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太原 030012]
世人把魯迅的雜文比作是匕首、投槍,魯迅對雜文的嗜好,使得雜文成為表現(xiàn)魯迅思想和情感的手段。魯迅雜文創(chuàng)作開始于他思想發(fā)展前期,即1918 年到1925 年,至1925 年魯迅雜文創(chuàng)作漸趨成熟。1918 年到1925年間魯迅雜文多集中于《墳》和《熱風》中,《墳》與《熱風》初步體現(xiàn)了魯迅的雜文特征。
任何民族都有獨特的品性和習慣,也就是所謂國民性。國民性中不好的習慣即劣根性,是特定文化習慣、價值傳統(tǒng)等方面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魯迅求學日本期間,幻燈片事件深深刺痛他的內(nèi)心,促使他從國人身上尋找近代以來中國落后挨打的癥結(jié)所在,進而使他對國民劣根性有了深刻認識。魯迅對造成國民劣根性的最主要因素——封建道德倫理進行了重新評判。
魯迅選擇了揭露時弊的最佳手段——雜文,并將文藝作為喚起人民擺脫封建束縛的力量。1918 年至1922年《熱風》中他用隨感錄形式任意而談生活中的問題。到1924 年和1925 年,魯迅雜文寫作內(nèi)容更加深刻,風格也更多樣,《墳》中幾篇篇幅較長的雜文《燈下漫筆》《論睜了眼看》等對社會問題看法獨具特色。面對封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魯迅通過雜文對之進行了徹底揭露和批判。魯迅早期雜文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善于運用諷刺、比喻等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去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如《春末閑談》中以細腰蜂毒針下不死不活的青蟲比喻民族危難下不思進取的國人,揭露現(xiàn)實卻筆法曲折,風格獨特而高明。
魯迅雜文善于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出問題,進而用生活中的事例去說明道理。1918 年到1925 年的魯迅雜文中大量篇目從生活的角度談到中國封建文化下的倫理道德,有被壓迫之婦女問題,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等級問題,有珍惜自家“國粹”、追求一勞永逸、不思進取,甚至顛倒是非的墮落問題等。針對這些社會弊病魯迅雜文中或夾敘夾議,或借題發(fā)揮地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
針對封建道德熏陶下的婦女守節(jié)與“守烈”問題,魯迅在其1918 年發(fā)表的雜文《我之節(jié)烈觀》中便一針見血地發(fā)問:“不節(jié)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國家。”①是不是女子守節(jié)了,社會便會擺脫陳舊、取得進步。魯迅指出,婦女遭受了強暴的不公允事件,人們不是去追究暴徒,不關(guān)心將暴徒如何懲辦,卻只關(guān)心受污與否,關(guān)心女子自戕沒有,這是畸形的道德,是不健全的,是應當摒棄的。
魯迅善于抓住生活小細節(jié)對國民劣根性進行批判、諷刺,從而達到抨擊目的。在其1924年到1925年雜文中,從《說胡須》《論照相之類》,到《看鏡有感》《春末閑談》《論睜了眼看》,都是從細節(jié)入手,抨擊了可笑、可鄙的現(xiàn)象?!墩f胡須》中,人們小題大做,關(guān)于胡子,是應該向上翹起還是應該拖下都要爭辯一番,有人認為向上翹起的胡子就是日本人的胡子,所以魯迅竟然也就因為翹著的胡子免不了被懷疑在學習日本人的樣子甚至于被人當作日本人。魯迅諷刺一些人以向下翹著的胡子為“國粹”,以中國人自己的胡子作為“法式”。從說胡子一件小事影射了當時一部分人盲目排外、故步自封的丑態(tài)?!墩撜障嘀悺分?,魯迅講到S 城人不愛照相是因為擔心照相會破壞運氣、會傷元氣,這樣的擔心自然是無稽之談,魯迅諷刺人們將不關(guān)聯(lián)的照相與所謂元氣結(jié)合起來,從而透露出了國人的愚昧?!墩摫犃搜劭础分腥藗?nèi)狈φ暤挠職猓幚韱栴}時自欺欺人、一切選擇瞞和騙的方式,暴露出國民的怯懦?!洞耗╅e談》中,魯迅寫到細腰蜂用身上的毒針將青蟲弄至不死不活不動卻也不爛的狀態(tài),進而由這種動物談到人、談到社會統(tǒng)治,揭露統(tǒng)治者謀求給民眾注射細腰蜂似的毒針以控制人們思想的丑陋面目。
魯迅在對封建道德文化的重新審視以及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認識中,意識到了找尋真正出路的首要目標應是“立人”。魯迅提出“立人”思想有其特定時代背景,“立人”關(guān)鍵是讓人們從封建束縛中解脫,充分表現(xiàn)個人生存本能和滿足人性需求。
20 世紀初的西方國家已呈現(xiàn)現(xiàn)代化特征,在中國,封建帝制雖被推翻,現(xiàn)代化的腳步仍然緩慢,一部分人還鼓吹復辟,對于中國傳統(tǒng)不加揚棄,對于外來事物盲目排斥,這無疑使社會面臨倒退風險,中國仍面臨落后挨打命運。1915 年12 月12 日袁世凱復辟,二次革命的失敗都時時提醒著這種危機。
魯迅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失敗,歸根到底在于民眾的愚昧麻木,由此才會使一部分心懷叵測之人有了可乘之機。在不進則退的情況下,要躋身世界前列,爭求屹立于世界就必須要先改變民眾的思想,魯迅認為,欲立國則先新人,任何先進性思想,任何進步都要求民眾支持,只有民眾接受了才能真正使中國邁上現(xiàn)代化之路。要新人,就要從個性解放做起,解放人的心靈,解放人的思想,使人回歸本性、獲得真正的自由,魯迅此階段雜文中如1919 年《隨感錄四十》中提到?jīng)]有愛情而結(jié)婚的悲哀,1925 年《寡婦主義》中許多因冷酷的寡婦主義教育下失去青春的女子,都失去了生命的本真和自由。魯迅主張立人,就是希望無論青年男女都可以沖破束縛人性的道德之繩,立個人主義之人。《論雷峰塔的倒掉》談到魯迅幼時聽祖母講白蛇娘娘被法海壓在雷峰塔下,他盼望雷峰塔倒掉,后來聽說雷峰塔里面其實沒有白蛇,但還是想要它倒掉,雷峰塔在魯迅心目中代表什么?魯迅為什么一直希望它倒掉?白蛇追求許仙本是愛情自然流露,然而被壓雷峰塔卻成為愛之本性流露的一個處罰,雷峰塔是魯迅心中束縛人性的象征,魯迅因此深惡痛絕。這一點,從其描述法海的語言中也可體會出,魯迅特意講了法海逃到螃蟹殼里避難,小孩子吃完螃蟹從螃蟹中取出羅漢模樣的“蟹和尚”,表現(xiàn)了魯迅對束縛人性事物的絕對憎惡。
魯迅曾接觸到西方哲學家尼采的一些觀點,如尼采的“超人心力”及“權(quán)利意志”觀點。尼采所謂的“超人”是理想中人,他去掉了偽善的面目,具有強大心力即強力意志以克服一切困難,掌握著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必然。超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在舊的價值觀念被顛覆后,人們需要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和信仰,超人愿意創(chuàng)造新價值并且具有創(chuàng)造新價值的能力。尼采的“超人”與“末人”觀念,在魯迅筆下被賦予新意義,魯迅所謂“新人”,是未來的希望,
“新人”首要指孩子。雜文集《熱風》和《墳》有多篇提到孩子的教育問題。魯迅為什么如此關(guān)注孩子?傳統(tǒng)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中舊思想的毒太深,醒悟還較遲。孩子是無辜而健忘的,因此,要解放全部,則孩子的解放與教育問題至關(guān)重要。雜文《隨感錄二十五》中,魯迅就家庭教育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父親一定要擔當起對于孩子的教育責任,孩子關(guān)乎未來,魯迅多次提到“完全解放了我們的孩子”②。魯迅推崇生命的本能和力量,希望孩子能完全綻放生命力,不要再受封建專制文化壓制,活潑、頑皮是真正的孩子天性,尊崇生命力量,才能克服弱點,迎接嶄新的未來。魯迅認為生命傳承過程中遺傳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體質(zhì)羸弱的父輩也必將給孩子傳授不好的因素,就如魯迅1925 年雜文《從胡須說到牙齒》中談到了牙齒的性質(zhì)要遺傳,自己從小就牙痛就是源于生理遺傳下父親對自己的遺傳。而精神上的腐朽與羸弱則更是使孩子陷入無知的境地,所以要創(chuàng)造將來,要先從愛自己做起。雜文《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中便談到了父親要擔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首要的要求就是父親要做到“愛己”,人若做到“愛己”,就會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點——無論是體質(zhì)上的還是精神上的。另一反面,魯迅早期雜文中含有深刻精神進化思想,從精神進化角度講,人類追求進步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必要老一輩的甘于奉獻才能開辟新的寬廣之路。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魯迅也認為只有甘于奉獻,才能“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③。要使“孩子”將來更幸?!鼜姟⒏斆?、更健康,必須超越自己和過去,即去改變傳統(tǒng)的父為子綱的封建道德傳統(tǒng),同時理解孩子、指導孩子、盡“為父教子”的義務,不去做“孩子之父”,而要做“人”之父。這一點,魯迅在這一階段的雜文《隨感錄二十五》《隨感錄四十》和《隨感錄四十九》中都有說明。
其次,是青年人,青年人朝氣蓬勃,青年人要發(fā)真的聲音,因為真的聲音才能感動真的心,真的聲音才會使人有勇氣睜了眼睛去看。魯迅認識到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循環(huán)往復,中國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人肉宴席一直擺到現(xiàn)在。吃掉別人,“自我陶醉而且至于含笑”④,吃掉別人的同時忘卻自己同樣被吃的可能性。中國歷史的循環(huán),連帶著魯迅總結(jié)的兩大時代,無非是“想做奴隸而不得”⑤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⑥,這些古已有之的中國傳統(tǒng)中的弊病不斷循環(huán)。魯迅所寄予深切希冀以打破這一惡性循環(huán)的力量就存在于魯迅式新人——青年人身上,前方的道路是無法阻擋的,青年人必將肩負起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的使命去掃蕩食人者,掀翻人肉宴席。青年人的勃勃生機與嶄新的精神面貌必然引領人們前進,這正是優(yōu)秀品質(zhì)下不斷克服黑暗的過程。
魯迅所強調(diào)的改革,具有三個特點:要懷疑、要開放、要徹底。
首先,魯迅認為謀求改革一定要有不滿精神、要敢于懷疑自身?!峨S感錄六十一》中有“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⑦,“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永遠前進,永遠有希望”⑧。中國人缺乏不自滿的精神,對于自家“國粹”的沾沾自喜蒙蔽了重新審視自己的眼睛,完全不去區(qū)分有害與否。在《隨感錄三十五》中,魯迅教人辨別國粹真假,真正的國粹必將促進我們進步,倘使我們所固有的特征——國粹并不能帶來益處反而竟阻礙變革、阻礙進步、阻礙融于世界,則應將其拋卻,太特別的“粹”往往只是我們的自我滿足但卻不融于世界,而不融于世界,又何以立于世界?盲目排外或者自足自大必然招致失敗,正如《隨感錄三十七》所記,有人主張學習打拳,中國式的拳法自然“最適應中國人”,然而義和團的所謂神拳是否真的可以對抗的了西方進攻的刀槍火炮?魯迅堅決反對“合群的自大”,不能同意祖先昏亂所以子孫就一定要沿襲昏亂,過去混亂,將來就仍然要昏亂的錯誤觀點,呼吁民族要立于世界去做“世界人”而非“中國人”。
其次,魯迅主張開放學習,在其雜文《看鏡有感》中,他談到漢通西域,開放吸收西域物品,唐代對外來文化也兼收并蓄,這兩個朝代并沒有因為吸取外來文化而招致滅亡,反而很強大。而宋朝,人們捧國粹而排外卻仍避免不了遼金元入侵。通過對比,魯迅說明了于開放中才能求進步,對外界事物正確引進與吸收才是進步的關(guān)鍵。
最后,中國的改革,從農(nóng)民式的太平天國運動到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變法維新,再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chǎn)階級政權(quán),都有其局限性。就辛亥革命來講,普通的民眾僅將其理解為剪掉了辮子,這充分反映當時改革的不徹底性。魯迅認識到了這一點,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他談到中國的十景病,并且認為只要十景病存在,甚至連改革的人物也難以出現(xiàn)。魯迅清醒地認識到“破壞”與“改革”的區(qū)別,“無破壞即無新建設,大致是的;但有破壞卻未必即有新建設”⑨,魯迅一再強調(diào)改革,在其雜文中改革的話題從未間斷,是因為魯迅追求的改革具有徹底性。魯迅認為,改革就應該是“不能完全,寧可沒有”,要拋棄原有的價值觀念束縛,重新建立人性的、健康的、積極的、進步的新的價值。
魯迅認為,改革就需要這樣徹底的勇氣與堅決態(tài)度,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認識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并尋求改革措施,未來將仍然面臨很多困惑。正如《娜拉走后怎樣》中提到的娜拉出走以后的生計問題,娜拉的確認識到自己在家中像傀儡一樣的地位,但是出走后的她“不是墮落,就是回來”,要想改變被動的地位,必須找到根本問題所在,即掌握經(jīng)濟支配權(quán)。家庭中是如此,社會亦是如此,改革要找到根本癥結(jié),從根本處入手而不能只是表面。
魯迅始終冷靜思索著中國社會中被掩蓋的、根本性的問題。魯迅之偉大,在于其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文學家始終肯正視文人墨客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魯迅“匕首投槍”式的雜文對社會問題的尖銳揭露、魯迅不屈的斗爭精神為我們指明了如何繼續(xù)“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魯迅雜文對人民精神的啟迪彰顯了“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是國民精神的發(fā)光。魯迅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研究、探討和傳承。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頁,第323頁,第135頁,第217頁,第216頁,第216頁,第359頁,第359頁,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