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云 潘雁[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春 130103]
安東尼·多爾 (Anthony Doerr,1973—) 是當代美國主流文學圈內享有盛譽的長短篇小說家,曾斬獲多項著名的文學獎項,如手推車獎、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文學獎、歐·亨利獎和古根海姆獎等。在2007 年他還被英國文學雜志《格蘭塔》評為美國二十一位最佳青年小說家之一。多爾筆耕不輟,作品豐富。從2002 年至今,他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兩部短篇小說集《撿貝殼的人》和《記憶墻》,兩部長篇小說《關于恩典》和《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以及一部回憶錄散文集《羅馬四季》。其最新力作《咕咕云谷》還入圍了2021 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的作品主題多元,如自然、科技、戰(zhàn)爭、愛情等都有所涉略,深刻地反映出他對人類和社會的細心觀察與思考。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作為多爾的第五部作品、第二部長篇小說,是其耗盡十年心血得以完成的鴻篇巨制,于2015 年榮獲了普利策獎的虛構類小說獎。作品以“二戰(zhàn)”時期為時代背景,時間橫跨1934 年到2014 年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通過時空交錯、雙線聚焦的敘事結構分別講述了德國少年維爾納和法國少女瑪麗洛爾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成長經(jīng)歷與生命體驗,并巧妙地通過“二戰(zhàn)”這個契機將二位主人公的命運短暫交織在了一起。在全書的結尾,作者用一種平靜舒緩的筆觸告誡讀者一定要吸取歷史經(jīng)驗的教訓,珍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同時,作者不僅著力描寫了戰(zhàn)爭受害國即法國的普通民眾因遭受侵略而背負的苦難與創(chuàng)傷,還重點關注了作為戰(zhàn)爭發(fā)起國即德國的底層士兵所經(jīng)受的精神創(chuàng)傷和倫理困境。作者沒有用大量筆墨渲染兩軍對峙交鋒時慘烈血腥的戰(zhàn)斗場面,而是聚焦于維爾納這樣普通的小人物典型代表其從軍前后所經(jīng)歷的心靈創(chuàng)傷與治愈之路,以及在陷入倫理兩難時做出的艱難倫理選擇。通過維爾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作者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對底層民眾的影響,強有力地表述了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自己對戰(zhàn)爭的反感、鞭笞與控訴。根據(jù)創(chuàng)傷理論和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維爾納在生命中的三個階段承受了一系列的創(chuàng)傷,并面臨了不同倫理困境的考驗。正是這些創(chuàng)傷和倫理困境使得維爾納的人物形象復雜飽滿而立體,不僅凸顯了其身上的人性之光,還有助于讀者以更加客觀理性的立場去認識和評判“二戰(zhàn)”期間作為入侵者的德國普通士兵群體的所作所為。
創(chuàng)傷理論家凱西·卡魯斯對于創(chuàng)傷做出了如下定義:“創(chuàng)傷用于描述一種突然降臨的、災難性的、無法回避的經(jīng)歷。而對于這一事件,人們的反應通常是延遲的,以不受控制的幻覺或其他侵入性方式反復出現(xiàn)?!?/p>
德國少年維爾納·普芬尼希從小便失去了雙親,成了孤兒后便和妹妹尤塔一起被送到礦區(qū)的孤兒院生活,在那里即便有如母親一般的保育員埃萊娜夫人對他們關心與照料,可是仍然不能撫平他因家庭缺位而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當維爾納用小車推著妹妹在礦區(qū)游蕩探索時,他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帶著妹妹去9 號礦井,因為那是他們父親葬身的地方,也是他們唯一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對父親的這段創(chuàng)傷記憶長期地伴隨著維爾納,揮之不去,“他總是夢見自己走在礦井的隧道里。隧道頂漆黑光滑,他邁步的時候隧道坍塌,墻壁開裂。他彎著腰,在地上爬,沒多久,頭抬不起來,胳膊也不能動了。頂棚壓在身上,山一樣重,冰一樣冷,鼻子貼在地上,后腦勺碎了。他從夢中驚醒?!彼趬粜押笕匀恍挠杏嗉?,擔心自己將來也會步父親的后塵。
但個人的前途與命運走向往往與時代背景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維爾納身處的“二戰(zhàn)”時期,德國國內納粹分子通過無線電大肆展開活動,打著奉獻祖國、爭取榮譽的幌子給民眾洗腦,使得大量還未形成是非觀念的青年開始崇尚暴力,紛紛加入希特勒青年團,心底的善良與童真也被吞噬的所剩無幾。為了快速擴充戰(zhàn)備,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當時的德國政府規(guī)定“所有的男孩子,只要到了15 歲就必須馬上到礦區(qū)工作”,因此即將年滿15 歲的維爾納時常陷入焦慮與恐慌中。為了避免重蹈父親的覆轍,維爾納決心等待時機謀求別的出路,從而逃離下礦的悲慘命運。
“倫理選擇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德選項的選擇,選擇不同則結果不同,因此不同選擇有不同的倫理價值?!薄岸?zhàn)”期間的德國倫理秩序混亂,人性道德扭曲,心底尚存良知的人便會陷入倫理困境中,不得不進行艱難的倫理選擇。一次偶然的機會,維爾納的無線電天賦得到了高級軍官西德勒的賞識,并且在其推薦下獲得了去舒爾普福塔學校求學的機會。維爾納從小就勤學好問,對科學知識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即便他明知德國對外發(fā)動了非正義戰(zhàn)爭,但再三權衡下,為了追求科學夢想以及避免成為那些如同行尸走肉的礦工的一員,維爾納選擇去往充滿未知的舒爾普福塔。
維爾納原本將舒爾普福塔學校視作通往自己夢想的階梯,期待將來學成后能成為一名工程師,但殊不知與礦井相比,這里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火坑。整所學??胺Q“二戰(zhàn)”戰(zhàn)場的模型與縮影,在這里理性不復存在,良知與人性被抹殺,學員們被要求無條件服從權威,戰(zhàn)勝眼淚、同情和軟弱,消除隊伍中的劣勢,留下強者,以成為戰(zhàn)場上殺伐決斷的合格士兵與戰(zhàn)爭機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維爾納不斷地陷入倫理兩難的旋渦,面對倫理選擇的交叉路口,每逢做出選擇之后還會遭受良心的審判。
在舒爾普福塔期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末位處罰制度”。每次戶外訓練時,校長巴斯蒂安都會隨機指派一個學員選出同組中最弱的人,當維爾納特立獨行的好朋友弗雷德里克被選出列并遭受橡皮管的毒打時,維爾納在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還是選擇袖手旁觀,默默地接受學校的規(guī)則。在巴斯蒂安發(fā)出向勞工營的囚犯潑冷水的命令后,盡管十分渴望逃離現(xiàn)場,可是維爾納還是聽命照做了。而具有自主意識的弗雷德里克則選擇違抗命令,拒絕向囚犯潑水。結果自那以后在校長的默許下,其他學員經(jīng)常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欺辱排擠弗雷德里克。而為了逃避自責與愧疚感,維爾納總是一頭扎在豪普特曼博士的實驗室里搞研究。但事實上維爾納并沒有完全置身事外,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幫助、守護弗雷德里克,比如為他擦靴子、幫他寫作業(yè),甚至還建議他退學回家以免受傷害。直至弗雷德里克因被虐待至腦損傷而離開舒爾普福塔后,維爾納常常會陷入作為創(chuàng)傷癥狀之一的幻覺中,比如當他在實驗室里獨坐時,他看見弗雷德里克目不轉睛地對著一本書,很多鳥從書頁中飛出來,撲棱著翅膀飛上天花板。在見證朋友的不公遭遇后,維爾納愈發(fā)想念妹妹和家鄉(xiāng),愈發(fā)想逃離令人壓抑的舒爾普福塔。然而在他向豪普特曼博士——他一直以來感激敬重的恩師提出回家的請求時,豪普特曼卻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他并通過虛報他的年齡將他提早送上了戰(zhàn)場。
“文學倫理學批評強調回到歷史的倫理現(xiàn)場,站在當時的倫理立場上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分析作品中導致社會事件和影響人物命運的倫理因素?!边@就要求我們結合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去評價其行為和動機?!岸?zhàn)”戰(zhàn)場,無疑是混亂無序的代名詞,在這樣極端的環(huán)境下,人性被扭曲,道德被摒棄,而本質善良的維爾納無疑要經(jīng)歷更為艱難的倫理選擇,遭受更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
在剛剛抵達前線時,由囚犯尸體堆成的麻布袋墻給維爾納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隨后還沒等他適應戰(zhàn)爭的殘忍與慘烈,便接到了組織下派的作戰(zhàn)任務,即鎖定并摧毀敵方的無線電根據(jù)地。身為戰(zhàn)場上的士兵,這一倫理身份要求他必須無條件服從上級的命令,以忠誠于祖國為第一準則。因此,起初維爾納麻木地重復著相似的操作,一遍遍地搜索非法信號源,然后奔向下一個目標。但當他目擊了俄國綿延數(shù)里無人救援、遍體鱗傷、扭曲變形的傷員時,他只想快速逃離這一切。接下來每逢破解出新的無線電根據(jù)點時,維爾納都會自欺欺人地在心底安慰自己這只是在解決一道“純粹的數(shù)學題”,以此來逃避良心的拷問。
在和戰(zhàn)友駕車抵達維也納時,維爾納注意到一個穿栗色斗篷的紅發(fā)小女孩,她清澈的大眼睛讓維爾納想起尤塔。小女孩蕩秋千的活潑舉動以及和母親相處的溫馨畫面讓維爾納不覺沉醉其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但是之后維爾納對信號源位置的誤判間接導致了小女孩和其母親慘死在維爾納戰(zhàn)友的手中,這使得維爾納懊悔不已。經(jīng)過這次意外,維爾納的心靈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理論表明,大量的創(chuàng)傷會排斥所有的表征,因為普通的意識機制和記憶被暫時破壞了 ——但它們卻會以‘閃回’(flashbacks)、噩夢以及侵入性思緒延遲地再現(xiàn)?!痹谛熊姷穆飞?,“維爾納看見在離地兩米的半空中有一個披斗篷的紅發(fā)小女孩。她飛過樹林、穿過路牌、飄忽不定,像月亮一樣揮之不去”。在創(chuàng)傷的撕扯下,維爾納不吃不喝,“好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看著小女孩浮在空中一路追來。死去的女孩在空中、在窗邊、在眼前。她有兩只濕漉漉的眼睛和額頭上一只永遠不會眨的槍眼”。甚至在他們一行人到達法國,入住蜜蜂酒店時,維爾納還能看見那個女孩:“夜里,死去的女孩從維也納游蕩到酒店。她經(jīng)過維爾納的房間,房門開著,她卻沒有往里看,但是,維爾納知道她是來討債的?!睙o辜枉死的女孩使得維爾納開始謹慎地對待捕獲到的無線電信號,因此當他聽到熟悉的、童年時期收聽的無線電波段時并沒有像以往那樣立即上報給同伴,而是選擇隱瞞,即便他很清楚這是叛國行為,甚至會給己方士兵帶來災難,這標志著他倫理意識的初步覺醒。正是在維爾納的掩護下,女主人公瑪麗洛爾和她的叔祖父艾蒂安才得以逃過一劫。在到達圣馬洛后,維爾納走上街道,推測出童年收聽的科普電臺的所在地后邂逅了出門取面包的盲女瑪麗洛爾,他頓時被她的純潔所打動,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她,并決心用自己的力量保護她的安全。
在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期間,美軍對德軍開啟了戰(zhàn)略反擊,但是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除了德軍還有圣馬洛的居民?,旣惵鍫枮榱吮Wo鉆石“海之焰”不被貪婪的德國軍士長馮·倫佩爾染指,只身躲在閣樓上與他巧妙周旋。在瀕臨絕境時她想到用無線電向外界求救,恰巧此時被埋在蜜蜂酒店地下室的維爾納也因多日處在昏暗無光、饑渴交加的絕望狀態(tài)下打算通過無線電與外界取得聯(lián)系,因此在無線電中得知瑪麗洛爾的危險處境后,維爾納便在戰(zhàn)友福爾克海默的幫助下拼盡全力爬出廢墟,到了瑪麗洛爾的公寓后,維爾納毅然地選擇解決掉他的上級馮·倫佩爾,這標志著維爾納倫理意識覺醒的高潮,更是對長期以來折磨自己的戰(zhàn)爭的無聲控訴。等到戰(zhàn)火停息后,維爾納將瑪麗洛爾平安地送出了城,自己則在到達戰(zhàn)俘營后坦然赴死。通過此舉,他既完成了對自己往昔罪行的懺悔,也獲得了心靈的救贖。
在維爾納整個人生軌跡的三個關鍵期中,他經(jīng)歷了不同層面的創(chuàng)傷,并不斷地進行著倫理選擇:在礦區(qū)期間時常陷入父親被埋在礦井下的夢魘,為了避免重復父親的悲劇命運,他憑借自己的無線電天賦得到了納粹精英學校舒爾普福塔的入學機會;在舒爾普福塔期間,維爾納本以為會迎來人生轉機,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與夢想,但學校壓抑的環(huán)境與專制的管理制度使維爾納一次次地陷入倫理兩難,后來等他終于鼓起勇氣想離開時卻被提前送上了前線;在戰(zhàn)場上,維爾納對殘酷戰(zhàn)爭的經(jīng)歷給他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心理創(chuàng)傷并促使他最終做出了符合本心的、正義的倫理選擇。從幼年時家庭缺位留下的心理陰影到成長過程中不斷遭受的社會壓迫,維爾納一步步地淪為了戰(zhàn)爭機器,與初心漸行漸遠。但究其根源,那些為了一己私欲發(fā)動戰(zhàn)爭的納粹分子才是民眾苦難的始作俑者,維爾納亦是受害者。作者通過對維爾納的塑造,謳歌了在那個灰暗時代下閃現(xiàn)的人性善良光輝,展現(xiàn)了自己對戰(zhàn)爭深惡痛絕的態(tài)度,并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二戰(zhàn)”期間底層士兵的途徑,同時也力圖引導讀者反思戰(zhàn)爭,珍惜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