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王梓瑋
內容提要:新時代的重大農村題材電視劇與國家政策高度呼應,積累了豐富的敘事經驗,也存在淺表化、概念化、同質化的問題。推進創(chuàng)作、實現(xiàn)有效傳播,應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山河錦繡》圍繞“全景式、立體化、史詩般展現(xiàn)脫貧攻堅歷史”的創(chuàng)作定位組織敘事,創(chuàng)作者通過巧妙的情節(jié)構思、富有生活質感的形象塑造、中西部地緣文化審美及莊諧并出的風格打造,增強劇作趣味性、貼近性,引發(fā)共情,實現(xiàn)價值引領,為電視劇講好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故事,提供了一定的敘事借鑒。
關鍵詞:新時代 脫貧攻堅 《山河錦繡》 敘事
新時代的重大農村題材電視劇與國家政策高度呼應,保持同頻共振。隨著一批優(yōu)秀劇作的推出,積累了豐富的敘事經驗。但部分作品也存在淺表化、概念化,缺乏生活質感、創(chuàng)新不足的問題。在黨的二十大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的政策下,進一步講好鄉(xiāng)村故事,促進國家形象的傳播尤為重要。威爾伯·施拉姆與威廉·波特認為:“傳播發(fā)生時的關系看上去很簡單: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由于一些共同感興趣的信息符號而聚在一起?!盿推進當下農村題材劇創(chuàng)作,需要挖掘、探尋受眾感興趣的符碼,文本與受眾間形成情感勾連,引發(fā)共鳴,才能實現(xiàn)有效傳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重點劇目《山河錦繡》,圍繞全景式、立體化、史詩般展現(xiàn)脫貧攻堅歷程的定位組織敘事,與其他劇作比較,對政策的書寫更為全面、集中且透徹,敘事各環(huán)節(jié)注重受眾觀劇心理,在國家話語的傳遞方面,對當下創(chuàng)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故事講述中闡釋鄉(xiāng)村政策,呈現(xiàn)扶貧歷程
娛樂消遣是大眾收看電視劇的重要心理動機,通過故事以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替代性滿足,放松情緒,實現(xiàn)精神愉悅。對故事的要求借用沙坡蘭的話即“近情理”,“只有近情理的東西才不會遇到聽眾與觀眾的抗拒”。故事有尋常和非尋常之分,對于前者,“合乎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見的情理,具有毋庸置疑的天然性?!眀現(xiàn)實主義定位的重大農村題材劇歸屬尋常故事,敘事宜合乎生活情理,捕捉生動、自然的日常細節(jié),使觀眾觀看中找到與自己相關的生活的影子,由主人公的故事聯(lián)系到生活實際,進而產生共鳴。
1.政策解讀化入情節(jié),深入生活細節(jié)
《山河錦繡》故事講述采取以小見大手法,圍繞柳家坪這塊土地三十年的變遷,“將黨的興農惠農政策貫穿始終,將省、市、縣、鄉(xiāng)、村五級書記共抓扶貧的力量組合完整展現(xiàn),也將企業(yè)幫扶、科技幫扶、教育幫扶等全社會助力脫貧攻堅的內容納入劇情?!眂通過精心構思的敘事,藝術地闡釋國家政策,呈現(xiàn)其在鄉(xiāng)村的推進過程及引領的鄉(xiāng)村變化。對鄉(xiāng)村政策的書寫與故事情節(jié)、民眾生活緊密結合,使觀眾在趣味盎然地欣賞故事、品味熟悉的生活中,完成政策的理解和接受。雖然個別內容觸及的政策密集,節(jié)奏有些快,但劇作整體在故事與政策的結合度和策略運用上可圈可點。比如圍繞精準扶貧政策的講述,先是返鄉(xiāng)的高楓向關切詢問他的親人介紹扶貧隊的工作,涉及政策要義;進而,書和以質樸的語言解答秋玲的困惑,談自己對建檔立卡的理解;大滿夫婦慮及入戶摸排工作煩難,思忖為高楓分憂。以生活化、接地氣的方式,分別從不同角度闡釋政策。人物對政策的不解正是扶貧隊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作為伏筆鋪墊出后面一系列搖曳生姿的情節(jié)—-村民動員大會上的熱烈討論,村民的心理騷動,大滿那份含水分的貧困戶名單。故事繼續(xù)推進,高楓等三人嚴格按政策規(guī)定,遵守工作要求,挨家挨戶摸排登記,通過與各色村民接觸交流的情節(jié)場景,呈現(xiàn)建檔立卡的具體實施步驟,也反映了民生民情和扶貧工作的事無巨細。由此,多角度、有層次地完成政策書寫,而且是化入生動可感的情節(jié),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而非簡單通過會議傳達、官員的口頭說教、文件的直接宣讀,潛移默化中滿足了大眾的認知,普及了政策。
2.直面問題透徹解析政策,加強劇作厚重感
在“求真”心理下,受眾認知的滿足,對信息的接受,有更深層次的需求。重大題材農村劇也有對生活深入書寫的自覺追求,如《山海情》故事跨越幾十年,講述西吉從“走出去”到“引進來”的發(fā)展歷程,涉及整村搬遷、揚水工程建設中的復雜問題;《花開山鄉(xiāng)》觸及權錢交易、鄉(xiāng)村惡勢力等社會毒瘤,通過正邪故事組織強烈的戲劇沖突,在邪不壓正的旋律中完成國家生態(tài)保護扶貧政策的書寫?!督饺绱硕鄫伞贰洞笊降呐畠骸返壬婕皞鹘y(tǒng)村落宗族文化與新時代對接的矛盾沖突。
《山河錦繡》創(chuàng)作力求“跳出傳統(tǒng)‘農村劇和簡單的謳歌型主旋律劇的程式”,“要用這部劇告訴觀眾,國家為什么要進行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行動,攻堅的難度在哪里?”c體現(xiàn)出直面問題,將社會問題的揭示與政策的宣講緊密結合中,內容推向深層。以精準扶貧到第一書記派駐為例:劇作講述中央巡視組到石頭村調研走訪,觀察到一幅幅令人痛心的貧困畫面,發(fā)現(xiàn)扶貧款的盲目使用、數(shù)據(jù)水分等問題。于是,中央做出政策性調整,糾正問題,扭轉局面。由此,泥河水庫工程推進,扶貧隊下派各村,高楓等年輕人來到柳家坪開展工作。在扶貧過程中,長灘村出現(xiàn)貧困戶誤報漏報,國文前往調研,發(fā)現(xiàn)村兩委已成空殼,組織渙散等問題。隨后,中央派駐第一書記到貧困地區(qū)抓黨建、促扶貧,改進機關作風的政策出臺,雅奇經選拔培訓,作為第一書記派駐柳家坪。劇作將現(xiàn)實問題的揭示與國家政策的頒布巧妙結合,以講故事的方式,環(huán)環(huán)緊扣,闡釋清楚各項政策措施針對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及成效。呈現(xiàn)實事求是精神指引下,國家政策如何推動一個個問題解決,中國鄉(xiāng)村整體發(fā)展向好的趨勢。在對政策透徹解析中,直面現(xiàn)實的問題意識也成為劇作突出特色,甚至深入到官場生態(tài)。真誠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現(xiàn)實主義精神,使劇作更加厚重,贏得更多看點。
二、塑造具有生活質感的人物形象,加強劇作貼近性
真實的、符合生活邏輯的人物,自覺地拉進與觀眾的距離,喚起思想認同和情感共鳴,觀眾由劇中人物的故事聯(lián)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心理上由影像事實到現(xiàn)實事實,實現(xiàn)“心靈真實”。d《山河錦繡》故事跨度大,出場人物眾多。“藝術源于生活”,創(chuàng)作者經大量采訪、采風,立足現(xiàn)實選取典型,經藝術地書寫改造,與時代話語、脫貧攻堅主旨結合,繪制一幅宏大的人物群像。手法上,于群像中烘托、塑造血肉豐滿、富有生活質感的個體形象,加強與觀眾的貼近性。
1.干部群像中突出具有個性魅力的理想國家干部國文
基于對鄉(xiāng)村扶貧歷程的全景書寫,《山河錦繡》出場干部形象諸多。涉及中央及省、市、縣、鄉(xiāng)、村各級領導,水利、財政、國企諸多部門領導,通過國文的生活、工作軌跡串聯(lián)起來,具有普遍代表性。聶愛林是基層干部,隨和敦厚,辦實事,接地氣;國正行是老革命,歷經歲月滄桑,不忘百姓魚水情,睿智、曠達;中央巡視組張組長犀利、敏銳……此外,也有行政不作為、思想陳腐的問題官員。干部群像為國文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真實的背景和藝術參照。
國文作為扶貧戰(zhàn)線上的領導干部,國家鄉(xiāng)村政策的傳播者、推進者,他的活動貫穿起機關與鄉(xiāng)村兩大空間、干部和村民兩大群體,起到強紐帶作用。劇作將其放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塑造,融入駐村干部形象“引路人”的角色功能,突破當下創(chuàng)作中的領導干部形象。首先,圍繞泥河水壩建設組織敘事,講述90年代重返故地,治標治本,萌生修建水壩的理想;為了修建水壩使泥河流域脫貧,幾經周折,排除各種困難;新時代完成夙愿,造福一方百姓。伴隨他由縣、市、省扶貧辦的工作變遷,始終不改初心,塑造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執(zhí)著追求、無私奉獻的干部形象。再者,從時空縱線擷取大量工作、生活的截面,如救災現(xiàn)場,被誤為普通工作人員的毫不在意;一線調研,對某些不正常問題、現(xiàn)象的批評質疑;在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關系中排除困難,說服不同意見的堅持;深入普通民眾,入鄉(xiāng)隨俗的平易親民……通過他對各類事件的處理方式、情感態(tài)度,有層次地呈現(xiàn)了一個真性情、大寫的人,而非完美無缺、干癟的符號化存在,令觀眾不由生發(fā)喜愛和敬重之情。劇作賦予國文這一領導形象的力量并非直接、生硬地灌輸給大眾,而是在故事講述中完成,進而促進觀眾的情感認同、情感接受。
2.村民群像中突出鄉(xiāng)土典型代表書和、大滿、秋玲
廣大村民是鄉(xiāng)村劇的主體,經書寫積淀,形成智者、苦情女、巧婦、保守老人、懶漢等類型形象?!渡胶渝\繡》汲取傳統(tǒng)敘事藝術,經改造與時代生活、故事情節(jié)契合,塑造一批散發(fā)泥土氣息的鄉(xiāng)民形象。山杠叔倔強、秋玲父慈愛、英子爹算計、滿倉和滿囤懶惰、趙剛子能言善辯、英子苦情……劇作將他們作為一個整體描寫,通過合村初期、土地污染、建檔立卡、村主任換屆選舉等情節(jié)段落中的一言一行、喜怒哀樂,構成生動鮮活的鄉(xiāng)村生活畫卷。在此背景下,突出書和、大滿、秋玲三個代表人物,分別引領起鄉(xiāng)村經濟脫貧、教育脫貧故事。
書和、大滿作為村組干部典型,參差映襯,構成有趣味、有意味的組合,加強形象接受。村書記書和沉穩(wěn)、原則性強、執(zhí)著理想,治理泥河、開墾荒地、發(fā)展連片種植,他對土地的深情癡戀貫穿始終,同國家推進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政策呼應。村主任大滿心思活、爽直熱情,又是“官迷”“小聰明”,體現(xiàn)出“不美自以為美,不智自以為智”的喜劇性格。與書和的土地夢不同,大滿組織農民進城打工,辦鄉(xiāng)村企業(yè),以增收脫貧。二人對照鮮明、互懟互損又和諧共振,一個帶領村民外出務工,一個在村里搞實驗田;水泥廠關停,一個張羅尋找新生計,一個尋訪良方治理土地;一個在換屆選舉中遭遇新人挑戰(zhàn),一個在第一書記進駐后感到了失落;最終跟上新時代,并肩帶領村民收獲豐收的喜悅。二人不同的追求方向是鄉(xiāng)村脫貧不同路徑的探尋,兩個形象包蘊豐富的內涵。秋玲是感情豐富的女性,劇作將其置于女兒、妻子、母親、教師多重身份中塑造,執(zhí)著于鄉(xiāng)村教育、大膽追求愛情幸福、支持書和工作,既有傳統(tǒng)女性的溫柔賢淑,又有現(xiàn)代女性的勇敢進取、個性獨立。尤其突出她的教師身份,通過挨戶做工作將孩子帶回學校、教室里充滿愛心的講授、到有關部門奔走呼吁、為學校環(huán)境的發(fā)展由衷欣喜……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完成全身心投入鄉(xiāng)村教育的形象塑造,也完成鄉(xiāng)村教育逐漸走向正規(guī)、脫貧的歷程書寫。
三、營造典型地緣文化空間,加強劇作代入感,引發(fā)共情
王一川老師指出,減貧題材電視劇可以通過發(fā)掘和編織“地緣美學密碼”,“在地緣生存景觀、本地方言俗語、民間傳說及掌故、民間智慧等層面凸顯貧困地區(qū)民眾的地緣生存故事并釋放其潛隱的地緣內生力,在電視觀眾中造成特殊的審美感染效果?!薄耙l(fā)觀眾的共情,形成令人感動的藝術公賞力?!眅突出差異性的自然地理、民俗文化景觀,成為當下創(chuàng)作者不約而同的追求,熒屏呈現(xiàn)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諸多民族地域影像。《江山如此多嬌》《山海情》等劇作在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藝術書寫中,賦予作品美學感染力和文化意蘊。
1.地緣生存景觀加強空間代入感
《山河錦繡》故事設定在中西部山區(qū),主要在留存諸多傳統(tǒng)古村落的郟縣拍攝,與群山環(huán)抱、長河回繞的自然景觀結合,構建與故事相符的地域大環(huán)境。進而,將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民俗物象、村落生活填充于日常生活、生產勞作場景中。幾處高高堆起的秸垛、閑逛尋食的山羊、窯洞、土炕、田間勞作、秦腔小調,隨處撿拾的生活細節(jié),不由讓人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
地域生存景觀的營造與影像技術不可分。劇作在用色調、光線、亮度、構圖、鏡頭等方面,整體上追求寫實性、平易性,打造生活的真實氛圍。個別景觀為凸顯特殊的含義和情境氛圍,充分運用視聽藝術。如國文等去貧困山區(qū)調研,通過大遠景、遠景、俯拍、空鏡頭等畫面,呈現(xiàn)群山環(huán)抱中,崎嶇的山路上一行人向大山深處走去,配以“輕輕地聆聽你,深厚而綿長的呼吸”的深情吟唱,以影像交代大山深處民眾之生活閉塞,突出國文貼近大地、深入民眾的形象。此外,大暴雨引發(fā)泥石流的災難景觀,豐收季節(jié)打谷場里簸揚谷物的勞作場景,村民置身金色的原野收割豐收、收割喜悅和美好未來的景觀,皆通過富有沖擊力的視聽創(chuàng)設出沉浸式體驗場景,激活觀眾感官記憶,進而產生情緒體驗與情感共識。
2.方言俗語等其他地緣符號喚起認同
“方言是從表層(語音、語聲)至中層(地方特色)和深層(地區(qū)民眾性格、氣質和精神風貌)都極具表現(xiàn)力的民俗事象?!眆《山河錦繡》選擇的演員大都為西北籍,以陜人陜語打造地域和人物的原生態(tài)。方言俗語的藝術運用成為劇作最精彩的亮點之一。當人物操著濃重的方音,張口“油饃串串,豬肉扇扇,我娃是個福蛋蛋”“財神爺遇到送子娘娘,喜上加喜,親上加親”等民間俗語、流行語、歇后語,地域氣息、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展現(xiàn)了鄉(xiāng)野世相人情,個性鮮明、地域氣質濃郁的人物躍然目前。此外,民間傳說及掌故可以幫助觀眾“窺見當?shù)鼐用裆鏍顩r的歷史淵源及其與當代生存方式的隱秘聯(lián)系”。e《山河錦繡》中趙柳兩姓存在百年積怨,因泥石流趙姓人家失去家園,合入柳家坪后沖突不斷,三爺向三顧茅廬的國文講述兩姓的歷史淵源,間隙逐漸化解,融為一體奔向新生活,地域掌故在講述中被賦予相互依存、同根相連、相親一家的深意。民間智慧“濃縮當?shù)鼐用裨跉v史中積淀下來的地緣生活情感、理智、想象和幻想”,e投射在國文、書和、大滿、秋玲、聶愛林等形象身上,突出地緣文化精神在人物生活軌跡、在柳家坪變遷中的作用,與脫貧攻堅主旨水乳交融,使觀眾對劇中人物的生存條件感同身受,進而對人物的變鄉(xiāng)之志,奔向新生活的努力付出,對土地的深情,更容易理解接受,喚起共情。
四、莊諧并舉,寓教于樂,實現(xiàn)價值引領
喜劇的笑有強大的心理穿透力和感召力,對人的心理起到調節(jié)作用,從而完成教諭功能。當下重大題材農村電視劇普遍注重喜劇審美,《最美的鄉(xiāng)村》《花繁葉茂》《遍地書香》等一批劇作皆在樂觀機智、活潑詼諧的表達中,完成國家政策話語傳播,對大眾發(fā)揮思想教化作用?!渡胶渝\繡》整體追求宏大的史詩風格,書寫鄉(xiāng)村脫貧的偉大歷程,體現(xiàn)出主旨的嚴肅崇高,具體情節(jié)、場景通過多樣化的手法、喜感各異的人物、多種類型的笑,營造莊諧并出的審美風格,推進故事的接受認同。
1.豐富的喜劇手法,服務脫貧攻堅書寫
民間是喜劇的土壤,民間藝術“多用巧合、誤會、夸張、對比、猜謎等手法構成,大多洋溢著樂觀歡快的氣氛?!眊《山河錦繡》從民族民間敘事中汲取營養(yǎng),調用豐富的喜劇修辭,在家長里短中講述鄉(xiāng)村變遷故事,將生活化的喜劇情節(jié)與脫貧主旨結合。并充分運用影視視聽藝術、戲劇對話藝術等多種手法。以國文與周廳長的一段交流為例。當聽說水壩項目沒入圍,事情復雜,國文希望簡單說說原因。廳長道:“這復雜的事情,你咋用簡單的話說嗎?簡單的話,你咋能說明復雜的事情呢嘛!”國文笑:“這到底是簡單還是復雜呀?你咋不能說嘛?”廳長無奈:“你看看你這個人真是的!話都說到這兒了,你還不明白嗎?”人物語言包含豐富的潛臺詞,極具戲劇性。隨后是一場無聲勝有聲的辯論,只見廳長站起身,脫去外套,翻開文件……這一段精心設計的對話、表演、聲畫、道具,形成對比、反復、夸張的修辭手法,營造出含義豐富的喜劇效果。周廳長的含蓄、吞吐與國文的認真、直接對比,人物閃爍的言語縫隙透露出的信息耐人尋味。更多的喜劇性來自鄉(xiāng)村世界。如扶貧工作隊到村民家中摸排登記,三個年輕人兵分三路分頭行動,通過交叉剪輯,在三個場景間快速切換,與對話問答結合,形成錯位巧合,與演員個性化的表演、俏皮的音樂共同營造歡快、詼諧的氛圍,笑聲中呈現(xiàn)村民渴望擺脫貧困的心態(tài)、建檔立卡工作的重要性和難度。此處激發(fā)的笑正是與貧窮、落后、愚昧代表的過去告別,奔向新生活迸發(fā)的笑。
2.多樣類型的笑,加強觀眾接受
喜劇的笑豐富多彩,有嬉鬧、譏嘲、歡快、溫情、詼諧、幽默、否定等。《山河錦繡》內容豐富、視野開闊,涉及場景、人物眾多。根據(jù)故事情境、人物性格、褒貶傾向等方面的差異,呈現(xiàn)風格各異的笑。國文理性智慧,迸發(fā)的笑透出智性幽默;大滿有些急功近利,圍繞他的笑滑稽詼諧;書和秋玲相濡以沫,散發(fā)令人莞爾的溫情笑意;淳樸、樂天的村民們播撒的笑,充滿鄉(xiāng)村俚俗的嬉鬧色彩;當觸及問題官員、社會反?,F(xiàn)象,爆發(fā)批判否定的辛辣嘲諷之笑;英子爹換親成功的沾沾自喜,引發(fā)心酸的譏笑;豐收的稻田里,歡聲笑語間,空氣里充溢著通透喜悅的笑……多樣態(tài)的笑圍繞脫貧攻堅主題。當村民們?yōu)榱素毨裘~,演出離婚大戰(zhàn)、與扶貧隊長高楓拉近乎、沒評上貧困戶砸壞村委會玻璃,一個個令人啞然失笑的片段,反映了村民思想觀念的狹隘局限,細思也是貧窮壓迫下的心態(tài),追問背后又是一個個心酸的故事,跑運輸因事故全責,負債累累;養(yǎng)蜜蜂賠了錢,血本無歸;在水泥廠工作落下肺病。笑聲中窺見生活中嚴肅的內容,引人深思?!渡胶渝\繡》猶如一曲樂音繽紛,主旋律莊重、明亮、歡快的曲子,莊諧并出,加強觀眾的接受。
結語
席勒指出,藝術中的道德教育最容易走向庸俗,道德教育只能依附于審美快感。重大題材農村電視劇承擔主流話語的傳達,欲實現(xiàn)對大眾的成功傳播,首先應注重文本敘事藝術——在國家話語與受眾需求間的平衡,只有受眾娛樂、認知、審美等心理獲得滿足才能激發(fā)欣賞的熱情,進而完成重大題材農村電視劇的主旋律敘事功能價值?!渡胶渝\繡》的成功正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從故事到人物,從農村場景到表演狀態(tài),從形象到語言,觀眾都能感受到劇中濃濃的鄉(xiāng)土風味,也能感受到農村發(fā)展與時代發(fā)展那種內在的契合感,對劇中主要人物也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共情。這一切,可以說都是生活帶給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激情和啟示?!県劇作通過接地氣、深度娛樂、喚起民眾情感認同和思想共鳴的敘事策略,完成跨越三十年的中國鄉(xiāng)村扶貧歷程書寫,體現(xiàn)出創(chuàng)作構思、劇作文本、觀眾間的良好互動,為電視劇講好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故事提供了藝術啟示。
注釋:
a[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頁。
b余秋雨:《世界戲劇學》,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頁。
c《山河錦繡:致敬脫貧攻堅精神》,http://sn.people.com.cn/n2/2022/1226/c378288-40243313.html。
d史可揚:《影視傳播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頁。
e王一川:《地緣內生力與地域美學密碼——兼談減貧主題電視劇的美學效果》,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1(3)。
f朱希祥、李曉華:《中國文藝民俗審美》,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頁。
g鐘敬文:《民俗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頁。
h尹鴻:《電視劇〈山河錦繡〉:山鄉(xiāng)巨變的中國故事》,《光明日報》,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