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平平,楊 玲,魯徐琦,俞 潔,孫玉平
(蘇州市立醫(yī)院 江蘇蘇州215000)
肺癌的發(fā)病率、病死率較高且呈上升趨勢。2018年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男性肺癌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居惡性腫瘤第一位,女性人群發(fā)病率居惡性腫瘤第三位,病死率則僅次于乳腺癌,約10萬人[1]。肺癌主要起源支氣管上皮,為高發(fā)惡性腫瘤的一種。疾病早期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隨著病程發(fā)展,癌癥細胞逐漸擴散,臨床表現(xiàn)出慢性咳嗽、氣短、胸痛及咳血等癥狀,嚴重者出現(xiàn)消瘦、全身無力及器官衰竭。肺癌治療主要針對疾病發(fā)展情況,對于早期癌癥主要實施手術治療、輔助放化療,晚期癌癥患者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治療,延長生存期,雖然治療能夠改善部分臨床癥狀,但術后康復期較長,若患者對病情知識缺乏了解,自我效能水平較低,易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肺功能恢復不理想。楊慧等[2]研究顯示,若在手術治療基礎上強化對肺功能訓練,可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維持其穩(wěn)定狀態(tài)。本研究將基于肺功能評估的多元呼吸訓練聯(lián)合回授健康教育指導應用于肺癌術后患者中,分析實施護理干預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1月1日~2021年8月31日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驗符合2019版《中華醫(y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中肺癌相關診斷標準[3];TNM分期為Ⅰ~Ⅱ期;評估生存期限>1年;接受胸腔鏡單側肺葉切除術治療,術后病情穩(wěn)定;卡式功能評分(KPS)評分>60分;生活自理能力(ALD)>90分;既往未接受開胸手術或腹部手術;對麻醉藥物及其他藥物無過敏史;自愿參與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出現(xiàn)肺部腫瘤轉移;合并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病史;合并嚴重肺部并發(fā)癥,如肺部感染、氣胸、胸膜炎;胸腔鏡手術轉開胸手術;術后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如出血、感染;術后心率不穩(wěn)定;有精神疾病史或視聽功能障礙,無法配合研究。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60.87±2.37)歲;肺癌類型:鱗癌5例,腺癌44例,小細胞癌1例;肺上葉32例,肺下葉18例;住院時間(20.34±4.34)d。觀察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0.92±2.49)歲;肺癌類型:鱗癌3例,腺癌47例;肺上葉27例,肺下葉23例;住院時間(20.41±4.29)d。兩組性別、年齡、肺癌類型、診斷位置及住院天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批準后實施。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回授健康教育指導。①解釋:與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取得配合同意后,講解回授健康教育指導實施的目的、作用及意義,使患者及家屬了解該干預方法的重要意義,提升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②評估:通過一對一訪談,了解患者肺康復知識的掌握程度,責任護士針對患者不足之處、掌握知識的盲點,強化知識講解和學習,在學習后引導并鼓勵患者對掌握的知識進行復述,利用提問方式了解其掌握情況。③澄清:明確患者的錯誤信息及無法理解的信息后,可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指導,再次采用回授法實施評估,直至患者能夠完全掌握疾病康復知識。④理解:對患者提出開放式問題,如您對康復知識還有什么問題?健康教育內容中有哪些沒有聽明白?若患者能夠正確回答責任護士提出的全部問題,表示患者已經完全掌握。
1.2.2 觀察組 在回授健康教育指導基礎上實施肺功能評估下多元呼吸訓練。
1.2.2.1 肺功能評估 使用肺功能檢測儀實施評估,評估項目包括最大通氣量(MVV)、通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MVV%)、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貨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4項。肺功能正常:MVV%>80%、FEV1%>70%、FVC%>70%,屏氣時間>30 s。否則肺功能處于異常狀態(tài)[4-5]。
1.2.2.2 多元呼吸訓練 ①縮唇呼吸訓練:訓練前保持身體完全放松,取舒適體位,保持口唇緊閉,先經鼻用力吸氣,至無法吸入后屏氣2~3 s,然后將雙唇保持縮攏狀態(tài)進行呼氣,并將腹部收縮,每次訓練7~8 min,2~4次/d[6]。②腹式呼吸訓練:囑患者取臥位或坐位,放松身體后,閉口經鼻緩慢深吸氣,直至無法吸入保持最大肺容量后屏氣3~5 s,同時使腹部保持隆起,經口緩慢呼氣,同時使腹部逐漸內收,對上述訓練呼吸過程進行重復訓練,隨著肺功能恢復,患者耐受程度增加,可逐漸增加屏氣時間,保持在8~10 s,2~3次/d,每次15~20 min[7]。③咳嗽、咳痰訓練:取舒適臥位,放松機體,調整呼吸狀態(tài)后進行深吸氣,然后屏住呼吸,保持聲門在閉緊狀態(tài),感覺痰液在喉部位置積聚后,將聲門打開,用力咳嗽及咳痰,重復訓練動作,隨著肺功能恢復增加訓練次數(shù)[8]。④阻力呼吸訓練:用800~1000 ml的氣球,在充分吸氣后,將氣球吹脹,重復進行練習;將口唇收縮,保持吹口哨樣,通過鼻腔進行深吸氣,然后緩慢呼氣,連續(xù)10次,每日訓練3組。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2周癌癥自我效能量表(SUPPH)評分。SUPPH包括正性態(tài)度、自我決策、自我檢驗3個維度,2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分0~140分,分數(shù)與自我效能水平呈正相關。量表Cronbach′s α為0.98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②比較兩組護理前、護理2周肺功能指標。肺功能指標包括肺活量(VC,正常值300~500 ml)、潮氣容積(TV,正常值6~10 ml/kg)、最大通氣量(MVV,正常值3360 ml/min)]、功能殘氣量[FRC,正常值(1.86±0.55)L]。③比較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肺不張、肺部感染、低氧血癥、心律不齊、呼吸衰竭等。
2.1 兩組護理前后SUPPH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UPPH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癥等均是肺癌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手術治療雖然可以緩解疾病癥狀和體征,但手術創(chuàng)傷刺激,術后患者對康復的依從性及疾病自身影響等均會增加并發(fā)癥,導致?lián)Q氣和通氣功能減弱,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呼吸功能障礙,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0-13]。臨床研究顯示,患者年齡、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排痰效果等均是影響肺癌術后并發(fā)癥風險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臨床在肺癌手術治療的基礎上,針對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實施有效干預措施,對改善肺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至關重要[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2周肺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分析原因:基于肺功能評估多元呼吸訓練在肺功能有效評估的基礎上實施呼吸訓練干預方法,能夠明確肺功能相關指標是否維持在穩(wěn)定水平,針對肺功能異?;颊邔嵤┒嘣粑δ苡柧?對促進肺功能恢復、改善呼吸功能狀態(tài)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沙雪等[16]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在肺癌術后實施基于肺功能評估多元呼吸訓練,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維持肺功能穩(wěn)定狀態(tài)。分析原因:多元呼吸訓練中縮唇呼吸訓練能夠使機體支氣管產生呼氣末正壓,排除肺內殘留的多余氣體,改善血流和通氣失調狀態(tài),改善呼吸功能;腹式呼吸訓練能夠使胸廓完全擴張,使肺泡得到有效放松,增加肺活量;咳嗽、咳痰訓練及阻力呼吸訓練可有效減少痰液在肺內積聚,促進肺部血液循環(huán)和通氣能力恢復[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2周SUPPH中自我減壓、自我決策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以往研究[18]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回授法健康教育指導利用解釋、評估、澄清及理解4個過程,實施疾病康復知識指導,通過解釋,使患者明確回授指導的重要性,通過評估明確患者對康復知識掌握程度,針對其錯誤、盲點再次強化指導,最后通過理解確認每例患者是否完全掌握。各步驟相互聯(lián)系、依賴,不僅強化患者對知識認知水平,而且重視學習內容反饋,在循環(huán)的健康教育指導中,提升患者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提升自我效能水平。
綜上所述,對肺癌術后患者實施肺功能評估下多元呼吸訓練聯(lián)合回授健康教育指導,可提高自我效能水平,改善肺部功能,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