關網絡發(fā)展和應用的哲學討論日漸增多,其中“網絡中立原則”持續(xù)引起爭議,在學界、商界和政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簡言之,網絡中立性原則指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包括有線業(yè)務和無線業(yè)務提供商,應對網上流通的信息和數據一視同仁,不帶有歧視和偏見。①胡凌:《“網絡中立”在美國》,載《網絡法律評論》2009 年第10 期,第236—248 頁。具體而言,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不應阻止人們連接特定的網站和服務,不應對正常訪問進行流量控制。美國在20 世紀90 年代就已經開始討論網絡中立相關議題,但直到2002 年“網絡中立”一詞才被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的蒂姆·吳(Tim Wu)確定下來。①Tim Wu, “Network Neutrality, Broadband Discrimination”, Telecomm & High Tech Law,Vol. 2, Iss. 1, p. 141.
時至今日,有關網絡中立爭論仍然沒有得到充分澄清。實際上,如果網絡中立原則的討論僅僅是一種事關采用技術工具的實踐之爭,并不會引起如此大的熱議;但當今時代,網絡早已不再是一個使用工具,它滲入了生活各個方面,甚至到了無網絡不生活的地步。在很大程度上,針對網絡中立原則的爭議直指人的根本存在。因此,對該問題的解讀和反思將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網絡使用對當下生活的根本性影響。針對網絡中立原則的討論,國內不少學者從法學和傳播學角度對其進行了討論與介紹,但鮮有人從技術哲學角度對其進行反思②比如胡凌:《網絡中立在中國》,載《文化縱橫》2015 年第5 期;羅昕:《美國“網絡中立”爭論:在接入控制與開放之間》,載《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 年第3 期;董媛媛:《美國網絡中立立法的合理性研究》,載《當代傳播》2015 年第3 期;易前良:《網絡中立:媒介架構視域下互聯(lián)網規(guī)制的政策淵源與利益協(xié)商》,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 年第1 期;等等。。美國技術哲學家唐·伊德(Don Ihde)在其后現(xiàn)象學技術哲學中發(fā)展出了“復合文化”這一概念,專門用以考察技術對生活的影響,在國內外學界產生了較為熱烈的影響。本文試圖從復合文化角度澄清網絡中立原則爭議背后的根本邏輯,以期為理解網絡時代的生活境遇提供一種新思 路。
“復合文化”是美國技術哲學家唐·伊德在其后現(xiàn)象學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概念,他的工作現(xiàn)已成為技術哲學研究最受矚目的成果之一。在《技術與生活世界》一書的“生活世界的結構”一章中,伊德討論了“宏觀知覺”和“微觀知覺”的辨證關系,以及這一關系對生活世界的構成性作用。伊德指出技術調節(jié)人的微觀知覺,繼而導致有了新發(fā)現(xiàn)。其后,諸多類似發(fā)現(xiàn)得到積累,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升格為宏觀知覺,進而再影響新的微觀知覺的形成。③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韓連慶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167 頁。這一往復過程在當今時代構造了一種新型文化,即所謂的“復合文化”(Pluri-culture)④同上書,第162 頁。。例如伽利略使用望遠鏡觀察月亮。起初人的視覺并沒有接觸過可以將視覺高度放大的鏡片技術。人眼看月并非不清晰,只是和望遠鏡的清晰不同。人眼清晰地看到月亮在群星環(huán)簇之下,而望遠鏡則清晰地看到其表面的坑洼。技術調節(jié)前后的知覺差異造成了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一旦技術調節(jié)后的微觀知覺成為一種常識,它就會構成一種新的宏觀知覺:生活在伽利略之后的人,都天然地認為月亮是凹凸不平的。逐漸地,中世紀文化和近代物理文化雜糅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復合文 化。
需要注意的是,“復合文化”和多文化、跨文化不同,后兩者不一定要經過技術調節(jié)?!皬秃衔幕笔巧钍芗夹g調節(jié)后的新現(xiàn)象、新現(xiàn)實。伽利略的望遠鏡未必每個人都用,但現(xiàn)代社會的諸多技術則早已走入了千家萬戶。伊德著重用圖像技術來說明這種復合文化性,其中特別討論了電視的廣泛布置所帶來的復合文化變遷。延續(xù)現(xiàn)象學的討論,伊德指出形形色色的圖像并不完全是對世界的“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而是一種獨特的呈現(xiàn)(presentation)。“圖像”本身就是“物自體”,就是獨特的現(xiàn)象,是真實的。①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第165 頁。在信息時代,“復合文化”的發(fā)展更加迅猛,形態(tài)更加多元。他指出電視中琳瑯滿目的旅游和美食節(jié)目,逐漸使得烹飪變成了一種“復合文化”,人們的飯桌有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風 味。
值得注意的是,“復合文化”并不是中性的。②同上書,第162 頁。伊德認為復合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拒絕回到從前的狀態(tài),拒絕將某一要素當作最純正的,并因此固步自封。③同上書,第164 頁。例如,一旦廚藝經過電視技術調節(jié),變成了一種復合性的文化,人們就很難再回到從前單一文化中的烹飪習慣。④同上書,第163—166 頁。一個美國中產家庭做一頓飯,常常用到來自中東地區(qū)的香料,來自泰國的香米,來自墨西哥的牛油果。將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做頓飯,早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不至令人驚奇。這在電視發(fā)明之前是很難想象的。沒有電視的時代,大部分人沒有機會到處探險,因此很難接觸異域的風味。即使有所接觸,也是將其當作奇珍看待。但電視普及后,在旅行節(jié)目中展現(xiàn)的各種食材將其背后的文化通過電視管道傳輸到每一個家庭,逐漸為人所熟悉。異域風味從“嘗鮮”逐漸走入“常識”,成為家庭餐桌的日常體驗。家庭主婦不再將這些味道作為一個新鮮的要素,而是將它們從其特異的文化中擷取了出來,當作是烹飪的自然元素,逐漸形成了慣性和穩(wěn)定性?!皬秃衔幕钡膽T性和穩(wěn)定性使得人們很難一下再回到單一文化的處境,讓一個美國中產回到單調的餐飲形式是不可想象 的。
其次,恰恰是因為“復合文化”有慣性和穩(wěn)定性,它一旦形成,人們就會拒絕承認復合文化中任何單一的要素是所謂最為純正的。例如復合文化的飲食習慣一旦形成,人們就不會再認為其中哪一種風味和調料是所謂正統(tǒng)的。辣椒本產自南美,明末才傳入中國。起初也并非作為調料,而是因其色澤鮮艷被當作觀賞植物。后來才逐漸演變?yōu)槭澄锖驼{料?,F(xiàn)在湖南的香辣,四川的麻辣成為其菜系的突出特點。很多人甚至認為辣味源自川渝地區(qū),將其當作一種典型的中國味道。從味道的溯源和植物志角度來說,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但從復合文化的角度看,這恰恰說明復合文化將各要素充分吸收,不再通過時間先后對諸要素進行價值排序。后來者不必處于價值邊緣,被認為是不夠正統(tǒng)的,先入者也不因此具備一種價值的優(yōu)先性。在復合文化的味覺系統(tǒng)中,每一個味道都是平置的,成為構成五味調和的不可或缺的要 素。
再次,復合文化并不是自我封閉的,它要求開放和持續(xù)不斷地自我調試,這恰恰使其能夠始終保持活力。復合文化將“復合”看作一種常識,不斷地吸收不同的要素進入其中。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開放性是受到技術調節(jié)的結果。正是由于花樣翻新的技術在不斷調節(jié)人的微觀知覺,使得技術調節(jié)前后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復合文化才能保持活力。身處技術時代的人,大都生活在一個復合文化的情境中,有內生的力量不斷吸納新技術,獲取更多的技術調節(jié)后的新知覺。復合文化不可能和單一文化一樣,竭力保持特定要素的純粹性,進而獲得一種靜態(tài)的穩(wěn) 定。
延續(xù)伊德有關電視帶來烹飪這一復合文化思路,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經由網絡調節(jié)后的文化成果是什么。和電視相比,網絡提供的圖像內容要豐富得多。時下人類社會正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相對電視而言,互聯(lián)網上海量信息的審查環(huán)境要寬松得多。電視臺播放的節(jié)目由專業(yè)人士制作,專業(yè)平臺審核和播出,相較之下網絡空間接近一個圖像眾籌平臺,每一個人都可以生產、傳播、討論和消費圖像。另外,就提供圖像而言,網絡和電視差別不僅在于圖像的數量。圖像在電視中很少能夠提供服務,而僅僅作為觀賞對象出現(xiàn)。例如電視雖然能夠通過圖像提供天氣預報,但這很難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服務。即使在你完全不需要知曉天氣的情況下,電視仍然定時提供圖像。網絡就大不相同,用戶隨時可以通過語音助手呼出天氣服務,此時圖像不再是簡單地被提供,圖像是呼之即來的,它真正成為一種服務,成為一種新的圖像形 式。
另外,相較于網絡,電視本身沒有交互性。網絡和電視不同,它并不給人提供固定的內容。人針對自己的需要向網絡進行詢問,網絡應用將立刻提供一個答案。如果人對答案不滿意,他/她還可以修正自己的提問,或要求網絡應用提供新的反饋。在此,網絡本身就成了一種交往對象??梢?,網絡不僅像電視那樣提供圖像,圖像還是呼之即來并可以進行交互調試的。再一個重要差別是電視提供的圖像是瞬時的,一旦播放,用戶自身無法重播。但互聯(lián)網提供的畫面在時間維度上不是瞬時的,網絡圖像隨時可以調看。這種海量、呼之即來、可調試且不會錯過的圖像是互聯(lián)網時代特有的生活現(xiàn)實。我們不再將信息當作稀缺的,被動且瞬時接受的圖像,而是獲得了一種互聯(lián)網時代所特有的微觀知覺。這一微觀知覺使得人的生活世界越來越高度視聽化,對傳統(tǒng)的時空意義造成了直接的挑 戰(zhàn)。
顯而易見的是,空間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在網絡中被消解了。例如逛網店,網店所處的物理空間在網絡空間中變得無關緊要。在物理世界中,旺鋪通常在十字路口,流量是通過空間位置體現(xiàn)出來。網絡世界則認為“場所”才是關鍵,具體的服務和性價比帶來流量。網絡世界具備沉浸性,這逐漸導致了空間的消失和場所的興起。與此對應,在網絡空間中,作為成本的時間也逐漸消失,作為體驗的時間則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物理位置的移動需要耗費時間,時間占據一定的成本。在網絡的空間當中,由于物理空間的意義已經被取消了,代之以發(fā)生特定服務和關系的場所,作為成本的時間逐漸就變成了純粹體驗的時 間。
可見,網絡生活方式作為一個復合文化成果,并不是簡單地復刻物理世界?!熬W絡復合文化”并不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反映,它實際上將自己看成更加真實,更加符合理想的現(xiàn)實,將物理世界看成殘缺和不完備的。伯格曼(Albert Borgmann)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地批評,指出身體性的參與與操勞本應是意義感的重要來源①Albert Borgmann,Technology and the Character of Contemporary Lif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pp. 40—48;Albert Borgmann,Holding on to Reality: The Nature of Inform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p. 166—193.。但不可否認的是,熟悉網絡生活的人將物理的時間和空間看作一種限制和缺陷,亟須得到突破和克服。網絡對微觀知覺的調節(jié)最終導致了宏觀知覺的革命性變化:一個生在網絡時代的人將世界理解為工具墻。所有物品都在一肘之內,世界是一個平展的,隨時可調用,由一系列工具及其功能構成的圖景。這是網絡復合文化的典型特 征。
網絡復合文化相關討論可用來重新審視網絡中立原則相關爭議。當今時代,鮮有人質疑網絡正在時刻不斷地對人的知覺進行調節(jié),其廣泛應用使得人們得以跨越時空的限制,獲得多樣的體驗。從網絡復合文化角度看網絡中立原則,我們要追問互聯(lián)網深度使用所帶來的全新復合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理解“網絡中立”原則。這一哲學視角將幫助我們反思網絡中立原則爭議背后的深層次原 因。
當下有關網絡中立原則的核心爭論,可以扼要歸為觀念性與經營性爭論兩種:就事關網絡觀念的爭論而言,有人認為網絡是中立的管道,無非是把信息從一頭運輸到另一頭。把互聯(lián)網當作信息管道,網絡就變成了類似高速路的基礎設施,高速路的建造者不應同時管理交通,應對此保持中立。網絡接入權也和路權一樣被看作一項基本需要,應該人人盡有①James B. Speta, “A Common Carrier Approach to Internet Interconnection”, Federal Communications Law Journal, Vol. 54, Iss. 2, 2002, pp. 225—279.。反對方認為網絡從來不是中立管道,網絡提供的是一種信息服務,不僅是運輸信息這樣簡單。其中垃圾郵件和垃圾信息過濾等功能正是憑借電信運營商對流量的介入管理才能實現(xiàn)。②“Letter Expressing Strong Opposition to Proposals to Classify Broadband as a ‘Title II’ Service”, February 2015,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16163709/http://www.tiaonline.org/sites/default/files/pages/Internet_ecosystem_letter_FINAL_12.10.14.pdf.
就經營性爭論而言,不少電信運營商反對中立原則。運營商提供的經營性的理由認為,如果允許針對流量進行差別定價,就能更好地提升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在偏僻的鄉(xiāng)村盡快覆蓋互聯(lián)網。如果堅持網絡中立原則,不允許對流量進行管理,那么電信運營商就沒法優(yōu)化資源配置,不能更高效地提升網絡質量,鋪開網絡基礎設施。不過,僅從這一角度看,支持網絡中立原則的一方可以反駁如果網絡能保持中立,互聯(lián)網的內容服務能不受歧視而得到蓬勃發(fā)展,普通用戶將會大量涌入互聯(lián)網,網絡生態(tài)必然會更加繁榮。用戶的增加將使得電信服務商獲取更多利潤,繼而能進一步升級其服務,在偏遠鄉(xiāng)村布置電信基礎設施。可見,效益爭論作為一個經驗爭論,無論支持還是反對中立原則的一方都可以找到支持性理 由。
從網絡復合文化批評角度回看觀念性網絡中立原則爭議,將獲得新的洞見。就支持或反對網絡中立原則而言,無論是“中立管道論”還是“網絡信息服務論”都不足以刻畫當下的網絡生活現(xiàn)實。從網絡復合文化角度看,中立管道論預設了一種技術中立論思路,將互聯(lián)網當作一種價值無涉的工具。這一思路忽視了技術可能內嵌價值,并對人的生活造成規(guī)范性影響。學者波夫卡(Mary Bockover)曾專門對網絡中立工具論提出了批評,指出網絡可能內嵌價值。比方說互聯(lián)網支持一種終端對終端(End to End)的直接溝通模式,這種模式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天然欣賞的?;ヂ?lián)網并不是中立工具,其內嵌價值會對采用這一技術的特定文化造成影響。因此,波夫卡提醒應充分研究網絡內嵌價值與特定文化傳統(tǒng)的價值互動③Mary I. Bockover,“Confucian Values and the Internet: A Potential Conflict”,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 30,Iss. 2, 2003, pp. 159—175.。
延續(xù)這一思路,出于網絡中立管道論而支持網絡中立原則的一方忽視了互聯(lián)網自身可能內嵌文化價值。與此同時,電信運營商雖然注意到網絡不是中立的管道而是信息服務,但卻將其僅僅理解為一種商業(yè)服務,未能就其價值敏感性進行深入討論,沒有充分注意到互聯(lián)網已經對用戶的微觀知覺作了調整,并因此逐漸塑成了新的宏觀知覺,創(chuàng)造了一種嶄新的網絡復合文化。互聯(lián)網時代的人,并沒有把網絡當成一個管道,也不僅將其當作一種信息服務工具,而是把網絡本身當作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像木工的工具墻,復雜、開放且立等可取,這是網絡復合文化的突出特點。從網絡復合文化論角度審查互聯(lián)網,可以獲得超越中立管道論的,支持網絡中立原則的理 由。
上文已經說明,在伊德的復合文化討論中,復合文化本身并不是中立的,人們通過電視技術所獲得的新的文化知覺并不會隨意丟失。復合文化的非中立性首先體現(xiàn)在復合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難再回到之前的文化。這一思路在伊德后現(xiàn)象學語境下是純粹描述性的,指的是一種廣泛觀察到的現(xiàn)象。例如通過電視構成的復合廚藝文化,一旦形成,就很難再無端地回到早前的單一烹飪狀態(tài)。這一描述性思路可作規(guī)范性發(fā)展:一旦一個復合文化形成,不應獨斷地要求其再回到之前的單一文化。因為這一復合性文化本身是通過技術調節(jié)后自發(fā)形成的,這一“自發(fā)性”需要得到基本的尊 重。
這一思路將為互聯(lián)網中立原則提供新的支持。首先,就網絡使用而言,生活在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人不再是簡單的網民?!熬W民”一詞常常專指大多數人不能上網的情況下少數能上網沖浪的人。在生活世界全面網絡化的時代,人人上網,網絡因此不再是一種特殊服務,網民就是人民。生活在網絡復合文化中的人常識性地認為一切信息和服務都應該不受地理和時間的限制任意獲取,開放性和多元性成了一種生活常識。物理世界由時空限制造成的流量差異一旦被克服,人們就很難再回到過去。正因如此,現(xiàn)代人才很難接受電信運營商人為管理流量,侵害網絡中立原則。一個運營商可以隨意地通過流量管理來給有些服務限流,有些服務引流,試圖將物理空間的時空限制復制到網絡空間,這勢必對網絡復合文化開放獲取特性造成直接威 脅。
其次,在網絡復合文化的語境下,如果網絡不中立,則可能會帶來一種直接的家長制風險。當今時代,網絡使得我們在物理世界之外創(chuàng)造了一個平行的意義世界。持網絡復合文化的人認為虛擬世界甚至比物理世界更加優(yōu)位,因為它克服了物理世界中的時空限制,使得人們能夠用更低的成本獲取所需。正如在物理世界中的人不會把物理時空當作工具一樣,生活在網絡復合文化中的人也不再將網絡當作工具,網絡就是生活本身。這樣一來,如果網絡不中立,電信運營商的網絡流量管理實際上就成了生活世界管理,絕不再僅是針對某個特定服務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可能壟斷事關根本生活意義的解讀權。當下的世界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邊緣的都直接受到運營商的調控。網絡中立原則得不到捍衛(wèi),電信運營商就可能成為每個人的大家長,能夠通過流量操縱來直接干預人的生活世界,使個人生活處于直接的風險之 中。
最后,伊德指出復合文化不會將其中任何一個構成性要素當成唯一正統(tǒng)的,而總是采取一種多元的立場。正因如此,復合文化才是復合性的,并處于一種開放和不斷地自我調適之中。這種開放多元的復合文化相較于單一的文化要更加豐富,也更加具有反身性,能夠吸收新要素并朝前發(fā)展。實際上,這也是網絡時代人們普遍的涉身性的體驗。網絡復合文化的多元開放特征使得人們不可能過度強調其中某一個要素,造成一種排他性的正統(tǒng)。多數人不愿意回到之前較為單調的文化。從復合文化角度看,網絡使得文化逐漸具備了世界性的特征。通過使用各種短視頻和社交網絡,在人工智能翻譯工具的加持下,網絡時代的人廣泛接受了多樣文化的影響,很難再偏執(zhí)地堅持單一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在開放的多元空間中既迎來了挑戰(zhàn)也得到了新發(fā)展,這是技術時代的一項文化成果。①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第164 頁。如果不遵循互聯(lián)網中立原則,電信公司可以通過流量管理,使得某一個文化要素成為支配性正統(tǒng)要素,這必然會影響互聯(lián)網生態(tài),最終侵害業(yè)已獲得的網絡復合文化成 果。
網絡復合文化使得人們建立起超越地域和文化圈的廣泛聯(lián)結,網絡空間形成了獨特的交往和生存模式。網絡復合文化可為理解并捍衛(wèi)網絡中立原則提供有益資源。在網絡復合文化的語境下,捍衛(wèi)網絡中立的理由不再是將網絡看作中立的管道,因此強調其應免于被干預。網絡復合文化認為互聯(lián)網不是中立管道和工具,它應被理解為人的根本生活方式。如果網絡不中立,網絡服務商可以任性地管理流量,就會造成一種家長制,使得少數人侵入并管理人的生活世 界。
需要注意的是,互聯(lián)網本身的樣態(tài)時刻出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網絡中立原則的哲學討論必然隨之發(fā)生變化。在web2.0 之前,網絡服務,例如萬維網、電子郵件、FTP等服務主要集中在信息的獲取和傳輸上。在web2.0 之后,博客、在線視頻和社交網站將個體轉化成了網絡內容創(chuàng)作者,網絡逐漸演變成了公共空間。今天,隨著物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與發(fā)展,日常生活逐漸被數字化,線下活動和線上活動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此基礎上,網絡中立所適用的主體也在發(fā)生不斷的變 化。
例如,網絡平臺和終端的中立性問題就亟須從網絡復合文化角度進行批判反思。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充斥手機平板等終端設備。網絡應用多由計算機程序轉向手機平臺。手機端所使用的蘋果(iOS)和安卓(Android)系統(tǒng)業(yè)已成為提供網絡服務的重要平臺。①參見Thomas W. Hazlett, The Fallacy of Net Neutrality, New York:Encounter Books, 2011; Robert F. Easley, Hong Guo and Jan Kr?mer, “Research Commentary—From Net Neutrality to Data Neutrality: A Techno-economic Framework and Research Agenda”,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Vol. 29, Iss. 2, 2018, pp. 253—272。手機操作系統(tǒng)作為網絡應用開發(fā)和呈現(xiàn)平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特定應用能否被廣大消費者接受和使用。平臺不能對網絡應用保持中立,實際上就會造成不公平競爭,挫傷軟件開發(fā)者的積極性,使得網絡內容貧乏化,最終侵害網絡復合文 化。
其次,搜索引擎也將成為網絡中立原則討論的熱點領域之一。②參見Geoffrey A. Manne and Joshua D. Wright,“If Search Neutrality is the Answer, What’s the Question”,ICLE Antitrust & Consumer Protection Program White Paper Series, Lewis & Clark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Vol. 2012, No. 1,2012, pp. 151—243;Patrick Maillé, Gwendal Simon and Bruno Tuffin,“Toward a Net Neutrality Debate that Conforms to the 2010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4,Iss. 3, 2016, pp. 94—99。隨著網絡信息總量的爆炸式增加,檢索工具成了當下互聯(lián)網使用的必不可少的應用之一。搜索引擎本是為了方便信息檢索,但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搜索引擎由檢索工具變成信息呈現(xiàn)平臺。其背后的算法決定哪些信息更容易出現(xiàn)在搜索界面。算法偏見可能會侵犯網絡中立性原 則。
另外,搜索引擎原則上應該對搜索結果持中立態(tài)度,而實際上卻常常推薦符合搜索者價值預期的內容,造成信息繭房,進一步加強了搜索者的偏見。搜索引擎可以方便人們獲得各種各樣的要素,在網絡復合文化發(fā)展初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搜索引擎被少數幾家企業(yè)壟斷,搜索引擎內嵌算法不斷加強用戶偏見,最終導致網絡復合文化所需要的多元要素逐漸單一化。近來,隨著元宇宙的深入發(fā)展,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設備也逐漸走入尋常人家,這使得人進一步克服物理限制,獲得了一種沉浸的在場感,進一步推動了復合文化的生成。這些網絡應用的新發(fā)展勢必會不斷要求我們從復合文化角度對互聯(lián)網中立原則進行新的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