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慶
(甘肅省古浪縣第五中學,甘肅古浪 733100)
近年來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開展尤為重視,并且出臺了一系列文件要求各級學校都應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在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勞動教育的目的,并借此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組織學生能夠在思政課堂上接受勞動教育的內容,進而提升高中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指的是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接受正確的勞動觀念,并且能夠對人類的勞動活動形成正確的認識,養(yǎng)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正確價值觀,對勞動人民呈現(xiàn)出熱愛的情感態(tài)度。新時代的勞動教育應當集勞動技能教育和勞動價值觀教育為一體,使得學生能夠具備較高的勞動素養(yǎng)。只有學生具備了勞動意識,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才能夠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生存下來,而且隨著近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五育并舉也成為各階段、各級學校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方針,勞動教育應當受到重視,并與思政教育進行緊密融合[1]。
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的發(fā)展關鍵期,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可以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并且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但是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之中,受制于應試教育和高考升學的壓力,智育教學受到過多的關注,而勞動教育、美育、德育以及體育等教育教學內容則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勞動教育長期處于被邊緣化的情況,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勞動教育,沒有形成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念,而且部分學生還存在逃避勞動的情況,這不符合教育的初衷。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融入勞動教育是打破勞動教育被邊緣化的必然要求。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關系最為密切,教師可以在思想政治課程授課期間融入勞動教育的相關元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勞動觀。
勞動教育并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體驗勞動的過程中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意義。勞動不僅僅是為了自身服務,更可以為社會奉獻。學生在勞動之中可以獲得更為強烈的自我效能感。與此同時,勞動教育可以使得學生養(yǎng)成通過勞動獲取財富的價值觀,讓學生認識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現(xiàn)如今社會上出現(xiàn)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腐朽風氣,而高中階段的學生還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容易受到這些風氣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父母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正確觀念,并且形成熱愛勞動、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高尚品質。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樹人,而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也可以促進教育任務的實現(xiàn)。
勞動對于人類的發(fā)展具有直接的作用,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勞動直接刺激了人類的智力發(fā)育。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改造自然,改造客觀世界,同樣也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自身智力的發(fā)展,而且根據(jù)相關研究,學習者在學習之余進行簡單的勞動,既可以放松學習帶來的疲憊感,也可以使得大腦切換到另一種狀態(tài),讓大腦得到休息,進而以更加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之中。勞動并非只是肢體上的運動,同樣需要運用到大腦思考,而合理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提升勞動效率,同樣對大腦的發(fā)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在家務勞動中,學生可以利用自己學到的化學知識通過小蘇打來清除水垢。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合理運用,實現(xiàn)大腦思考與身體勞動的統(tǒng)一,便是勞動促進智力發(fā)展最為真實的體現(xiàn)[2]。
學生在參與勞動的過程中會進行各種各樣的運動,而適當?shù)倪\動既可以放松學習壓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使得學生保持較為理想的身體狀態(tài),充分促進人的身心發(fā)展。在開展勞動教育期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關注學生的體力勞動,同時融入腦力勞動,并且注意勞動教育的安全性,使得學生能夠在勞動教育之中獲得良好的勞動體驗,增強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
學生是參與勞動教育的主體,但是從高中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狀況來看,現(xiàn)階段的大多數(shù)高中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素養(yǎng)都不理想,而且隨著網(wǎng)絡科技的普及,網(wǎng)絡上一些不勞而獲、貪圖享樂的錯誤觀點也對學生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錯誤誘導,導致學生產(chǎn)生一些勞動受累、好逸惡勞的念頭。與此同時,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過度溺愛,哪怕普通的家務勞動也不讓孩子參加,導致學生形成“只要學習成績好就不用勞動”的錯誤想法。而實際上,學習也是腦力勞動的一種,這種錯誤的想法不僅沒有對勞動形成全面、正確的認知,反而割裂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關系。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組織者,也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但是由于高考的壓力導致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任務較重,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便選擇性忽略了勞動教育,甚至認為勞動教育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些都是對勞動教育的錯誤認知,將勞動教育與通識教育片面割裂[3]。
相較于各科的通識教育,勞動教育更加關注實踐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完成對學生的理論教育,并且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在勞動實踐中體驗勞動的價值,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勞動品質,但從目前的勞動教育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教師即便進行了勞動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理論講解的層面,沒有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而且勞動教育的形式也是老一套的說教式教育,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于勞動的認知,并不能促進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此外,在應試教育的限制下,部分教師存在為教而教的情況,通過大水漫灌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容易引起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抵觸心理。
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充足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撐,勞動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更應當從思想政治課本之中挖掘有關勞動教育的教學資源。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教材內部有一些關于勞動教育的教學內容,但是大多處于次要的位置,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期間也并未對這些可以用于勞動教育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更遑論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了。
勞動教育的落實還應當發(fā)揮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應當借助教學評價來鼓勵學生熱愛勞動、積極參與勞動。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shù)學校在教學期間還是采取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饕u價依據(jù)的評價方式。在這種教學評價體系下,即便學生具備突出的勞動表現(xiàn),但若學生的學習成績暫時不理想,也得不到好的教學評價,這對于學生的勞動積極性無疑是一種打擊。因此,勞動教育的開展以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工程,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方面綜合推進,并且做好對勞動教育資源的挖掘,才能夠將勞動教育評價融入學生的最終評價之中,對學生的勞動行為以及勞動教育學習態(tài)度起到激勵作用。
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教師應當認識到學生在勞動教育之中的主體地位,進而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勞動和勞動教育,認識到勞動的重要價值。教師在推進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內化于心[4]。
第一,教師應當密切關注黨和國家在勞動教育方面的要求,積極把握相關政策,學習先進精神,以黨和國家對于勞動教育的要求為導向開展勞動教育。在思想政治課堂上需要重點關注學生是否具備健全的勞動觀念,能否具備熱愛勞動的意識。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當讓學生認識到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
第二,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應當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及自身的組織引導作用,抓住勞動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對策解決問題。參與勞動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但是現(xiàn)階段的部分高中學生不但沒有正確的勞動觀念,而且還不尊重勞動者的勞動成果,不愿意參加勞動、看不起體力勞動、浪費糧食等等。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當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積極推動勞動教育的落實,發(fā)揮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第三,針對現(xiàn)階段社會上的一些錯誤觀念,教師要以正確的勞動觀念積極引導學生,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教師應當通過對勞動的講解使得學生意識到學習也是一種勞動,學習的成果便是自己勞動的成果,同時要鼓勵學生適當參與家務勞動、校園值日勞動等簡單的體力勞動,并且在體力勞動中積極應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提升勞動效果,將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銜接起來,真正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內化于心。
此外,教師應當打破勞動教育可有可無的錯誤觀念,勞動教育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道德養(yǎng)成和身體鍛煉都具有明顯的促進意義,可以幫助學生放松身心、緩解學習壓力。
傳統(tǒng)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形式無法滿足勞動教育的需求,更無法促進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以及教育需求下,應當推進勞動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做到勞動教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在勞動中體驗勞動的價值,并且在勞動期間形成較強的自我效能感。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有著較大的學習壓力,而且校園內的勞動機會較少,教師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值日勞動,充分利用值日勞動的機會來增強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抽出兩節(jié)課的時間鼓勵學生走上街頭進行義務勞動,或者在校園內打掃校園衛(wèi)生,如此既能夠減輕校園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勞動壓力,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奉獻的快樂。
勞動教育形式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知行合一。在以往的勞動教育之中,教師拘泥于課本教材,并且主要是進行勞動理論教學,這種教學形式容易導致學生在勞動方面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因此,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勞動實踐,可以通過上文論述的值日勞動、街頭義務勞動和校園勞動實施;另一方面要做好對勞動案例的講解,包括每年的勞動模范案例,讓學生在勞動案例的學習之中受到精神上的熏陶,自覺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
教學資源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關鍵,如果缺乏充足的教育資源,那么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也無濟于事。因此,為了促進新時代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師應當做好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從而為勞動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支撐。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發(fā)掘用于勞動教育的教學資源。教師一方面可以從思想政治教材之中發(fā)掘有關勞動教育的資源,并且將其與勞動教育、勞動案例結合起來,考慮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的學習需求,實現(xiàn)課本素材的開發(fā)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網(wǎng)絡渠道搜集有關勞動教育的人物事跡,并且將其進行加工整理,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發(fā)揮勞動模范的榜樣作用。勞動教育資源的開發(fā)也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大考驗,教師應當綜合各方資源,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的有序開展。
如何突出勞動在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的地位是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并推動其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期間所必須關注的重點。教師應當積極發(fā)揮教學評價的引導作用,在教學期間應當關注學生在日常勞動中的表現(xiàn),并且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考核,轉變以往的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方式。如果學生在班級值日勞動之中表現(xiàn)積極,那么可以在期末的考核評價之中適當提升對學生的評價。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勞動教育評價更加全面,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使得勞動教育的評價更為全面。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當重視勞動教育的價值,積極把握勞動教育期間存在的問題,并且從思想觀念、教學形式、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共同促進勞動教育的開展,實現(xiàn)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