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毓博
19 世紀晚期至20 世紀早期的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彪西,在受到印象主義繪畫風格的深刻影響后,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作品通常具有動機短小、調性模糊等特征,同時在作曲技法上還避免了共性寫作時期常見的擴充、發(fā)展等。鍵盤樂器領域的代表作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是德彪西作曲技法的高度凝練,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創(chuàng)了20 世紀鋼琴音樂先河。本文以《鋼琴前奏曲集I》中的《德爾菲舞女》為研究對象,從該作品的音樂結構、音高組織即“時間”與“空間”上的特征進行分析,并對德彪西的音樂創(chuàng)作同傳統(tǒng)音樂寫作技法之間的關聯(lián)與差異進行簡要論述。
印象主義音樂與印象主義繪畫緊密相連,印象主義起源于20 世紀的法國繪畫領域,印象主義畫派的畫作在繪畫技術上摒棄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創(chuàng)作觀念,將更多的注意力和創(chuàng)新力轉移到光與色的融合上。印象主義畫派的畫家們擅長利用色彩來捕捉景物的瞬息變化,創(chuàng)作出許多飽含印象主義藝術美學的經典畫作,如莫奈的《睡蓮》、凡·高的 《向日葵》等。在印象主義文藝思潮影響下,德彪西在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受到啟迪,他的筆下形成了獨具印象主義特色的音樂語匯。
在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德彪西共創(chuàng)作了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分為兩集,每集各包含十二首標題性的鋼琴小品,這是德彪西創(chuàng)作思想與作曲技法的高度凝練。德彪西在音樂上的創(chuàng)新不僅是作品所蘊含的新鮮感,更多的是集中體現(xiàn)嫻熟、新穎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和印象主義音樂美學原則。鋼琴前奏曲的標題性與詩意性是這部作品的特色所在,主要體現(xiàn)在各首鋼琴小品原稿中的標題是用短小精悍的詞語標注在作品的結尾處。這種做法的目的在于給予演奏者或聽眾暗示與遐想。音樂創(chuàng)作內容大致可歸納為以下類型:有描寫自然風光的作品,如《帆》《阿那卡普里的山丘》《原野的風》等;有描寫風俗畫面的作品,如《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等;也有描寫神話奇幻的作品,如《水妖》《德爾菲舞女》等。
《德爾菲舞女》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雕刻在盧浮宮中墻壁上的德爾菲阿波羅神廟中的古希臘神話故事,該作品通過鮮明的音樂主題,游離的調式、調性以及神秘的和聲語匯等音樂表現(xiàn)手段,進一步展現(xiàn)了古希臘時期女子們在崇拜、祭祀古希臘諸神時所表演的舞蹈情景,并用奇幻、莊嚴的音樂語言生動再現(xiàn)了盧浮宮中展出的這部歷史畫作。
該作品在宏觀結構上采用并列單二部的曲式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且A、B 兩樂段均為非方整型樂段,如圖1 所示。A 樂段(1~10 小節(jié))由兩個平行同頭關系的樂句構成,重復性的a 樂句,在加厚了音響層次的同時還強化了音樂主題。
圖1
對比樂段B 樂段(11~20 小節(jié))及內部又由兩個呈對比關系的b、c 兩樂句構成。兩樂句均采用展開性的寫作手法創(chuàng)作,在展開的過程中又融入全新的音樂材料,大大增強了音樂的對比性,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
連接在共性寫作時期,常用于樂句之間發(fā)揮過渡作用,這首作品中的連接句卻被安排在c 樂句與尾聲之間,它以碎片化的音樂材料與非功能性的和聲語匯等特征,增添了音樂的緊張性與不穩(wěn)定性,為調性的回歸作鋪墊。此處的連接充當了共性寫作時期的“屬準備”,Coda 與連接句略為相似,不同之處是將原始音樂主題中的音高組織在這里簡短再現(xiàn)但并不是真正再現(xiàn)。
從該作品的主體結構上看,A、B 兩樂段各用10 小節(jié)的結構長度進行陳述,其中,A 樂段中的兩樂句以等長的樂句規(guī)模重復并鞏固音樂主題。B 樂段中的b、c 兩樂句均為音樂主題的展開句,并運用衍展性的寫作手法逐層增強了音樂的對比性。
1.主題音高材料構成
該作品的音樂主題由三個細胞結構組成,分別是位于外聲部的由D、E、F、G、A 五音在縱向上按三度、六度、八度的音程關系構成的,在橫向上級進上行的平行和弦構成的細胞結構1;位于內聲部的以降B、還原B、C 以及升C 四音形成的上行半音階并給予一定的節(jié)奏模式建構成的細胞結構2,即全曲的“主導動機”;位于外聲部的由降B、A、F三音按照平行八度音程下行的細胞結構3(如圖2)。
圖2
從三個細胞結構中可以提取出作曲家德彪西用于創(chuàng)作該作品的核心音高材料,即C、升C、D、E、F、G、A、降B 以及B九音。
2.主題的發(fā)展以及變化方式
a 樂句在用三個細胞結構和九音列搭建的主導動機的基礎上,對重復、模進等手段進行展開,又融入下行高疊平行和弦,如圖3所示。
圖3
隨即又將核心音列中的各音糅合成平行和弦與主導動機相結合并加以重復,在豐富音響色彩的基礎上,達到了鞏固音樂主題的目的。
b 樂句的音樂主題截取了夾藏在原始音樂主題中的節(jié)奏組織并以與主題旋律相反的行進方式形成全新的、成對比關系的短句,后以模進的發(fā)展方法續(xù)寫第二個對比短句,如圖4所示。
c 樂句的音樂主題同樣是將原始音樂主題進行展開,在提取原始音樂主題中節(jié)奏組織的“節(jié)奏細胞”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音高材料,并在弱拍上做了同樣的半音化處理。在輪廓上,兩個外聲部縱向上的三度音程關系與橫向上的二度、三度音程關系交相呼應,映射出全音階的影子,又以輔助式、半音化的方式再次形成一個全新的對比關系樂句。
發(fā)展段B 樂段以逆行、模進以及弱化主導動機的音樂發(fā)展手段,在強化音樂主題的基礎上又做了弱化處理,在有層次地增強音樂對比性的同時還推動它進一步發(fā)展。
3.主題中對比因素的形成
該作品的音樂主題中存在的對比因素主要體現(xiàn)在行進方向上即高音聲部級進上行,低音聲部下行;在音程思維上,縱向以三、六、八度的音程關系為主,橫向以連續(xù)的二度音程為主;在節(jié)奏上,身為伴奏聲部的兩個外聲部以三個均勻的四分音符在舞動,而在內聲部的音樂主題卻以“長—短—長”的節(jié)奏模式打破了三拍子的節(jié)拍律動規(guī)律。
該作品在A 樂段中以降B 大調為伊始,后終止于屬調F 大調。在B 樂段中,b 樂句處的低音聲部以調式中心音持續(xù)的特點鞏固了調性。
在c 樂句處的調性則再次發(fā)生偏離,又轉調至F 大調的屬調C 大調上進行主題的對比陳述,若將c 樂句中的音高材料按照音階順序排列,此處發(fā)生的轉調是由F 大調轉入并終止于屬調C 多利亞調式上,如圖5所示。
圖5
連接與尾聲處調式、調性得以回歸至主調降B大調,這在第19~20 小節(jié)處兩個外聲部以降B 大調的連續(xù)調性屬和弦的持續(xù)為標志,在做變格終止的同時也為調性回歸做好充分的準備。
1.縱向和聲分析
在和聲的使用上,德彪西慣用的平行和弦、高疊和弦是用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特色音樂語匯之一,在該作品的音樂主題的短句一中首先以調式的主三和弦開篇點題確定調式、調性,緊隨其后的是高疊的導九和弦和建立在屬音上的增三和弦,在短句二中以調式的下中音上的五六和弦、以五音為低音的高疊屬九和弦以及具有離調色彩副屬五六和弦構成;短句三處則引入下行的平行和弦。在對比樂段B 樂段的b 樂句中,較標準的平行和弦以級進上行的姿態(tài)豐富內聲部的音響色彩,c 樂句處的短句二又以下行的平行和弦進行到主調的屬三和弦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音樂有待解決的傾向性。
2.和聲進行的結構力
綜觀全曲的和聲在橫向上的行進軌跡,在音樂主題樂句經歷了連續(xù)的下行后,又做了級進上行的半音化處理,為下行的平行和弦的出現(xiàn)做好鋪墊,同時用開放終止與B 樂段b 樂句的調式調性相統(tǒng)一,在B 樂段中又以建立在調式主音上的屬三和弦開始引入級進上行、模糊調性的平行和弦增添音樂的神秘性,波浪式的和聲線條加大了音樂發(fā)展的動力并為全曲音響色彩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共性寫作時期的結構清晰,以方整型居多且結構比例分配均衡,對附屬結構的選用可謂物盡其用。而該作品雖結構思維源于傳統(tǒng),繼承之處在于A 樂段為5+5 的結構由兩個平行關系的樂句構成;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各樂段均為非方整型結構且次級結構分配不均衡,即B 樂段b 與c 樂句的4+6 結構。另一結構亮點之處在于整體結構上的連接被安排在了B 樂段與尾聲之間,在內容上充當了調性回歸前的屬準備;尾聲部分,形式上呈現(xiàn)了共性寫作時的基本特征,內容上是簡短的假再現(xiàn)。
該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共性寫作時期的音階思維與音程思維,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德彪西以九音列為核心音高材料的音列思維進行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方式上又以動機主導式為主。在音樂發(fā)展方法上,繼續(xù)沿用共性寫作時期重復、模進、逆行以及弱化主導動機式的技術手段。在調式布局上以主調—屬調—重屬調的調性思維為引領,在增強調式逐層對比的同時又引入中古調式更加契合了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主體結構內沒有調性的回歸。在和聲的繼承上主要體現(xiàn)在有明確的終止式,轉調時以調式主音或主和弦為標志,使用了大量的平行和弦、高疊和弦以及增三和弦等,打破了常規(guī)的功能和聲,在豐富音響色彩的同時增添了音樂神秘感,營造了朦朧的意境。
法籍作曲家德彪西為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開啟智慧之門,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作曲家對結構的規(guī)劃、音高材料的選取、細胞結構的組建、非功能性和聲語匯等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的使用,都在影響著后世的作曲從業(yè)者。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德爾菲舞女》,無論從何角度來說,都有較強的代表性,研究者和演奏者都應高度重視。筆者通過對該作品在二維空間即“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上的技術分析,希望能夠加深研究者與演奏者對該作品的理解并激發(fā)研究者、演奏者以及欣賞者對印象主義音樂乃至現(xiàn)代音樂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