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萍?商嚳文?王鵬濤
【內容摘要】作為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的基石與核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聞傳播專業(yè)教育中具有主導地位和重要意義。它主要貫穿于教材建設、課堂教學與專業(yè)實踐等教學體系中。本文從教育主體、教育模式、教育評價等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數(shù)字時代將閱讀教育納入專業(yè)教育中,充分發(fā)揮閱讀教育的重要功能,拓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新路向。
【關鍵詞】閱讀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路向
當前,我國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工作,無論在教材建設還是在專業(yè)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地位與價值引領功能都更加顯著,這對培養(yǎng)新文科人才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中宣部、教育部共同組織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教材深受廣大師生的歡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所強調的政治邏輯與專業(yè)邏輯的深度融合,既是當前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導理念,也是媒體融合時代教學體系創(chuàng)新的必然選擇?!雹俚?,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學生自覺研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論著的并不多,閱讀量不夠,閱讀興趣也不濃。大部分學生僅被動接受課堂上老師講授的知識點,很少主動去閱讀思考相關問題,總體上處于簡單了解、略知一二的淺層次學習狀態(tài)。有學者指出,“當下大學生校園閱讀的主要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閱讀量嚴重匱乏;二是閱讀時追求知識而輕視思考;三是缺乏整體與宏觀的育人閱讀推進機制。”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內容豐富,涵蓋一系列經(jīng)典原著,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產生新的理論著作。這些重要文獻應該進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堂教學中,非常適合開展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論著為核心的閱讀教育。我們應大膽改革教育思路,勇于拓寬教育新路向,努力延伸教育鏈條,持續(xù)優(yōu)化教育效果,堅持提升教育質量,全面推進教育改革,為培育新文科人才貢獻更多教育智慧與更強的教育力量。
我們應積極開展對學生的閱讀教育,真正實施以學生為本的閱讀教育,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閱讀,學會學習,以閱讀培根鑄魂,啟智增慧。以研究性閱讀認真學習和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高質量閱讀為新時代的新聞教育筑牢根基,提質增效,這不僅是新文科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終身成長的關鍵所在,更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召喚。
一、教育主體應由教師轉移到學生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2年發(fā)表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教育與學習過程的‘自學原則上,而不是放在傳統(tǒng)教育學的教學原則上。”該報告明確指出“教學過程的變化是:學習過程現(xiàn)在正趨向于代替教學過程”。③在整個世界教育范圍內,人們更加重視“學”的力量,“學”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教”逐漸退向邊緣地帶。閱讀教育既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的主體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的“學”為主,又可以將教師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低層次教育中解放出來,而轉向以探索思想生產為主的高層次教育,讓教師的“教”更高端,更有價值,更具挑戰(zhàn)度,讓學生的“學”更主動,更有目標,更有質量,從而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優(yōu)質互動與真正雙贏。
當前校園閱讀普遍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問題,大學生選擇閱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原著的并不多,能認真做筆記、進行分析、整理心得、撰寫書評、交流閱讀體會的更少。究其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智能手機普及,數(shù)字化時代大學生校園閱讀時間被通訊、娛樂等其他活動占用、壓縮,部分學生缺乏整塊閱讀時間,沒有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的習慣;二是當下大學生閱讀書目局限較大,多為了專業(yè)學習獲取知識而讀書,較少有學生能以閱讀為樂,選擇閱讀經(jīng)典書籍;三是有閱讀意愿與興趣的學生,也可能存在難以長期堅持閱讀的情況;四是部分大學生對閱讀的方法尚不熟悉,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與反饋機制。
針對當下大學生校園閱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主觀原因,學生閱讀興趣不濃,閱讀意識不強,對閱讀的重視不夠,閱讀動力不足,閱讀方法欠缺。很多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為高考做準備,為考試有目的地做閱讀訓練,并未真正關注到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A教育階段尚未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濃厚、強烈的閱讀興趣和科學、高效的閱讀能力。大學生自己對閱讀的重視也不夠,自認為到了大學階段沒有高考壓力了,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似乎輕松了,自主閱讀的動力不足。這些都是阻礙大學生深閱讀的關鍵因素。大學階段應該有規(guī)劃、有目標、有措施地開展自己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不能放松對自己研究性閱讀的要求。
二是客觀原因,學生的閱讀時間無法得到有效保障,閱讀書目專業(yè)化推薦力度不夠,閱讀方法教育欠缺等,缺乏整體宏觀規(guī)劃,缺少有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閱讀教育實施方案。大學生的課程表上,幾乎被排滿了各種課程,但并沒有以閱讀為主的相關課程,更沒有針對各個專業(yè)的閱讀課程。閱讀時間無法保障,閱讀目標不夠明確,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導課程也很難找到。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中設立閱讀課程。在整體而宏觀層面建立、健全閱讀教育機制。配備新聞傳播專業(yè)的閱讀指導師資,確保學生的閱讀時間,提供閱讀書目,規(guī)定閱讀要求,設立科學的閱讀檢測與評價標準,運用制度化的力量持續(xù)高效科學地開展大學生閱讀教育。針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可開設不同的閱讀教育課程,閱讀理論研究與閱讀實踐指導結合;教師帶領閱讀與學生自主閱讀結合;還可以針對經(jīng)典書目展開專題研討。還要激發(fā)、激勵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愛好,以切實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在具體而微觀層面開展全方位的閱讀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常讀書和以讀書為樂的閱讀觀念。每學期根據(jù)大學生圖書借閱記錄、撰寫發(fā)表的書評、讀后感、心得以及由于潛心閱讀而獲得的各級各類獎勵或榮譽等,評選宿舍、班級、年級、校園閱讀之星。
閱讀教育能為大學生的終身成長奠基,不僅是大學生個人健康成長、科學發(fā)展的核心命題,而且有助于引發(fā)“學生自主性力量”,幫助學生成為熟練閱讀者,激發(fā)他們的閱讀動機,并能夠出于各種需求理解和闡釋文本內容。④閱讀教育要培養(yǎng)學生真正熱愛閱讀,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而不僅僅限于課堂閱讀、考試閱讀、被動閱讀。閱讀是一個能夠讓學生知識增值、能力增加、創(chuàng)新力增強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讓學生的知識面與能力值由量變到質變、從單一到多維動態(tài)擴展的過程。閱讀教育本質上是為了完成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換升級,將“教”轉為“學”,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創(chuàng)新力。
金針度人,授之以漁,用閱讀點亮學生。千教萬教要教人求真,千學萬學應學會方法。研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經(jīng)典原著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探究:一是深入思考論題,論題明確研究對象,我們應根據(jù)論題積極思考它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初步擬定論題應涵蓋的主要內容,大致涉及的主要問題。結合特定時代背景,辯證分析,全面客觀地理解和認識這些論題的理論意義;二是研讀目錄,根據(jù)目錄查尋重點內容,琢磨主次順序,判斷章節(jié)之間的邏輯關系,梳理中心論點與分論點,分論點之間可以是并列關系、因果關系、溯源關系、辯證關系等??傊?,提煉出必要且充分的分論點,使其眾星捧月般服務于中心論點,讓分論點有力地支撐和論證中心論點,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應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而不是一盤散沙、任意組合。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論著的內在邏輯關系,探本溯源,從本質上追尋這些核心議題是如何展開論證的,強化理性思辨能力;三是研讀相關理論。這些論著中涉及的理論有哪些,理論概念、專業(yè)術語、核心觀點等應逐一整理出來,以此為線索,進一步探尋其緣起、流變、應用,舉一反三,層層推進,鼓勵學生把不知道、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讓學生自己先去查閱相關文獻,分析解答思路,初步整理答案要點,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答點評優(yōu)劣,分析得失,補偏救弊,答疑釋惑,深入淺出,給予點撥,師生之間可以平等交流、交鋒。真理愈辯愈明,師生閱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論著的過程猶如一場場思想攀巖,高質量的研讀需要投入充裕時間和寶貴精力。師生應做好讀書筆記,邊看、邊想、邊記、邊寫;眼到、手到、心到、腦到,讀這些經(jīng)典論著要全力以赴,全神貫注,全心全意。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讀者與作者進行的是一次次心靈對話,一場場靈魂辯論,一陣陣頭腦風暴,這才是正向、高質量、上升狀態(tài)的閱讀;四是研究論著中的核心觀點與主要內容是什么,為什么,還可以從哪些維度思考和論證這些核心觀點?它們的歷史坐標和文化方位是什么,對當下有哪些啟發(fā)和借鑒意義?無論精讀、略讀、跳讀,還是獨自閱讀、小組探討、教師領讀,甚至聽讀,都應圍繞一個中心目標:求真務實研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論著,千方百計磨煉閱讀技巧,立場堅定進入深閱讀狀態(tài),絕不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聚光燈集中在教師身上,教師位于教學舞臺的中心,是舞臺上的圣人,是絕對領導者、教育者、指揮者。教師始終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主導和主體,在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系列原著的基礎上,以教材為基本遵循,設計教學大綱,編纂教學方案,擬訂教學重點,闡釋教學難點,教師自己的思考、研讀、認識、體悟與收獲在課堂上得以呈現(xiàn)和表達。教師精心講解與努力闡釋幾乎占據(jù)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盡管教師也會組織相關問題的討論、布置作業(yè),但是這些教學活動所占時間較少,且處于教學輔助地位。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無論循循善誘還是娓娓道來,在本質上是以“一個人的表演”為主,完成單向輸出知識的明確任務,教師在課堂上用大部分時間向學生傳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知識點,師生之間是以單向知識傳輸為主,學生得不到必要的思維訓練,無法有效汲取有益知識,淬煉思想,砥礪品格的更高境界。學生是圍觀者、聆聽者、接受者,處于邊緣和從屬地位,學生容易陷入被動消極的學習狀態(tài)。而學生缺少了閱讀原著這一必要前提,了解不多,感受不深,領悟不透,積極性主動性被壓抑,處于隔岸觀火、霧里看花、遠距離觀望的狀態(tài),無法真正進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世界,無力登堂入室,很難獲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精髓,更難獲得真理啟蒙。這將導致學生長時間徘徊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大門之外,難獲其理論之奧妙,思想之真諦,直到學生自己深入研讀,細心琢磨,感受領悟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恢宏體系與博大精深之處,學生才可能有豁然開朗的頓悟之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我們應重視熟讀精思的重要價值,倡導閱讀教育,鼓勵學生自覺主動進入深閱讀狀態(tài),啟發(fā)他們從閱讀中獲得新知,學會思考,學習提問,發(fā)現(xiàn)問題,努力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在閱讀中努力破解心中困惑,驅除思想迷霧,探索核心議題;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方法;在閱讀中思考、領悟、提升、轉化;在閱讀中獲得力量、重新出發(fā)、開拓未來。他們即使未能通過深閱讀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或是得不到理論自洽、邏輯自洽的思想支撐,也能積累一些必要的專業(yè)知識,接受專業(yè)的研讀訓練,提高專業(yè)水平,這是很重要的專業(yè)積累和閱讀收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在學生經(jīng)過閱讀仍百思不得其解之際,教師進行有效點撥,通過設計一系列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使他們能夠“跳一跳摘桃子”,最終達到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學生解決問題的目的,也能在潛心閱讀中掌握必要的閱讀技巧,收獲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工業(yè)社會,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可以快速實現(xiàn)規(guī)?;囵B(yǎng)人才的需求,人才求“同”,以滿足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如今,信息社會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新人才,人才求“異”,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都需要善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人才。閱讀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各級各類創(chuàng)新人才的科學路徑。學校應將閱讀教育的主體從教師轉移到學生,為學生深閱讀提供有力保障,為人才成長創(chuàng)造優(yōu)良的閱讀環(huán)境,讓閱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
二、教育模式由以教師講為主轉向以學生讀為主
學生應該獨立自主地進入閱讀世界,通過自主閱讀獲得基礎知識和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由舞臺上的圣人隱退為學生身邊的向導,甚至是同伴,承擔必要指導者、關鍵引領者、全程陪伴者的角色。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堂教育中要讓閱讀成為課堂的中心任務,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方向和正道。
第一,把課堂作為閱讀的主場和陣地,把課后作為閱讀的延伸和支撐,構建聯(lián)通課堂內外的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閱讀體系。課堂為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著提供了時空保障,課堂時間讓學生能夠專心閱讀經(jīng)典著作。學生應當把課堂作為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不能占用課堂太多的時間,在明確了閱讀任務,提供了閱讀方法參考,設置了閱讀任務檢測、評價標準之后就應該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端正的閱讀態(tài)度,掌控適宜的閱讀進度,而不是營造轟轟烈烈的閱讀運動,落入形式主義的泥潭;也不是漫無邊際任由學生自由行動,逃離科學的閱讀訓練,陷入自由散漫低質量閱讀的荒原;更不能任由學生擅自閱讀無關書目,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閱讀課上恣意妄為,表面上在閱讀指定書目,暗地里偷看低俗、媚俗、庸俗之作。教師在課堂上要密切關注課堂閱讀狀況,做學生閱讀的領導者、督促者,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精準答疑,給予學生富有建設性的指導建議和意見,同時掌控全班學生的閱讀進度,評估整體閱讀效果,也可以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閱讀方法指導。無論個體獨立閱讀、小組合作閱讀,還是全班同步閱讀,教師都應引導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專注狀態(tài),不要蜻蜓點水般瀏覽知識信息,也不應走馬觀花般搜羅各種思潮觀點,更不要搜奇獵異,讀一些低質量的快餐之作,或者心不在焉,拖沓散漫,敷衍塞責,被動應付,做與閱讀無關之事。課堂上應堅決拒絕偽閱讀、淺閱讀,而是鼓勵學生熱愛并堅持閱讀,認真踏實地進入閱讀的“深水區(qū)”,攻堅克難,勇攀閱讀高峰,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思想力、創(chuàng)造力。通過系統(tǒng)完整的閱讀教育,學生應當具備一定的閱讀力和判斷力,能從紛繁復雜的新聞傳播現(xiàn)象中撥云見日,獲得定力與主見,不至于淪落為信息海洋中的烏合之眾。
第二,選擇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著作為主、相關論著為輔的應讀書目,根據(jù)每位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與質量,及時給予評測打分,將閱讀評測情況計入學生該課程的成績。根據(jù)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的馬工程教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推薦以下書目(見下表)。
根據(jù)各種書目的深度與難點,任課教師可以撰寫必要的導讀,在布置閱讀任務時同時發(fā)布給學生。只有踏實認真閱讀了這些經(jīng)典著作,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來龍去脈才能清楚明了,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與判斷,從經(jīng)典中獲得寶貴的思想滋養(yǎng)與智慧啟蒙。
第三,把確定、有限的固態(tài)知識轉化為學生無限伸展的思維能力是閱讀教育的核心命題。閱讀是文明之聲,具有神奇的力量。學生通過閱讀,不僅可以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涵及要點,而且更容易被激發(fā)去思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背景及意義”,自覺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和分析新聞事件及各種新聞現(xiàn)象,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⑤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是學生在閱讀時體會到的喜悅,萌生的疑惑,感受到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系列經(jīng)典論著的高妙之處,聯(lián)想到的新聞傳播現(xiàn)象,歸納出來的新聞傳播特征與規(guī)律等衍生增殖的知識與思想是無盡的,更是無價的。我們通過閱讀教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路線圖”,學生一旦踏入閱讀世界,能夠發(fā)現(xiàn)無數(shù)個“新大陸”。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為目標,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銳度、創(chuàng)新度、深刻度,不能局限于檢測確定、有限的知識點,落入應試教育的窠臼。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聽,學生缺少認真閱讀專業(yè)書籍的必要過程,處于圍觀狀態(tài),很難科學評價課堂上教師傳輸?shù)闹R,課堂學習處于一種靜態(tài)模式,很難發(fā)生知識裂變和思想新生。顯然,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育質量都有待改進。
三、教育評價由以考試分數(shù)為主轉向以評價閱讀質量為主
作為新聞傳播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之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通常被選為考試課程。評價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標準就是期末考試成績。而閱讀教育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新路向之后,教師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將發(fā)生根本性改變,評價方式將由以期末考試分數(shù)為主轉向以評價平時閱讀質量為主。這將激勵學生認真讀書,長期研讀,主動追求高質量閱讀。以閱讀質量為主的評價方式更加注重學生真實、長期的學習效果,更加綜合與多元,更加科學、全面,也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閱讀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建設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⑥
學生的考試成績是學生在“聽講、理解、記憶、背誦、作業(yè)、考試”的基礎上獲得的,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被遮蔽與淹沒了,學生收獲的知識點在考試結束后很快會忘掉,考試中運用自如的解題技巧也會失靈,未必能有效應對新問題、新挑戰(zhàn)、新知識??几叻挚赡苁且环N表面現(xiàn)象的優(yōu)秀,學生試卷上看似優(yōu)秀的成績是單薄和脆弱的,這無助于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
閱讀教育是一種登山式呈現(xiàn)、推進、提升的過程。在閱讀教育中,學生很難弄虛作假,必須去真實參與,腳踏實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沉潛其中,才能領悟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著作背后的奧義,才能讀懂悟透,舉一反三,博采眾長,學以致用。而不是簡單地聽老師講講知識點,記錄一下重點,做做相關練習題,參加一場考試,努力得一個高分,即可圓滿完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這門課程的學習任務。一份試卷測試的可能是學生對一些淺易、固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很難考查出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僅靠一個分數(shù),學生真實的閱讀實力和學習潛力很難被客觀地檢測。而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迫切需要在閱讀中訓練提升。
為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學習力、創(chuàng)新力,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閱讀課程來說,除了課堂上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專業(yè)閱讀教育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繼續(xù)開展閱讀活動。我們應積極構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經(jīng)典書目為核心的閱讀資源庫,為師生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既有紙質版本,又有免費優(yōu)質的有聲讀物、視頻導讀、數(shù)字讀物等新銳時尚的閱讀形式。學生可以自主安排時間,采用適宜的閱讀載體,課外持續(xù)閱讀并深入研究,這樣專業(yè)、全面的閱讀教育將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培根鑄魂。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成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閱讀小組,先擇優(yōu)吸納部分學生,定期召開讀書會,探討閱讀心得,分享閱讀收獲,交流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無論師生共讀,還是小組研讀,或者是指定學生領讀等,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方式,只要能夠有效激發(fā)更多學生參與閱讀活動,不斷提升閱讀質量,就是收獲和進步。然后,帶領更多學生進入閱讀隊伍,吸收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閱讀教育生生不息,蓬勃發(fā)展,如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的草廬文學社不定期開展“草廬讀書會”交流活動,閱讀效果非常好。⑦
閱讀教育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有效激活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與核心素養(yǎng)教育,是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實踐路徑。學生在高質量閱讀中將獲得全方位的成長,為終身發(fā)展強基固本。
參考文獻:
①劉濤:《新文科建設與教材研發(fā)的融合之路》,《教育傳媒研究》2022年第2期。
②郭英劍:《創(chuàng)新閱讀方法,打造書香社會》,《出版廣角》2022年第8期。
③余文森:《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建立與義務教育新課標相適應的新型教學》,《中國教育學刊》2022年第5期。
④〔美〕馬克·塞登伯格著:《如何閱讀:閱讀背后的新科學》,吳娜等譯,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第286頁。
⑤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頁。
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4頁。
⑦楊爍、張娜娜:《草廬文學社開展“草廬讀書會”交流活動》,湖北文理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官網(wǎng),http://wxy.hbuas.edu.cn/info/1022/3303.htm,2022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